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融合的途径
2017-03-21刘俊梅
刘俊梅
(长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22)
“中国梦”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融合的途径
刘俊梅
(长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22)
“中国梦”内涵丰富,是中国人民的精神信仰之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主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为寻求民族独立自主和人民解放而艰辛探索的历程,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前行的追梦历程。在教学中把“中国梦”与《纲要》课程通过多种途径有机融合,让中国梦贯穿于整个《纲要》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实现本课程历史和现实的贯通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并由此感悟思政课的魅力,充分享受思政课的获得感。
“中国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融合;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中国近代以来的实际国情,顺应人民的期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这一重大的治国理政战略思想,这为思政课又注入一股清泉。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建议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贯彻落实习近平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教学建议,在“纲要”教学中,我们要在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国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刻领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四个选择”。根据教学建议,《纲要》课还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从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此,如何将“中国梦”思想融入到《纲要》课教学中去,如何在中国梦引领下赋予《纲要》课教学新的时代特征、新的实践要求,如何使《纲要》课成为反思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精神、铭记历史、继往开来的平台,这是《纲要》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1 “中国梦”分析
什么是中国梦?2012年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图片展时首提“中国梦”的概念,当时他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我们中国人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习主席出访俄罗斯期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再提“中国梦”。同年,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采访时,习主席又阐述了“四位一体”的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在党的十八大上,习近平主席在提出中国梦这样一个大目标的同时,还提出一个构想,那就是这个大目标要分两步走: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时侯,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侯,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后来,习主席又在很多场合阐述中国梦。综合习主席的阐述,对中国梦的涵义归纳如下:中国梦,用一句话说,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三句话来说,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用四句话来说,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世界和平。这就是中国梦。应该说,在历史上,“中国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明朗清晰。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介绍
从课程定位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以历史课的形式出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从教学内容看,它浓缩着自1840年以来,中国儿女为了追求“百年梦想”的曲折历程。开设《纲要》的目的来看,就是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的国史、国情,引领大学生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让大学生深刻领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四个选择”的必然性与正确性。《纲要》课程从内容看,具有过去时的特征。那么,如何让历史变成习总书记所说的最好的清醒剂,这就需要讲历史的人把历史鲜活起来,让它走进我们的生活,具有时代感。做到这一点,则需要诸多新的内容注入到《纲要》课程中去。笔者认为“中国梦”可以将陈旧的历史与鲜活的现实联系起来。通过中国梦串联《纲要》课程,必将提升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程的获得感。
3 在历史回顾中融入“中国梦”教育
中国梦既有历史的回望,也有现实的参照。所以,讲授《纲要》课程,力求以梦想贯通历史,以梦想串联历史。从2012年习主席参观《复兴之路》陈列时语重心长的一番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曲折起点,源自于近代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可以看出,在历史的坐标上,中国梦,它凝结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它的提出是源于对近代中华民族百年沧桑历史的深刻把握,授课中可以随时把中国梦融入教学内容中。下面我们来试剖析一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这位昔日的天朝上国伤痕累累,一步一步艰难前行,古老的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益腐败,资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致使幅员辽阔的中国领土不断被蚕食鲸吞、大好河山支离破碎,加之内部战乱频繁,广大下层民众饥寒交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民族危机,阶级矛盾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有识之士意识到,要想摆脱困境,就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成为中国人民第一大历史使命。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仁人志士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中华民族之所以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源自于中国国力衰微,贫穷落后,弱肉强食,所以实现国富民强,又成为中国人必须完成的另一大历史使命。总之,近代以来,那些旧式“梦想家”都在寻求强国富民之梦,一代代仁人志士进行了上下求索的艰难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从农民阶级的“天国梦”到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富国强兵梦”,从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立宪梦”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梦”,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梦想成真”的新中国成立,从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等,不甘当亡国奴的中国人民一次次地进行着抗争,这一历程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期盼。每一次探索都是国家梦想、民族梦想和个人梦想的伟大实践。所有这些梦想构成伟大的“中国梦”。所以说,“中国梦”内含着近代中国山河破碎的屈辱,外现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伟大历史。
