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脊通督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17-12-05吴启航
徐 明,吴启航
(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长春 130022)
推脊通督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徐 明,吴启航
(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长春 130022)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采用推脊通督推拿手法治疗,与针刺治疗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推脊通督推拿手法治疗组有效率为95%,针刺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推脊通督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安全,效果确切,简洁灵活,是对中医传统疗法的传承。
颈椎病;推拿治疗;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重工业和制造业都逐年发展为自动化产业链,相比上世纪以人力为主的工业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生产力,也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就业方向也随之改变,伏案工作者的比例逐年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因为长期工作所引起的职业病也由以往动力性急性损伤而转为静力性慢性劳损。
2016年7月12日,《生命时报》报道的清华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劲的演讲摘要内容指出,我国有近1.5亿人患有颈椎病。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颈腰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调查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人中,颈椎病的患病率为82%;50~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71%。且颈椎病日趋年轻化,20~40岁的青壮年颈椎病患病率也高达59.1%,青少年也有12%患有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外伤等原因引起的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及交感神经等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属中医学“颈肩急”、“项筋急”、“项背痛”、“痹证”、“眩晕”等范畴。现代医学将颈椎病分为以下类型,如表1所示。
表1 颈椎病的临床分形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且发病率逐年增高。椎动脉型颈椎病好发于中年人,又称为“颈性眩晕”、“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轻者出现典型位置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头痛、视力及听力减退等,严重者可突然摔倒,摔倒时意识多清楚。随年龄增长和外伤等因素均可不同程度地加重病情,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使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若不及时治疗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本研究基于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西医理论基础及现代研究进展,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制定“推脊通督法”治疗方案。临床实践研究发现,该方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本研究组患者采集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均来源于长春大学校医院,患者共10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一般资料如表2所示。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对照表
注:经统计学处理、分析X2检验,pgt;0.05,说明推拿手法治疗组与西药治疗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诊断标准
本研究组依据2008年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会议纪要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制定本课题的诊断标准如下:
(1)有猝然摔倒的病史,并伴有颈性眩晕症状;
(2)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
(3)多数患者出现耳鸣、视力及听力减退;
(4)X-线检查显示后关节部或钩椎关节侧方骨质增生,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狭窄;
(5)排除眼源性、耳源性、心源性及脑源性等引起的眩晕;
(6)椎动脉彩超或MRA显示V-Ⅱ有局限性狭窄或扭曲征;
(7)排除椎动脉Ⅰ段和Ⅲ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 纳入、排除标准
根据上述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临床诊断明确,年龄范围在20岁~60岁之间,自愿加入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针刺电针组)
(1)处方:本研究针刺电针组治疗方法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高树中和杨骏主编的《针灸治疗学》规定,选取后溪、申脉、天柱、悬钟、颈夹脊等。
(2)操作:每次得气后电针留针30分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3)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2个疗程观察疗效。
2.2 治疗组
2.2.1 基本手法10分钟: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王之虹和于天源主编的《推拿学》内容制定。
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后,以滚法及一指禅推法施术于患者颈、肩及上背部各肌肉群。之后,医者以一手置于患者前额部,另一手拇指及其余手指拿揉其颈项部3~5遍以舒经活血;随后以拇指按揉颈、肩及肩胛骨内侧缘痛点各3~5遍,再以拇指点按各穴以解痉止痛。
图1 手法操作部位
(1)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医者坐于患者头侧,以双手拇指交替分抹印堂穴至前发际3~5遍后,再分抹鱼腰至太阳穴3~5遍;
