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

2017-03-22陈丽娟

关键词:五年制治疗师课程体系

陈丽娟 王 颖

(菏泽家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康复系,山东 菏泽 274300)

一、背景

2013年,受山东省教育厅委托,菏泽家政职业学院承担起山东省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指导方案编写牵头工作。历经三年左右的时间,课题组认真学习了国家和省有关职业教育的文献,同时翻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在山东省内及省外部分地区做了访谈及问卷调查,2016年终于顺利把这一任务完成,获得省教育厅的批准。在此过程中,发现康复治疗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要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每10万人口中约有40~70名康复治疗师数量水平,更是相差太远。并且按照现有模式培养出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意愿。例如就业后不能立即顶岗,要培训一到两个月的专业技能后方可进入岗位。另外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培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结合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要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社会需求相一致,并能够了解相关行业或企业岗位设置及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了解掌握毕业生适应岗位工作情况。结合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近一年实施此培养模式的摸索,笔者就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展开探讨,试图建立适合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二、方法

1.准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在医疗系统,康复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生于 20世纪40年代,在实践中主要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或康复护士三种角色来展开具体的康复服务。其中,康复治疗师是承担具体服务的中坚力量。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简称 ICF)标准指出,要根据残疾人的康复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促使残疾人获得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参与上的全面康复,充分发挥潜能,增强独立性,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融合。达到这个目标需要跳出传统的康复医学概念,以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知识来指导康复服务,以综合康复的观念来整合多种康复技术,以构建庞大的社会支持网络来保障落实各类康复服务。以该理念为导向,国际上残疾人康复人才的培养及其职能都非常明确,各类专业人才在团队工作中各司其职,共同为残疾人服务。比如康复治疗师作为残疾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一员,他们需要配合特殊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为残疾儿童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各种康复服务,促使其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我国,人们对综合康复、全面康复的理念认识得还不够深入,也还未理清康复和医学、康复和教育的关系,对康复人才培养的定位尚在争论中。我国康复医学发展初期,由于对康复观念认识不足,常见用临床医学的内容代替康复医学,或者用康复医学代替康复治疗,从而阻碍了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的独立性发展,即使后来逐步认识到康复治疗的涵义和作用,但仍然过多停留在医学康复领域中,主要关注一些会导致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与损伤,比如脑卒中、脑外伤、小儿脑性瘫痪、骨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老年性疾病与损伤等康复。随着人们对康复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康复的认识也逐步突破康复医学的局限,开始接受综合康复、全面康复等理念,这对我国未来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工作无疑会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一线岗位需求,我们将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康复治疗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等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技术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立足五年贯通培养,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在调研中发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生培养质量还远远不能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特色,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校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注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项目为主题的新型课程体系,能够以专业为纽带,有效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

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充分考虑“三二连读”和“五年一贯制”两种办学形式,按照五年贯通培养,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2.5+0.5+1.5+0.5”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围绕培养康复治疗师(士)岗位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并安排学生半年的顶岗实习,后两年深化专业培养,主要针对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吞咽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等构建课程体系,并安排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的制订要考虑五年贯通培养,避免内容重复。这种方式解决了传统“4+1”的教学模式中有关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教学时间间距太大,不能完成理论和实践更好地对接的问题。而学生通过中间半年的见习、顶岗实习,能更好的明确康复专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为接下来有目标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最后通过半年的实习,能够直接在就业岗位上为病人完成治疗工作。

3.打造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培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严重匮乏、学历偏低、一线经历层次偏低、有康复专业背景的康复专业教师偏少、专兼职教师比例失衡等这些常见问题影响本专业的发展。在调研中发现,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这些教师能够给本专业的发展提供活力,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背景及年龄等原因可能会影响到本专业的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而且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师素质已经不能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培养一支既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又有理实一体化教材分析能力和综合教学能力的优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和教学实习基地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和培训机会,使教师“双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进一步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达到这一目的,可选派专业教师(或聘用实习单位专业人才)轮流到实习单位带教,并负责实践教学,当然实践教学内容、学时数、教学目标、考核标准(包括教师和学生的)都要有完整的要求。

4.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完善“三个对接”

据调研发现,在就业过程中,行(企)业往往要求应聘者具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和敬业精神,而毕业生最欠缺的也是动手能力和敬业精神,他们需要在工作后的1~3个月才能适应工作岗位;医院对毕业生、实习生能力需求最大的是规范的技术操作能力,其次是专业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岗位具有实践操作性强的特殊性,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继承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暴露出脱离生产实际的弊端,因此,要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把以课堂为中心来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与企业第一线现场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和环境。我们采用的“2.5+0.5+1.5+0.5”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校阶段系统学习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然后让学生到康复机构见习、顶岗实习,了解康复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为接下来再次回到学校进行的专业化学习提供目标。这也体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5.深入推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双证书”制度

目前,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除了每学期需要期末考试过关获得毕业证书以外,还需要在校期间考取有劳动部门颁发的保健按摩师资格证书,深入推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双证书”制度。另外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1年后还需要考取由医疗卫生部门颁发的康复治疗士(师)资格证书,获得临床从事康复治疗的资格。为了提高学生获得这些资格证书的通过率,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将课程教学内容和资格证考试内容融为一体。

6.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实现国内康复教育与WCPT/WFOT职业资格认证相对接

目前国内康复职业领域已从最初的发展阶段向更高层次进行发展。以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培养为例,由于许多国家都加入了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WFOT),各个加盟国家基本都是按照WCPT和WFOT的要求来开设课程。 另外,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都非常重视临床经验,一般从第2学年开始便分段进行临床实习,其中,第2~3 学年实习6~8 周, 第4学年实习17~20周。实习科室分必修轮转科室和选修轮转科室,骨科、儿科、神经科、心脏科为必修轮转科室,假肢矫形器具、运动损伤中心、社会健康部等作为选修轮转科室安排。日本4年制学士学位康复人才培养规定需要分阶段接受临床实习,其中一年级见习,二年级评定实习,三~四年级临床实习,并且实习机构并不仅局限在医疗康复机构,还包括保健与福利机构。澳大利亚4年制学士学位康复人才培养规定40% 的学习时间用来参加临床实习。我国医学系统和民政系统的康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基本上是在医学基础课程和康复医学课程基础上开设各类专业课程,比如康复评定、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运动治疗、假肢与矫形器、社区康复、康复护理等课程。特别是康复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逐步摆脱了以临床医学课程为主导的模式,而根据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具体的职业标准来确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使学生学有所用。与国外的课程体系相比,我国康复人才培养一般还会增加针灸、按摩、推拿等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内容。教育系统的康复人才培养基本上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康复学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行为训练、言语和语言训练、心理治疗、听觉训练、听力检测技术、感统训练、诊断评估等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重视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2.5+0.5+1.5+0.5”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半学习基础知识,后半年医院见习、定岗实习,从第7学期开始分为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两个方向分别开展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毕业时能努力达到 WCPT和WFOT要求的水平。实现国内康复高等职业教育与WCPT/WFOT职业资格认证相对接。

三、结语

总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适应康复岗位的需求,按康复岗位的特点和素质能力来设置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职业判断能力,使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真正符合职业需求。

猜你喜欢

五年制治疗师课程体系
2022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火热招生中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沙盘游戏治疗师的成长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