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与地坛》的生命主题沉思
2017-03-21徐标
徐标
摘 要: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我与地坛》,阐述了历经磨难和困苦之后对生命的解读,同时,作品中包含了作者十五年来对生命的爱和沉思。除此之外,《我与地坛》也是对生命价值的探索,表达了在苦境中更应勇敢前行,并将自己融入到生命整体中,懂得生活,善于生活。本文从《我与地坛》中生命主题的具体表达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旨在通过《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解读,实现生命内在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我与地坛》 生命主题 表达
一、前言
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而《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即在内容表达过程中,旨在让人们更好的认识生命价值,同时,挖掘生命的内在潜力,提高生命的质量。此外,在《我与地坛》阅读过程中也可让人们发出坚强自信的微笑,并在字里行间感悟有关生命的意蕴,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勇敢面对生活所带来的困境和磨难,即笑对困境,笑对人生。
二、《我与地坛》中生命主题的具体表达
(一)他者生命形态
史铁生曾说过:“爱,即分割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即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因此,在生命体验过程中时常通过对他者生命的观察,丰富自身缺失的部分,最终建立完整的生命认知。如,《我与地坛》在生命解读过程中,即注重将他者生命融入到地坛中,比如,母亲就是作者关照的首要对象。因为,母亲与孩子的生命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在生命形态表达过程中,作者认为母亲的苦难是由自身生命中的苦难而蒙上的[1]。同时,在“爱”与“孤独”问题思考过程中,作者也将母亲作为“他者”,在《我与地坛》的生命解读中表示“母亲”是孤独的,而孤独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母亲在将儿子生命融入到自己生命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问题。即母亲想要将面对磨难的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呵护他,但是儿子却选择留在地坛。面对矛盾,母亲选择了牺牲自我,不去询问儿子生活中的困境,也不敢阻止儿子对生命的探索,只能望着儿子默默离去,最终“母亲”生命因儿子生命的“苦”而连带附上“苦”,同时,母亲原有生命中“苦”的分量也没有减少,因而,母亲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从母亲去世后“我”才有所察觉。例如,在傍晚鸟儿归巢时,“我”察觉到一个事实,即“母亲已经不在了”,同时,“我”与母亲之间注定阴阳两世,继而增加了“我”悲痛的情绪,促使“我”观照母亲的生命形态,孤独的生命下去。
(二)四季生命形态
《我与地坛》在生命主题表达过程中也对四季生命形态进行了描写,而四季所对应的喻体包含了乐器、自然声响、景物、心绪、梦等等,同时,喻体丰富的形态,有时如“坚强不死的决心”,有时如“冗长的蝉歌”,有时又为“树尖的呼喊”,充满了生命动感。而春天,时常是残忍与美好同在,其中,残忍包括了卧病与呼喊,美好涵蓋了杨花等。夏天,多数是轻蔑的嘲笑、失恋的打击、撕裂的刺痛等复杂的生命。到了秋天,开始整理记忆。冬天,则听着啄木鸟声音孤独但不悲伤。即四季容纳了生生不息的生命[2]。例如,《我与地坛》中“我”的小园子,即承载着四季中循环变化的生命,而由于“我”在狂妄的年纪忽然失去了双腿,因而,“我”的生命是不幸的,但在“我”与四季生命形态相遇时,“我”开始感受四季中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最终通过四季生命形态的深切感受,开始感恩于自己的生命,且笑对人生。
(三)地坛人群生命姿态
在《我与地坛》生命价值探索过程中也描绘了地坛人群生命姿态,即在“我”观察地坛这院子人的时候,开始了“我”与“心魂”的对话,并从小伙子对唱歌的热情、夫妇坚贞的情感、老头对下棋的痴迷、中年女工程师的朴素、汉子对鸟的等待等情景中,体会到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生命的追寻,同时,感悟到了这来来往往的人群都拥有着自己的生命形态。例如,在地坛散步时,“我”看到了一对小情侣,他们身着米色和白色的服饰,在傍晚时分,围绕着园子逆时针散步,从他们这种古朴的行为中,没有看到他们海誓山盟的言语,但看到了他们行为中对古朴的一种坚持,且在古朴的坚持行为中安放着一份爱,那是他们生命形态的表现。史铁生曾说过:“爱,作为理想,本来就不至于现实,甚至具有反抗现实的可能”。即虽然现实是残酷的,生命是不幸的,但这对情侣愿意容纳彼此的生命,共同守护彼此的“爱”,抵抗时间对“爱”的侵蚀[3]。而那位热爱唱歌的小伙子,虽然“我”没有看到他练歌的目的,但从他对唱歌的热情中,“我”感受到了他对生命认真的态度,即在练歌时谨慎的清理嗓子。因而,这位小伙子的人生,因为他的热情,增强了一份色彩。
三、从《我与地坛》看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
