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新闻写作的方法
2017-03-18付巍
付巍
[关键词]网络新闻;特点;方法
一个人。不但要看新闻,还要学会写新闻。经常进行网络新闻写作和交流,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增强对社会现象和新生事物的敏感性,通过互相的交流,在自我增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推销。
下面,我想通过这些名人的成功例子,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就网络新闻的一些特点和写作的方法技巧跟大家交流和互相学习。
平民精神在网络新闻中的理性回归
在现代新闻中,平民精神日益突出。平民化现象是当前新闻报道中的一股潮流,具体表现在平民意识、平民题材、平民视角、平民语言等方面。老百姓越来越成为新闻的主要采写对象,新闻越来越多地在为老百姓说话。传统政论说教的话语形态逐渐让位于大众、平民、个性化的纪实语言叙事。报道对象从精英人群向平民阶层“渗透”,报道风格也开始向平实自然与人文忧患意识的方向回归。
论坛当年的辉煌,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其中的网络新闻迅速、深入和开放。相比报纸电视天天都是领导的活动和讲话,论坛的本地八卦新闻很接近生活,跟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语言生动,人情味很浓,趣味性很强。易某人、浦志高,还有后来者居上的红旗队长等等,他们都是网络新闻写作的成功者。
善于利用图片说话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但是,相对于传统媒体一文一图的特点,网络新闻的优势是可以用图片而且是大量的图片来多层次全方位地深化主题。大家可能都有这个习惯,在论坛,一篇新帖子,如果标题上注明有PP的,点击率就高,关注度就大,版主也比较容易加精。反之,单靠文字来说话,从而表达作者对新闻事件的倾向性,难度就很大。
在这方面,“心境如烟”就比较渐入佳境。他的帖子除了兼备上面第二点提到的“平民”视角和趣味性之外,图片占的分量也比较重。图文并茂的帖,网友看起来就比较过瘾。近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斗鸡引发的棘手问题》。其实,只要你在生活上是个有心人,再加上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可以很快地成为名人,甚至远远地超越他们。
同一信息需要多次重复报道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发现,“多次重复学习法”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学习方法。比起那种花费许多时间只认认真真复习一次的方法。多次重复学习法在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在新闻报道领域,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一事一报”,往往是等事件结束后再作报道。对于那些时间跨度较大的事件,这种报道方式显得太慢,不能满足受众对事件发展的及时了解。在此情况之下,我们应采取灵活的做法,紧密追踪,按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系列的深度报道。这种快慢相交、长短结合的做法,也是提高新闻时效性的好方法。
在这一点上,论坛的“沧海一笑”网友就非常有体会。
浏览他的帖子,开始的感觉是重重复复,眼花缭乱。其实,不管是好是坏,“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成了真理。”他是最大程度地领会了这个信息传播的受众特点。
没有经过一定的重复,新闻事件报道的效果和社会关注度是很难出来的。
在现代的商业广告运作中。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大家印象最深的“收礼只收脑白金”。
新闻报道的隐寓策略
新闻报道讲求客观性。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作者的立场和倾向性应该寄寓于对事实的选择和叙述中,亦即融情于物,寓理于事,善于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特别地加以指出。
不直接说出作者的观点,西方新闻界通常称之为“藏舌头”。在网上舆论引导中,如果我们真正想吸引受众,让他们关注我们的声音,则必须尽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避免抽象、直露的说教和口吻,善于将倾向、意图、主张,立场隐寓于新闻事实和网络语言中,尽可能让客观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政府派出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广阔的新天地里,大展拳脚。论坛上也经常出现反映这个新事物新人物的类似帖子。有些事件本身很感人,写得也很好,但是,个别作者喜欢在结束的时候喊上一两句口号,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是好啊”!让人感觉画蛇添足,这是新闻写作的一大敗笔。
如何妥善处理社会问题新闻的负面影响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所谓的“负面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块“禁区”,为新闻界与学术界所慎于提及的,导致中国的媒体在事关社会负面的事件上,往往“集体失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所说的问题新闻,具体来讲就是社会问题新闻。网络上的问题新闻,以负面、消极信息为主,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具有天然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新闻价值要素:反常性、刺激性、煽情性和互动性。所以,很受网民的关注和欢迎。有很多网友,他们现实中都是从事正式媒体工作的人,有时候,他们会喜欢把一些在传统媒体中受到好评的新闻以帖子的形式转载到网络论坛。对他们而言,这是“占领网上舆论宣传阵地,正确把握网上舆论引导方向”工作的一个延续和具体表现。
“报喜不报忧”,这是很多网民对传统媒体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在处理一些社会问题新闻的方法上,政府和传媒比较倾向于封、堵、瞒。因为他们会认为,尽管某些社会问题帖子终极意义上对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这样的信息如果不经过过滤,一旦传播出去,势必造成社会恐慌、影响经济,给政府抹黑等负面的影响。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社会恐慌其实来自缺乏相关信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包括政府和传媒在内,所有人都必须遵守及时、透明、全面、公开和准确的原则。来自网络上的一些民意呼声,只要大胆面对,合理引导,所谓的负面新闻,不但不会给执政部门带来后患,有时候反而会对我们一些悬而未决久拖未果的工作带来最直接的解决决心和动力。
(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