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d课堂,有效利用错误
2017-03-20杨芬陈丽月
杨芬+陈丽月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误,关键是要如何透过错误现象看本质,变“废”为“宝”,将错误资源有效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例谈谈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
【关键词】初中数学;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错误是其相伴产物,不可避免也不会彻底消失.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其有效利用,变为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先生说的好: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正确很有可能被模仿,而错误绝对不只是一种经历,真实而自然.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训练得以纠正,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设计加以利用.
新课程理念要求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有意或无意的错误,我们都要积极面对解决.所以,我们要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去审视错误,发掘其“闪光点”,捕捉学生错误中的价值,在纠错的过程中,发现、探讨、进行思想的碰撞、知识的升华,变“错”为“宝”,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因势利导,hold错误,让课堂生成更加精彩.
一、错误资源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提到错误,人们往往避之不及,认为是一种失败,不愿正确面对,在教学中更是如此.学生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为很丢“面子”,自尊心受挫,信心遭受打击,日积月累,渐渐不愿面对数学这门学科,丢失学习兴趣;而有些教师遇到学生“千奇百怪”的错误,或不可理解,或置之不理,或全盘否定,不肯静心思考,更无从发现其价值了,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效率下降,造成“教”与“学”的双重失败.
二、面对错误,有效利用的策略
通过调查、观察、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学习中随机生成的错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故意设置或随机产生的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从根本上转变自身与学生面对错误的态度,重视错误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利用,适时引导,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在直面错误、纠错改错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深化拓展,将其变为一种特殊的资源.
(一)转变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态度是事情取得良好发展的前提,端正的态度是一个好的开端.对于动态的教学活动,错误会一直伴随其中.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处理错误的方式方法.初中学生知识面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不完善,面对错误时更是无所适从,灰心丧气.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与安慰,告诉他们“失败乃成功之母”,从中吸取教训与经验,囤积力量,等待小宇宙的爆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一点一滴为学生开绿灯,逐渐增强学生面对错误资源的信心,爱上挑“错”,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故意设置陷阱,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教学设计的精心安排,决定一节课的有效与否.错误不会彻底消失,那我们就以此为突破口,加以改造,运用到课堂中去,達到巩固知识与有效利用错误的双重功效.举个简单的例子: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4和8,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看到此题,很多学生给出答案为16或20,但此结果一定是正确的吗?需要学生们的仔细思考和善与观察.对于这道题,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实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同时,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将错就错,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借助错题进行变式训练,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二次根式的乘除”时,设计了一道反馈练习题:化简21425.在化简过程中,列举两名学生的化简方法:21425=2+1425=2+145,21425=6425=85;学生在解题后可以自己探索哪种方式是正确的,教师不急于给出结论,在探讨的过程中总结出,带分数在化简时可先化为假分数,再进行开平方运算.
三、结论
面对学生意外产生的错误,作为教师,不仅要理解、接纳学生的错误,更需要的是将错就错,给学生一定的研究、讨论时间和空间,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在引导下,学生能够自己找出错误,使学生心中的疑团一扫而散.
有效利用错误资源,hold课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加探索与重视.在课堂中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错误资源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让错误因你而变得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1]卓海鸟.直面“错误”演绎精彩——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08(03):86-87.
[2]冯剑.变废为宝演绎精彩——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07):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