下面,把“中国梦”具体到教材的章节中来看。在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80年”中, 介绍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应该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大国地位不容置疑,特别是汉唐盛世,吸引了多少世界的眼球,然而,当封建统治阶级的“天朝上国梦”昭昭然如日月之光辉之时,当清朝乾隆后期,中国像蜗牛一样继续沿着古老的农耕文明的轨道缓慢爬行的时候,西方工业文明却开始崛起并迅速发展,两相对比,一个是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一个是江河日下的封建社会,两者发生碰撞的结果是不可避免地发生奇异的悲歌,当鸦片战争的炮火击碎了大清王朝不可一世的“天朝上国梦”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政治、经济的深刻变化,中国人民陷入灾难的深渊,整个中国满目疮痍,由胜转衰的现实使复兴中华民族成为中华儿女心中的强烈的渴望,萌发伟大的“中国梦”,这就是“中国梦”的缘起。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概述近代中国社会遭受外敌侵略的苦难,列强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如军事征服、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等,大肆侵略凌辱中国,在授课的过程中,讲鸦片战争,可以结合中国梦的内涵展开,例如,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与敌交战的过程中,他深感武器落后,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但在当时腐朽的统治者面前,林则徐的声音显得那么微弱,很快就被妥协求和的声音淹没了。 随着“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核心的“救国梦”的破碎,19世纪70年代后,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不断失败的事实,再一次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对民族未来的忧虑和思考、他们继续在苦难中探索,在黑暗中奋起。在反侵略斗争中,危机意识出现,民族意识也一步步觉醒,梦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成为当时有识之士关心的话题,比如思想家郑观应在他的著作《盛世危言》中,大力倡导中国经济上要发展民族工商业,政治上学习西方设议院等,这些政治经济梦想孕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望,此时伟大的“中国梦”得到升华。在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主要讲述处在千年大变局中的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面临“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出并践行自己的救国主张,在此,民族梦想、国家梦想进一步升华凝练。农民阶级的代表洪秀全对未来社会美好的梦想是,建立一个“田、饭、衣、钱,大同平等”的理想社会。在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中,洪秀全又提出向西方学习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主张。太平天国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他们展现出了中国人民追求自身美好生活的愿望。太平天国的梦想破碎后,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幻想着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能“自强、求富”, 这是在封建主义的母体上嫁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枝芽,所以,旨在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的 “自强梦”是不可能成功的。最终,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在甲午战火的打击下全军覆灭,空留下残缺不全的几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和几所新式学堂。当然,劫后余生的这些因素催生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梦”出现。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希望通过变法改良学习西方的政治文化,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康有为的国家梦想具体到:“大同无邦国故无有军法之重律,无君主则无有犯上作乱之悖事,……无宗亲兄弟则无有望养、责善、争分之狱,无爵位则无有恃威、估力,……佞谄之事,无私产则无有田宅、工商、产业之讼…… 。”[2]6这种桃花源式的建国梦想失败后,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毅然放弃改良的幻想,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后,通过辛亥革命,用武装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之后,孙中山陆续提出许多建国设想,在《建国方略》中设想了未来中国现代化的概貌,如中国应建造可与纽约港媲美的海港,在长江建造大坝,修建遍布全国的铁路网,“推动电力建设发展……中国一定是可以变贫为富的”[2]7。愿景虽好,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导致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之梦”又破碎了。救亡图存,复兴中国的梦想屡屡破灭的事实说明,在中国不触动封建根基的农民革命、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和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包括已经触动封建根基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要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想,中国人民需要继续进行艰难的探索,既要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革命的先进理论,也要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在教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这四章中,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顽强求索的伟大历程。此时,梦想的接力棒传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手里。1938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讲话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这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民族的美好的期冀与梦想,这段时期是民族复兴之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年梦想曙光初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焕然一新的站上了复兴的起跑线。在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两个专题中,从内容上说,所有的建设和探索都凝结着毛泽东的强国梦想。如1956年11月,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了“中国梦”:“再过四五十年,就是2001年,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加要大变。中国将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8由此可见,“中国梦”此时继续在延续发展。在第十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伟大的“中国梦”越来越清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加快了追梦的步伐,吹响改革开放号角后,邓小平相继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一步步给我们描绘出一个走向复兴之路的宏伟蓝图。逐步引领中国迈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经过的伟大实践,中国道路越走越宽阔,伟大的“中国梦”离我们越来越近,到习近平执政后,习主席更加清晰地给我们描绘出中国梦的美好画卷,强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应该说,从“小康梦”到“中国梦”,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百年梦想一定能实现。
