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力资源优化看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
——以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为例

2017-03-23史学飞孙钰闫舒琪

关键词:民间志愿者公益

史学飞,孙钰,闫舒琪

从人力资源优化看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
——以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为例

史学飞,孙钰,闫舒琪

随着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其在社会服务中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却面临着诸多问题。通过总结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志愿者招募、培训及保障机制、内部文化建设及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提出有利于民间公益组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使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为民间公益组织的管理与发展提供参照。

民间公益组织;人力资源优化;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

在社会生活中,市场无法通过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满足公共利益的需求,导致了垄断的形成,以至于收入和财富分配严重不公平;而政府干预经济的成本过高,不仅起不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反而会造成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害。在市场和政府作用失灵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团体革命”,世界各地的民间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受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影响,美国形成了以耶鲁大学为中心的30多个研究社会群体,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举“志愿者活动”旗帜,以民间公益组织为主的志愿服务开始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种新形式。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66.2万个,其中社会团体32.9万个,基金会4 784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2.9万个。

民间公益组织是由各级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并纳入登记管理范围的,实行自主管理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民间社会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的概念和非营利性组织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交叉,但二者所强调的特点不同。非营利组织倾向于非营利性;民间公益组织则强调民间性和志愿性。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民间公益组织进行了广泛研究。廖雪飞认为营销策略、公信力与社会关系网是草根民间公益组织开展公募活动的必备要素[1]。马贵侠等人认为应降低合法性身份的获取成本,充分发挥枢纽型组织和支持型组织的推动作用,借力新媒体拓展空间来推进民间公益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潘旦为了提高民间公益组织的行动效能,根据公益组织与企业的关系理论,总结了我国民间公益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模式,并分析了不同关系模式下的社会行动类型[3]。胡于凝认为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发展民间公益组织,并在多元主体之间构筑共同治理风险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从而构建资源、信息交流与互补的平台与机制[4]。

人员是民间公益组织的核心,在构建组织价值观与文化、形成组织凝聚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资源优化是为了调动组织中不同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才群体的作用。目前,民间公益组织在人力资源优化方面存在利用不充分、缺乏对志愿者的有效管理、人才流失严重、社会认同不高、政府管理机制制约等问题。我们以“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为例,从人员结构这一微观角度去研究民间公益组织发展的宏观问题,保证研究的前瞻性和成果的实效性,从而提出有利于我国民间公益组织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民间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困境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公益组织已经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工具,获得政府各部门、社会机构、企业及热心人士的广泛支持,并吸引了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员参与。我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分为专职人员与志愿者2种,志愿者是以负社会责任的态度来参加社会活动,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群体;专职人员与企业员工相似,需要支付薪酬[5]。目前,我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并不完善,许多民间公益组织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大多是兼职或志愿者,专业知识比较欠缺,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项目运作的能力。如何建立一支专业、稳定的人才队伍,有效地招人、用人和留人,已成为我国民间公益组织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

(一)招募机制不健全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公益服务质量和种类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民间公益组织工作内容的特殊性,要求工作人员的行为不仅要向组织负责,接受组织的内部监督,也要向社会公众负责,接受组织以外的监督。我国大多数民间公益组织在人力资源招募中没有建立严格的筛选制度,在志愿者招募的过程中,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比例不协调、分布地区不均匀、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突出。

(二)缺乏对志愿者的培训与管理

在民间公益组织中,志愿者的规模约占总人数的50%,因此,对志愿者的管理是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与挑战。由于资金缺乏、工作繁重,许多公益组织缺乏专门的人才培训机构,志愿者接受相关教育与培训的机会匮乏,导致一些志愿者由于缺乏对组织及工作的了解且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而无法胜任其工作。

