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2017-03-24刘星
刘 星
(吕梁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吕梁 033000)
·文艺论丛·
隐喻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刘 星
(吕梁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吕梁 033000)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运用Lokaff的隐喻理论分析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有色的听觉世界和视觉世界映射时代背景,从有声的视觉世界映射人物性格,从视听觉匹配映射主题匹配,从无声时刻映射盖茨比的命运,从而体现小说中蕴含的隐喻意义,同时,感受爵士时代的人文气息和菲茨杰拉德高超的文学创作功底。
隐喻;映射;《了不起的盖茨比》
隐喻是人类认知方式的基础,蕴藏在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一般情况下,人们通过自身所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认识、思考和经历。如若出现不熟悉的事物,就借用自身某一概念知识映射不熟悉的概念,达到事物互相映射匹配的原则从而获得新的认知。简而言之,隐喻无处不在。追根溯源,隐喻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提出过隐喻这一概念并加以解释和运用。[1]127谢之君在他所著的《隐喻认知功能探索》的绪论中提出:隐喻本身是作为添加在语言之上的装饰物而存在的,人们以特殊的方式在特殊的时间和场合下使用它。[2]20世纪Northrop Frye在其作品AnatomyofCriticism一书中提到,隐喻不仅是“诗性表达的基础”,更是叙事文学(包括神话、罗曼史、现实主义文学及反讽作品)的源头。[3]由此可见,隐喻在文学领域的研究不应局限于诗性隐喻,更应被广泛地应用于小说文本中。本文试根据认知语言学家Lakoff映射论的工作机制,以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为蓝本,分析语篇中的交互映射功能,从而揭示隐喻视角下小说蕴含的隐喻意义和作者高超的文学创作功底。
为深化公司精准培训工作,公司团委制定了《以导师带徒为抓手,深化精准培训工作方案》。“有的青工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职责内的工作都能扛起来。但是他们在工作中是否还有更高的需求,是否还存在短板?需要我们去实地调研掌握。”齐鲁石化烯烃厂团委副书记李晓杰刚刚从车间调研回来,发出这样的感慨。
一、映射论的工作机制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书中所提出的隐喻在学术界引起了研究认知观隐喻的热潮。其首次提出的概念隐喻,将隐喻提升到了思维层面和推理层面,然后到达语言表达层面。隐喻理解的过程就是以一种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过程,即把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到一个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通过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使人们对目标域有更好的认知和理解。[4]所以,从隐喻的工作机制来看,Lakoff的隐喻理论也被称作为映射论。在Lakoff1987年发表的《女人、火与危险的事情》一书中,给映射论下了更明确的定义:隐喻映射往往是从具体域到抽象域的映射,每一个隐喻均具有一个始源域、一个目标域和一个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5]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映射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于1925年问世。这部小说是美国迷惘一代和爵士时代的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历史上最纵乐、最绚丽的时代——爵士时代。小说借用第三者尼克的视角展开叙述,讲述贫穷的盖茨比和富家女黛西的情感故事,以及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盖茨比的悲惨命运。盖茨比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永远可以重新开始,直到生命的终结。
