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蹇义诗注评

2017-03-21李伟强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台阁皇帝

李伟强,林 贤

(1.黑龙江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明蹇义诗注评

李伟强1,林 贤2

(1.黑龙江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作为被忽视的台阁体诗人,蹇义政名高而诗名低,遍查明代各诗歌集,皆无收录。但在《全蜀艺文志》中,发掘出蹇义三首诗歌,至今未有学者涉足。结合蹇义经历,详细分析其诗歌风格特征,可以确定这三首诗属于台阁体诗。这一发现,不仅有补于明代诗歌研究,也可以引发学界对台阁体相关问题和蹇义诗传世稀少原因的思考。

明代;蹇义;诗歌;台阁体

明洪武至宣德年间,政权肇建,民生恢复,五代皇帝携手“弥纶参赞之臣”兢兢业业,共同开创了永宣盛世。与此相应,文学史上出现了以歌功颂德、赠答酬应为主要特征的台阁体文学。在这一潮流中,蹇义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员。历史记载他是明前期重要的辅臣,历经五朝六帝,政治贡献突出。文学史对蹇义却少有提及,忽视了他的诗文成就。对于一位兼具政治才能和文学才能的历史人物来说,这样的评价是单薄的。作者在查阅历史文献时于《全蜀艺文志》中发现蹇义三首诗,分别是《赠杨旭员外归蜀省墓》《大祀》和《早朝应制》。这三首诗是对蹇义重新定位的新材料,也是研究台阁体文学的新材料。

本文重点对《全蜀艺文志》中收录的三首蹇义诗进行注析,结合蹇义的仕途经历,对蹇义诗的性质、诗文传世数量稀少的原因以及台阁体文学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蹇义的仕宦情况

蹇义,四川巴县(今约属重庆市巴南区)人,初名瑢。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出生,卒于宣德十年(1435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以第三甲三百六十二名的成绩考中进士,从此开启了他一生的仕途历程。

1.明太祖时期

蹇义弱冠之年得中进士,被任为中书舍人,虽然品秩不高,但值事禁中,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皇帝。当蹇义听闻母亲去世消息,向明太祖奏明请求回乡守丧时,太祖问蹇义:“得非蹇叔之后乎?”[1]14a蹇叔是春秋时期秦国名臣,蹇义顿首,不敢回复。太祖因而嘉奖他的诚实笃信,为他更名为“义”,并亲自书写赐予他,从此蹇瑢便称蹇义,在仕途上一路风生水起。蹇义初次任满三年,例当换任的时候,太祖特意让蹇义再任六年,并说“朕且用义”,表明太祖对蹇义的重视。蹇义行事“小心敬慎,未尝忤色”[2]4147,深得太祖喜欢。

2.明惠帝、成祖时期

惠帝即位后,按照太祖的意思,破例提拔蹇义为吏部右侍郎。成祖即位后,升为左侍郎。数月后,升为吏部尚书,掌握极为关键的铨部。蹇义在惠帝和成祖的更替中,没有因为两方势力的消长而投机取巧,而是坚定自己的品质,暗暗坚持他在政务上的主张。惠帝即位初期,大力任用齐泰、黄子澄,“外兴大师,内改制度”,但是蹇义“无所建明”[2]4147。身为吏部右侍郎,没有为削藩和改制出谋划策,国子博士王绅就责备他,蹇义沉默没有回应。到成祖即位后,想要推翻惠帝时期的一切改制,所有“政令制度非洪武旧者,诏悉复之”[3]。这时候蹇义挺身而出,对成祖说:“损益贵适时宜。前改者固不当,今必欲尽复者,亦未悉当也。”[2]4147认为惠帝改制或许真的有较多不恰当的地方,但也不宜全盘否定,“陈说本末”,得到了成祖的肯定。

永乐二年(1404年),蹇义兼任太子詹事,负责辅导太子朱高炽。成祖每有事务交代太子,都会派遣蹇义前去,蹇义往往能“委曲导意”。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出巡北京,临行时命蹇义辅佐太子监国,蹇义“熟典故,达治体”[2]4148,太子军国大事都倚仗蹇义的辅佐。成祖还数次任命蹇义兼理他部的事务,蹇义虽职务填委,但仍能处之裕如。当蹇义再次任满时,成祖亲自在便殿设宴招待他,“褒扬甚至”。永乐十七年,父亲蹇源斌去世,蹇义回乡办理丧事。成祖和太子都派遣官员前去祭奠,且为蹇义父亲修造坟墓。成祖又下诏令蹇义夺情起复,免去三年的守丧,可见对蹇义的倾爱。

