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作用机理研究概况
2017-03-22贺艳萍肖小芹邓桂明
贺艳萍 肖小芹 邓桂明
摘要:中药穴位贴敷历史悠久,临床疗效确切。本文基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经络学说,从药物对机体的局部刺激、经络传导、透皮吸收3方面阐述中药穴位敷贴的作用机理,并结合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代谢组学、药效物质基础等研究热点,提出中医药系统生物学这一新的研究模式。
关键词:穴位敷贴疗法;作用机理;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3.033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3-0134-03
Research Review of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Treatment by Way of Pasting TCM on Acupoints HE Yan-ping1, XIAO Xiao-qin1, DENG Gui-ming2, OUYANG Lin-qi2, CHEN Zhen2, ZHANG Zhi-guo2 (1.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2.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7, China)
Abstract: Treatment by way of pasting TCM on acupoint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is determined.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CM wholism and meridian theory, the mechanism of acupoint pasting therapy was expounded from the aspects of medicine effects on local stimulation of the body, meridian conduction, medicine transdermal absorption. Combining with the research hot spots of modern medicine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metabolomics, and efficacy material, this article proposed a new study mode of systems biology of TCM.
Key words: acupoint pasting therapy; mechanism of action; systems biology of TCM; review
穴位貼敷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选取一定的腧穴,并采用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通过经络刺激与药物的作用,调理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1-3]。
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特色,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科急慢性疾病,疗效肯定,尤其对肺系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防治效果显著[4-8]。
穴位敷贴疗法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在国内外研究者对中药穴位给药机制进行的初步研究中,一般认为是药物透皮吸收和经络系统对人体调节的双重效应[9]。本文主要从以下3方面论述穴位贴敷疗法作用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学重点学科(2012年);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201443);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3A067);张志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6年)
通讯作者:肖小芹,E-mail:xqaxy99@163.com
机理,为今后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1 对机体的局部刺激
即相当于药物灸疗法,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并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当药物作用人体穴位后,使该穴位的组织结构、皮肤、神经、血管、淋巴均发生一定的变化,某些中药能刺激穴位使局部的温度增高,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药物成分通过皮肤穿过毛孔不断地进入淋巴液、血液,从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穴位敷贴还可能通过刺激机体局部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机体的有关物理和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反射性地调整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0-11]。
但目前中药药效成分及经络调节机制尚未阐述清楚,寻找其他途径的研究方法对于揭示中药穴位贴敷给药的机制更有意义。而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代谢组学探求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已经成为当今中医药界乃至整个药学界关注焦点问题[12]。刘莉等[13]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高分辨率质谱联用(UPLC-Q-TOF- MS)技术研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豚鼠尿液代谢物图谱,初步确认部分哮喘发作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哮喘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该研究建立了基于豚鼠尿液的UPLC-Q-TOF-MS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初步阐释了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代谢组学机制和中医穴位敷贴透皮给药的内涵。研究结果对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解释传统中药制剂理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2 穴位刺激及经络传导
研究表明经络和穴位不同于血管和血液,它可以使药物直接到达相关脏腑发挥作用,而不是像血管和血液将药物广泛分布到全身[10]。各种病邪侵犯人体,脏腑功能受损,导致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各种疾病,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及与经络相关脏腑的疾病等异常情况。用中药贴敷相关穴位,激发经气,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经络传导,使药物充分发挥其功效。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纠正脏腑的阴阳失衡,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具有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14]。腧穴作为脏腑气血汇聚之所,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还认为,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道,因此,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能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到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11]。
3 透皮吸收
药物贴敷于相应穴位后,经皮肤渗透吸收,进而通过血液循环最终到达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作用[15-17]。
中药经皮给药系统(TDS)是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或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敷贴于皮肤表面或相应穴位以起到治疗作用[18]。穴位贴敷与TDS概念不谋而合,因此对TDS和中药体外透皮吸收的研究对揭示中药穴位给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穴位敷贴具有经皮给药的优点,不仅可以避免因口服给药导致胃肠内消化酶对药物的分解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还可以通过控制药剂输送的速率,产生持续稳定的血药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给药次数,经济安全,简便易行。故将中药经皮给药与穴位功能结合起来研究其作用机理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
