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温针灸的治疗机理及温度控制

2015-03-20罗坤苗志远

医学信息 2015年7期
关键词:灸法温度

罗坤 苗志远

摘要:温针灸是临床上运用极广的、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的治疗方法,它把针刺疗法和艾灸疗法的优势融为一体,二者相辅相成。近年来,国内外对温针灸的研究不断深入,通过文献研究,笔者对温针灸的治疗机理和温度控制进行了综述,为临床医师温针灸操作及相关仪器的开发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温针灸针刺;灸法;温度

温针灸是将灸法与刺法相联合的一种方式[1],在临床上的使用十分普遍。温针灸把针刺和灸法的优点相结合,促使艾灸产生的热能深入穴位,发挥出重要的医疗和保健作用。温针灸疗法能调理脏腑经络,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具备防病治病的疗效[2],这是现代医学对温针灸治疗机理的探索。

1 温针灸的治疗机理

温针灸留针的操作方法是,在这个过程中,将艾绒揉成一个球包在针柄之上,然后点燃[3,4]。根据《医学入门》的记载:"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有其自身绝佳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温针灸的治疗机理主要是针刺的作用、艾灸的温热效应和针体的导热效应。

1.1针刺的作用 陈重[5]的理论认为,针刺可以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如酸,麻,胀,痛,本质上是一种针刺引起的组织损伤,它扮演了"模拟"损伤治疗中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作出了相应的信息综合处理,使人体免疫系统的生理平衡系统做出了反应,正确地模拟损伤的这种"型"区域产生的问题。贺林[6]认为,经络通畅,气血充盈,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经络不通,气血呆滞,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是使人体患病的主要因素。通过针刺等方法可使经通络顺,气血充盈,运行流畅。李韵[7]把针法的原理总结为三点:①太极-八封;②全息全像;③经络腧穴。

1.2艾灸的作用 灸法是将艾条或其他药物放在身体表面点火。热灸、药物对人体的刺激作用则是通过穴位将热的效力传导进入经络,从而对脏腑经络起温暖和调节作用。艾灸的作用主要包含了艾灸的加热效应和辐射光谱效应。沈雪勇等[8]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艾灸产生的药物作用并非最主要的,艾灸的核心是以红外为主的热辐射刺激,灸法的本质是给人体的皮肤感受器一个温热刺激,以此来调整脏腑经络的机能[9]。董新民等[10]通过一系列实验推测,灸法与皮肤温觉感受器密切相关,灸法对人体产生治疗作用的本质是:影响人体穴位的温度。

1.3针体的导热效应 王福根等[11]的实验研究发现,传统的热银质针可明显促进针灸局部的血液循环,这表明银针有利于维持机体状态的稳定,并调节和控制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银质针温度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冯传有[12]通过动物实验来推测,强化热传导银质针和远期松动效应可以加速局部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效果,促进免疫应激反应。赵毅[13]的研究表明,艾球燃烧加热了局部空气,从而减少外部热量的损失,让热量更集中的流入人体之中。

2 温针灸的温度控制

一些学者认为,艾灸形成的温热效应是取得疗效的重要因素[14]。但施灸时距离过远则造成产生的温热感较低,过近时则可导致皮肤烫伤。临床上确有因施灸而导致皮肤烧伤的报道[15]。

程珂[16]等从愿意接受温针灸治疗的患者中选取10人进行温针灸实验,一致的描述对象为:感觉到温针灸的热过程是不连续的,如起伏的波浪般,温针灸的过程中,志愿者们刚开始感觉到热地难受(热痛)的温度(初始热痛阈)为:男(42.43±1.76)℃,女(43.22±1.92)℃,最初的热痛出现之后迅速消失,紧接着出现二次热痛,二次热痛阈值温度为(47.68±3.15)℃。有3名志愿者(均为女性)未完成整个实验,是因为他们在接受温针灸治疗过程中难以承受局部的高温,他们感觉到不能承受时的温度为(48.77±0.95)℃。杨莉等[17]通过对灸法的操作方式、材料品质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做急攻灸,温度控制在(45.4±0.6)℃,做缓和灸,温度控制在(40.3±0.3)℃,这样能更好的发挥灸法的功效。路玫等[18]通过临床实验观测到,在对患者进行灸法治疗时,当艾灸距离足三里穴3 cm时,受试者疼痛阈值为(40.74±2.93)℃,由此推断该温度对防止烫伤具有重要意义,并考虑是否能将其设置为温针灸的安全温度。

