APP下载

张从正的针灸学说

2017-03-25周锡奎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委中灸法经络

周锡奎

【中图分类号】R22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2--01

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今属河南兰考县)人[1],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从小苦读经史,酷爱医学,后曾诏为太医。撰写《儒门事亲》一书,积极倡导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治病。其见解独特,内容广泛,论述精辟,对后世医学流派影响巨大。

子和临床,虽以汗、吐、下三法为主,但《儒门事亲》涉及针灸内容亦较多。该书提到的穴位有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眉间、攒竹、承泣、.地仓、少商、十宣、委中、肾俞、太溪、肩井等,对指导针灸临床仍具有现实意义。张从正的针灸学说,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治病当先识经络”说

“治病当先识经络”说,在《儒门事亲》中屡有体现。如该书卷一.六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明确提出“治病当先识经络”。卷二.十九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一文中,子和说他精研《灵》、《素》,“遍阅铜人俞穴”,对十二经的出入循环,交合过注,脉络的起会属络,上下贯布,散结绕抵,连系约同,都做了深入的考究,提倡“因经识病,然后不惑”。“治病当先识经络”与“因经识病,然后不惑”涵义基本一致,均指诊治疾病之前要掌握经络学说的内容,通过经络来理解和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根据经络气血的多少来指导临床,确立治法。如卷一.八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子和崇尚《内经》的经络学说,重视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这与现代针灸常说的经络辨证极为相似。历代有名的医家多重视经络学说,如刘纯在《医经小学》中指出“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见,子和“治病当先识经络”说至今仍有指导作用。

“刺血”说

张从正除用药物等治病外,尤娴于刺络泻血法,突出了他“攻破”、“祛邪”思想在针灸学中的运用。“刺血”说,在书中随处可见。如卷六.三十五目赤案:“刺其手中出血,及头上、鼻中皆出血,上下中外皆夺,方能战退”;卷六.三十二目盲案:“此相火也,太阳阳明气血俱盛。乃刺鼻中、攒竹穴与顶前五穴,大出血,目立明”;卷六.十五肾风案:“肾风也,宜先刺其面,大出血,……偏肿处皆针之”;卷一.四疟非脾寒及鬼神辨:“诸疟不已,刺十指间出血。正当发时,余刺其十指出血,血止而寒热立止”。

此外,子和常提“钅非针刺血”、“钅非针出血”、“钅非针砭刺”、“砭针出血”。如卷六.六十四痤疖:“背项常有痤疖,……太阳血有余也,先令涌之,次于委中以钅非针出紫血”;卷六.三十九小儿面上赤肿:“黄氏小儿,面赤肿,两目不开。戴人以钅非针刺轻砭之,除两目尖外,乱刺数十针,出血三次乃愈”;卷三.二十一木舌胀案:“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肿。……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卷六.二十五舌肿:“血实宜决之。以钅非针磨令锋极尖,轻砭之。日砭八九次,血出约一、二盏,如此者三次,渐而血少,痛减肿消”;卷六.八十二湿癣:“以钅非针磨令尖快,当以痒时于癣上各刺百余针,其血出尽”;卷七.一百八背疽:“背疽如盘,痛不可忍……戴人以钅非针绕疽晕刺数百针,去血一斗”;卷十一.风门:“凡妇人、男子,喉闭肿痛不能言者,刺两手大拇指,去爪甲如韭叶,少商井穴也。以钅非针浅刺,去血立愈”;卷十一.火类:“小儿有赤瘤暴肿,……可用钅非针砭刺,血出而愈矣”;又曰:“小儿面上疮,耳上谓之辙耳,足上疮谓靴癣。……可用钅非针刺之出血”;卷十一.风门:“凡背疮初发,便可用藏用丸、玉烛散,大作剂料,下脏腑一、二十行。次用钅非针于肿焮处,循红晕周匝内密刺三层,出血尽……甚者,百会、委中皆出”;卷四.三十六雷头案:“雷头者,是头上赤肿结核,或如生姜片、酸枣之状。可用钅非针刺而出血”。

子和偶提“磁片撤血”,“鼻内出血”。如卷十一.火类:“小儿丹瘤,浮肿毒赤,走引遍身者,乃邪热之毒也。可用磁片撤出紫血,其病立愈”;卷十一.风门:“两目暴赤痛者,肿不止,睛胀胬肉,结成翳膜,速宜用秆草左右鼻窍内弹之出血,立愈”;卷四.三十八两目暴赤:“两目暴赤,发痛不止……以草茎鼻中出血最妙”。

