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构建生成性课堂的策略
2017-03-24章茹霞
章茹霞
[摘 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构建生成性课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本文结合具体实践探讨初中数学生成性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生成性课堂;預设;生成
张大均老师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生成是个体的一种学习策略,他将在该策略的指引下完成对材料的加工,并形成新的认知. 而《教育大辞典》一书认为:生成应该是个体已有认知体系和感受信息发生作用的过程,这包括个体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生成过程. 综合上述说法,笔者认为“生成”是指:在事物发生与形成的过程中与预设相对应的一种提法,它是预设的补充和修正,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开发性以及发展性,同时这也凸显出事物的创造价值. 所谓“生成性课堂”,实际是一种动态化的课堂建构过程,课堂肯定会出现无法预设的因素和场景,由此产生没有预见的问题,这就是生成性问题.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改变已有的预设,随学生而变,由情境而动,敏锐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生长点,创造性地进行应用,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这就是富有生成韵味的课堂.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建构生成性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研究学情,以动态化视角酝酿
生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思维方式都在快速地发生变化. 要想有效进行生成,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情况,以动态化的视角审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具体来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是如何进行数学学习的,如何看待数学学科,从而发现学生学习的优势所在,同时对学生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积极诊断.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方案,充分预设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并预留生成空间,促成课堂转变.
例如,引导学生研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时,很多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里进行切入. 这时,教师就要把握住学生的认知障碍,同时有效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结合学生的表情和神态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实现有效生成. 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通过配方法来推导求根公式,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方法和思想;面对这一方法,肯定有部分学生存在疑惑,教师可以调整问题处理的角度,采用过渡变换法,引导学生进行求根公式的处理. 这样多种角度来进行问题的处理,学生将更加深刻与透彻地理解问题,由此将促成他们数学方法的融会贯通,同时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将备受鼓舞,他们也将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问题的处理.
抓住细节,演绎生成课堂的精彩
一节课长达四十五分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关注课堂进程中的细节. 这些细节可能是学生解题思路上的灵光一现,也可能是解题态度上的片刻动摇,这些细节较为隐蔽,难以察觉,却是推动课堂进程的重要力量. 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能过分关注教材或教辅上的对应内容,不能过分束缚学生的思维,应该让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和提问,充分抓住学生暴露的问题,并以此为素材实现有效生成.
例如,引导学生研究“角的大小”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组,引导学生以讨论的方式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教师在积极巡视的时候发现,部分学生为了让自己的角尽量大,他们会尽可能地增大两条边的距离,这是一个很好的细节,此时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询问学生的初衷:为什么你会将角的两边距离增大?面对这样的询问,学生积极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角的大小与其两边的开口有关,与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结论由学生总结出来,将更加容易被他们自己所接受.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抓住学生的某些细节因势利导,促成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积极总结,他们所形成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也更易于被理解.
联系实际,创设生成化的课堂
情境
初中数学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整节课将平铺直叙,课堂进程想必也将特别流畅,但是也仅止于“流畅”而已,流畅的代价是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他们也只是生硬地掌握了一些书本的知识和方法.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课堂要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处理原始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同时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将引入较多的数学元素,由此有可能衍生出新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生成性问题.
例如,引导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以生活化的情境来提出问题:小红和爸爸去水果超市买橘子,他们想买10 kg橘子,但是在收银时,小红突然发现这次的质量明显小于上次同样所买的10 kg橘子,于是爸爸又称了一次,一共是9.5 kg,那么超市还要再补多少橘子给他们呢?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学生解析题意,从中提取等量关系,进而建立方程并实现问题的解决. 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也将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非是纯粹的思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一门学科.
设置问题,促探究思路生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尤其探究思路不可强塞硬灌,而应该通过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自然生成. 设置问题帮助学生生成探究思路是有效的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勾股定理”教学,笔者设置了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1:任何三角形的三边a,b,c之间存在怎样的不等关系?请你尝试着写出几个不等式.
问题2:从你写的这几个不等式结构出发,你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对于学生而言,任意三角形的三边数量关系是熟悉的,这样的问题设计起点不高,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同时第二个问题又具有开放性,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向,从a+b>c的结构出发,可以将其理解为a1+b1>c1,这样会让学生生成新的思维视角,能将问题的探究很自然地切换到三边的平方存在这样的关系上. 如果学生的思维被有效激活,教师甚至可以和学生一起研究费马大定理问题,将思维触角伸向更远处.
善用意外,随机应变巧生成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思维习惯都可能在课堂上形成富有个性的理解.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面对学生不同的问题理解角度、不同的问题处理方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见解,甚至他们的认知是肤浅或错误的,教师都要巧妙地应对,将其作为生成性资源进行善加利用,从而推动课堂的进行.
例如,在“随机事件以及概率”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你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场景,举出一些例子,包括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吗?因为答案没有太多严格的限制,学生也就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冰块遇热融化、石头沉到水底、苹果向下坠落等属于必然事件;买到彩票要中大奖、中国男足赢球、明天下大雨等属于随机事件;天上掉馅饼、公鸡下蛋等属于不可能事件. 这些事例学生信手拈来,由于讨论时过分投入,有的学生甚至开始议论最近较为热门的“南海危机”. 原本的数学问题讨论上升到民族大义、国家主权的层面,教师要适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向学生灌输国家主权不容侵犯的理念,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生成.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围绕学生积极进行动态生成,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魅力,更加深切地领悟到数学的美感,他们的数学学习也将更加高效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