3.明仁宗时期

仁宗即位,念及蹇义曾尽心辅佐自己监国,尤其厚待蹇义。在授予蹇义少保衔时,仁宗说道:“此皇祖之制也,皇考圣明天纵,可不置此官,予历事未广,不无望于傅、保、卿等勉之”[3]。肯定并且勉励蹇义对自己治政的辅佐。一月之后,进封蹇义为少傅,到改元洪熙时已封蹇义为少师,且兼任原来吏部尚书职务,“食二俸”,“兼官如故”,“赐绳愆纠缪银章”,希望蹇义对朝政以及自己的治理“有所匡正”[1]14b,并下诏书褒奖。在诏书中,仁宗回顾了蹇义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尽心辅佐,体恤蹇义政务繁重,表达了对蹇义的感激、信任和倚重。大臣每有诋毁蹇义的时候,仁宗反以为诋毁者不够正直,而继续重用蹇义,留下了一段君明臣直的佳话。

4.明宣宗、英宗时期

到宣宗即位时,蹇义已经高龄,而宣宗仍然对蹇义“委寄益重”。宣德元年(1426年),蹇义随帝亲征汉王朱高煦,得“预军中机务”[2]4149。宣德三年(1428年),又随宣宗巡视北方边关。同年,宣宗以蹇义年迈,只是让他“傋顾问,预谋议”[4],去除繁重琐碎的政务,且“恩遇益厚”,赐给他“忠厚宽宏”的银章。宣德七年(1432年),朝廷又为蹇义在文明门内建造新宅。到英宗即位时,蹇义染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英宗赠给蹇义“太师”称号,谥号为“忠定”。

蹇义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踏入仕途,到宣德十年(1435年)去世,历经六帝五朝。杨荣在为蹇义作的碑文中曰,“惟克惟勤,一致是图,惟公在廷,五十余年,恩荣始终,孰为比肩,蜀山苍苍,川流洋洋,公所存者,山川之光”[1]15b,对他有极高的评价。

二、蹇义诗三首注评

明初科举尚未囿于八股文,考察更多的是士子的文才。蹇义通过科考获进士出身,必然文采出众。同时期的名臣杨士奇、杨荣等人都有比较多的诗文传世,杨士奇甚至引领了永宣盛世时期的文坛,开创了明初台阁体诗文创作风格。杨荣、杨溥亦为台阁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蹇义却鲜有诗文传世,遍查《明文海》《明诗综》《明词综》《巴县志》《江北厅志》等都难觅蹇义诗文。

《全蜀艺文志》收录在《四库全书·集部》中,记载的《赠杨旭员外归蜀省墓》《大祀》和《早朝应制》。前两首署名“明蹇义”,第三首诗位于第二首之后,署名“前人”,依全书编排体例,“前人”即是“明蹇义”。现分别就这三首诗进行注评。

1.《赠杨旭员外归蜀省墓》

赠杨旭员外归蜀省墓[4]16a

紫诰①初颁焕玉音②,扁舟重过大江浔③。

峡④中彩缆⑤牵春色,天外蒲帆带夕阴⑥。

折柳长亭⑦生别思,焚黄⑧先垄遂初心⑨。

故园父老如相问,为说叨承雨露⑩深。

该诗是蹇义送别杨旭时所作的赠别诗。对全诗注释、分析如下。

①紫诰,指皇帝诏书。皇帝诏书通常放在锦囊中,用紫泥封口并盖戳,故诏书为“紫诰”,又称“紫泥”“紫泥诏”。

②玉音,指皇帝的言论。司马相如《长门赋》中便将皇帝言论比作玉音,“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5]408。

③大江,长江。浔,江边。

④峡,特指长江中游流出川蜀时两岸的峡谷,今之长江三峡及附近一带。

⑤彩缆,彩色的缆绳。从长江下游驶往上游是逆流而上,尤其三峡水流湍急,船只难以行进,必须要有纤夫用缆绳系住船只,在两岸江滩上用力拖动船只前进。

⑥夕阴,傍晚的阴云。夕,“莫也。从月半见”[6]138,傍晚日落时称“夕”。“阴”指阴云。

⑦折柳,长亭,都是送别的意象。“折柳”典出汉乐府《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7]127,以后便多以折柳比喻离别。秦汉时,驿路每隔十里设一亭,送人到亭就正式离别了,因而亭也被赋予了送别的意味。