(一)色彩斑斓的听觉世界和视觉世界映射时代背景
(四)无声时刻映射盖茨比的命运
声音的缺失和断裂映射绝望之境。小说通过叙述者尼克的视角,两次描述黛西开着盖茨比的车撞死汤姆·布坎南的情妇威尔逊太太所引发的特定场景下的无声时刻。第一次描述是尼克因担心黛西撞人后回家会遭到汤姆·布坎南的刁难,前去了解黛西夫妇是否有争执,而透过窗户缝隙看到的场景——黛西夫妇面对面坐在摆着冷炸鸡和麦芽酒的桌子旁,汤姆·布坎南神情专注地和黛西说话,而黛西“频频点头”对汤姆·布坎南说的话表示同意。从尼克的视角观察到桌子上冷的炸鸡和麦芽酒两人都没有触碰,由此推测,黛西夫妇似乎不开心。但又从他俩围坐在桌前亲密的温馨画面推测黛西夫妇也不是不高兴,而是在“密谋什么事情”。用尼克旁观者的角度叙述这一无声时刻,无声地传递了汤姆·布坎南和黛西密谋栽赃陷害盖茨比的行径,揭示出汤姆·布坎南和黛西冷酷、残忍的性格特点,映射出盖茨比悲惨的命运结局。
用映射论的视角分析,“黄色的鸡尾酒曲目”和“闪亮的灰尘”是始源域,而美国的爵士时代是目标域,始源域“黄色”和“闪亮”被映射到目标域“爵士时代”之上。“黄色”与“闪亮”在西方文化中代表财富和势力,“黄色”和“闪亮”与爵士时代交互映射,体现了当时美国的时代背景,同时表达了人们对金钱的贪婪和对财富的盲目崇拜。
叙述者尼克在描述盖茨比和黛西重逢的场景时,提到盖茨比听到黛西的声音后面部表情细微的变化,该变化给读者感官的抽象图式,通过感官的抽象图式映射盖茨比最纯真的美国梦。重逢时,黛西在盖茨比的耳朵边“轻轻说了几句话”,盖茨比便“动情地转过身去”。小说中最让盖茨比入迷的是黛西“抑扬顿挫、热情奔放”的声音,于盖茨比而言,黛西迷人的声音是一首不死的歌。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盖茨比听到黛西声音的面部表情反应,暗示读者黛西是他最纯真的梦。黛西的声音与盖茨比的脸部表情相匹配,映射盖茨比最纯真的美国梦,更近一步揭示在美国爵士时代像盖茨比这样的年轻人所拥有的美国梦。盖茨比和黛西重逢相处一段时间后,盖茨比对尼克说:“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6]116而尼克被盖茨比这句话点醒,“正是如此,我以前没有想到。”[6]116黛西那“抑扬顿挫、银铃般叮当悦耳、铙钹般清脆动听”似钱般的声音,使她变成了“黄金铸就”的女郎。此处盖茨比用失望的面部表情和口吻表达了他不得不接受现实——黛西变成了物质女郎。作者给读者一种模糊的感觉,若影若现地传达盖茨比纯真的美国梦在强大的时代背景下被毁灭。叙述者尼克用一系列修饰黛西声音的词语揭示黛西就是一个肤浅、虚荣以及金钱至上的女郎。盖茨比失望的表情与黛西叮呤咣啷金钱般的声音相互匹配映射盖茨比纯真梦想的彻底破灭和黛西拜金理念的无限膨胀,揭示爵士时代背景下迷惘一代扭曲的价值取向。
(二)有声的视觉世界映射人物性格特点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出场方式,这种不同的方式反映了人物在不同身份、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驱使下的性格特点。
小说中汤姆·布坎南出现的时候,作者运用听觉和视觉的感官形式传递人物在文本中所隐含的性格特点。小说第一章节,作者借用叙述者尼克的视角描述客厅唯一完全静止的沙发上,坐着穿着白色裙子的黛西和她的表妹乔丹·贝克,她们裙摆的波动就像坐在大气球上环游屋子归来一般。这样的场景与汤姆·布坎南出现时,耳边窗帘的“沙沙响”和墙上挂画的“呻吟”以及突然传来的“砰砰的”关窗户的响声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环境对比之下,作者赋予窗帘、挂画和窗户生命,让它们发出“沙沙声”、“呻吟声”和“砰砰声”,用有声的视觉映射出汤姆·布坎南冷漠、傲慢无礼以及浮夸的性格特点。
有灰色底纹的部分代表了当前连接的数据库名称、角色名、密码,在项目里添加好之前写好的连接数据库的工具类文件就可以连接数据库了[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大量运用了视听觉匹配来映射文本的主题——美国梦的破碎和爵士时代下迷惘一代冷漠、内心空虚和价值观扭曲的特点。
从映射论的视角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始源域,而外在的环境中有声的视觉感官为目标域。始源域人物的性格特点被映射在目标域“沙沙响”、“呻吟”、“砰砰”及“啧啧啧”之上,它们的交互映射体现文本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视听匹配映射主题匹配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北宋时期,天下安宁,百姓安居,社会安定,呈现出政通人和四海静宁的盛世局面。身逢盛世,宋朝人不忘舌尖风景,让我们跟着《东京梦华录》,穿越到大宋王朝,看看宋朝人都有啥“口福”。
