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欣赏书法的审美习惯

2017-03-24

江苏教育 2017年85期
关键词:书法课书法艺术书法

专家论坛

培养欣赏书法的审美习惯

李 彤

当下中小学开设书法课还存在着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书法课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写好字吗?书法课就是写字课吗?倡导书法进校园,开设书法课的目的应该是使书法课真正成为孩子们欣赏书法、认知书法、认同书法的艺术课堂,通过教学使孩子们逐步提升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养成欣赏书法的审美习惯,逐步加深对书法美的认识和理解。中小学书法教育应进行适当的技能学习,辅之以审美实践活动;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阶段性;要因材施教,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步入书法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追求短期效益或揠苗助长。

中小学书法课;审美;课程设置;可持续发展

正如论者所言,书法作为国粹,是最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艺术。尤其是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识者多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言。然而,就当下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现状而言,似乎对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还远没有达成共识,还存在着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书法课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写好字吗?书法课就是写字课吗?

姑且不论按照目前每周能开设的课时量,学生究竟能不能练得一手好字,即便是花费大量的时间练好了字,其实也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很显然,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无纸化”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的现实,我们不可能一方面倡导学生在ipad上完成作业,一方面又沿袭着传统生活方式的理念,告诉孩子们“写一手好字”在将来的人生中多么多么重要,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

其实,众所周知,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文字作为语言的书面形式,能承载和保留语言的信息,突破和延伸了语言的时空局限,因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需要,识字、写字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科技并不发达的传统社会,文字书写一直是语言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最重要和普遍的方式,但时至今日,语言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的手段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同时也越来越便利化,因而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文字书写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甚至连签名都将被指纹的电子确认所替代,因为它更便捷更不易被模仿。因此,在我看来,将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定位在写好硬笔和毛笔字上,既不具现实性,也起不到课时有限的书法课所应有的效果。

因此,倡导书法进校园,开设书法课的目的不应该是语文写字课的附庸或补充,而应该使书法课真正成为孩子们欣赏书法、认知书法、认同书法艺术课堂,通过教学使孩子们逐步提升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养成欣赏书法的审美习惯。

虽然我们说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凝聚着中华文化和东方智慧的艺术瑰宝,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存在的价值。但一种艺术,要存在、要传承、要发展,必然要有其存在的社会性基础——社会受众,即认同书法、懂得欣赏书法和有欣赏书法的审美习惯的社会大众,否则,不久的将来,书法也只能作为一种非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在博物馆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许多传统艺术之所以消亡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社会受众,从而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性基础。因此,要传承和发展书法艺术,就必须要使认同书法、懂得欣赏书法和有欣赏书法审美习惯的受众代不乏人。

而另一方面,书法课作为审美教育的实施课堂,具有其他艺术审美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仅是由于书法艺术本身的独特性,更在于书法艺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因此,学会欣赏书法,不仅能够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愉悦身心,感受书法艺术所带来的独特审美享受,同时,也能够在欣赏、认知书法艺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这么说,书法艺术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因此,不论是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而言,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而言,书法课的开设、书法教学的目的都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养成欣赏书法的审美习惯为宗旨。

书法课堂应该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场所和途径,因而书法课的内容不应该是专业技能教育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更不应该把它开设成专业教育的“简化版”,否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于书法艺术的兴趣,反而会在枯燥的技能训练和知识灌输中打消孩子们原本有些的好奇和对艺术的期待。在我看来,书法课教学首先是引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其次是引导和发展他们对于书法艺术的审美态度,并逐步培养和提升他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从而形成欣赏书法艺术的审美习惯。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书法课的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以书法欣赏为主,让孩子们在欣赏中感受和逐步加深对书法美的认识和理解

书法欣赏活动应该是书法课的主要内容,因为只有在欣赏中才能学会欣赏,只有通过欣赏才能提高欣赏能力。

就艺术欣赏而言,审美欣赏是审美主体直接面对作品进行审美感知、体验的过程,因而审美课不能是审美感受的介绍或者以教师或他人(包括专家)对作品的评价来禁锢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想象。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感受作品和判断,否则不能称之为审美欣赏;而另一方面,欣赏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个体性的接受形式。英国哲学家休谟就曾指出:“美就不是客观存在于任何事物中的内在属性,它只是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不同的心会看到不同的美;每个人只应当承认自己的感受,不应当企图纠正他人的感受。”[1]因此,教师在审美活动中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和倾听者,要理解学生的感受而不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一味纠正他们的审美判断,相反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发挥各自的审美主观能动性。

二、适当的技能学习和实践以及相关知识的介绍要适时适度,辅之以审美实践活动进行

不可否认,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对艺术表现技巧的理解和一些相关知识的掌握,但就审美能力的发展而言,艺术技巧的理解和一些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一定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成正比。记得有一篇报道曾说:一些国际知名艺术家在评价我国有些参加国际钢琴比赛的少年钢琴选手时说:“这些选手琴键弹得飞快,技巧运用相当娴熟,但弹出的曲子却没有音乐的韵味。”究其因,自然是对作品的审美理解力不够。之所以强调适当的技能学习和实践以及相关知识的介绍要适时适度,并要辅之以审美实践活动进行,是因为,作为审美教育的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能等同于艺术专业学习,它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提升审美能力,而并不是在程度上要达到某种特定的高度,因为我们不可能奢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书法特长生更不用说是未来的书法家。因此,技能学习和知识传授应该是审美能力发展过程中的辅助,比如,在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审美实践,开始慢慢关注书法用笔的变化和细微之处,这时候适时介绍一些用笔技巧,并让他们通过实践亲身感受一下“笔软则奇怪生焉”。如此引导学生进行毛笔书写,不仅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在兴趣和好奇心的作用下,往往技法学习也会事半功倍。

三、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阶段性

就审美能力的发展而言,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身心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因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阶段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科学性就是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同时,也要融合审美教育和书法艺术自身的艺术规律,而不能以成人思维或不考虑书法艺术的特质,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置课程。比如,有些教材把楷书课程放在低年级,因为大家都认为楷书易识,不存在识读的问题,因而适合低年级。如果从识字教学来看,并没有问题,但如果从激发孩子书法审美兴趣、感受书法趣味的角度,也许这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四、书法特长生的培养

书法特长生一般来说都是对书法有较为浓烈的兴趣,且在书法审美能力和书法技能上有较高水平的学生,因而现在许多学校都采用第二课堂兴趣班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书法方面的进一步培训,应该说这样的做法无论是对书法后备力量的培养,还是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而言都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如何因材施教、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可以步入书法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追求短期效益或揠苗助长,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不仅注重技能学习,同时更注重他们书法审美能力的提高,从而使他们能真正热爱书法,并一以贯之地保持浓厚的书法兴趣,也是需要认真探究的。因为,他们就是中国书法的明天。

以上,是就当下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的一些思考,并就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自知不免偏颇,但如果能引起读者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我想,那也就不负我抛砖引玉的初衷了。

[1]休谟.论趣味的标准.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辑[M].吴兴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4.

J292.1

B

1005-6009(2017)85-0007-03

李彤,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00)美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常务理事,“青蓝工程”江苏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猜你喜欢

书法课书法艺术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推动书法课型创新优化书法课堂教学
所谓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书法课
浅议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