⑧焚黄,指祭祀。祭祀时有祭文,表达对先人的慰问和祷告,书写在黄纸上,在祭祀时焚烧,表示传送给先人,称作“焚黄”。

⑨遂初心,指辞官归隐之心,又有完成早年志向含义。孙绰《遂初赋》“少与高阳许询俱有高尚之志,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乃作《遂初赋》以致其意”[8]1544,表达他向往归隐的愿望。

⑩叨承,承受,自谦的说法。雨露,指皇帝的恩泽。

明确两方关系是理解赠别诗的一把钥匙,两方关系的形式和亲疏远近都影响到作者所赋予的内涵。蹇义于杨旭临行之前赠诗送别,目前在常规的史料中却无法查出杨旭的具体身份信息。但在夏原吉的文集《忠靖集》中,存有与此诗几乎同名的一首诗。

送礼部员外郎杨旭归蜀省墓[9]

京国长年振辔游,承恩今去省松楸。

上林莺送春风酒,巫峡猿迎夜月舟。

题柱长卿真并驾,登楼王粲更何愁。

孝思展罢霜翎健,蚤挟天飙觐冕旒。

两诗对照,可知二人赠诗的对象为同一个人。杨旭时任礼部员外郎。明朝建立之初,“中书省奏定六部官制,部设尚书,正三品……员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员外郎品秩不高,但也是六部中不可或缺的官职之一。夏原吉、蹇义都赠诗送别杨旭,可知杨旭与蹇义、夏原吉同朝为官且关系友善。

再从两诗诗名中的“归蜀省墓”,以及诗中对杨旭归途中经过的“峡”“巫峡”的细节描写,可见杨旭与川蜀有密切的联系。杨旭至亲葬在川蜀,按照古人身死回葬家乡的浓厚观念,则川蜀是杨旭的故乡。尾联“故园父老如相问”,蹇义称杨旭家乡为故园,父老相问者何人,自然是蹇义,二人为同乡关系明矣。

蹇义与杨旭之间既是同朝为官的关系,又是同乡关系,这一关系的确定有助于对诗歌的进一步解读。首联上句交代归省缘由。由于皇帝的恩德,杨旭得以归乡省墓,奠定全诗的基调:感激皇恩,尊崇皇帝。下句“扁舟重过大江浔”到颔联,是作者从杨旭的视角出发,结合自身经验,遥想归蜀途中的风景:彩缆横斜,蒲帆片片,与夕阳余晖交织,构成一幅美的图画。

颈联回到现实,长亭折柳,友人将去,作者心生离愁。下句“焚黄先垄遂初心”,结合诗歌的语境来看,此句既描写杨旭可以在省墓时告慰祖先,又暗暗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一联之中,虚实结合,结构巧妙。尾联表面上写自己为何不返乡,实际上与首联构成呼应之势,皆是颂承皇恩之笔。杨旭得蒙皇恩回乡省墓,自己则因恩泽荣厚留京效劳。归与不归,皆是皇帝恩德,毫无怨言,表达了对皇帝的尊敬和忠诚。

此诗虽名为赠别诗,实则是一首颂德之作。全诗用词雍容平和,借送别乡友表达自己对皇帝的感激,同时亦有鼓励父老效忠朝廷之意。

2.《大祀》

大祀[4]6a

礼严大祀①肃千官,法驾②遥临众乐攒。

月转觚稜③分夜景,天回复道④散春寒。

煌煌炬焰分清野⑤,霭霭炉烟绕玉坛。

上帝居歆⑥期赐福,庆成明日拜金銮。

该诗是一首描写祭祀场景的诗。对全诗注释、分析如下。

①大祀,明朝一种隆重的国家祭祀典礼。另外还有中祀、小祀,“国初以郊庙、社稷、先农俱为大祀。后改先农及山川、帝王、孔子、旗纛为中祀,诸神为小祀”,其中大祀等级最高,在南郊举行。

②法驾,指皇帝的座驾,此处代指皇帝。《史记·吕太后本纪》裴骃注引蔡邕曰,“天子有大驾、小驾、法驾。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时副车,皆驾四马,侍中参乘,属车三十六乘”[10]412。

