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教学在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2017-03-24许翔
许翔
摘 要: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体验性教学是教育部提倡的教学模式之一,主要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体验性学习主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动手操作等活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感性的经验与知识。就体验性教学在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为研究出发点,探讨如何才能使体验性教学在初中科学学科中运用得恰到好处,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验性教学;初中科学;实践
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对概念的学习,对结果过度重视,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个体情感以及体验的认知,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的直觉以及敏感性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若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的结果以及知识的正确性,而不在乎人的体验,会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解决实际社会生活问题时也不能使自身的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科学新课程作为一门直面社会以及融合自然的学科,需要学生借助教材而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在现实体验过程中收获到课堂中的知识。因此,本文以体验性教学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思考为主要研究方向,希望能对科学教师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体验性课程开发的意义
1.丰富科学新课程的教学资源
长久以来,课程资源一直表现得十分单一,一般为一个大纲、一本教材、一个练习册、一个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就很容易导致学校与学校之间共用一本教材,教师与教师之间共用一个教案,学生与学生之间共用一个书本。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教材看作是整个教学的参考书籍,接着就是按照教材中的环节按部就班地教学,无任何创新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传统教学追求的教学目标。然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整个教材”是教学课程资源,教材同样可以被我们去体验。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应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发现书本中拥有的各种体验性课程资源。赞可夫曾说过:“我们应该把生活中的广阔世界搬移到教室中,这样教师的天地就会更宽阔。”
2.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主要对象,还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种新型的学生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而在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更要体现学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学生要以现有的学习情况、综合能力以及家庭背景、生活经验来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使得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发展。
3.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大部分的科学教师并不注意自身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得科学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以及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承担起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责任,以及要勇于做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教学过程进行有力实施。
二、体验性教学在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体验形式和策略中的问题
针对体验形式和策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两位教师的做法来得出结论。甲教师讲解的是物体运动的问题,教师通过展示飞行的排球与飞行的石块,让学生分析两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具有的是什么样的能量。当然,在初学时,很多学生不知道这是什么能,只有少数预习过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来。此时,教师也只能顺着预习过的几位学生进行讲解,而不能具体让学生体验这个知识点,所以,在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不高,课堂的活跃度不高。然而,乙老师讲解的内容是静止的物体是否具有能量。乙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的。乙教师将一个钩码放在一位学生的手上,问此时学生的感受如何?学生回答说害怕这个钩码砸到自己。此时,乙教师追问:“运动的汽车,我们会躲避,为什么静止的钩码也会使大家害怕呢?”在乙教师与学生完成这个活动之后,学生会认识到,即使是静止的钩码也是具有能量的。乙教师让学生通过切身参与活动、游戏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了
知识。
2.体验活动中的问题
首先,探究活动没有顺序性。初中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教师不易掌握学生的活动范围。所以,如果教师的调控能力不好,现场就很容易陷入失控的状态。其次,探究活动的被动性。在初中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大多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这样就会使得小组各成员发展不均衡,容易出现有的学生滔滔不绝,有的学生一言不发的现象。最后,探究活动的表面性。科学探究不应该停留在浅显的表面上,而应该既注重学生的情感,又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探究活动具有层次性,这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体验性教学在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中的策略
1.应重视问题情境的体验设计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應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性格特征,这样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知识。
例如,教师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将手全部放在水中,问此时学生的感受,学生会感觉到手变轻了,同时水平面也变高了。然后,通过分析可以得到,手变轻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水的浮力,而水变高是由于手排开了一部分水。此时,教师提问:“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多少有一定的联系吗?”
2.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
科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独立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之后,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获得最为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学习科学探究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手电筒的故障问题。每组成员都领取一个有故障的手电筒,小组成员需要将手电筒的故障排除,最终使手电筒亮起来。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本组的手电筒为什么没有亮,可能的原因有哪些,是因为电池没有电?小灯泡坏了?还是开关坏了?最后,由小组长代表本组所有成员进行成果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给予一定的点评,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喜悦。此次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探究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3.科学探究实践,体验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是指从学科领域或是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从而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来解决问题。在学生科学探究实践的过程中,不是要求教师把最终的科学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完成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只有用心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体验。
参考文献:
[1]裴新宇,郑泰年.在探究中体验科学-科学主题的研究性学习[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耿爱平.利用化学活动课对初一、初二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培养的尝试.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