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醉的症状及预防方法
2017-03-23杨家干
杨家干
(遵义市茶产业发展中心 563000)
茶醉的症状及预防方法
杨家干
(遵义市茶产业发展中心 563000)
茶在现代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不少人在饮茶中会出现茶醉的现象。对茶醉的症状、原因、解决办法及预防方法等四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为茶客提供预防茶醉的方法。
茶醉;症状;原因;预防
茶富含多种营养物质,为全世界认可的保健饮料。茶是精神意义上的“绿色食品”,也是“原子时代”的饮料。“宁可终身不饮酒,不可三餐无饮茶”,饮茶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养生之道,但饮茶也必须适量,否则不仅对健康无益,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出现茶醉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饮茶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刚开始接触茶的人会承受不了茶叶中的刺激性物质,出现茶醉现象。
1 茶醉的症状
茶醉在医学上的描述为:喝茶造成人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进而使人体内酶的活性不正常,导致代谢紊乱,从而引起血液循环加速、呼吸急促等一系列不良反应[1]。
喝茶犯醉的起因是茶叶中的咖啡碱。有些人连喝几杯浓茶后,常出现感觉过敏、失眠、头痛、恶心、站立不稳、手足颤抖、精细工作效率下降等现象,实际上这是喝茶的同时服用了茶汤中过量的咖啡碱所起的反应。茶碱是一种中枢神经的兴奋剂,过浓和过量都容易茶醉。干茶中咖啡碱含量3%~5%,1杯3g的茶汤中含有90mg的的咖啡碱,每天喝5~6杯等于服下0.4g左右的咖啡碱,一个人能服用咖啡碱的最高限量是0.65g,若超过此限量,则可发生肌肉颤抖,心率紊乱,甚至惊厥、抽搐,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危险信号。茶醉之后,头昏耳鸣,浑身无力,胃中虽觉虚困,却又像有什么东西装在里面,从胃翻腾到喉咙,想吐又吐不出来,严重的还会口角流沫,更严重者会有危害身体的可能性。
与咖啡碱“同谋”的还有氟化物。氟广泛存在自然水体中,人体各组织中含有氟,但主要积聚在牙齿和骨筋中。适当的氟是人体所必需的,过量的氟则对人有害。茶叶中含有较多的氟化物,氟在人体内蓄积过多,会使人出现慢性中毒,主要症状为牙齿变色和缺损,四肢脊柱骨骼和全身关节疼痛,全身无力,严重时肢体功能发生障碍,骨骼和关节变形甚至瘫痪,而且经常醉茶会造成体内维生素B1的缺乏,使人食欲不振,体质下降。
2 茶醉的原因
出现茶醉的原因很多[2],主要有以下几点:(1)平日喝茶很少的人,稍微多喝,就有可能过量而出现茶醉。(2)平日喝的是发酵的熟茶,例如:红茶、台湾乌龙茶、陈年老茶等,猛然改喝轻发酵或不发酵的绿茶或生茶时,因为这些茶所含的茶碱较高,又喝得过量,就会出现茶醉。(3)空腹时,茶喝多了也容易茶醉现象。
3 解决办法
防止茶醉的最好办法是避免喝过量[3],任何东西都过犹不及;其次,喝茶时不妨吃些茶食,例如:枣子、橄榄、花生、小甜点等。这些东西,有咸,有甜,既可补充钠离子,又能增加血糖,这样就少有茶醉的现象发生了。万一出现茶醉,可以立即吃些甜食,或多喝些开水,茶醉的现象就会渐渐消退。
4 预防方法
4.1 新茶存放一段时间再喝
所谓新茶,是指刚加工好而未存放的茶叶[4]。新茶上市,有人为了尝鲜,争相购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茶叶都是越新鲜越好,比如像普洱茶等黑茶就是在一定阶段越陈越好。绿茶追求的是新鲜但也并非现制现喝好。
许多人饮用新茶后会出现茶醉[5]。因新茶中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质含量较高,易使人的神经系统兴奋,对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病人十分不利。另外,新茶中未经氧化的多酚类物质、醛醇类物质含量也很高,这些物质对胃肠粘膜都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胃肠功能差者喝了以后容易引起腹痛便秘、口燥咽干等不适症状。
所以购回新茶后不可急于饮用,更不能多饮,最起码要存放半个月后才能喝。待茶中的多酚类、醛类、醇类物质适度氧化,咖啡因、生物碱或芳香物质的活性降低后饮用更为合适。
4.2 饮茶不宜过浓过多
饮茶不宜过浓是因为过浓的茶汤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而且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具有一定作用,但饮茶过多,茶水积聚在肠道内,就会妨碍膈肌活动,影响正常吸收[6]。而大量水分挤入人体,容积迅速增加,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肺功能异常,特别是会给心脏功能不良的年迈体弱者带来危险。
贫血、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肾病、习惯性便秘、肾尿道结石、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还有孕妇、哺乳期妇女等不宜喝茶。即使饮茶也要选择刺激性小、咖啡碱含量少的茶,比如说普洱熟茶。
总的来说,喝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来进行,而且还要选择适当的茶类,最好配合一些茶食品,如此,喝茶才是一种闲适的清福,更是一种健康的养生之道。
[1]卢文洁,宋莉萍. 喝茶利养生 过量容易醉[N]. 广州日报,2003-12-06.
[2]蔡文.喝新茶要防“醉茶综合症”[N]. 贵阳日报,2008-04-07(B03).
[3]嵇小康.喝茶为什么也会醉[J]. 普洱,2012(3):74~75.
[4]艳鸣.饮茶不当也会醉[N]. 中国中医药报,2014-03-31(007).
[5]董国平.酒房醉茶[J]. 致富天地,2011(4):70~71.
[6]田正友.小心“醉茶”[J]. 科学之友,1994(1):42.
[7]如何解醉茶[J〗. 茶.健康天地,201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