叙述者尼克在对黛西悦耳的声音和迷人的外貌描述时提到:“这是那种叫人侧耳倾听的声音,仿佛每句话都是永远不会重新演奏的一组音符。她的脸庞忧郁而美丽,脸上有种明媚的神采。”[6]12“叫人侧耳倾听的声音”和“她的脸庞忧郁而美丽”这种视听匹配的描述表明尼克在男性的视域下被黛西的声音和美貌所吸引。同时,在下文中尼克很清楚地知道黛西用低微的声音说话就是为了让他靠近,他也并无反感之意。尼克描述到:“夕阳的余晖带着罗曼蒂克的色彩,将她的面容照得神采奕奕,而她美妙的声线吸引我屏住呼吸凑上前去倾听。”[6]16黛西的面容“神采奕奕”和声音吸引尼克“屏住呼吸凑上前去倾听”,这种视听匹配下对黛西声音和外貌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尼克对黛西声音和美貌的毫无抵抗力。以上两处对黛西声音和外貌的描写让读者从其声音、外貌和行为举止三个维度了解黛西的性格特点。与此同时,尼克对黛西声音和美貌的描述又是二元对立的。比如,“她收起那迫使我不得不专心聆听和由衷相信的声音,我立刻察觉到她刚才说的都不是真心话。……我沉默不语,过了片刻,她看着我时,那张可爱的脸上果然露出了讥笑。”[6]20让尼克“不得不专心聆听和由衷相信的声音”和黛西“可爱的脸上果然露出了讥笑”,这种视听的匹配传达给读者尼克明知道黛西肤浅、虚伪的性格特点,但在被黛西玩弄后仍表现出既爱又恨的无奈之情。
对黛西悦耳的声音和迷人的外貌相互匹配的描写,让读者从视觉和听觉上洞悉黛西肤浅、虚伪的性格特点,从而映射出造就她性格特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
2.1 HCV 感染上调 Huh7 细胞 AchE 的表达 图1A、1B 结果显示,在 HCVcc 感染 Huh7 细胞 36 h 和60 h 后,与对照组相比 AchE 蛋白表达均上调(P 均<0.01)。用 qPCR 检测细胞内 AchE mRNA的变化,图1C、1D 结果显示 HCVcc 感染 Huh7细胞 36 h 和 60 h 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内 AchE mRNA 含量均增加(P 均<0.01),与前期转录组深度测序结果相符合。表明 HCV 感染可以明显上调 Huh7 细胞内 AchE 的表达。
盖茨比金碧辉煌的别墅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有着多种的隐喻意义。小说的第三章,叙述者尼克参加完晚会向盖茨比告别,在回家的路上所听所见让他有感而发,便详细地描述了盖茨比别墅外视听匹配的环境烘托文本主题。月亮“照耀”盖茨比的别墅,夜色如同往常一样的美丽。盖茨比的花园里依旧“灯火辉煌”,但是“欢声笑语”却消失了,唯独剩下的只有那一轮明月。视觉上月光“照耀”和花园里“灯火辉煌”与听觉上“欢声笑语”相匹配,这样的环境描写突显盖茨比的孤独和落寞。作者借叙述者尼克对环境的描述,表达在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喧闹过后迷惘一代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小说中黛西的表妹乔丹·贝克向叙述者尼克讲述盖茨比和黛西的情感故事时,提到自己第一次在东卵区黛西家门口见盖茨比时穿着一条随风飘扬的格子裙。东卵区各家各户门前的红白蓝三色国旗见到她随风飘扬的裙子都会变得笔直,并发出“啧啧啧”的声音。国旗变得笔直并发出“啧啧啧”的声音,这样的有声视觉感官映射爵士时代上层社会的东卵区贵族对他人的歧视和嘲讽,同时反映乔丹·贝克在黛西面前的自卑心理。
听觉世界是无法拥有颜色的,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述夜幕降临的盖茨比公馆喧闹享乐的生活场景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隐喻,赋予听觉世界以色彩,用乐队演奏“黄色的鸡尾酒曲目”映射20世纪20年代一战后经济大萧条到来之前美国的浮夸、纵乐和金钱至上的时代背景。
《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时运用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描述黛西悦耳的声音和迷人的外貌,传递它们在文本中的隐喻意义。
小说中色彩斑斓的视觉世界体现在盖茨比与黛西通信过程中,黛西抱怨盖茨比去打仗迟迟不归,而自己却处于纸醉金迷、寻欢作乐的花花世界之中,并最终嫁作他人妇。小说中描述的那个时期是跳舞时舞鞋踢起的灰尘都是“闪亮的”时代。“闪亮的”映射出爵士时代金碧辉煌、歌舞升平的背景。
另一次描述是黛西撞人事发后,盖茨比在别墅等黛西电话,然而电话并没有打来,却等来了枪杀他的威尔逊先生。从叙述者尼克的视角猜想盖茨比一直在等黛西的电话,准备和黛西远走高飞,但电话未曾响起。小说中提到:“盖茨比本人并不相信电话会响,他也许觉得无所谓。”[6]156可见,盖茨比对他的初恋黛西已有很清晰的认识,清楚地知道黛西不会打电话来,也不会出现在他的别墅和他一起远走高飞。这样的场景描写揭示出黛西虽是盖茨比的梦,却又超越不了盖茨比内心真正的梦——美国梦。小说中提到“当他发现玫瑰是如此的丑陋,照耀着稀疏青草的阳光如此的残酷,他肯定会感到不寒而栗”[6]156,这种场景描述侧面反映出盖茨比早已知道黛西就是一个爱慕虚荣、金钱至上、声音里都充斥着钱币般铙钹声响的女人。用盖茨比等电话、电话未曾响起的无声时刻映射黛西这一黄金女郎的自私冷漠,由此映射迷惘一代的时代背景,进而用时代背景映射盖茨比美国梦的终结。
