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自主学习机制培养学生理性精神

2017-03-21林瑶林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理性精神培养核心素养

林瑶林

【摘 要】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是高中课程标准新一轮修订的标志性追求之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4大要素。文章主要从学生的自主学习机制切入,探讨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机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理性精神;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6ZQJK021)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93-02

理性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有思辨理性的智性公民,主要是让学生有思想、会思考,能依靠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和综合分析,以形成概念、判断或推理的理性活动并用以寻找事物的本质。“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思想政治学科针对每个核心素养均精心构建了它们的构成要素或者子维度,再围绕每个子维度描述其关键行为表现。针对“理性精神”素养,从能否理性地解释事物、作出理性价值判断、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3个维度描述其关键行为表现。

据此,笔者认为,践行“自学——指导——监督——检测——评价”的自主学习机制,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可从以下途径实现。

一、自学——指导,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理性

自主学习机制的这一环节,是“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观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给予性“说教”强加的知识、能力、素养,学生都难以内化,而通过自己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和综合分析的东西会更加牢固。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的恰当“指导”对他们正确、深刻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而言意义重大。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恰当指导。这里的“指导”,要相对弱化“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建议借鉴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即要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笔者认为,这种“非指导性”的“指导”才能真正发挥学生自主性,才是培养学生理性素养的更有效手段。其次,明确内容。自主学习并非绝对的“自由”,漫无目的。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基本学习提纲、学习目标,让学生有所学;教学要贴近生活,把知識点转化成生活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学;要结合时政,使学生能与时俱进。这样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才能更加丰富,判断、推理的依据也才会更加充分。最后,渗透学法指导。“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基本点。教师需“授人以渔”,使学生提高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如让学生学会系统思维,掌握由点到面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学会辩证思维,掌握全面考虑问题的学习方法;学会发散思维,掌握全方位考虑问题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教学时,笔者以“广东高考改革2016年起使用全国卷”为中心案例,设计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准确、理性地解释联系的含义及其现象,能理性地判断自己的内因和身边事物的影响,能理性地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笔者设计了3个问题化提纲:①广东高考改革对学生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是怎样的?②高考成败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请列举并从哲学上说明理由?③有人说全国卷比广东卷难,你怎么应对?试用联系的观点分析。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问题正是当时师生的“热点话题”。课堂效果:①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探究,自主搜集各种高考改革的信息和现象,在老师适当的提示下理性地分析高考改革,以及给自己带来的影响。经此过程,学生学会了理性地解释事物,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迎刃而解;②全方位地思考和比较制约“成功”的因素。明白了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进一步加深了对联系客观性、普遍性的理解;③系统地分析“难”所面向的群体,以及解决的相关因素。懂得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会创造条件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会掌握系统优化方法,会立足总成绩的提高,重视各学科的进步。

可见,自学——指导过程,能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理性。

二、自学——监督,引导学生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

中学生因年龄特点,自觉性和“三观”都容易受自身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政治学科理论性强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度”。因此,自主学习也需要发挥监督的功能,包括自我监督、教师监督、学生互相监督等。

监督环节,体现了事物内部要素和事物之间的联系。首先,要引导学生理性判断监督在纪律管理中的意义,理性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其次,引导学生正确判断监督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习惯上的意义。例如,对于“高考成败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全方位地思考和比较制约“成功”的因素时,有些学生列举了如下因素:成绩、教师教学水平、教师监管、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学帮助与督促、校风、班风、运气、智商、情绪、身体状况等,也阐述了这些因素与“成功”之间的各种各样联系。笔者结合学生说明的“理由”,引导学生理性地分析这些因素是必然的、本质的、客观的还是偶然的、现象的、主观臆造的影响。

认识到自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认识到自己与老师、同学的紧密联系,学生也能对各种因素,对自我调节、老师监督与教育、同学监督与合作作出理性的判断。

三、自学——检测——评价,引导学生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

检测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自我检验自学成果的有效途径。教学评价是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据此判断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监测和评价是紧密联系的,包括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外部检测、外部评价。学生通过检测和评价,诊断自主学习效果与改进学习方法、习惯、方向和行为等。

针对“有人说全国卷比广东卷难,你怎么应对”这个问题,为了突出“难”与“核心素养”,笔者改编了2016年北京高考38(3)题:“阅读上述材料,围绕‘科技与人的关系这一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运用《生活与哲学》的“联系”知识,写一篇200~300字的短文。”学生审题良久,有些无从下笔,有些罗列了几条哲学原理,有些直接把材料摘下来。其实,这道题涉及理性认识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等许多哲学知识,“将‘科技与人的关系从具体现象的认识、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升到理论思考层面,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价值、科技与人的关系,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富有思辨性,突出了理性精神的培养。”

这一检测,经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学生发现了学习存在“缺乏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因而纷纷调整学习观念、方法与行为,如从多“背”到多“思考”的转变,从“模板”到“创新”的转变,突出提升核心素养的追求。

特别强调的是,在作出评价时,要多鼓励、肯定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包括对教材观点、教师观点、题目、答案等,充分发挥他们思辨和创造的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在“2016中国校长创新与发展大会”演讲中指出: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是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的。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的理性精神素养,学生也必将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中得到良好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孙明霞.课堂与核心素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4] 陈友芳,朱明光.核心素养本位的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评价的策略与指标[J].中国考试,2016,(10).

[5]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EB/OL]. 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914/c1053-28714231.html,2016-9-14.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理性精神培养核心素养
基于“韦伯命题”的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践意义
以知怡情,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