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2017-03-23何源杜维彦

关键词:教育者互联网+政治

何源,杜维彦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何源,杜维彦

在阐述 “互联网+”的基本内涵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托“互联网+”平台,尊重学生人性化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抓住创新创业这个关键,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挑战与对策

一、“互联网+”的基本内涵及基本特征

(一)基本内涵

“互联网+”是网络化、信息化、工业化的有机融合,是以互联网为核心,跨越行业界限,与教育、商务、通讯等的全面结合。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意义、有价值。正因为如此,“互联网+”就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以知识信息为导向推动经济社会新形态的演进。“互联网+”是互联网加上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利用新技术、新理论,让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创新融合,产生一种尊重人性的新生态。

(二)基本特征

1.跨界融合

“+”是一种跨界,是一种融合,是一种变革。跨界是一种勇气的追求,融合是一种宽容的力量。跨界让你优胜劣汰,融合让你控制能量。如果互联网可以和各个传统行业融合,这无论对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都是一件好事。

2.创新驱动

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早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必须转变为以创新为驱动模式,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创新驱动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才驱动。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树立创新意识,发挥创新力量,敢于跨越自我设限的条条框框,勇于打破经济社会的垄断格局,走出约束经济发展的困境,创造可跨界的条件,建立可融合的环境。

3.重塑结构

重塑结构从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开始。互联网降低了社会的运作成本,提高了社会的运营效率。如以前人们出行必须到车站排队买票,既耗费体力又浪费时间,而现在只需在手机APP上就可以完成购票,既方便又快捷。通过互联网进行结构重塑后,经济、教育、交通、生态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4.尊重人性

人性,即人的本性,是人类天然具备的精神属性。人性涉及的范围很广,如对未来的憧憬,对成功的渴望,对新事物的好奇等。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人性都应该得到尊重。互联网存在于虚拟世界,但它并不是冷冰冰的,它创造的所有新生态、新业态,都是为人类的需要而诞生的,都是为了人类的便捷。“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来源于对人性的尊重,对用户的敬畏,对人类创造性的重视。

5.开放生态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其核心计划就是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互联网+”生态战略。通过“互联网+”推动跨越行业界限,当务之急就是摆脱束缚创新的模式,提升限制重塑的部分,将孤立环节连接起来,让人性之光提升科技水平,给创业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6.连接一切

要真正了解“互联网+”,就必须抓住它和“连接”的关系。不管是行业跨界,网络融合,还是创新驱动,都需要连接。没有连接就没有“互联网+”,“互联网+”的沟通方式、运营模式、存在形态都要依靠连接。“连接”就是要连接一切,不仅要连接教育、金融、商贸等,还要连接信任、对话、责任等。连接的水平、质量决定了连接的广度、深度,只有让一切“连接”都达到最优状态,“互联网+”的发展才能如鱼得水。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使“任性”成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现象

1.思想的“任性”

“互联网+”时代,不同的意识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上交融、碰撞,打破了国家、民族和地域之间的限制。西方发达国家抓住“互联网+”这个机遇,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再加上其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滋生不良思潮,如思想混乱、政治意识淡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此外,许多大学生喜欢听西方国家的歌曲、看西方国家的电影,崇洋媚外,不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导致其思想方面的“任性”。

2.语言的“任性”

“互联网+”使网络语言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网络语言简单、有趣,深受大学生喜爱,如“宝宝”等词语在与朋友、同学的沟通中不时地冒出来,这些词语甚至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的口头禅。另外,许多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肆无忌惮地谩骂老师、同学,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形成了网络暴力。

3.行为的“任性”

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的社会责任感逐渐降低,尤其是自控力还不是很强的大学生,他们在网络上传播虚假信息,发布小道消息,扰乱良好的舆论环境,破坏网络秩序,道德缺失和行为失范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任性”的行为不仅将网络环境弄得乌烟瘴气,还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

4.心理的“任性”

许多大学生长期沉迷于虚构的网络环境中,时常处于游离状态,已分不清虚拟与现实,他们有2种身份、双重人格,长此以往,可能会出现人格分裂和精神混乱等疾病。他们长期接触网络虚拟世界,与亲人、朋友、同学的沟通大大减少,对他人、对社会毫不关心,逃避现实,从而引发心理的“任性”。

(二)使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成为新常态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原有的知识储备、主导地位受到威胁,其知识和信息储备已经不能与学历、经验、教龄等成正比,而是与网络技术、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直接的联系。“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青年大学生遭受了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面对这些不良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实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政治敏感度,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由于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和网络接触,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日益提高,知识储备量也逐渐增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教育难度加大。加之教龄较长的教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认为自己经验丰富,现代的“互联网+”技术、理论只是花拳绣腿,不适用于教学。一些年轻的教师虽然能够很好地使用先进的、现代的理论技术,但缺乏经验,惧怕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不敢大刀阔斧地开展教育。

“互联网+”时代,高校正向应用型学校转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对“双师型”教师寄予厚望。所以,教师必须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拓展见识,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完善知识储备结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不断“充电”,提升自身素质,以正确的行为引领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三)使“创新创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挑战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发展学生,服务社会”,内容是教导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必需的[1]。但这在以先进技术、科学理念为主导的“互联网+”时代,又是远远不够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充实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所以“创新创业”是“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同时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在经济新常态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最佳时机。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掌握的创新创业知识较少,教育能力有限,导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够,就业观念难以转变,即使有政策支持,实践的难度也很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提上日程,让青年大学生逐渐养成“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努力实现个人的职业梦想。

