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机与挑战
——基于“互联网+”

2017-03-23郑康洁栗新宇

关键词:价值观互联网+核心

郑康洁,栗新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机与挑战
——基于“互联网+”

郑康洁,栗新宇

“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发展成果,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一种实践模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契机与挑战并存。提出从教学、宣传、实践、监管等层面入手,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互联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随着微媒体、大数据、云计算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日益加强,社会正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1]因此,“互联网+”背景下,应将互联网的发展成果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互联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

一、“互联网+”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新机遇

“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有利于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载体、过程和效果。

(一)“互联网+”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立体感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数据具有3个特征:一是海量性。互联网信息庞大,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科技、教育、娱乐等诸多方面。二是共享性。互联网平台面向全体用户开放,实现了信息的互通互联、自由共享。三是形象性。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互联网信息实现了文字与图片、声音、视频等的交叉汇合,大大增强了内容的形象性,有利于激发受众的感官爱好和兴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性、学理性强,而科学的理论要被大学生认同,就需要把这些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庞大信息资源,综合运用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材料、案例,有利于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温度有机融合,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立体感。

(二)“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多样化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备工具。据统计,83.5%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超过2 h,94.0%的大学生使用微博或微信,96.0%的大学生通过上网来“娱乐消遣”“获取新闻信息”“学习”“交流沟通”[2]。以 QQ、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媒体工具是互联网的最新发展成果,相较于论坛、博客,这些新聊天工具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同时,以MOOC、微课等为代表的网络学习课程日益丰富,有助于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体验。“互联网+”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除了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广播、报纸等载体,教育者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载体功能。第一,教育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新媒介与大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或者针对大学生的某一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或者向大学生推送、转发有教育价值的文章、段子、视频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线下课堂延伸至线上。第二,教育者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等结合起来,开发出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帮助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互联网+”加深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客体的互动性

在“互联网+”时代,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深化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客体的互动关系。这种优越性表现在,如果单纯利用传统课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思想、心理、情绪动态的了解,同时学生也缺乏对教师的理解,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这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即使能做到晓之以理,也未必能做到动之以情。而“互联网+”时代,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打破了原来的教育信息单向传播模式,平衡了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壁垒,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平等对话模式。通过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新媒介,教育者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价值取向,从而得以充分研判。教育者与大学生“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即时沟通互动,能够使教育更具互动性。

(四)“互联网+”加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时效性

“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信息数据的海量性、信息计算的高速性、信息交流的便捷性等特点,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以及思想文化观念。利用互联网发展的新成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载体的丰富多样、互动的水平提升等,从而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更具时效化。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下,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大到国际国内、小到周边场所的任何时事动态,从而促进观念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互联网是对现实生活的延伸,拓展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空间,体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时效性。

二、“互联网+”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新挑战

“互联网+”在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对象、环境带来新挑战。

(一)“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使教育主体面临祛魅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数据由特定主体垄断的情况不断减少,更多的是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创造者”。也就是说,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趋势日益明显。正如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所说:“分权心态正逐渐弥漫在整个社会中……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理念将成为明日黄花。”[3]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成为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使互联网更加开放、扁平、多元。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教育者掌握的信息资源,大学生同样也掌握,甚至比教育者掌握得还多。尽管大学生掌握的信息资源零散、片面,但由于其具有扁平化、多元化的特质,足以撼动教育者的权威。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育者的理念仍处于“前互联网时代”,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同时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强烈,这种不对称的教学关系必然导致大学生对教育者的祛魅。

(二)“互联网+”的“碎片化”使教育对象价值选择迷茫

“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传输技术被广泛运用,人人都能生产、传播信息,导致信息泛滥、良莠不齐,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是大量“碎片化”“快餐式”的内容。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尽管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然而,由于其价值观正处于塑造阶段,经验不足、理论不够,尚未确立完善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互联网+”背景下,一方面,“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着大学生对理性和传统的认识,面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正在消解。另一方面,在面对多元价值倾向的信息时,由于价值导向存在真空,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彷徨的心理,价值选择出现迷茫。