传统的穴位敷贴给药局限于丸、散、膏、糊等制剂,药物的溶解率不高,且有效成分难以迅速充分透皮透穴吸收利用,限制了药效发挥和进一步研究应用[19-20]。国内外研究者从物理促渗、化学促渗剂促渗和剂型因素3方面进行了中药经皮给药促渗技术的研究[21-24],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课题组曾对咳喘穴位贴散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及剂型改进,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了咳喘穴位贴散配方药物的有效部位[25]。在处方确定的基础上优选了基质的配比组成,筛选了1%氮酮为贴片透皮促进剂,对贴片的成型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热熔法制备了新型咳喘穴位贴片[26];并进行了贴片体外透皮吸收和释放性研究以及2种剂型的体外透皮特性比较研究[27]。这些工作都表明利用现代科学和实验技术可以进一步促进穴位敷贴药物的渗透吸收,更好发挥其药理作用,为穴位敷贴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4 展望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以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为指导,既有药物本身的渗透吸收作用,又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以及经络穴位的传导功能,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叠加治疗作用。中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而发挥其综合作用的优势。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只对方药效果给出直观和取象比类的说明,没有药效物质成分,也没有揭示产生药效的过程和机制,且中医理论没有指出疾病的病因病理的物质基础,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中医药研究在国内外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各种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介入传统中医药研究开发,给中医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系统生物学在目前中医药方法学创新研究中最受关注,系统生物学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以整合多种组学信息为手段,力图实现从基因到细胞、组织、个体的各个层次的整合,是当前复杂生命体系研究中比较公认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中医药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理论中最具特色的“整体观”“辨证观”“动态观”,与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十分一致。因此,积极引入系统生物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将可能成为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探索一个突破口,也开辟了系统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因此,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分析与生物信息学技术,基于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模式进行探索,加强基础研究,从药效物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面研究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将可能发现穴位敷贴药物药效作用的活性分子群、作用机理及可能作用靶点,实现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的一体化。基于临床疗效确切的咳喘穴位贴散,同时对传统敷贴进行剂型和制作工艺的改革,借鉴现代透皮给药的新技术、新方法,研制高效、新型的外用敷貼药物,将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潘林梅,孙亦农,邱碧菡.经穴位给药的研究应用现状及问题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5):3-6.
[2] YANG J, XU H.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herbal medicine to acupoints[J]. J Tradit Chin Med,2008,28(1):21-23.
[3] 朱晓龙.穴位敷贴疗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2):1-3.
[4] 廖韩波,王升旭,黄冰,等.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7):802-804.
[5] HSU W H, HO T J, HUANG C Y, et al. 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herbal patching for allergic rhiniti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 Am J Chin Med,2010,38(4):661-673.
[6] HUANG J.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drugs on acupoint Shenque combined with salpingostomy for treatment of sterility caused by obstruction of the fallopian tube -a clinical report of 45 cases[J]. J Tradit Chin Med,2005,25(3):174-176.
[7] 陈芳,闫慧敏,柳静,等.冬病夏治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随机对照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2,31(8):577-579.
[8] 邓玉萍.咳喘三伏贴对小儿哮喘缓解期患儿肺功能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12):19-20.
[9] 刘强,吕志平.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进展及发展趋势[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1):31-33.
[10] RONG P, ZHU B, LI Y, et 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regulating visceral sensation and mobility[J]. Front Med,2011,5(2):151-156.
[11] 谢洋,余学庆.试述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及其临床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320-322.
[12] 景怡,任远.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1):45-48.
[13] 刘莉,李慧,孙学刚,等.“冬病夏治”方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豚鼠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5):180-183.
[14] 吴桂华,孙通华,崔艳霞.穴位贴敷的临床实验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265-266.
[15] 张洁,吴强,林栋,等.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19(2):43-45,49.
[16] 范春,何若安,周力军,等.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5):484-487.
[17] 冼雁葵,余冬冬,胡丽萍,等.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2,40(4):63-65.
[18] 刘起华,文谨,王菲,等.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104-106.
[19] YANG J, XU H.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herbal medicine to acupoints[J]. J Tradit Chin Med,2008,28(1):21-23.
[20] PENG J, WU X, HU J, et al. Influencing factors on efficacy of summer acupoint application treatment for allergic rhinitis:a retrospective study[J]. J Tradit Chin Med,2012,32(3):377-381.
[21] 瞿敏明,陳志鹏,蔡宝昌.中药经皮给药促渗研究的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21(4):451-452.
[22] 何爱明.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4, 6(1):46-47,51.
[23] 潘林梅,周静,徐小燕,等.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促渗透研究策略与应用[J].中国药房,2012,23(11):1039-1041.
[24] 郭林,王红,韩俊泉,等.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11,27(12):48-49.
[25] 邓桂明,陈镇,杨广民,等.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咳喘穴位贴片药材的工艺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1):1493-1497.
[26] 杨立平,邓桂明,杨广民.咳喘穴位贴片成型工艺研究及透皮特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6):118-120.
[27] 杨立平,邓桂明,杨广民.咳喘穴位贴片体外透皮速率和体外释放规律研究[J].中国药房,2009,20(18):1372-1374.
(收稿日期:2016-02-22;编辑:向宇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