③觚稜,宫殿屋顶在四周转角处形成的稜状屋脊。宋代王观国《学林·觚角》“所谓觚稜者,屋角瓦脊成方角稜瓣之形,故谓之觚稜”[11]162。

④复道,楼与楼之间上下两层的通道。《史记·留侯世家》裴骃注引如淳曰“復,音複。上下有道,故谓之復道”[10]2043。

⑤清野,指整洁的跸道。南朝梁简文帝《<南郊颂>序》“日惟辛卯,特有事于南郊,甸师清野,封人壝宫”[12]132中的“清野”指清理跸道。这里作名词用。

⑥上帝,神灵,此处为祀主。居歆,安然享用。歆,歆享,享用。“上帝居歆”出自《诗经·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13]883

“洪武二年,始建先农坛于山川坛西南,列为大祀。每岁亲祭,遂耕耤田”[14]613,祭祀先农坛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间正是在早春时节。此诗描绘的是举行大祀时候的场景,从时间上对照,正是在先农坛举行的祭祀典礼。

首联描写祭祀时的流程及盛况。千人肃立,皇帝不辞辛劳,法驾亲临指挥,乐声攒动,呼唤上苍神明前来用飨。颔联、颈联转向对环境的描写,点明大祀时间之早,皇帝及百官的虔诚。初春的清晨,春寒料峭,朝阳欲出未出。跸道上官兵举着火把,香炉燃起蔼蔼青烟,缥缈如仙境。两联从高空明月到地面跸道,从远处火炬到近处炉烟,场景高低远近交错,共同渲染祭祀时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

尾联回归叙事,上句表达祭祀的祈求,希望神灵享用完祭品后能够赐福给百姓。下句实写祭祀流程的最后一步,祭祀典礼完毕后,皇帝和百官即还朝,随后皇帝还宫,百官散。

从首联中的“千官”肃穆,到尾联中的“庆成”,该诗所描绘的是一场完整而又隆重的祭祀典礼。颔联和颈联透过写景极力烘托明代最高等级的“大祀”典礼庄严神圣的气氛,正是为了歌颂皇帝恩德。整个大典肃穆和谐,皇帝及百官不顾春寒路远,会聚于南郊祭台为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体现君主和群臣对百姓的重视,也流露出作者对皇帝辛劳爱民的赞颂。

3.《早朝应制》

早朝应制[4]6b

龙楼①曙色映晴曦,冠佩②欣欣集凤池③。

民物万方均雨露,车书一统④混华夷。

祥光映阙春云粲⑤,佳气浮空晓漏⑥迟。

宠沐圣恩深似海,微臣何以乂⑦雍熙⑧。

该诗是一首对皇帝的应制诗。对全诗注释、分析如下。

①龙楼,朝堂。龙是皇帝的象征,龙楼即皇帝理政的场所,即朝堂。

②冠佩,象征身份的衣冠佩饰,代指官员。

③凤池,指朝廷处理机要政务的场所。典出《晋书·荀勖传》,“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失之。甚罔罔怅恨。或有贺之者,因曰:‘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邪!’”[8]1157

④车书一统,车同轨、书同文代表着天下统一。

⑤阙,宫殿。粲,鲜艳灿烂。

⑥晓漏,天色拂晓时分,铜壶滴水发出的声音,称“晓漏”,表示时间已到天将亮的时候。铜壶是一种计时工具,通过控制水滴的滴落速度来测算时间。

⑦乂,原意是治理的意思,这里指辅佐。

⑧雍熙,繁荣昌盛。

此诗作为一首应制诗,内容比较浅显,没有记载实际的事件。题写该诗的契机是蹇义早朝时受皇帝邀约而作。在君臣的交流中,题写应制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皇帝邀官员在现场题写诗文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娱乐而即兴作诗,二是通过现场所作的诗文来考验官员的文才,三是借助诗歌来交流。

蹇义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百官在清晨集体上朝的场景。通过首联的描写,可以看出朝廷纲常有序,百官勤劳认真。颔联描写盛世由来,在皇帝的勤劳治理下,人民和万物都受到恩泽雨露,实现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盛况。颈联“祥光”“佳气”和首联中的“曙色”“晴曦”一样,除点明早朝的时间之早外,也烘托出政通人和的祥瑞景象。尾联则是蹇义感慨自己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表达对皇帝的感激之情,立志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创造盛世。同时,也对其他官员尽职效忠有着鼓舞作用。君臣一唱一和,相得益彰。

