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17-03-20郭会娥
郭会娥
(河北省廊坊长征医院康复科,河北 廊坊 065000)
结核性脑膜炎是常见的脑膜炎类型之一,是结核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进而累及脑部其他组织导致炎症的病变[1],是肺外结核中最具威胁性的疾病之一,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近年来,结核杆菌基因突变,常用抗结核药物疗效欠佳[2],我院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部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得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38例纳入此次研究,均经腰穿脑脊液化验、头颅CT等检查确诊,排除合并严重内科病患者、合并脑血管意外患者、颅内肿瘤患者。男78例,女60例;年龄24~75岁,平均(42.3±2.6)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9例。两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性别、年龄、脑脊液压力检查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激素抗炎治疗及抗结核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常规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后先后放出3~4次,每次放5 mL,放出后置换生理盐水5 mL,每次间隔10 min,最后缓慢注入与脑脊液等量的混合药物(胞二磷胆碱250 mg、地塞米松3 mg、异烟肼50 mg),1周注入2~3次,可根据患者症状减少次数,直至脑脊液检查正常。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转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的总有效率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总有效率(94.2%)高于常规治疗(6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 [n(%)]
2.2 治疗相关时间
研究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脑脊液转阴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相关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治疗相关时间比较(±s,d)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脑脊液转阴时间 住院时间研究组 69 35.7±2.7* 24.9±2.6* 43.5±4.2*对照组 69 57.1±3.2 42.3±4.3 67.1±5.6
3 讨 论
结核性脑膜炎会增加脑膜、脉络毛细血管通透性,破坏血脑屏障,影响脑脊液循环,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并伴随着恶心、疼痛等正[3]。脑脊液置换可稀释脑脊液,降低蛋白含量,从而改善脑脊液循环状况,清除渗出的红细胞,缓解临床症状。鞘内注射异烟肼,起效快,高浓度的异烟肼浓度可快速杀死脑脊液中的结核杆菌,达到治疗效果[4],同时还能缓解全身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颅内压升高,脑脊液循环受阻,伴有脑水肿症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可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不仅脑膜炎症消散吸收,对上述症状均有改善作用[5],此外,还能一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在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的基础上使用胞二磷胆碱,可增加脑血流量、耗氧量,改善患者脑机能。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三种混合药物,可改善脑膜炎带来的脑膜、脑实质充血水肿,松懈粘连,消除压迫,且药物浓度较高,起效快,疗效加强,可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脑脊液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确切,疗程缩短,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1]郭 锐.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0):89-92.
[2]刘 芳.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10):46-47.
[3]王定佑.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45-47.
[4]易著文.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2):87-90.
[5]范洪伟.结核性结膜炎100例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