(一)苦难生命中深切体会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历经磨难之后创作的,即由于史铁生生活在“文革”年代,因而,他在生活中承担了更多的苦难。如,在“文革”政策指导下,史铁生成为了偏僻西部地区的“知青”,然后,厄运之神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他在狂妄的年纪失去了双腿,而后,他的生命被束缚到了轮椅上。但在面对生活所带来的磨难与困境时,史铁生开始进入到了“找不到工作”的残酷世界,开始想到了死,同时,想要把叛逆的肉体遗弃到深渊里,且当他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时,母亲的离去,又一次加重了他的悲伤情绪,体会到了母亲生命形态中的苦痛和悲伤,即母亲的苦痛甚至比儿子多几倍。“她有一个截瘫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宁愿坐在轮椅上的是自己,可这就是事实[4]。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的痛苦的母亲”。母亲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那么其他人呢?即当史铁生在地坛看到认真练歌的小伙子、恩爱的小情侣的时候,开始感悟生命的无奈,即生命注定是自己的,必须承受孤独与痛苦,同时,每一种痛苦都是生命的残缺,而人生又注定是不圆满的,因此,不可以逃避苦难,应勇敢地面对生活所带来的困境,人为设计一个完美的生命。
(二)生存到生活的内省
从《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解读中也可看出,史铁生在寻找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开始了生存到生活的内省。即当史铁生摇着轮椅进入地坛,苍凉的地坛、陌生的游人、陌生的朋友给了他启示。如,那对老年的夫妇、那个认真扑鸟的汉子、那个朴素的中年女工程师,都让他开始从“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想死的事情”心态,逐渐感受到陌生的人们给他传递的爱情温馨、追求的执着、生活的乐趣、亲情的珍贵,让他开始成为生命的思想者,彻底悔悟,并获得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把悲伤压在心底,笑对人生[5]。此外,在地坛的四季轮回人生中,史铁生逐渐理解了生与死,即死只是一个瞬间的事情,但人生却很漫长。于是,他开始寻找人生意义:“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也许只是不甘心,腿反正完了,试一试说不定会有好处呢?”然后,在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后,史铁生开始带着笔和本,创作文学作品,最终获奖了,而他的生命也开始从生存向生活转变,同时,生命中因此增加了一丝希望、激情、趣味、快乐。
(三)生命永恒的探寻
在《我与地坛》写作过程中史铁生理解了“为什么活着”,但他没有停止对生命价值的探索,繼续观察陌生的人们,同时,探寻日出日落、东升西降等自然现象,继而在生命永恒的探寻中,平静的感悟生命,即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夏尔·杜波斯说过:“人的确是一个场所,精神之流从那里经过和穿越。”那么史铁生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即是将自己的生命放在宇宙之间的一种表现。如,《我与地坛》的最后描绘了刚来到人间、见到情人不想离开世界、走向安息地三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而在时间的流逝中,生命就是这样稍纵即逝的,就如同朝阳夕阳[6]。因而,史铁生在经历了磨难之后,逐渐开始由个人的生命形态探寻转为生命永恒价值的寻找,但永恒的不是身体,而是展现美丽与永恒的精神,因此,个人不仅仅是个人,其所有苦难将由全体存在的永恒包容,因此,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应将永恒价值作为探寻目标。
四、结语
综上可知,在《我与地坛》创作过程中表达了他者生命形态、四季生命形态、地坛人群生命形态等不同的人生姿态,同时,从不同的人生形态描绘中传递了各种各样生命形态的乐趣、价值与动力,且只有通过对永恒生命的探索,才能更好的体现有限生命的价值与美丽。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如若遇到困境,应选择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继而在生活困境中,体会生命所带来的动力与乐趣。
参考文献
[1] 陈璇.《我与地坛》:寻觅心灵的皈依[J].名作欣赏,2015,11(9):132-135.
[2] 乔心.叩问心灵之门——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J].新西部:理论版,2015,21(17):91,89.
[3] 谢燕红,李刚.重铸尊严——读史铁生《我与地坛》兼论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一类角色与责任[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0(11):136-141.
[4] 王赫.在消逝中走向永恒——从《我与地坛》看自我超越与生命突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15(5):76-77.
[5] 宋元明.人为什么活着——评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神性书写[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95-96.
[6] 卢七主曼.一曲唱给母亲的忏悔之歌——小议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J].学周刊,2016,30(23):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