三、蹇义诗探讨

《全蜀艺文志》收录的三首蹇义诗,于通行诗文集中不见,文学史也无记载。但通过详细的注析,可以确定它们具备明初典型的台阁体诗特点。从所处时间,到用词、主题,皆与台阁体诗吻合。但在此之外,暂未发现其他蹇义诗。从数量上来说,迄今蹇义诗传世非常稀少。下文从蹇义诗的性质,台阁体诗的相关问题以及蹇义诗传世稀少的原因三个方面阐述。

1.蹇义诗的性质

本文共收录注析蹇义三首诗,类型分别为赠别、叙事和应制。三首诗虽然内容不同,但主题相近:颂德皇恩,咏唱太平。分别借送别好友诉说皇帝恩德,借举行祭典歌颂皇帝敬天爱民,借早朝情形表现皇帝勤政爱民。用词典正平和、端庄华丽,共同表现了永宣盛世景象。其内容、风格皆与明前期典型的台阁体诗文相同,因此可以归为台阁体一派。下面对台阁体做一个界定。

2.台阁体诗的界定及成因

一般认为,台阁体是以“三杨”为代表的上层官僚创作的一种文体。因三人身居尊位,士人竞相追逐效仿,形成一时的文学潮流。后人多评价其内容粉饰太平,缺少真性情。这种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颇。

台阁体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台阁体等于台阁之体,它与山林之体相对。狭义台阁体专指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形成的一种创作风格,内容局限于对朝廷的歌颂以及官员之间的题赠应酬。今人多以台阁体代表人物为“三杨”,如《汉语大词典·至部》下“台阁体”:明初上层官僚间形成的一种文风。其代表作家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三人,同入台阁辅政,为文讲究雍容典雅,但内容则多粉饰太平,颂扬统治阶级功德。一时竞相崇尚,称之为“台阁体”。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杨(士奇)尚法源出欧阳氏,以简澹和易为主,而乏充拓之功,至今贵之,曰台阁体。”其实不然,《汉语大词典》虽引用了王世贞对台阁体的论述,但是并没有进行深究,延续了几百年来学术界对台阁体的一贯看法。合理的说法应是:明代台阁体是对杨士奇仿拟欧阳修简澹和易特点所作诗文的称谓,其后形成一股文学潮流,杨荣、杨溥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论述详参郭万金《台阁体新论》一文。本文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台阁体。

明宋濂的《宋学士文集》中有关于台阁之体与山林之体区别的一段话:“昔人之论文者,曰有山林之文,有台阁之文。山林之文,其气枯以槁,台阁之文,其气丽以雄,岂非天之降才尔也,亦以所居之地不同,故其发于言辞之或异耳。……其见于山林者,无非风云月露之形,花木虫鱼之玩,山川原隰之胜而已,然其情也曲以畅,故其音也渺以幽。若夫处台阁则不然,览乎城观宫阙之壮,典章文物之懿,甲兵卒乘之雄,华夷会同之盛,所以恢廓其心胸,踔厉其志气者,无不厚也,无不硕也。故不发则已,发则其音淳庞,而雍容铿鍧而镗鞳。甚矣哉!所居之移人乎。”这段话道出了台阁文学与山林文学的关键区别:作者处境的不同会直接反映到诗文的创作中。但是,仔细品读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宋濂实际上秉持着推崇台阁之文的态度。在谈到山林之文时,言辞犀利,显示出对山林之文的轻视态度。至于台阁之文,其语调及用词皆变得激昂华丽。一个惜墨如金,一个洋洋洒洒,两种对比鲜明的态度,足表明宋濂对台阁之文的重视。这其中有着他独特的用意,我们在下面会谈到。

从政治角度来看,台阁体的产生有着其鲜明的时代特点。洪武时期,朱元璋的铁腕政治,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了谨慎正直的品行。经历过这一时代的台阁文人,不敢越雷池一步。朱元璋曾亲作《设大官毕职馆阁山林辩》,宋濂也在其文集中收录了他给汪广洋(时任右丞相)《凤池咏稿》作的序,讨论山林之文和台阁之文的不同与成因(即上文《宋学士文集》所引内容),以迎合朝廷的文化政策。