(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日益复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包括强化功能、导向功能和感染功能。好的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在不好的环境下,由于受到不良习惯、落后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身心的伤害是巨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无论如何努力,收到的教育效果也不会理想。“互联网+”的环境是虚拟的,虚拟环境的信息不是人们可以随意控制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控性,导致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如洪水猛兽般涌来,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使其对正确价值观的判断尺度变得模糊,选择浏览的信息不当,有部分极端的大学生甚至会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新平台

依托“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新活力。“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功能已经从开发电脑客户端转向手机客户端。若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就必须要紧跟微时代潮流,将教育平台向手机客户端拓展。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平台,建立校园微信公众号、高校官方微博等,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校园历史文化。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和扫描二维码等方式,推进手机客户端校园网站的建立,让学生可以时常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料。如重庆邮电大学建立的手机报“重邮e站”,就是手机客户端平台的典型案例,高校将报纸搬上手机,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手机报上的内容,利用手机报潜移默化地做好政策导向和观念引导[2]。此外,还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课程平台、微教学平台,创新教书育人的途径。“互联网+”新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载体。

(二)以大学生的人性化需求为主导

尊重人性,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互联网+”最根本的人性文化。“互联网+”人性文化,即依托移动互联网这个强大的、便捷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网络关系。“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更看重精神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逐渐以学生的人性化需求为主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尊重学生的人性化需求可以推动教育者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互联网+”技术,与时俱进,引领大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有新进展,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否平等,教育内容是否能激起大学生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理想追求。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利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主动感受大学生的体验,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互联网+思政”是将先进的技术、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并将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与服务学生的全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结合QQ、微信、微博等网络载体,使用虚拟身份与大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关注大学生的动态、兴趣,尊重大学生的人性化需求,实事求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思想

1.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

“互联网+”为各个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推进创新创业起到了驱动作用。大学生虽然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对创新创业知之甚少。因此,要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对课本知识进行灵活变通,将其与创新精神、创业知识相结合。

2.端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机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和政府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浪潮。近年来我国高校中涌现出一批“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弄潮儿,许多学生因为从众心理,盲目创业,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否适合创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大学生的理想追求、性格品质,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的同时,端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机。

3.立足创新创业需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创业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很强,大学生必须消除惰性,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抓住机会,主动出击,逐渐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应对一切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传递给学生,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2)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创业,不是个人的表演舞台,它需要团队合作、团队意识,不能想当然地自作主张。尤其是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战略环境下,创新创业不仅仅需要管理、会计、法律等人才,最重要的是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科技人才,只有人才云集的团队才能将创新创业项目推向成功。因此,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让青年大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合作精神,改变他们特立独行的个性。

(3)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当前这个依靠知识信息、现代技术的竞争社会,若要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注重大学生竞争观念的培养。一是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增加与竞争相关的知识,让大学生对竞争有初步的理论认识。二是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在比赛中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体会到竞争对取得成功的重要性。三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

4.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效应,创新校园文化活动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QQ、微信、微博等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不可忽略的因素。海量的互联网信息、现代技术理论也成为新时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这就表明“互联网+”时代效应已风靡大学校园,大学生应牢牢抓住这一机遇,改变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在传统的社团活动、讲座报告中增加创新创业内容,极力挖掘校园文化、创业典型。此外,高校应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创新创业打造更好的校园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多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创业活动,如挑战杯、创业大赛、创业贴吧等,将创新创业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网络媒体素养建设

“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得越紧密,培养具有良好的网络媒体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显得愈发重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网络宣传队伍”“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建设”。因此,要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正确、熟练地认识和操作互联网,紧跟时代潮流,掌握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方式、所需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真正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强迫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五)消除网络弊端以创造良性的网络育人环境

“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万物互联、意味着人与网络共存共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数据显示,网民中最大的群体是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已成为上网的主流群体。曾有学者指出:“目标群体过于集中在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对社会其他年龄、阶层的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导致学校与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配置上不平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削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3]再加上虚假信息、网络暴力、人身攻击等行为在网上时有发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时期见不到成效。

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富有实效性,就必须消除网络弊端。一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理论与技术,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特殊的政治文化纳入国家整体政治文化资源体系中,进行合理规划,强化管理机制。二是高校、家长要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铺路搭桥。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紧跟潮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单一落后的教育模式,积极打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新平台,创建一个新的良性的网络育人环境。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各个传统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许多机遇,同样也为正处于困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曙光。“互联网+”时代,现代化教育手段更受高校教育者的重视,教师对相关技术的应用越来越熟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会得到拓展,这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陈永利,吕媛.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创新创业理念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8).

[2]常雪.依托“互联网+”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J].新课程研究,2015(6).

[3]傅安洲,阮一帆,彭涛.德国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

(编辑:刘姝)

G641

A

1673-1999(2017)09-0112-03

何源(1993—),女,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杜维彦(1962—),男,教授,西华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17-06-07

2016年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浅析‘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XHMKS1724)。

猜你喜欢

教育者互联网+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