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医患关系报道的议题特征及建构
2017-03-21李丰华
李丰华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搭建了医生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但同时也给医患关系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以“河北蠡县男童坠井”事件为例,结合相关媒体的新闻报道,对医患关系报道的特征和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意见,希望能为媒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健康传播方面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医患关系;坠井男童;议题特征;议题建构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推广,使得新媒体平台泛滥,各家媒体状况也良莠不齐。部分媒体缺乏专业知识,导致错报信息,甚至为了夺人眼球,有意污化医患关系,激化医患矛盾,很容易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要学会消除医患矛盾带来的不良影响,媒体要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议题建构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发挥其舆论引导功能,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河北蠡县男童坠井”事件新闻报道的议题特征
据《燕赵都市报》报道,2016年11月6日11时许,河北蠡县5岁男童赵梓聪和家人去地里收白菜时不慎坠入枯井。历经107个小时的救援,10日晚上,男童聪聪被救出废井,随后救援官方宣布其不幸身亡。
11月11日上午网传聪聪家属殴打120急救司机,并索赔200万元。13日,男童父亲赵向阳向新京报发来声明,否认索赔传言,并称从救援开始他本人及其家属从没提出任何索赔,也从没打算提出任何赔偿。14日下午,就网上所传的医院司机被殴打一说,蠡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敬东作出回应,“聪聪家属今天(14日)来医院送锦旗时,网传被打司机崔克骞也在现场,崔克骞表示当时只是发生了推搡,并非网上说的殴打那么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坠井男童”家属是否与医院一方发生冲突的问题早已超越救援事件本身,而形成了新的舆论话题。那么,在“坠井男童”事件中,新闻媒体是如何建构议题的呢?
(一)叙事:媒体报道的专业性、权威化
记者通过强调自己的独家报道或材料,建构新闻事件的专业主义。通过整理多家媒体对“河北坠井男童”事件的报道,笔者发现:新京报在其《蠡县坠井男童被抬出井口》报道中使用了“实拍”、“实地采访”、“从亲属及现场医生处确认”,北青报在《保定5岁男童悲剧揭废井之殇》报道中,先后使用“赵梓聪父亲赵向阳在接受深一度(北青报)采访时表示”以及“深一度走访当地发现”等词语来建构自己作为事件亲历者的专业主义权威性。而澎湃新闻更是成立了“坠井男童报道组”,并发出了“我们是澎湃新闻在河北保定坠井男童救援现场报道的记者,现场救援过程中遇到的难度以及我们第一时间的所见所闻和幕后的故事,问我们吧”的声音,以此表明自身的专业追求。
此外,由于近年来社交媒体对于医患关系事件的建构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媒体权威性也受到了极大挑战。基于此,一些媒体通过深度调查的方式,策略性地叙述自己的新闻生产过程,原生态地展现新闻事件,从而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也维护媒体自身的合法性。比如,北青报的“深一度”调查人员通过走访当地村庄的方式来了解“吃人”的枯井情况。此外,新京报还通过“追访”的方式,交代了患者家属送11面锦旗给乡政府、消防部门和蠡县医院的过程,向公众澄清了赵梓聪家属从未提出任何赔偿,也从没打算提出任何赔偿的事实,从而也间接表达了记者追求事实真相的努力,建构媒体的专业权威。
(二)框架:医患关系新闻的类型化
“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受到惯习化的影响。任何一种活动,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后者可以较为经济省力地进行再重复,并可被行动者所理解。”[1]就新闻报道来说,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报道,必然是时效性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继而就越能吸引人们的关注。而为了追求新闻时效性,记者会在实践中借鉴已经形成的报道程式来帮助其更经济省力地完成报道。
对于医患关系报道来说,大多数媒体常常依据已经形成的框架来建构新闻。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近年的医生形象主要呈现为“好医生”、“坏医生”、“无辜者”、“受害者”四类,能引起媒体关注的则是后三类,因为冲突类的新闻报道更能获得受众的注意力。所以当遇到“坠井男童”家属与医院之间的关系报道时,媒体不自觉地就将议题划归到“冲突”上。譬如,医疗媒体@丁香园未经查证,直接发布微博,“男童的父亲带着家属大闹医院,还殴打120司机,污蔑医院延迟了抢救孩子时间”,还有@李青大夫发布名为“从受害者变医闹,看国人如何泯灭人性”,将坠井男童家属推入舆論的漩涡,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关注,坠井男童聪聪一家背负着“忘恩负义、泯灭人性”的骂名。
