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结合体针治疗过敏性皮肤病临床应用举隅

2017-03-22陈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体针腹针

陈悟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环境污染等加重,过敏性皮肤病发病率日渐升高,且易反复、病程长。其发病与季节、饮食及情志有相关性,也与患者体质下降有密切联系。所以,除了当前症状,还应注重对患者体质的调理和治疗,提高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从而降低发病频率,减轻症状。腹针、体针结合应用对于改善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和患者的体质方面有显著作用,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过敏性皮肤病;腹针;体针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3.028

中图分类号:R275.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3-0114-03

Case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ody Acupuncture for Treatment of Allergic Skin Diseases CHEN Wu1, Instructor: WANG Li-ping2 (1. Beijing Massage Hospital, Beijing 100035, China; 2. Huguosi TCM Hospital Affiliate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the allergic skin diseases is increasing as the growing of the pressure, the change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allergic skin diseases are easily repeated and in long course. It is found that the incidence of clinical allergic skin diseases, in addition to the season, diet and emotional relevant, is also closely linked to the physical deterioration of patients.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the emphasis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current symptoms of patients, adjustment and treatment of phsical constitution of patient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adaptability of patient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should attract attention, thereby reducing the frequency of incidence and alleviating the symptom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bdomi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ody acupunctur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mptoms and physical constitution of allergic skin disease patients has obvious efficacy, which should be applied and promoted in clinic.

Key words: allergic skin diseases; abdominal acupuncture; body acupuncture

目前臨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有湿疹、慢性皮炎、荨麻疹、药疹等,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临床治疗较为困难[1]。临床观察发现,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病及加重与季节、饮食,甚至情志有明显相关性,其原因与患者体质下降有密切联系。中医体质学认为,过敏体质发生过敏性疾病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和自然界“邪气”的强弱[2],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临床除了重视对症治疗,要更注重对患者脏腑功能、体质的调理,以提高患者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降低发病的频率,减轻临床症状。笔者临证将腹针、体针结合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取得较好疗效,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取穴

1.1.1 主穴 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曲池(双)。

1.1.2 配穴 辨证取穴,或根据腹针的三角针、梅花刺等取穴,以加强主穴治疗作用。

1.2 针具

腹针选用专用针具,规格为0.22 mm×40 mm,加强疗效处的针灸针规格为0.22 mm×25 mm;体针规格为0.30 mm×40 mm。

1.3 操作方法

腹部穴位进针时应避开毛孔、血管,手法宜轻、缓,只捻转不提插或慢提轻插,采用候气、行气、催气三步法,引气归元、腹四关深刺以调脏腑,余穴中刺以调经脉,加强主穴治疗作用处的穴位浅刺。

体针穴位的曲池用泻法,其他采用平补平泻。

上述治疗每次留针30 min,隔3日1次,每周2次。

2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33岁,2015年8月19日初诊。自诉10年前无原因出现双手湿疹,常在换季、劳累、晨起时发作,曾在外院诊为“湿疹”,予内服和外用药物,有一定疗效,但未能坚持。近1个月,患处瘙痒明显,无疼痛。刻诊:双手指缝少量白色小水疱,瘙痒明显,手背部部分皮肤角化、有瘙痒感,乏力,纳可,眠安,二便调,白天精神欠佳,舌质黯红,苔黄腻,脉滑。属痰湿体质。诊断:慢性湿疹。辨证:湿阻经络,郁久化热。治当利湿清热通络。选穴:引气归元、腹四关、曲池(双),配上风湿点(双)、大横(双)、尺泽(双)、阴陵泉(双)。

2015年8月22日二诊:晨起时瘙痒感减轻,患处仍有小水疱,紧张时瘙痒,疲劳感稍轻。原方加气旁(双)以补气利湿,增加上风湿点(双)三角针。

2015年8月25日三诊:晨起和紧张时瘙痒感均明显减轻,守方加梁门(双)。

2015年8月28日四诊:瘙痒感及双手指缝小水疱消失,疲劳感明显减轻。守方巩固治疗4次,随访无复发。

按:本案患者病程长,兼痰湿体质,其症皆因湿热内蕴外发于皮肤所致,湿疹以“湿”和“热”为主,且此次症状加重在小暑时节,正值湿热较重时,又湿疹主要分布于双手,故配穴选取上风湿点(双)清热,双侧大横(调脾气),以体现健脾祛湿之功;同时,选取同为太阴经合穴的尺泽、阴陵泉,以增强清热利湿之效。另外,因患者为慢性湿疹,疲劳感明显,且可见小水疱,说明患者素体为气虚痰湿质,故在二诊时加入气旁(双)以补气利湿,并在上风湿点(双)行三角针,以增强清热之效。三诊时加梁门(双)以固护脾胃之气而利湿。

案例2:患者,女,38岁,2015年6月24日初诊。8年前,面颊部出现大片荨麻疹,色红、凸起于皮肤,换季和游泳后出现,曾在外院诊为“荨麻疹”,间断服用中药治疗。近2月两侧面颊部荨麻疹再发,时多时少,经服抗过敏药后仍反复。刻诊:患者两颊大片红色荨麻疹,额头可见少量,易怒,烦躁,睡眠、饮食均可,大便日行一次、黏腻,小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既往有慢性乙肝病史。考虑患者发病位置在两颊部,属于肝和肺,因此结合其舌脉,辨证为肝旺乘肺,中上二焦气机升降失常,郁热发于两颊部所致,治应理气清热。取穴:引气归元、腹四关、曲池(双),配上风湿点(右)、水道(双)、合谷(双)、行间(双)、太冲(双)。

