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下学生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7-03-21孟喆
孟喆
【摘 要】物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学校认真研究和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们经历“问题情境——具体实践——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培养了我们认识问题、实践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科技活动;物理课外;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总爱问个是什么和为什么。如果学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善于引导,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就能不断地发展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对此,学校高度重视、由物理辅导员老师带领,直接在我们中间开展有鲜明主体的科技活动,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如:2016年9月开学伊始,在学习了物理的基础知识后,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第一阶段,我们分组组装了一部收音机或其它无线电装置。通过动手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时,教室里一下就炸开了锅,一連串的问题便被提了出来:“无线电波是如何传播的?”“二极管为什么可以检波?”“三极管为什么可以放大?”等等。
第二阶段,我们开始进入研究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乐趣水平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迫切的想要了解更多的物理课程内容,特别是电磁振荡、电磁波及电子技术基础等知识。
第三阶段,在物理课外科技活动中,尽可能体现了“新”“奇”“特”的特点,有趣的物理科技活动把我们带入了奇妙无比的物理世界。比如:(物理现象)纸锅烧水、烧不死的鱼;(浮沉现象)去壳蛋放入玻璃杯中,沉入杯底,加入食盐,则缓缓上浮,让我们实验并解释;在学习浮沉条件时,用口服液玻璃瓶制作模拟潜水艇实验,让我们实验并解释;在对惯性现象的理解方面,用外形相似的生熟鸡蛋各一个,在水平的桌面用相同的力旋转,看旋转的速度是否一致,让我们实验并解释。
通过学校组织,辅导员老师有计划地创设学习情境,引导我们进行分析,鼓励我们大胆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极大的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让我们经历“问题情境——具体实践——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辅导员为了使我们了解科技活动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采取了“问题情境——具体实践——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我们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发我们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出现新的知识点或有待于形成的技能,让我们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有的问题。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物理的整体性,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培养我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物理有助于我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应使我们获得从物理角度提出、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让我们在学习时,善于从物理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其次,使我们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差异,我们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
第一,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能为我们解惑。
我们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身学习效果。比如:小实验“筷子提米”,我们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第二,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能发挥我们的主体作用,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科技活动,从开始设计到开展,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学生在辅导员的带领下,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
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我们用导线将三节电池、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能发挥我们的主体作用,培养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下,学校充分利用我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我们经历“问题情境——具体实践——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引导我们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去,以体会物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我们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培养了我们应用物理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