毫无疑问,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那么,在现代化这个大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涵盖了现代化的全部内涵?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复杂关系?对于这两个问题目前恐怕还很难形成紧密一致的看法,反倒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早已达成共识了,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市场经济的时代,市场经济作为当下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机制,是我们今天一代中国人无可回避的选择。
菲茨杰拉德运用声音的断裂和缺失揭示人物内心的绝望之境。无声时刻不仅映射出金碧辉煌的爵士时代背景下盖茨比悲惨的命运和伟大美国梦的终结,也映射出同一时代背景下与盖茨比相似的迷惘一代想要拯救自己的国家、发展自己的国家、为祖国奉献自己这一愿望的破灭。
从2016年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的功能来看,对于城市移民在教育、住房以及就业方面的特别保护措施,实质上趋向于提升城市移民群体的民生利益。
2015年,阜外医院以外科SICU为例进行试点,将24种高值耗材纳入智能耗材柜,研发具有心血管特点的高值耗材柜管理流程,首创将智能耗材柜与医嘱相关联,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高值耗材领取行为,降低人力成本,减少配送时间,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三、结语
用Lakoff映射论中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机制解读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蕴含的深层次隐喻意义,不仅可以尝试从新的角度欣赏该名著的语言美,还可以切实地感受经典文学作品中不同感官作用下各个始源域和目标域的交互映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体会迷惘一代美国梦的破碎和爵士时代背景下美国社会冷漠、空虚和扭曲的价值观。
事实证明,Lakoff映射论的工作机制不仅可以运用到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次隐喻意义;还可以尝试运用到英美文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以期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所映射出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增加英美文学读物的趣味性。
[1]邵旭.多模态隐喻文化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J].青海社会科学,2015,6:127-130.
[2]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Northrop Frye.Anatomy of Criticism[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4]Lakoff,G.& M.Johnson.Metaphor We Lo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4 Chicago Press,1980.
[5]Lakoff,George.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6]弗朗西斯·司各斯·菲茨杰拉德著.李继宏,译.了不起的盖茨比[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2-156.
(责任编辑:刘晓红)
2017-03-09
刘 星(1985-),女,吕梁学院外语系,硕士。
I712.074
:A
:1004-342(2017)04-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