抛开事实真相来讲,对事件本身冲突的关注是媒体的追求,也正是媒体建构患者关系新闻常用的框架策略,以及对新闻价值新鲜感即时效性的追求,助推了媒体对医患事件的类型化报道。而且,从新闻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报道模式能够把复杂、专业的医患问题简单化,从而缓解新闻生产的时效性压力;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看,冲突性的内容更具有显著性,也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获得公众的关注。
二、新媒体语境下医患关系报道的议题困境
新媒体时代,人人皆有麦克风,都能进行信息传播,致使网络舆论场“众声喧哗”,真相被淹没。加上不少新闻媒体缺乏专业的医疗知识,在医患关系的报道中不免会出现失实报道。还有的媒体为了夺人眼球,故意给一些医患关系加上“医闹”的标签,让原本紧张的医患关系变得更加恶化。
(一)不确定的真相
新媒体时代的崛起打破了大众媒体对医患关系事件报道的垄断权,过去的医患关系事件,通常是大众媒体进行事实性筛选、传播新闻消息、主人公发声、专家学者点评,而当下这个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公众不再将大众媒体作为唯一的信息获取渠道,他们开始通过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来搜索信息,获得新闻。
也正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崛起,导致了社会话语空间重构,开始“去中心化”,出现“众声喧哗”现象。在信息汪洋中,唯一的真相难以现身,显得扑朔迷离,经常网络上疯传的消息很快就被质疑为“虚假消息”。各家媒体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随之都会围绕消息的真实性展开激烈讨论,“你方唱罢我登场”,事件一而再再而三被反转,混淆公众的认知,导致对真相的疑虑。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强大的信息整合和生产能力,结合网络传播“短、平、快”而导致的信息碎片化、去语境化,也更是将真相淹没在信息的洪流和浮躁的网络情绪中。在“河北5岁男童坠井”事件中,有不少医疗自媒体以及其他一些媒体只是看了一张截图和一个小视频,不去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就开始撰写报道,情绪化地大肆传播“坠井男童家属索赔200万,甚至殴打司机”这样的消息,更是增添了公众的疑虑。
(二)贴标签式的定位
通常情况下,我们极易把群体偏向于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有意掩盖群体的其他特征,即“贴标签”。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往往以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为依据,将患者的角色固化,贴上某一类标签,致使报道丧失客观性。尤其是患者一方对治疗不满意,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了侵害,而采取一些非理性的行为时,媒体的报道就会产生倾向,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在“河北5岁男童坠井”事件中,男童聪聪的父亲及家属也许只是在表达伤心和不满的时候,言辞过激了一些,就被某些媒体标签化为“医闹”: 殴打120急救人员,并且索赔200万元。舆论瞬间爆炸,从医药界大V到普通网民,纷纷转发,更是纷纷讨伐辱骂坠井男童聪聪一家。尽管后来有媒体查清所谓的“大闹医院”根本没有发生,“索赔200万”也是无稽之谈,但还是有不少网民依然攻击着聪聪家属。
简单地站队,快速地“贴标签”,只会更让事情变得复杂,这也是一种不理性的情绪化发泄,很容易伤害到具体的当事人,也会影响到报道的真实性,从而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三、新媒体语境下医患关系报道的议题引导与建构
2016年12月18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我们一起行动”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经验交流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以大数据为支撑,对我国目前的医患关系现状做了客观的阐述,强调我国的医患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当然也不免存在少数个案。[2]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手段日益丰富,舆论的引导与控制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现实。医生、患者、媒体之间随时随地紧密关联,给微妙的医患关系带来全新的挑战。而作为医患间沟通的桥梁,媒体该如何进行议题引导与建构。
(一)克服刻板印象,客观报道新闻