(三)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首先,大部分民间公益组织缺乏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机制。公益组织中大量的专业人员都属于知识型员工,比较看重该工作能否提供知识增长与自我发展的机会。由于民间公益组织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无法提供相应的学习与发展机会,部分成员可能因为无法满足自我学习、自我进步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而降低对组织原有的忠诚感与信任度,因此转向营利组织,人才的流失问题严重。其次,民间公益组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由于大部分民间公益组织缺少资金且没有编制,使专职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社会保障无法落实,在钱少事多的工作压力下,无法长期进行志愿服务,导致民间公益组织无法留住一些有经验的志愿者与优秀人才。

(四)社会认同不高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全民性活动存在本能的抵触,并且民间公益组织活动开展较晚使得社会公益活动难以深入人心,更难激发全民的互助意识。其次,企业对志愿者创造的社会效益认同度低。例如,大学生参加企业招聘过程中,从事志愿活动的经历被忽略,认为只有党员、学生干部的身份和在学生会任职的经历才是个人能力的证明。为了增加就业竞争资本,部分大学生便会退出志愿者队伍而参加学生社团。

(五)政府管理机制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制度环境为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生长条件,促使我国民间公益组织在短时期内迅速发展。但是,相比于国外,我国的社会治理模式仍属于制约型模式,政府管理机制对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以约束为主。因此,我国的民间公益组织体现出自主性不足、行政化色彩浓厚等特点。目前,我国民间公益组织主要由行政力量推动,与政府部门设置高度同构,导致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较低,自我发展空间有限。

二、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的案例分析

(一)相关概述

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7年,是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个环保公益组织,主要任务是协助当地政府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架构民间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并积极开展治沙实践活动。该协会于2010年获得英特尔芯世界公益创新奖与壹基金典范工程潜力典范创新奖,并得到壹基金在资金、机构发展、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专业支持。

2009年初,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与MIT(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福特基金会、奥美、中山大学、自然之友合作开展互联网植树项目,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吸引公众参与沙漠化地区的生态保护治理,并通过网络捐助、短信捐助等方式筹集治理资金。截止到2014年底,由志愿者实地种植和网络冠名捐助当地居民种植2种方式栽植的3 000亩梭梭林成活率维持在90%以上,荒漠化治理面积逐年扩大,发挥了阻击沙尘暴、保护农田及家园的作用。

(二)成功经验总结

1.公信力的建立

首先,通过互联网的创新性营销,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得到了公众的认同。通过网站、博客、微博、BBS、QQ群、SNS平台等Web2.0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实现了多渠道参与的捐赠方式。其次,通过建立全面、准确、及时、客观、可控的信息公示及后期的跟踪报道,对钱、财、物的捐赠与使用情况在网站上进行公示,并借助社交平台定期报道志愿者所种的梭梭树的成活率和当地的治沙情况。再次,借助权威性的互联网平台的赞助,提升知名度。2013年腾讯公司协助志愿者协会做宣传并派志愿者参加植树活动,诸多媒体对此做了相关报道。

2.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首先,吸引当地村民参加,并且进行劳动技术方面的培训。由于当地村民经济条件有限,以投入劳力为主的参与模式降低了村民加入的门槛。村民们通过签订入社手续参与种植,收益按比例分成。其次,充分发挥网络公益的力量。网络公益具有信息量大、透明度高、更新和传播速度快、成本较低、注重交流和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再次,开发平民公益的潜力,加强各种公益组织之间的资源互换和共享,形成公益组织、个体、受助者3者相互联系的公益圈,有效整合利用公益资源。

3.实现公益事业附加值的产业化

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通过开展市场化的公益活动,以市场化的手段运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规避治沙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实现当地治沙产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达到以社会企业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6]。充分利用治沙志愿者自身的优势,让志愿者将沙漠中的好产品带出去,在植树防沙后的同时,也为沙漠中的农民脱贫做了贡献,志愿者也可以因此享受到物美价廉的沙漠产品。通过开展产业化治沙,增加治沙产品的附加值,以合作社集体经济为主体,以种植、养殖、加工、旅游为主要经营内容建立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条,带动了该地区加工、包装、储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7]。

