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共同体合力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以江苏省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语文教师校本培训为例
2017-03-24蔡丽亚
蔡丽亚
学科共同体合力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以江苏省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语文教师校本培训为例
蔡丽亚
校本培训要确保定期的安排和持续推进,确保内容的有序落实,才能促进研修质量逐步攀升。江苏省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注重文化引领,实施专题研修,经过谋定而后动的研修,无论是研修过程中的经验与知识的积累,还是研修后个人内化和影响,都使得该校教师从“一个人走快”变为“一群人走远”,教师结伴同行,共生共进,找到成长的方向和方式。
专题研讨;培训;智慧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发展、学生发展都有赖于教师的发展。学校、教师、学生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何有效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年轻教师如何快速适应教学岗位,骨干教师如何突破瓶颈实现专业成长,中老年教师如何消除职业倦怠感?这些教师发展的问题都是学校管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
我校(江苏省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中学部语文教研组有23位语文教师,曾以“活力语文”为特色获评江苏省江阴市AA级特色学校。教研组拥有6位江阴市市级以上名优骨干教师,有2位教师在国家级学科比赛中获一等奖,1位教师获江苏省学科比赛一等奖,共有10人次在市级以上学科比赛中获奖。组内教师富有活力,积极奋进,有一定教科研氛围。
基于教师发展的课题思考,我校将中学部语文学科教研组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成立“语文学科共同体”,发挥优势互补作用,设计系列化的学科教师发展校本培训工作,激发学科组教师借助团体合力,实现个人成长和智慧共生。
一、注重文化引领,明确发展方向
学校的顶层设计是一项复杂高深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管理者高屋建瓴地思考、规划、谋动,要有高位的思想来引领教师的成长方向,要有明确的规划目标引导教师的成长目标,根据学校实情和教师特质,量身打造适切可行的发展设计。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新学校,我校以“让校园成为每一位师生智慧生成和绽放的幸福乐园”为宗旨,确立了“智慧”和“幸福”的文化走向。学校“尚德崇文”的校训既体现了本地延陵古邑的文化风俗,又体现出师生为本、德文并重的教育思想,校园良好的文化基础为语文学科组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在学校文化的基础上,中学部各年级语文备课组确定了办公室文化标语,作为各组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初一年级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标语,强调不要功利主义,要静心读书,志存高远;初二年级以“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后喻诸德也”为标语,强调文化育人和品德培养的双举措并行;初三年级以“励学之用,厚德树人”为标语,强调学习与做人的智慧,这些文化标语都与学校“尚德崇文”的内涵文化紧密契合。我校语文教师在学校顶层规划的文化引领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智慧的生长”为学科课程理念,以追寻“智慧”开启教学之旅、专业之旅和成长之旅。
二、规范过程管理,助推教师成长
优秀的制度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推动教师智慧成长的强力保障。如从学科建设出发,学校在《绩效考核制度》中设置“优秀教研组”的考核方案,从教学、教研成果方面对学科教师的教学成果采取累计式量化考核,严格评审的荣誉奖励和物质激励,有效增强学科教师的凝聚力和成长意识。
学校《校本培训制度》的实施,从校本活动的形式、质量、反馈等方面进行了刚性的规定,保障学科培训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效果,规范活动经费、奖励经费等支出,为教师成长发展创造了有力的外部条件。
语文组自身逐步完善了《语文学科校本教研制度》,从常规的备课组活动、教研组活动以及特色教学活动等角度全面规划了学科活动,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活动的浸润中成长发展。刚性的制度是基础,人文的管理是助推力,当学校的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会在刚性的规定中慢慢进化为自觉的成长。
三、实施专题研修,凝聚集体智慧
