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同视阈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7-03-22赵慧勇
赵慧勇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 亳州 236800)
一、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高职生学习动机不强,毕业生就业不稳等,这些等现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职业院校“理念相对滞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传统思想影响,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偏重于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对综合素质教育关注不够;过多关注生产和工作的需要,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过分关注学生作为生产者的培训,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高职专业和高职教育为社会所诟病不可避免。
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培养健全的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根本宗旨。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加强管理的着眼点应该是学生。应该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此为出发点,加强专业建设和研究,提高学生与专业的结合度,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人才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在高职教育内部,在于学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
二、专业认同及其价值
1.专业认同的内涵
专业认同(specialty identity)是指学习者在对所学专业认知的基础上,不仅从情感上接受和认可所学专业,而且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认识、情感和态度的移入过程。专业认同可分为认知性、情感性、行为倾向性和适切性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行为的动力来源;积极正向的情感反过来促进认知发展,认知、情感和行为是专业适切性的基础。
2.专业认同影响因素
专业认同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学者引起高度关注,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为开展认同研究和应用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安芹,贾晓明等的研究表明[1],造成专业认同困扰的主要原因是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的专业训练不够。孔慧等人的研究也表明[2],就业前景和专业教学的软硬件条件是影响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路幸福等认为造成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认同感较低的原因是专业认知和实践教学条件薄弱等[3];黄美初等认为,加强专业认同要进行恰当的认知教育[4]。赵慧勇等调查认为[5],教学条件、专业前景可以显著影响专业认同,专业认同和学习动机显著相关。
柳叶等认为[6],那些目标不明确、或并非出自兴趣或热爱来选择专业的学生,他们的专业认同状况往往不太好,他们仅仅停留于应付专业学习,而不能真正地投入进去,其专业认同的发展缓慢,易受阻滞,很难有所突破。国外多项研究已指出专业认同对学生学业成功、学习动机、专业发展等有积极影响,并认为专业认同是影响大学生成就的最重要因素[7]。
综上所述,专业认同问题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认同理论为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思路,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三、从专业认同的视角来分析高职人才质量问题
1.对学习行为的分析
在对高职生学习目标的随机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就业或赚钱,而且期望值相对较高;很多学生把考试过关和拿到毕业证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没有认识到专业平台的重要性,较少学生把成为专业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所以,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动机,专业认同感不高。
2.对专业认知的分析
高职生的专业认知不足,甚至是很少。调查显示[7],在高职生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中,专业认知排在四个维度中靠后的位置,专业情感在专业认知之前。这说明专业情感不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这是因为高中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考大学,只要上大学就是成功,对专业了解不多,对就业的思考则更少。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大部分学生是靠对专业名称的字面理解来决策的。这种决策缺乏科学的认知基础,情感态度也不稳定。浮浅或中庸的态度是很难被保持并指导行为的[12],不利于对学习的指导。
高职生在进行专业认知上比较被动。能力不足和依赖思想过重导致专业认识零散、不系统,出现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等问题就在所难免,导致对专业前景的迷茫和焦虑情绪。专业认知不足还导致较长时间的专业适应,有的需要一年甚至两年时间,最终导致专业认同感不强等系列后果。
3.对专业的情感分析
高职生的专业情感淡薄。调查显示[7],大二学生的专业认同不如大一学生,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随着对专业认知的增加,特别是对专业认识了解较为全面时,发现与原来的想象的差距较大时,就会出现落差,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认同感降低。这也是情感性在四个维度中位置靠后的原因。事实上,这种现象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已经开始。
情感淡薄导致学习动机不足。主要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上进精神;遇到困难缺乏持之以恒的吃苦精神;学习上盲目跟从,缺乏独立精神;不懂得主动去了解专业发展及其前景,缺乏探索精神。情感淡薄导致动机与认知的恶性循环。另外,情感淡薄还表现为学生的专业使命意识不强。由于缺乏对社会发展和专业前景的科学认识,导致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专业使命意识。这也是高职生学习动机不强的主要原因。
2.2.1 不同处理下基于DM的草地载畜量 不同处理下基于DM的草地载畜量变化与DM产量的变化相似(图1)。除6月施肥对杂类草DM载畜量(4.38羊单位/hm2)有显著促进作用外,其余各月施肥和补播处理对杂类草DM载畜量无促进效果。6月补播对禾本科(13.55羊单位/hm2)、豆科(7.68羊单位/hm2)和莎草科(5.68羊单位/hm2)DM载畜量的促进作用最明显。7月施肥处理下禾本科的DM载畜量(21.34羊单位/hm2)与CK差异显著(P<0.05);补播处理下禾本科(22.88羊单位/hm2)和豆科(11.48羊单位/hm2)DM载畜量显著高于施肥和CK(P<0.05)。
4.对就业状况分析