三、对策与建议

(一)规范志愿者招募程序,加强资格审查

在人员招募的方式方法上,应该加强宣传,通过打广告、校园招募、网络招募、职业中介机构、熟人推介、职业协会和社区机构等方式进行,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志愿者招募机制。首先,应该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发出志愿者招募信息,并与高校合作,鼓励高校推荐优秀的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其次,对报名人员进行身份核实及筛选,并对筛选后的人员进行面试,从而招募到合适的人选。最后,在媒体上对招募到的人员进行公布,并组织志愿者参加培训。

(二)完善志愿者培训体系,规范工作开展

首先,建立独立的志愿者培训机构,招募技术培训师、心理咨询师、礼仪培训师、优秀志愿者等专业人员成立培训团队。其次,加强志愿者各个时期的培训。对新招募的志愿者开展特定的培训课程,利用录音、录像等视听教材和邀请专业老师及优秀志愿者进行理论培训;对老的志愿者进行定期的再培训,以达到加强专业知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再次,进行实践培训,开展实践演练活动,组织志愿者宣传志愿精神来强化培训效果,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对于不方便直接参与面授培训的志愿者,进行远程培训。

(三)完善志愿者激励和社会保障机制

首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根据员工的年龄、性格、专业、特长、职位需求来合理分配工作,并对其工作采取计分制,定期进行组织内部的先进个人评选,给予奖励。其次,构建全国民间公益组织交流机制。定期召开民间公益组织发展交流会议,增强区域民间公益组织的学习与交流。再次,完善民间公益组织的社会保障机制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民间公益组织的运行和发展,扩大“五险一金”的覆盖率,建立具有公共性质的面向民间公益组织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同感

首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宣传相结合。通过微博、微信、电视等新兴媒体和报纸、杂志等旧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宣传工作,打破地域观念,从而提升民间公益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增强人们对民间公益组织的正确认识,消除红十字会丑闻等社会组织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民间公益组织在全社会的认同感。其次,加强志愿服务、奉献精神、保护环境、帮助他人的思想教育,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个人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鼓励企业多做公益,为民间公益组织捐献资金,并对有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提供就业优惠机制。

(五)构建“以人为本”的产业化民间公益组织

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志愿者人力资源的优势,实现民间公益组织附加值的产业化。根据不同民间公益组织的性质,通过引入具有奉献精神的知识型人才,建立高水平的领导体系,充分挖掘与开发人员的创造性,将参与公益与发展经济相结合,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其次,发挥“以人为本”的优势,增强民间公益组织管理的自主性。在逐步实现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背景下,充分开发民间公益组织的人力资源优势,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机构,通过加强对民间公益组织人员的培养,为其提供自我学习与发展的机会,提高民间公益组织的自我管理水平。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是监督公益活动公开透明的关键性力量和帮助民间公益组织寻找资源的公益联盟平台,因此,网络公益的力量在未来将会被更多公益组织重视并开发。通过网络让公益话题和公益信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公益氛围,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从而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让民间公益组织在国家转型时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廖雪飞.草根NGO的”公募”之路:以“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马贵侠,叶士华.民间公益组织发展:动态、反思与展望[J].理论与改革,2015(3).

[3]潘旦.民间公益组织面向企业的社会行动研究:基于W市民间公益组织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6(11).

[4]胡于凝.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与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1-23.

[5]朱湘,余佳奇.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理论界,2009(6).

[6]牧蕊.公益的事情 市场的方式[N].人民日报,2012-07-19.

[7]范必.中国应积极推进产业化治沙[N].中国经济导报,2012-05-17.

(编辑:唐龙)

F270

A

1673-1999(2017)09-0027-03

史学飞(1992—),女,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设施运营与管理;孙钰(1965—),女,博士,天津商业大学 TUC-FIU合作学院院长、教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设施运营与管理;闫舒琪(1990—),女,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商法。

2017-06-23

猜你喜欢

民间志愿者公益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公益
公益
公益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