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7-03-20王焕章白银翠
王焕章+白银翠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件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对这件事物有好奇心,因此,会主动进行探讨、分析.让学生拥有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是让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讨论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兴趣
一、良好的教师形象应当树立
对数学教学而言,良好的教师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更大.因此,教师应该在全方面提高自己,自身修养必须提高.第一,应该真心关爱学生,做到在细节上关心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你的关爱,这样,你们就能真正成为朋友,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可是,虽然很多教师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但教师自身却做得不好,没有给学生树立榜样,学生同样也会觉得反感,这样也不能使学生喜欢上你的课了.因此,教师的自身修养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
一次听其他教师的数学课,教师在讲三角形的问题时,有一名学生提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并不在教师备课范围,教师当时没能回答出.教师认为这名学生的问题让他在其他听课教师面前丢脸了,听说在课后这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批评,在以后的日子,那名学生就再也没有在数学课上提问题了.在应激性问题上,教师应该处理好,不然一定会让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减少,不能很好解决应激性问题的教师,要充分提高教学修养和教学能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就是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应该加以肯定并表扬;对于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更有信心和动力,在数学方面,学生会学得越来越好.
二、适宜的教学情境应当营造
小学生都有比较活跃的思维意识,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都是靠感性的直观素材,但是这样的理解会有点片面性与具体性,这是学生思维的过渡阶段.在数学上,数量知识往往是抽象的,学生的学习难度相應加大,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会出现厌恶的心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把学习与生活实际有关的例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情境也就能够充分营造了,教师这样做,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还能够更好地呈现教学过程,让教学的难点知识和抽象知识能够通俗易懂,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熟悉的课外活动是教师教学课程的资源,让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形象生动的数学游戏,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余数除法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有这样一个教学方式,提问学生课外活动中的跳绳问题:班级上有44名学生,在玩跳绳游戏,一组5个人,那么应该分为多少组?还剩下几名学生?问题一出,有些学生就会开始拿笔计算,也有些学生直接开始数,然后,让一些学生讲述自己的分组方式,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问,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比如提问“一共需要多少根绳子呢”,这时,有学生会说8根,又有学生说9根,接下来就可以让有意见分歧的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一直都会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教师选择学生爱玩的心态,让学生熟悉的和喜欢的课外活动在教学课程中出现,使学生全面参与其中,令教学效果更好.
三、素材应该在生活中寻找,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有个特点:对抽象讲解很淡薄,但却对直观的教学兴趣很浓厚;缺乏持久性的兴趣,但对知识的学习有即时的兴趣;淡薄于算理和数量关系的分析,但对单纯解题兴趣浓厚;淡薄于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但却对知识的外部联系感兴趣;淡薄于结合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但却乐于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生活就是教材的来源,抽象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的转化,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材的枯燥知识转化到五彩的生活中去,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只是注意书本上理论知识,每名学生应该学会解题思路,根据步骤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知识得到运用.
例如,作为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近生活与社会,发现生活和知识的共同点,比如,在教学轴对称理论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的性质,进一步理解了教材知识,就可以对数学理论知识有足够的理解,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数学对学生的生活有重要影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有足够的兴趣,学习数学的能力也就可以提高了.
四、结束语
总之,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教师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自身教学方法的更新.只有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学习,教师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如何更有效地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立平,胡帅.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03):84.
[2]赵艳辉.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对“买新书”的个案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