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现状和对策
2017-03-22曾小林
曾小林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四川 成都 611731 )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好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之一是爱国主义,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强调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要求教育工作者“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1],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之情、砥砺他们强国之志,以实践报国之行。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
然而,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努力帮助大学生培育爱国主义的情怀。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现状及原因
爱国主义情怀,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3],具体而言,就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豪感,并基于这些情感而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接触的知识更广,使他们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更多的吸取网络知识,其爱国主义情怀也发生了变化。据笔者对部分大学生进行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50%以上的同学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均超过20小时,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比理工科的学生在网上的时间更长,视野的开阔,网络世界的开放性,使他们具有敏锐的社会认知力,更加善于观察社会、敢于思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问题;更善于利用网络等方便快捷的新媒体来关注国内外的动态,对国家社会事务有着强烈的情感追求和热烈的参与意识,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80%左右的学生对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看法是认为很有意义,赞成国家兴亡关乎我们每一个人,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尽管自己没有切身行动,但是也认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看法,说明他们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对于国家社会的最新发展动态,他们也会自发通过网络新闻、爱国电影、视频等进行搜索,尤其是对于涉及保家卫国和民族意识等问题的热点问题,也能够自发关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调查的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不明显,在受访的学生中,有20%的同学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比较认同,但却没有切身行动,在他们所涉及的各类关于爱国主义的教育中,绝大多数同学都只是通过老师和长辈的口述,被动地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仅有30%的学生通过经常关注过任何形式的爱国题材主动培育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61.5%的学生偶尔关注,有7.6%的学生几乎没有关注,有50%以上的学生关注爱国主义教育类的网络信息作品不足其上网时间的10%。对一些涉及国家民族利益的热点问题,他们更多的也只是在网络上围观和关注,不会积极主动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也有部分同学对自己应持有的立场迷茫。比如对近期中韩之间的问题,学生们对如萨德导弹、乐天百货问题的关注度很大,但部分同学却表示不知该持何种态度,他们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谁为第一,对什么是真正的民意,怎样看待民意等问题迷惑不清。然而,即使这样,对于能正确引导他们看待这些问题的红色网站,却仍只有23%的同学曾关注过。究其原因,主要有下:
1.国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缺失,弱化了他们的国家民族意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人民也历来就有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然而,自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的落后,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遭到了严重的挑战。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前,由于一些媒体的误导和一些所谓的公知、大V的长期鼓吹和渲染,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缺乏信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相信西方的东西比中国好,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中国圆。一些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模糊不清,或者觉得没意思,而对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乐此不疲,就是这种思想的反应。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一些大学生也越来越呈现出强调国际视野,国际规则而轻视民族性标准的倾向,甚至认为现在经济、科技都已经国际化,再谈爱国主义已经过时,强调“科学没有国界”、“艺术没有国界”,对国家与民族间的冲突,也无法正确的评判,采取正确的态度。
2.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大学生个人意识的增强,弱化了他们的国家、民族意识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日趋多样化,他们评判各类事务时也更加倾向于务实化。大学生们个人意识和务实性的增强,使他们的更加独立,其个性化更加突出。但是这种特性,也使他们更加的自我和功利,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选择时,往往选择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在分析国家民族事务时,往往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缺乏国家民族大义。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使他们的功利主义色彩更加突出,一些大学生只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很少关注国家民族大事,即使关注,也觉得与自己无关,仅仅默默围观,没有应负的担当和责任意识。
3.不良网络文化的误导,使他们的爱国情怀出现了偏离
互联网极强的网络互动性,使得人们可以实时的实现双向交流和沟通,尤其是当前的各类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QQ、手机APP等新型网络媒介,更是因其鲜明的个性,形式的多样和强大的亲和力,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并日渐成为对青少年影响极深的主流文化。然而,由于现代网络的迅速发展,相关网络的监管等一系列规范明显处于滞后状态,使得现在的网络文化中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一些人把颠覆主流价值观作为目标,利用网络平台的隐蔽性,宣传和爱国主义精神不符的言论,如对国家民族精神的否定,对时代英雄和道德楷模的诽谤。一些做网络媒体为博人眼球,或是迎合一些人的爱好,往往未加鉴别的使用一些新闻,如将一些官员贪污、社会不公等各种负面消息放大到大学生面前。使得当前国内网络上形成了一个怪象:只要涉及到公权力,无论真假,总会遭到一些网民非理性的质问与怀疑。一些网络媒体和公知达人在谈论时事时,往往过于偏激,这些网络上过于偏激或消极的言论也影响了一些大学生,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73%的学生反应经常在网络上发现反面的信息,52%的同学认为对他们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受不良网络文化影响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一经形成,使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充满了愤怒,公然错误的声称“国不爱我,我为什么要爱国”。而一些同学爱国热情虽高,却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使他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过于偏激,极容易表现出“愤青”,也更容易受蛊惑,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参加某些行动。这种非理性的爱国行为,容易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做出与他们的初衷不符的,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有害的事。
当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应有之意,因而,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帮助大学生培育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对策
针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其需求和思想状况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从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实效性工作,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首先,以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首先就是要让他们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它们都源于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信赖和尊崇。
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创造和传承中,我们创造了非常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它们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无论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优秀文学艺术作品,还是坚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情怀,用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谱写的民族品格和民族英雄气概,都能够帮助青年学生开阔胸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国学选修课程和系列专题讲座,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大学课堂,也可以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相关的内容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同时,利用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经典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赛等,在学生中掀起学习优秀中华文化的热潮,使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将家国情怀深植于学生心中。
其次,以红色文化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时间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谋求国家独立富强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构建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抗震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祖国的挚爱和不惜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情怀,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屈、报国为民、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也展示了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振兴而奋勇拼搏的爱国情怀,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能让大学生在深受感染的同时,加强情感培育,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担负起自己肩上的使命与责任。
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立体的教学资料,采用讲解、辩论、研讨等教学互长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红色文化经典,激发学生热情,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外,还应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校园文化中,如建设红色网站,开展红色专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时时受到教育和影响。另外,充分利用校外的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场馆、烈士陵园等,利用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到革命老区调研,去重走长征路,让他们亲身体验,更深刻地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聚成的红色精神的实质,亲身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获得幸福而艰苦奋斗的九十多年的时间里,所历经的苦难与艰辛,从而加深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更加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从而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和担当。
最后,以正确的网络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网络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虽然短暂,但由于其大众性、多元性,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成为了大学生中的主流文化,它打破了课堂和书本的制约,使学生能及时获取最新的国际国内动态,做到在家一日千里,纵览天下。但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也严重影响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动摇了一些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和信仰。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201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必须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要求高校切实把网络舆论引导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重中之重,推动广大高校师生成为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一支重要力量,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5]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要求“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的移动性、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的基础上,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程度汇聚各类优质资源,按照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规律进行内容再造,充分发挥网络的独特优势,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为线上线下活动,让大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气氛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1] 习近平.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J].基础教育论坛, 2015(36):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光明日报,2017-2-28.
[3] 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579.
[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164.
[5] 苏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