(2)患者保持仰卧位,医者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揉印堂、睛明、太阳、百汇、四神聪各1分钟;
(3)保持上述体位,医者以扫散法施术于患者头部两颞侧及足少阳胆经部3~5遍;
(4)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后,以五指拿头部五经3~5遍。
2.2.2 推脊法操作
(1)推夹脊穴
推夹脊穴包括推颈夹脊和胸夹脊两部分。因颈部面积较小,我们选用拇指平推法进行操作。患者取端坐位,医者立于其后,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以固定头部,另一手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颈部夹脊穴,其余四指可置于颈侧部以助力。腕关节稍屈曲,拇指沿颈夹脊排列方向做短距离、单方向直线推动。胸夹脊面积较大且肌肉较为厚实,对于体形偏瘦的患者,我们依然采用拇指平推法推胸夹脊,患者端坐位,医者立于其后,以一手置于其肩部以保持上半身的稳定,另一手拇指同上述方法置于胸夹脊部,其余四指置于其外侧以助力。腕关节稍屈曲,拇指沿胸夹脊排列方向做短距离、单方向的推动。而对于体格壮硕肌肉丰满的患者,可采用肘推法进行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其侧,以一手置于其上背部固定,另一肘关节屈曲,以肘尖着力于胸夹脊部,沿胸夹脊排列方向做短距离、单方向的推动。
上述手法在操作时需注意着力部位与体表紧密贴合,操作时速度、压力需缓慢均匀,以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为原则。
(2)点按夹脊
点按颈夹脊穴时,以拇指端点法为主,在点按胸夹脊穴时,对于体格壮硕肌肉丰满的患者,可选择肘点法进行操作。患者端坐位,医者立于其后,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以固定头部,另一手以拇指指端着力于颈夹脊穴进行点按。操作胸夹脊时,医者一手固定患者肩部,另一手以拇指指端置于胸夹脊穴进行点按。肘点法操作时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其侧,一手固定于患者肩部,另一肘关节屈曲,以肘尖着力于胸夹脊穴进行点按。
点按夹脊穴在操作时需注意,着力部位需固定于施术部位,力量由轻至重,以患者耐受为度,切不可突施暴力。
(3)点按主要督脉穴位
点按手法同上述点按夹脊穴手法,主要穴位如表3。
表3 推脊通督手法采用穴位
2.2.3 疗程 推脊通督推拿手法1日1次,每次30分钟。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观察标准:本实验组根据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其中明确指出,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出现位置性的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力障碍及猝倒。颈椎X-线显示横突间隙变小,钩椎关节部骨质增生。CT检查可显示双侧横突孔不等距。椎动脉造影显示异常。结合本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情况,制定临床治疗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原有病理症状消失,受累肌肉功能活动及肌力恢复正常,且能正常工作生活。
(2)好转:原有病理症状改善,受累肌肉功能活动及肌力有所改善。
(3)未愈:原有病理症状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
多体位推拿手法治疗组与针刺治疗对照组疗效比较如表4所示。
表4 推脊通督推拿手法治疗组和针刺治疗对照组疗效分析
由表4可见,推拿手法治疗组的治愈率为45%,总有效率为95%;针刺治疗对照组治愈率为30%,总有效率为82%。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4.1 发病机制
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均有诸多观点,现代医学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4.1.1 先天发育异常。首先是先天性椎动脉狭窄。有学者曾运用2D超声及多普勒彩超对71例CSA患者进行检查,发现椎动脉狭窄者的比例为28.2%,相关数据显示,此类患者椎动脉平均直径lt;1.6mm,仅为正常值的1/3~1/4,同时键侧出现代偿性增粗。其次为椎动脉走行异常。椎动脉走行异常的患者多表现为椎动脉不同程度的延长,因其失去骨性结构的保护,当颈部活动时,相邻的骨性组织及软组织牵拉而刺激椎动脉管壁外的交感神经,使椎动脉发生痉挛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因此,椎动脉走行异常和起点位置异常均是引起CSA的重要因素。此外,椎动脉钩环的形也可影响其血供而引发CSA。
4.1.2 物理性牵拉压迫。有学者在针对CSA的NMR检查中,发现患者椎动脉孔处并无明显狭窄或骨刺形成,但椎间盘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而X-线检查显示多数患者有椎体失稳现象,如人工固定失稳椎体,其症状可显著好转或解除。其中,退变多由钩椎关节开始,表现为增生肥大,从而刺激交感神经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因此认为颈椎退变、椎间盘变性或突出使颈椎失稳,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后使其痉挛及供血不足是导致CSA的重要因素。
4.1.3 刺激交感神经。解剖研究证实,椎动脉外存在交感神经纤维包绕且与颈交感神经存在对应关系,同时与颈后韧带也存在直接投射关系,各种原因刺激椎动脉管壁外的交感神经或颈后韧带均可引起椎动脉反射性收缩痉挛,使脑血流量下降而出现多种CSA的临床针状。
4.1.4 椎动脉血管病变。随着年龄增长,椎动脉管壁弹性减弱,颈部活动时椎动脉受牵拉后回弹力不足,这更加速其退化。椎动脉的病变主要表现为三种:一是粥样硬化,其发生原因既可由椎动脉本身长期受压引起,也可是全身病变所致,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常见的原因。相关研究证实,在已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中存在椎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高达83.33%。此外,血管壁肌纤维增生和椎动脉炎也可引起血管腔狭窄引发CSA。
4.1.5 颈部外伤。颈部有外伤史的患者出现CSA的临床症状,经检查发现其并无颈椎骨折或脱位,颈椎结构异常仅表现为颈椎后凸反弓。观察发现其椎动、静脉间形成动静脉瘘,使血流速度下降引起供血不足。
