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畏·磨砺·启心智
——浅谈“中小学书法教育与学生文化启蒙”

2017-03-24

江苏教育 2017年85期
关键词:心智敬畏中华

敬畏·磨砺·启心智
——浅谈“中小学书法教育与学生文化启蒙”

李文灵

2013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在基本书写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就学生的文化启蒙教育提出了书法教学应有的目标与要求。中小学书法教学应将书写训练与文化启蒙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敬畏之心;磨砺学生持之以恒、细致入微的优秀品质;助益学生开启心智。

文化;敬畏;磨砺;启心智

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书法教育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提出了三条:“1.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2.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3.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第2、3条都关乎学生的文化启蒙教育。2016年11月14日,首届江苏省中小学书法教育论坛在泰州举行,会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湛发言时指出:“书法教育要不忘课程设置的初心,坚持立德树人。中国书法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它既是书写工具,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的文化价值、人文特征愈来愈突显,愈来愈受到重视。中小学书法教育要突出书写能力、审美情趣、文化自信、爱国情怀这些书法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避免单纯重视技法训练的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强调了对学生的文化启蒙是设置书法课程之初心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自幼学习书法及从事书法教学工作的体会,来谈一谈对中小学书法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敬畏之心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土壤之中,我们谈论书法欣赏和书写训练,都必须与文化相伴,方可循其门道,渐入佳境。换言之,我们也可通过书法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书写训练着眼于书写能力的培养,然必须以理解技法的审美原则为基础,方可融会贯通。“技进乎道”是书法祈尚的境界,有关技法之精神、文化归依的论述在古代书论中比比皆是。唐太宗《指意》说:“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邪?’纵放类本,体样夺真,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此乃类乎效颦未入西施之室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述学》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皆有“假笔转心”“探彼意向,入此规模”之意;书法欣赏,更应循知人论世与感受、体悟相结合之路径,力求与古人印合,方可意与古会……

《纲要》在“教学用书编写建议”部分提出“适当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的内容”的指导性意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书写训练、书法赏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促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存敬畏,激发其学习热情,进而“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这是《纲要》规定的中小学书法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就文化启蒙教育而言,教材编写大致应包括:基于书家、经典作品的书法史基础知识;书法审美基本原则及其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关系;基本的技法理论等内容。难点有二:其一,如何基于学生不同年龄段心智发展特点,循序渐进选择适合的内容和视角引导学生理解书法审美、感受书法文化;其二,如何针对学生接受能力,转述古人论书之微言大义而不失其要旨,需要我们细加思量和大力投入。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博部门的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让他们亲身感受经典;要充分利用图像、视频资料,让学生拓宽视野,感受书法相关的知识、文化;要充分利用地方书协等书法组织的资源,让学生与专家互动,如此等等,对学生多角度感受书法文化,养心中之敬畏,均有润物无声之功。

二、磨砺学生持之以恒、细致入微的优秀品质

书法学习需要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书法史中相关的典故脍炙人口,苏东坡《题二王书》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形象地道出了书法学习需要刻苦与持之以恒的精神,否则难见其成。学习书法还需要虚和的心境和细致入微的体察,方可勤修渐臻妙境。孙过庭《书谱》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苏东坡说“始知真放本精微”,都本于中国书画“内秀”的特点,书法学习过程中坚持“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的追求,久之必养成体察入微的心性和能力。

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心性和意志品质磨砺的过程,由此养成的习惯、能力、内化于心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宝贵的财富,教师要大力投入教研,研究如何将阶段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体系清晰、循序渐进、要求明确的训练单元,使学生进行训练时明晰每一个练习的目的、目标、重点和难点,知其所以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迈出每一步,进而积跬步以至千里,使学生能够通过努力达成每一个渐进的具体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当感受到滴水穿石之功的不易和努力后的获得感,品质的磨砺便落实在具体的训练环节之中。再者,我们还要关注利用书法史中相关的典故,营造校园、教室环境,熏陶、激励学生见贤思齐。

三、有助于学生开启心智

唐太宗评论王羲之书法时说“观其点曳之功,裁成之妙”,为我们提示了运笔和组织关系两条理解书法艺术的主线。其关捩在“点曳”言动作,而非静态之点画形状,着眼于运笔动作的掌控;“裁成”言关系之相生相发,而非刻意摆布,着眼于动态生成之“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可谓解人之言。由此,我们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应遵循书法艺术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围绕提升学生观察、分析、体验以及对运笔动作的掌控能力之主旨展开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由形及理,明理而自运,突破教学中时常见到的“描摹画形”现象而导致临摹练习与日常书写脱节的瓶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要养成基于审美的观察习惯;掌握“目无全字”的观察方法;协同“当于目而有据”理性观察分析与“得于心而难名”感性体悟的思维方式;提升“与风水相搏”般的把控运笔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老师要想方设法将经典作品内含的微妙揭示给学生看,引导学生体悟书法难名之处而会之于心,学生则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能够感知笔画的起伏而随之律动,犹如姜夔所言“如见挥运之时”而心手相师。这对启迪学生心智有极大的助益,其意义或超出书写能力的提升。钱学森关于艺术教育的质问,于此亦可窥一斑。

林散之有论书诗:“以字为字本书奴,脱去町畦可论书。流水落花风送雨,天机透出即功夫。”其意在说只知提笔写字者难窥书法真谛,《纲要》也明示推进中小学书法教学之初心是要技法与文化并重,这给从事此项教学工作的老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通过培训提升现有师资综合文化素养和书法专业水平以及由此上溯追问高师人才培养在此环节如何作为,都是新时期书法教育给我们提出的重要课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协同推进,需要老师们的智慧和奉献。

J292.1

B

1005-6009(2017)85-0009-02

李文灵,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001)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常务理事,南京印社社员,淮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心智敬畏中华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敬畏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