其后经过建文帝短暂的休养之后,永乐帝的政治高压更为恐怖。集团里的文人个个谨小慎微,瞻前顾后。《明史》记载与蹇义并称“蹇夏”的夏原吉:“……与同列饮他所,夜归值雪,过禁门,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可以冥冥堕行。’其慎如此。”文人的谨慎可见一斑。言为心声,其作诗自然也就中正平和。

3.蹇义诗传世稀少的原因

蹇义诗虽然是典型的台阁体诗,但自明中期以后谈及台阁体诗,鲜有提及蹇义的。近现代以来的古代文史著作,如钱基博的《明代文学》、宋佩韦的《明文学史》、徐朔方的《明代文学史》等,也很少将蹇义诗列入台阁体中。这种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是蹇义诗传世量非常稀少,研究者无法采集到足够的研究样本。蹇义诗传世稀少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台阁体诗自身内容特点的局限;二是作者缺乏编纂诗文总集的观念;三是后人对台阁体诗的一贯轻视。下面具体分析之。

(1)客观原因

客观来说,一部诗歌作品能够传世,必然有它独特的学术魅力,能够在不同时代吸引读者去阅读。台阁体诗是明初特定文化及政治环境下的产物,其创作团体受限于时代,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在文学史的长河中自然无法与唐宋诗歌相比。应制、酬赠之诗,也不及真性情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更能抓住读者的心。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读者对能够打动自己的,与自身经历能够联系在一起的,引发思考的作品往往更乐于接受。台阁体首先就失去了这样一种接受基础。此外,它是台阁文人所作,内容流于奢华空浮,脱离寻常生活,也限制了台阁体诗的流传。蹇义诗同样也存在此类问题。

(2)主观原因

纵览蹇义仕途经历,他几乎都在吏部供职。吏部是明朝中央六部中最重要的机构,“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功、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之治”[2]1734,事务极其繁重。蹇义能够长期执掌吏部,除皇帝信任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蹇义能力突出,工作勤恳。在他供职吏部期间,朝廷吏治清明,官员在选任、赏罚、升降秩序上井井有条。君臣协力,终于造就了繁荣昌盛的永宣盛世,促成了蹇义的盛名。在此背景下,他也就没有更多精力来进行诗歌创作。

与蹇义不同,“三杨”长期在内阁供职,当值的文渊阁更接近皇帝。他们的职务之一便是以“文字翰墨”[2]4129服务皇帝,因而有足够多的机会来创作应制诗文,这也为“三杨”积累了在诗文方面的盛名。于是,“当是时以文学显用者,有三杨公焉”。“三杨”和蹇义虽然都极负盛名,但蹇义盛名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在政治上的贡献,而非以诗文名世。

其次,蹇义自身没有编订个人文集的意识,后人也没有为他编订文集,这也是导致蹇义诗传世稀少的重要原因。文学作品的传世与否,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外,能否编辑在册,躲过历史的湮埋,也是重要的因素。蹇义既然已有三首诗被发现,那么在极大可能上,他应当还有更多的诗文仍然掩藏在卷帙浩繁的古代典籍中,等待学者们更加深入的发掘。最后,后人对台阁体诗的一贯轻视也阻碍了台阁体诗的流传。

综上,蹇义诗在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其传世作品比较罕见。

[1]福珠朗阿.江北厅志[M]重庆:重庆中西铅石印局,1912:14a.

[2]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107.

[3]孙继宗.明英宗实录[M].台北:史语所校印本,1962:3.

[4]周复俊.全蜀艺文志·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八[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6a.

[5]周秉高.全先秦两汉诗:下[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408.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38.

[7]王运熙,王国安.汉魏六朝乐府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7.

[8]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1544.

[9]夏原吉.忠靖集·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六·别集类五[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511.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412.

[11]王观国,罗璧.学林[M].长沙:岳麓书社,2010:162.

[12]严可均.全梁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2.

[13]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883.

[14]申时行.大明会典·续修四库全书·七九二·史部·政书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13.

(责任编辑 安 然)

10.3969/j.issn.1008-6382.2017.03.013

2017-04-28

李伟强(1993—),男,浙江嘉善人,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林贤,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I207.2

A

1008-6382(2017)03-0074-07

猜你喜欢

台阁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年 味
美丽的鹿台阁
皇帝怎么吃
皇帝需要帮忙吗(下)
明清修建三台阁研究
虞美人·看雨
四库馆臣对台阁体派之体认
童年的扛台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