毕业生中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自己的专业能干什么的人不在少数;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不在少数;毕业后就业不稳、反复更换工作最后放弃专业的不在少数。工作环境和待遇是很多高职生就业的主要参考指标。毕业生没有想成为本专业、本行业内的杰出代表,而是把重点放在待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上,而忽视自身专业平台的价值和自身的社会价值。可见,适切感不高、就业意愿不强与专业认知和专业情感紧密相关。
综上所述,专业认同感不强是目前人才培养中的突出矛盾,专业认知和专业情感与学习动机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什么时候专业认同感高,学习动机也强;反过来,学习动机强,专业认同感也随之增强。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专业能否健康发展。为此,高职教育应该把专业认同作为隐性目标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从专业认同的视角来制定人才培养的隐性目标
1.把专业认知教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增加专业认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专业及其要求,进行高效的学习。专业认知是专业认同感的基础,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通过各种形式入学教育,给学生充分接触和了解专业的机会。在大部分高职院校有调专业的机会,学生可以再次选择,避免各种落差造成的学习消极现象。
通过教学条件和设施的完善,不断深化专业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专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清专业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态度,有助于形成持久学习的动力。专业认知教育越全面,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越强大。
专业的就业前景对学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为此,就业教育应该提前开始。通过专业前景介绍,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专业发展认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增强学习的目标性。
总之,通过全面的专业认知教育形成科学的认知,并成为理性行为的先导;为积极的专业情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2.把稳定的专业情感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目标
积极的专业情感是专业认同的重要内容,与学习动机紧密相关。重点通过专业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理论自信;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专业适切感的培养,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意愿。专业情感的培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目的,也是拓宽学生发展前景的重要支撑。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是专业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加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认识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而认识个体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专业使命感,从而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源泉,是不断克服困难和提高能力的根本动力。
总之,恰当的专业情感成为积极行为的动力基础,是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
3.把强烈的专业适切感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专业适切感作为专业认同的重要内容,以专业认知和情感为基础,是指学生基于知识和能力的自信,认为自己适合且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适切感强,学生的就业意愿也强;相反,则就业意愿不强。
专业适切感是基于日常学习过程中形成专业自信,而实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直接影响专业适切感的稳固与发展。实习过程直接检验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专业能力,也是对专业适切感正确与否的检验;同时,实习过程中积极的体验强化学习行为,起到坚定学生专业适切感的效果。相反,消极的体验和感受则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挫败感,打击其就业信心,甚至抵消掉已有的专业适切感。另外,学有所用是学生保持专业认同感继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体现和体验自身价值,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维持较高的专业认同感。因此,要加强对实习过程管理,把保护学生的自信和适切感作为重要任务。
4.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巩固和发展专业认同感重要手段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发展和巩固专业认同感的保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正确处理能力与待遇的矛盾;其次,正确看待一时的就业不如意和挫折,发挥好专业认同的积极引导作用;再次,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培养学习能力,从根本上增强就业信心;第四,培养较强的适应能力,包括适应环境、专业等,为适应学习生活做好心理准备;第五,增强独立意识,要改变传统的等、靠等依赖思想。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否实现高质量就业既可以用工作环境和待遇来衡量,也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紧密联系。
总之,通过专业认同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进而形成专业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1] 安芹,贾晓明.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认同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203-206.
[2] 孔慧,吴敏榕,韦燕云.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9):171-172,173.
[3] 路幸福.高校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困惑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3(4):97-101.
[4] 黄美初,胡小爱.成教学生专业认同的主要特征、影响因素和调适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103-106,107.
[5] 赵慧勇,宁静.高职生专业认同特点和学习动机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研版),2013,35(4):95-99.
[6] 柳叶.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3(20):117-118.
[7] 曹敏,许能贵,佘世锋,等.加强医学生专业认同的对策探讨[J].中医教育,2013,3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