2015年6月27日二诊:面颊荨麻疹无变化。守方在关元处斜向下刺入一针,同时增加中脘梅花刺。

2015年6月30日三诊:面颊荨麻疹数量明显减少,大便黏腻减轻。治同二诊。

2015年7月3日四诊:面颊部荨麻疹消失。但昨日游泳后面颊部出现3~5个疹子。治同二诊。

2015年7月6日五诊:游泳后面部未出现荨麻疹。以首诊方巩固治疗2次,随访无复发。

按:本案慢性荨麻疹以“热”为主,患者中上二焦气机升降失常,故针刺上风湿点(右)可解郁热,调理中上二焦气机;大便黏腻,选取双侧水道以利湿实大便;因荨麻疹主要起于头部,故二诊时增加中脘梅花刺,以增强降肺气、清头面部郁热之功;且在关元下2分处向下刺入一针,以增强引热下行之功;同时中脘配关元为天地针,可起从阳引阴之效;体针选取合谷(双)、行间(双)、太冲(双),以理气清热。

案例3:患者,女,24岁,2015年7月28日初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四肢、腹部皮肤出现色淡黯、略凸起的片状皮损,无瘙痒和疼痛,进食海鲜后加重,晨起明显,曾在外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接受过非正规针灸治疗,但未见效。此次就诊时询问患者伴有入睡难、多梦,白天乏力,便秘、三四日一行,痛经,脾气急,舌质淡黯,舌尖红,剥脱苔、薄白,脉沉细、左侧关脉弦。辨证为血虚风燥,肌表失于濡养所致。治当祛风养血活血。选穴:引气归元、腹四关、曲池(双),配大横(右)、血海(双)、风池(双)、三阴交(双)、神门(双)。

2015年7月31日二诊:睡眠及便秘改善,皮疹数量减少。守方加气穴(双)以养阴。

2015年8月3日三诊:睡眠及便秘改善,腹部及上肢皮疹消失,下肢仍可见少量皮疹。守二诊方治疗。后随访,过敏性皮炎症状消失未复发。

按:本案过敏性皮炎以“血虚风燥”为主,故配穴选取右侧大横,右大横为雷,属肝胆,有祛风、疏理肝气之功;风池(双)以平肝阳、祛风;三阴交(双)、血海(双)以活血养血;神门(双)以安神。二诊时,症状缓解,但考虑其诸症皆由血虚所致,血属阴,故加气穴(双)以固护机体之阴。

3 讨论

上述3则案例发病均与季节、饮食及情志有相关性,是典型的过敏性皮肤病,但因病机各不相同,故在腹针结合体针基础上,选取主穴时辨证加用配穴。其中腹针主穴为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滑肉门、外陵),调理脾胃和肝肾、通腹气,使脏腑之气贯通全身以达治疗目的。这些穴位正好分布于腹部离、坤、兑、乾、坎、艮、震、巽八廓定位中。《灵枢·九宫八风》有八卦所取脏腑之象:“心应离,脾应坤,肺应兑,小肠应乾,肾应坎,大肠应艮,肝应震,胃应巽。”为腹部的八廓定位提供了一个大的轮廓。腹针八廓取穴法根源于《易经》八卦,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八廓中每一廓穴位都对应所主脏腑而有特定治疗作用,故以上穴位对脏腑的平衡调节起着重要作用[3]。

体针主穴为曲池,既祛风清热、凉血解毒,又祛风散寒、除湿止痒,还可疏风润燥、调补气血,故为临床治疗皮肤病的首选,在治疗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作用尤为突出[4]。

腹针是以神阙调控系统为理论核心的治疗体系,是以调理脏腑功能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因此腹针的治疗以调动与调节人体的内脏功能为目的,使之运转逐渐有序化,故较多依赖于人体本身。其适应症主要是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和慢性病,而不明原因的急腹症、妇女大月份的孕期、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等均为腹针疗法的禁忌症;另外,對有慢性病而体质衰弱的患者,在施术时亦须谨慎处之[5]。因腹针刺激量小、刺激轻,患者不易紧张,故易于接受;同时在肢体也选取少量穴位针刺,可增加调神功效。对过敏性皮肤病,调神在治疗中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4 结语

上述三则案例虽病程偏长,症状反复,但经腹针、体针相结合而治,既能治疗刻下症,对改善患者体质也有较明显作用,且远期疗效较好。故临床可将腹针和体针结合而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

参考文献:

[1] 王霞.养阴祛风凉血法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7):81.

[2] 王睿林.过敏体质理论及其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3] 林昱晴.腹针配合神阙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4] 李冬梅,赵吉平.浅析曲池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6):41-42.

[5]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92-93.

(收稿日期:2016-05-24)

(修回日期:2016-07-27;编辑:梅智胜)

猜你喜欢

体针腹针
水针结合腹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验案
腹针结合浮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病案1则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腹针配合神阙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验案1则
头皮针运动疗法与体针在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对比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耳穴按压配合体针治疗酒精成瘾临床分析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腹针疗法”课程建设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