Greenhalgh等[19]发现,当人体的皮肤接触44℃的热源达8h时,可以造成轻度的烫伤,如皮肤被烫红、起水泡等。原世麟[20]指出,造成皮肤损伤的温度阈值比人的正常体温只高7℃~8℃,随着温度的升高,皮肤所受的损伤逐步加重。Herndon认为[21],当温度达到44℃及更高时,积累的损伤便超过了细胞自身的修复能力,当达到足够的时间时,可能会最终导致组织坏死。Moritz[22]通过研究发现,当与温度为49℃的热源保持接触持续3min时只产生局部红斑而无明显的表皮损伤,而同样的温度接触了9min时,则可能导致明显的皮肤坏死。许培昌等[23]做了大量实验证明,艾炷距离皮肤3~4cm时,既能产生温热刺激感,又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疼痛,在此范围内皮肤温度的升高也是处于安全温度范围内的。

艾灸距离皮肤3~4cm,艾灸加热皮肤使之温度大致为42℃,既能产生温热刺激的感觉,达到温通经络,调整脏腑机能的功效,又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烫伤,由此可考虑将3~4cm设置为温针灸中艾炷与皮肤的安全距离,将42℃设置为温针灸的普适安全温度。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温针灸将针刺与灸法的优点结合起来,但这不仅仅是二者的机械组合,二者之间定有微妙的联系,但目前没有查询到相关文献论述二者的深刻联系,因此对温针灸治疗机理的分析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温针灸是当前临床最常用的施灸方法之一,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治疗温度的控制,艾炷燃烧时落下的灰易烫伤皮肤等等。因此,探究温针灸的治疗机理及合理温控,对指导温针灸的应用,提高温针灸的疗效,确保临床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操作方式只是根据治疗者的经验来确定,缺乏循证医学的检验,本文对温针灸的治疗机理和温度控制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温针灸操作及相关仪器的开发提供相关参考。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1.

[2]吴焕淦,严洁,余曙光,等.灸法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1-6.

[3]董新民,董泉声,先茂全,等.不同灸法对穴位温度影响的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1999,19(1):22-26.

[4]魏建子,沈雪勇,丁光宏,等.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分析[J].中国针灸,2007,27(5):391-393.

[5]陈重.关于针灸治疗作用原理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394-396.

[6]贺林.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针灸三通法原理[J].环球中医药,2009,2(6):454-456.

[7]李韵.针灸三大作用原理与方式[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2):77-79.

[8]沈雪勇,丁光宏,褚君浩,等.传统艾灸与替代物灸和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比较[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3,22(2):123-126.

[9]郑英.灸法红外效应研究及应用进展[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2):135-140.

[10]董新民,董泉生,先茂全,等.不同灸法对穴位温度影响的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1999,1(2):22-26.

[11]王福根,富秋涛,侯京山,等. 银质针治疗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后局部血流量变化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1,7(2):80-82.

[12]冯传有,陈华,王福根,等.热传导银质针治疗对股四头肌慢性损伤兔骨骼肌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98-99.

[13]赵毅,秦元,郑娟娟,等.银质针温针灸在人体内的温度分布特点[J].中国针灸,2012,32(9):803-806.

[14]白耀辉,林文任.艾灸与温热刺激关系的探讨[J].针灸学报,1991,7(4):10-11.

[15]Yamashita H,Tsukayama H,Tanno Y,et a1.Adverse events related to acupuncture[J]. JAMA,1998,280(18):1563-1564.

[16]程珂,魏建子,沈雪勇.不同材质针灸针温针灸的温度特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29(4):703-707.

[17]杨莉,李亮,杨金生,等.灸法疗效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J].针灸研究,2009,7(4):217-219.

[18]路玫,张丽繁,袁哗,等.隔姜灸、悬灸对不同穴位各时段热感度的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3):232-235.

[19]Greenhalgh D G,Lawless M B,Chew B B,et a1.Temperature threshold for burn inj ury:an oximeter safety study[J]. J Burn Care Rehabil,2004,25(5):4l1- 415.

[20]原世麟.烧伤[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1.

[21]Herndon N D. Total Burn Care[M].New York:H arcourt Publishers Limited,2002:516.

[22]Moritz A R,Henriques F C. Studies of thermal injury:Ⅱ.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ime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causation of cutaneous burns[J].Am J Pathol,1947,23(5):695- 720.

[23]许培昌,李达良,崔淑丽.不同施灸距离对人体体表皮肤温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12,32(7):611-614.

编辑/成森

猜你喜欢

灸法温度
一张票的温度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应用家庭灸法 有效调整亚健康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停留在心的温度
测个温度再盖被
《伤寒论》中灸法禁宜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