学科教研活动是促进学科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研活动将教师凝聚成共同奋斗的团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智慧碰撞。为了促进学科活动的质量,我们语文学科教研组以专题活动为抓手,使教学研究的活动内容更丰富、思考更深入、实践更扎实,成为浸润式的校本学科培训活动。
(一)以“学科能力”为基础,更新教育理念
“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组基于学校和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合作开展的“能力生根计划”背景下的学科主题研究。语文组的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教师成长工作坊”,通过听讲座、研究课标等学习,探寻语文学科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思路,定期向组内教师辐射学习和研究成果,并在课堂实践研修方面进行探索。通过研究,语文组将学生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明确为“表达能力、倾听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六种能力,围绕“活动体验策略、问题导向策略、单元整体策略、理解性教学策略”四个策略进行课堂实践,倡导“一课一能力”“一课一策略”。
正确的理念引领着课堂实践活动。近年来,学校语文教师分别和广东、武汉等地同行进行交流切磋。如探讨《背影》一课的同题异构,旨在以理解性策略培养学生解读复杂背景的散文的能力;如探讨说明文《松鼠》的教学,旨在以活动体验策略培养学生理解说明文的能力……每一次课堂实践,组内教师积极参与磨课,共同出谋划策,团队智慧让全组教师的教育理念在碰撞中激发、思考、转变,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从“知识传授”走向“能力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实现新的转型。
(二)以“名师培训”为引领,优化教学策略
教育思想的转变让教师站在教育的前沿,形成了正确的教育教学观。但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策略因为教师经验不足、视线狭窄等因素仍稍显薄弱。于是,学校开展了“名师进校园”活动,邀请市内语文学科专家来校为教师把脉诊断、指点迷津。
“名师进校园”活动模式为 “1+X+X1、X2、X3”。“1”为每学期确定1位重点培养教师,如教研组长;“X”为其他需要指导的中青年教师,人员可以变化;“X1”“X2”“X3” 为学校名优骨干教师,适时机动安排指导。活动每月举行1次,以听课、评课、研讨为基本形式,有名师示范课和教师研究课。如语文组教师进行《百合花》小说教学研讨,研究“从闲笔巧妙切入课堂”的艺术,进行《济南的冬天》散文教学研讨,以“小”字为原点进行课堂活动层次设计。以文体分类,语文组还先后进行了议论文、诗歌赏析的教学策略研究。在名师示范和教师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逐步把握各类常见文体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学智慧在实践中被不断激发。
(三)以“课题建设”为抓手,强化理论研究
科研课题是从教学实践出发,回归教育理论研究,又以教育理论研究为方向,指导教学实践行为的研究之路。科研课题 “草根化”“问题化”“课堂化”的探索,让教师找到了研究的方向,逐步走向理想的科研之境。
2010年至今,中学部语文组教师总共提交了18项市级个人课题,如有关课堂提问优化策略、文本解读策略、课堂活动设计、学生兴趣激发、朗读教学、创新性思维培养、生活化作文、微写作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过程扎实,研究成果丰硕。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以“老”带“新”,一对一互助,新研究课题的由有经验的教师带领,让个人课题研究成为语文教学工作的常态,让教学工作走向理论化研究,让语文教师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
(四)以“活动比赛”为实践,提升基本素养
活动比赛能凝聚人心,激发智慧,重在过程经历和成长体验,而不是追名逐利。我们和名校语文组结对,两校语文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在感受名校语文底蕴的研修中,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得到增强,思维得到活跃,智慧得到激发。如参加江阴市教学基本功比赛,组里有9名年轻教师报名。参赛之前,组内教师集体磨课,讨论如何写文本解读、如何写下水作文,将以往的经验交流共享,彼此取长补短,在这次比赛中有7位教师获奖,其中2位教师获特等奖,1位教师获一等奖。教师每一次参与活动能使团队拧成一股绳,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每位教师在活动中、比赛中不断寻找和发现适合自己发展的语文生长点,每个人的成长又助推着团队的前进。
G451.2
B
1005-6009(2017)38-0050-02
蔡丽亚,江苏省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江苏江阴,214443)党政办主任,一级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