(三)“互联网+”的“开放性”使教育环境变得复杂化

“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但也容易滋生负面信息,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日益复杂化。其一,西方敌对势力通常以互联网为媒介向大学生渗透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价值观,试图瓦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左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他们在网上散布抹黑民族英雄、政府,宣扬分裂等言论,混淆公众视听,严重影响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其二,在资本的推动下,一些企业为了市场利益,通过互联网大肆宣扬拜物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功利化、物质化趋向日益明显。其三,色情信息、暴力游戏也诱导着大学生置身其中,导致大学生心智腐化、性格暴躁,甚至诱发大学生强奸、杀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其四,网络虚假信息、诈骗信息消解了社会的诚信意识,欺骗了网民的善良,引起了网民的极大愤怒。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利用网络规避风险,使其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产生积极的“化合反应”,从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转变观念,提高“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技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互联网+”时代,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依然停留在“前互联网时代”,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观念上以“教师权威论”自居,方式上采取机械式的“灌输”模式,这显然有悖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转变思想,树立“互联网+”思维,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第一,树立“互联网+”思维。要从“互联网+”视角去思考、分析和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如课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备好学情、备好内容,课中以“开放互动”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深度交流、激发共鸣,课后以“服务至上”的态度继续关心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接受大学生的意见反馈。

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筛选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使其以图片、音频、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大学生,做到贴近生活实践,增强内容选择的立体感,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第三,开发互联网精神产品。要善于开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课程,制作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网络教学资源。如教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转化为演讲、相声、讲故事、说书、唱歌等形式,录制微课件供学生学习,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拍摄微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在实践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改进传播模式,掌握“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舆论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在哪儿。”[4]我国网民人数众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因此,高校应重视网络舆论宣传,运用互联网传播规律,掌握舆论主动权。高校宣传部门承担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职责。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高校宣传部门应改进宣传方式,抢占舆论宣传阵地,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一,扩大网络正面宣传。研究发现,大学生浏览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频率越高,浏览学校公众平台信息的频率越高,其思想政治状况就越好[2]。因此,高校宣传部门应扩大既有优势,加强校园网络红色平台建设,设立专题学习网站,如思政教育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中国梦教育网等,占领主流阵地。

第二,注重交互化传播。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善于挖掘大学生碎片化时间的教育功能。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推送富有生活趣味、人情味的宣传作品,力争做到精准短小、鲜活便捷、感染力强,将舆论宣传与引导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第三,组建校园“网络批评”队伍。除了要扩大网络红色阵地,还要善于在网络灰色地带与错误言论作斗争。采取理论批评、观点争鸣的方式,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以网络为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针对网络上的错误言论开展理论批判。

(三)搭建平台,拓展“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渠道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育与践行、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在“互联网+”背景下,要以行促知,即通过践行来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由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而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仍处于完善阶段,除了教师的答疑解惑外,还应引导大学生置身于网络环境中,在参与网络空间的实践中明辨是非、提升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应创建网络平台,提升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第一,设置网络议题,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网络空间延伸。通过校园网、微媒体、论坛等设置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相关议题,激发大学生交流互动,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如以校园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开展新闻评论“微点评”活动,通过线上新闻评论,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践行爱国价值观。

第二,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平台,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网下生活实践。如建立校园失物招领APP,使大学生可以及时播发失物或招领信息;同时,以“点赞”“置顶”“头条推送”等方式表扬“乐于助人者”“拾金不昧者”等,从而提升大学生在校园网络的“存在感”,以营造诚信、友善的校园网络氛围。

(四)加大力度,营造“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清正网络环境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协同配合。大学生是社会的人,社会环境包括现实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协同网络监管部门,加大对网络特别是校园网络的监管力度,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第一,健全法律法规。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网民队伍不断壮大,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而法律的制定往往带有滞后性。如个别人在微信公众号上打着公益的名义“卖文”打赏,实则是为了个人目的,但由于相关法律不够完善,对这一行为是否为违法募捐行为的界定尚未明确。总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需要国家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

第二,确保精准执法。近年来网上犯罪案件频发,多集中表现为高科技的团伙犯罪,譬如网络诈骗,特别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络诈骗案例居多,威胁着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安全。因此,应加大网络警察队伍建设,对网络犯罪精准办案,从而提高网络案件的破案率,给网络犯罪分子以震慑、给大学生平安上网以保障。

第三,净化网络环境。近年来一些媒体的信息报道过于负面、低俗,缺少对社会正能量事例的报道,而负能量信息容易使大学生滋生对社会和政府的负面情绪,或对自我人生价值的定位过于功利化、世俗化。如果任由一些互联网媒体为了片面追求点击率,而忽视网络信息的社会效应,势必会影响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政府部门应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制定规章制度以制约网络传媒的报道,引导网络传媒弘扬真、善、美,贬斥社会的假、恶、丑,使网络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重要阵地。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2]沈壮海,王迎迎.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8).

[3]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62.

[4]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39.

(编辑:刘姝)

G641

A

1673-1999(2017)09-0094-04

郑康洁(1992— ),男,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栗新宇(1992— ),女,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7-06-25

2015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研究”(粤教高函2015173);2016年广东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双百工程”项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粤财大办201662)。

猜你喜欢

价值观互联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