4 在说理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教育
应该说,170 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即是一部中国人民为挽救国家危亡,不断选择、思考实现救亡图存路径的历史。也是一部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探索的历史。学习《纲要》课,四个问题必须让大学生明白、理解并深刻把握。那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那么多的理论面前,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众多的党派面前,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两条道路面前,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理解这“四个选择”是《纲要》课在思想教育层面的核心教学任务,中国人民追寻、实现“中国梦” 的历程与“四个选择”是紧密相连的。大家知道,近代以来,早期中国人民在旧中国山河破碎的噩梦中,不屈不挠寻找“中国梦”,但屡遭失败,“有识之士开始重新思考实现这一民族梦想的路径,从而历史性地作出了适应当时环境、符合中国国情的“四个选择”[3]。所以说,中国人民的“四个选择”是为了实现 “中国梦”的目标而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 “四个选择”的正确性已被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历史事实所验证。追寻历史发展的趋势,到2049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必将最终实现。
5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中国梦教育
中宣部、教育部文件强调: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节。在《纲要》课教学中,有效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感悟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成为中国梦的主动践行者,把对“中国梦”的认识自觉转化为日常生活中自我的具体行动。社会实践的渠道,如主题演讲(中国梦·我的梦)形式,拉近中国梦与学生自身的情感距离;可以参观访问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在东北可以选择重走抗联路,参观九·一八东北沦陷史陈列馆等爱国主义基地;在青年学生中传承红色基因,跑好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接力;还可以通过一些重大的节日、纪念日等进行历史知识竞赛,通过知识竞赛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感悟中国人的追梦历程,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另外,利用课程网站,用图片文字资料,将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展现出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以随手拍等摄影形式摄录他们眼中的中国今夕,然后挑选优秀作品集中展播;还可以让学生课下制作微电影,课上展播等等形式,让广大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了解中国梦,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亲近感和信任度,拉近历史探索与现实追求的距离,让中国梦真正入脑入心,增进大学生的思想认同。这些途径让学生感同身受的一个事实就是,中国梦不只是“近代的梦”和“现代的梦”,更是“当代的梦”;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应该说,把《纲要》课程与“中国梦”结合起来,让梦想贯通历史,使中国梦既有历史的回望、又有现实的参照;让《纲要》课程映射出梦想之光,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近现代历史的热情和兴趣,感受到身上的使命,感觉到“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4]。
[1] 刘明福,加藤嘉一. 日本梦:沉默,但迟早要选择[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2] 辛向阳. 中国梦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13(5):5-9.
[3] 刘薇.以“中国梦”优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逻辑体系的若干思考[J].社科纵横,2013(11):163.
[4] 习近平谈“中国梦”论述摘编[EB/OL].[2014-11-05].http://www.qstheory.cn/.
[5] 姜万兰.“中国梦”:人民共享之梦[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10):53-54.
责任编辑:刘 琳
WaysofIntegrationof“ChinaDream”andOutlineofChineseModernHistory
LIU Junmei
(College of Marxism,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China Dream” with rich connotations is one of the spiritual beliefs of Chinese people. The main line ofOutlineofChineseModernHistoryis the process that Chinese people have struggled for exploring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since modern times, also a proces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We should integrate “China Dream” withOutlineofModernChineseHistory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and make “Chinese dream” ru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so as to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continuity of history and reality, in this way, students can recognize the value of learning history, understand the cha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fully enjoy the sense of lear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hinese Dream”;OutlineofChineseModernHistory; integration; path
2017-06-26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14262)
刘俊梅(1972-),女,吉林舒兰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2
A
1009-3907(2017)10-00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