有时仅提“出血”,如卷一.八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至于年少,发早白落,或白屑者,此血热太过也。……最宜出血。”,“头风之甚者,久则目昏。偏头风者,少阳相火也,久则目束小……宜出血大下之”。又曰:“至于头痛,腰脊强,外肾囊燥痒,出血皆愈。”卷六.风形.风搐反张二:“目眩,角弓反张,数日不愈。……以钅非针刺百会穴,出血二杯愈”。

“刺血”、“钅非针刺血”、“钅非针出血”、“钅非针砭刺”、“磁片撤血”、“鼻内出血”、“出血”,涵义基本一致,均指适用放血而言,只是放血工具有所不同而已。综观以上条文,可见子和独特的泄血风格和“刺血”的适应范围。现分别归纳如下:

1.泄血风格,有如下四点:

(1)刺血部位多[2]:如治疟,“刺其十指间出血”;治肾风,“自额上下钅非针,直至颅顶皆出血……遍肿处皆针之”;治背疮,“用钅非针于肿焮处,循红晕周匝内密刺三层,出血尽……甚者,百会、委中皆出”。(2)刺血工具多,但多用钅非针:因其刃宽浅锐利,泻血快捷,刺创不深,不易伤及筋骨。(3)砭刺次数多,刺激量大:如治舌肿,“日砭八九次”;治湿癣,“各刺百余针。”(4)出血量多:如治背疽,“去血一斗”;治舌肿,“血出约一、二盏”。

2.刺血的适应范围:

(1)头面五官疾病:包括目暴赤肿、胬肉睛胀、目盲、喉闭、舌肿、木舌胀、头风、偏头风、头痛等,病机属火热者,刺血以清泄火热,防止壅闭玄府苗窍。这类“火热致窍病”宜刺血,历来为医家认同。(2)皮肤科疾病:如湿癣、肾风、丹瘤、雷头、小儿面赤肿、外肾囊燥痒、年少发早白落或白屑、眉炼、痤疖、背疮、背疽等,它们的病机不外为风、湿、热淫于血分,阻于肌肤,血滞风燥,热盛火毒,血热太过。通过刺血达到凉血散热,消肿解毒止痒的目的。事实证明,对上述皮肤疾患,刺血疗效显著。(3)疟疾,风搐反张:它们的共同点是高热。子和在《内经》治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的基础上,在发作时刺十指间(十宣)出血,血止而寒热止。对于高热或高热抽搐的患者,后世医家多宗此法来泄血退热,收到满意疗效。(4)腰脊强:刺血可达到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效果。

“宜灸”说

子和虽对当时喜温补艾爇之风颇有微辞,但并不排斥灸法的运用。《儒门事亲》中就有宜灸之说。如卷二.十八证口眼斜是经非窍辨:“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灸以地仓,俱效。苟有不效者,当灸人迎。夫气虚风入而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故宜灸。”卷五.五十三冻疮:“夫冻疮者……以大蒜捣如泥,和土捏成饼子……以火艾灸之,不计艾壮数多少,以泥干为变”。可见其对灸法亦独具心得。子和常用灸法治疗上述病证,从而证明了灸法有较好的祛风、散寒、除湿和温通经脉的作用。显然,对于口眼斜、冻疮、水肿等病证,首选灸法,疗效颇佳。

张从正的针灸学说,其理论渊源于《内经》,他虽遵从经旨,却不拘泥于古法,创造性地发展了刺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为后世针灸临床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为针灸学,尤其是刺血疗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子和除前述三大学说外,还主张用井穴通经泄邪。如卷十. 撮要图. 风木肝酸. 达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可刺大敦,灸亦同。”又曰:“诸痛痒疮疡,皆属于火。……可刺少冲,灸亦同。”也说明五脏有病,可施针灸的办法予以治疗。这些观点,均具有重要意义。

张从正的针灸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历代针灸文献资料及治验报告,可印证其临床意义。明代名医薛立斋根据张氏治喉痹放血的经验,治愈了不少喉痹症。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论刺络泄血的急救作用,“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3]。此来源于张氏用井穴通经泄邪的思想。此外清代傅青主刺眉心出血,治妇人产后血晕,叶天士刺委中出血治咽喉肿痛及郭志邃放血治痧症,可以说都是张氏“刺血”学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萧国钢.儒门事亲研究. 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3

[2]魏稼. 各家针灸学说.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57

[3]杨继洲. 针灸大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79

猜你喜欢

委中灸法经络
身体出现这5个现象 说明体内的经络不通
电针“委中”对多裂肌损伤模型大鼠钙调蛋白 信号通路的影响
针刺伏兔配委中放血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初步效果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浅析
针灸结合耳穴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浅析温针灸的治疗机理及温度控制
《易经》养生法
经络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