新闻媒体为特定事件贴上标签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赋予了这个事件刻板印象的色彩。新媒体的盛行使得新闻生产愈来愈便捷化,新闻报道也趋于泛滥,在信息洪流中,“贴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公众屏蔽掉一些“信息迷雾弹”,提供一条捷径来认识复杂的外部世界,但若动辄就用“标签”,也会导致公众的认知朝着僵化的刻板印象发展,继而带来不良后果。
尤其是在医患关系事件的报道中,新闻媒体一方面要努力克服医方和患方孰强孰弱的刻板成见,另一方面也要谨慎对表达不满情绪的患者打上“医闹”的标签。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媒体对特定事件尤其是关乎医患关系事件的报道,一定要建立在充分调查取证的基础之上,对相关人物“贴标签”也要以尊重客观规律的情况下进行。
(二)防止谣言传播,还原事实真相
谣言的存在,会导致医患关系趋向恶劣。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的副作用会被无限放大,特别是在医患关系中,一旦发生“医闹”时,医院一方和患者及其家属都会不安和焦虑,关注此事件的社会公众也会产生恐慌情绪。
1947年,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博斯特曼提出了谣言的公式,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3]这个公式表明了谣言的产生与事件的重要性、模糊性之间是一种正向关系,即事件愈重要愈模糊,谣言所产生的效应就愈大,继而给社会带来愈来愈强的不良影响。在事件的重要性为定数的情境下,要想遏止谣言的产生与传播,就必须及时挖掘事实真相,所谓“谣言止于真相”。
在医患关系事件的报道中,对医方和患方等相关人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想要在医患关系的新闻报道中防止谣言,就要从“模糊性”下手。谣言的模糊性越高,那么谣言就会传播的越迅速越广泛,所以防止谣言,就必须消弭信息的不确定性,因为信息公开的程度越高,谣言生存的空间就越小。媒体要遵循新闻专业主义,树立求证意识,担任好“把关人”角色,追求事实真相,才能将谣言扼杀在摇篮里。
(三)平衡议题设置,正确引导舆论
目前,媒体报道医患关事件的议程设置以负面为主,大量的负面报道使得医患关系更加紧张。所以,要平衡医患关系议题的设置,媒体要积极引导医患舆论,让作为受众的医方和患方既能够看到当前医患关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能够看到医方辛勤工作、无私服务的精神和患方尊重和理解的感情。
从医学伦理的角度出发,希波克拉底阐释了医患关系的本质:医患关系是基于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的一种信托关系,为患者利益考虑是医生的责任,而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也是医生得以行医的基石。
所以媒体要学会平衡医患关系新闻报道的议题设置,通過积极的舆论引导,改造消极的舆论空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缓和医患之间的矛盾,尽全力让患方了解医方的工作状况,也努力让医方设身处地站在患方的立场服务,加深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医患双方相互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构建起来。
结语
近年来,医患关系已成为新媒体舆论场上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同时也是健康中国、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关乎到医患双方的切身权益,更加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4]因而媒体在对医患关系事件报道时,必摒弃刻板印象,还原事实真相,正确引导舆论,积极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注释:
[1]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现实的社会构建[M].汪涌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6.
[2][4]不要一味等待——毛群安谈医患关系[EB/OL].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1612
20/content-1009234.html.
[3]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梁元元,黄鹂 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7.
参考文献:
[1]涂光晋,刘双庆.社交媒体环境下医患暴力冲突事件的媒介呈现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5(11):33-47.
[2]李雪.贴标签行为的形成机制与刻板印象趋势[J].新闻知识,2014(6):33-34.
[3]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117.
[4]王俊荣,崔爽爽.基于我国医患关系报道的审视与反思[J].当代传播,2015(3):109-110.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