医学还未能从绝对意义上解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以上观点为诸多学者多年实验后分析所得的结论,还需继续研究探索。而祖国医学中并无类似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同时结合中医理论体系将其归纳为“颈肩急”、“项筋急”、“项背痛”、“痹证”、“眩晕”等范畴。祖国医学对于CSA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大惑论篇》,其中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论述对后世祖国医学在CSA上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祖国医学对CSA的病因病机阐述相对笼统,大体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中医理论核心具有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随年龄增长,其各方面机能均有所下降,脏腑功能衰退使气血运行迟缓,使脑失所养而发为本病,即有“不荣则痛”、“无虚不作眩”之说。其外因主要包括外邪内侵、经络不通和外伤劳损。中医认为,中青年患者是因长期姿势不良,低头伏案日久使经络不通,气血阻滞即“不通则痛”。而痰邪侵袭者也可发为本病,即“无痰不作眩”。
4.2 督脉综述
图2 督脉示意图
图3 夹脊穴示意图
督脉在经络学说中属于奇经八脉,其中的“督”有两种含义,其一即“统帅”、“统领”、“总督”之意,其二指“中央之材”。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且周身六条阳经均与之交汇于大椎,并调节其气血功能活动。与肾、脑、髄存在络属关系。督脉循行起于胞宫,经会阴至长强,向上沿背部脊柱正中循行至项部正中风府穴,入脑,沿头部正中至百汇穴,继而经前额正中至鼻尖素髎穴后,过人中至龈交。督脉络于肾系命门,肾柱骨生髓,髄上通于脑,脑为髓海,亦是元神之府。《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尃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怀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
4.3 夹脊综述
夹脊为穴位名称,属经外奇穴,其最早记载于《素问·刺疟》:“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其位于腰背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一侧17穴,共34穴。《素问·缪刺论》:“从项数脊椎侠背,疾按之应手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4.4 夹脊督脉的肌肉神经解剖
表5 夹脊穴解剖分区
表6 夹脊穴局部解剖分层
4.5 本手法作用原理
本手法的作用原理首先要从夹脊与督脉的关系说起。督脉位于人体后正中线上,纵贯脊柱,而夹脊穴位于脊柱椎体间两侧0.5寸处。夹脊穴虽为经外奇穴,但从分布上来看,它与督脉的关系最为密切。而督脉络于肾,肾主骨生髓,髄上通于脑,脑为“髄之海”、“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若精血虚滞或不通即可发为本病。因此,本手法通过刺激夹脊穴从而间接调节肾、脑、髄、督脉等的生理平衡。
本实验中所采用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为传统中医推拿,在脏腑、经络、腧穴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成果,通过长期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典型临床表现,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制定治疗方案,在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同时避免患者遭受过多痛苦。其优点主要包括:(1)经济适用。本方法治疗周期费用相对较低,不会对患者产生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2)治疗过程痛苦较轻。中医推拿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产生的痛苦较轻,患者易于接受长期治疗。(3)绿色安全。中医推拿多采用“纯手工”治疗,无辐射、无皮肉破损、无药物残留、无副作用。(4)疗效显著。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证实,本方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令人满意。
[1] 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179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刘双岭,陈伊,姜海霞,等.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4):39-40.
[4] 王文春,张安仁,田恬,等.麦肯基疗法配合针灸推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和强度-时间曲线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8):2095-2097.
[5] 杨新文,曹曼林,俞红,等.牵引结合微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国康复,2010,25(4):262-263.
[6] 杨军雄,于建春,张建平,等.三焦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5):2963-2965.
[7] 臧家栋.穴位透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C]∥2010湖南省针灸学术年会论文集.长沙:[出版者不详],2010.
责任编辑:程艳艳
ClinicalObservationonTreatmentofCervicalSpondylosisofVertebralArteryTypebyaManipulativeTherapy
XU Ming, WU Qihang
(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A manipulative therapy was adopted to th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fter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manipulative therapy group was 95%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acupuncture control group was 82%, showing tha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cura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manipulative therapy for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by pushing the spine up and down has safe, effective, simple and flexible characteristics, being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cervical spondylosis; massage therapy; treatment
2017-07-26
徐明(1979-),女,辽宁沈阳人,高级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特殊教育及软组织损伤治疗研究。
R246
A
1009-3907(2017)10-00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