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2017-03-24杨慧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养成习惯小学语文

摘 要: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预习 注重指导 养成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说过: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因此,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由此可见,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因此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可见,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预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对一篇课文的预习,学生提前了解了要学习的课文生字生词、课文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背景,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而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因此,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

三、预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篇课文,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课文,长长的篇幅使得通读一遍都要花上好几分钟,如果不预习,完全依赖在课堂上再来解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解决生字词等,那会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反之如果重视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了课前,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会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使他们听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

四、预习把课堂探究引向深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例如教学《三借芭蕉扇》一课时,因为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課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过程。在课堂交流中,学生就对是“三借”提出了疑问,认为按书上的描写,应该是四借,第一次没借到;第二次变作小虫子钻进铁扇公主肚中;逼着她把扇子拿出来;第四次变成牛魔王骗取了芭蕉扇;第四次是带领众神去硬夺了芭蕉扇。另外还有同学对课题中的“借”提出了质疑,第一次才是真正地光明正大的去借,而第二、三次是用计谋骗来的,第四次分明就是抢来的,怎么能用“借”呢?这样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哪来课堂上精彩的辩论?哪能明白作者用“借”的独具匠心?哪能引发学生争先阅读原著的热情?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教育是必要的,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可见 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做好了语文学习的预习,一定能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而有效率的学习,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巩固素质教育的成果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杨慧芳(1981— ),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二道沟中心学校教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预习研究。多次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县教育期刊发表。

猜你喜欢

养成习惯小学语文
谈如何克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倦怠现象
浅谈初中物理启蒙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计算是数学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