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萨拉萨蒂小提琴作品的民族元素
——以《吉普赛之歌》为例

2017-03-13张酉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吉普赛舞曲谱例

张酉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论萨拉萨蒂小提琴作品的民族元素
——以《吉普赛之歌》为例

张酉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萨拉萨蒂不仅是一位天才小提琴演奏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小提琴作曲家。其作品不仅以绚丽夺目的技巧、跌宕起伏的旋律而闻名于世,更因为其强烈的吉普赛民族风格而成为小提琴曲库中璀璨的明星。文章以萨拉萨蒂的小提琴代表作品《吉普赛之歌》为切入点,通过对该作品的旋律素材、音程结构、模仿民族乐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萨拉萨蒂小提琴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旨在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萨拉萨蒂的小提琴作品。

萨拉萨蒂;《吉普赛之歌》;民族元素;弗拉门科

“民歌直接而具体地体现了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民族特性,它是音乐中民族因素的基础,也是产生、繁荣专业音乐艺术的自然土壤,伟大的作曲家都是和他的人民一样具有民族性的。”①小提琴“鬼才”兼作曲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1884年3月10日出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其父为乐队指挥和小提琴演奏家,萨拉萨蒂5岁时其父亲教授了他人生中第一堂小提琴课,他的母亲是巴斯克人,萨拉萨蒂继承了法国和西班牙文化传统中的神秘一面。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萨拉萨蒂受到了西班牙民间音乐的滋养与熏陶,极擅长将自己家乡的曲调改编成色彩炫丽、极富异国风情的器乐曲,其代表作品有《吉普赛之歌Op.20》《西班牙舞曲》《卡门主题幻想曲》等。这些作品的创作风格分为三种:沙龙小品、幻想作品、改编自民族民间曲调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技巧变幻无穷,情绪热烈奔放,同时又带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和匈牙利吉普赛风情,它们深深地影响了早期的西班牙民族学派。笔者将从萨拉萨蒂的代表作品《吉普赛之歌》入手,以该曲的旋律素材、音程结构、旋律对民族乐器的模仿等方面为研究点,探究该曲所具有的匈牙利民族舞曲旋律、吉普赛特殊节奏型,以及使用的吉普赛装饰音等民族音乐元素。

一、运用吉普赛民间歌曲旋律素材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经常喜欢在进行全球性旅行演奏的同时,发表他新创作的小提琴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根据西班牙和匈牙利的民族舞曲或歌曲进行创作。在脍炙人口的《吉普赛之歌》中,萨拉萨蒂保持了吉普赛民族的独特风格,全曲洋溢着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通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传神地描绘出吉普赛这一几个世纪以来都过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生活的民族的精神,以及他们所具有的狂放不羁、坚韧顽强的精神。

萨拉萨蒂于1878年一次去匈牙利布达佩斯旅行的途中,偶然聆听到几首吉普赛人的歌曲,这原本只是布达佩斯的咖啡馆和饭店中经常能听到的吉普赛风格的小曲,但却激发出他将这些民间歌曲的旋律素材创作成《吉普赛之歌》的热情。

全曲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Un poco piu lento,c小调,2/4拍,见谱例1)速度更慢,使用弱音器演奏。这无疑是一首悲歌,是全曲中最具感染力的一段带有叙事性气质的“洛克迪亚”旋律。在前两部分奔放、无拘无束的情感抒发后开始慢慢收敛,转而进入内心深处情感的喟叹。这一段在柔弱的小提琴旋律上加入了弱音器的处理,使得小提琴的音色更加朦胧暗淡,如泣如诉,生动地刻画出吉普赛人悲苦的流浪生活——只能依靠占卜、卖艺等卑贱的杂工谋生。

谱例1

经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的考证,以上这支优美的小提琴旋律是萨拉萨蒂根据匈牙利作曲家埃勒曼·升穆尔麦(Elemer Szentirmay,1836—1908)所作的一首歌曲改编而成的(谱例2)。

谱例2②

谱例2是作曲家升穆尔麦的原作,相比较而言,萨拉萨蒂在改编时突出强调了匈牙利民间音乐特有的伸缩节奏,在每一句的结尾倒数第二个音符上延长一点,并且都加上了重音符号,使音乐节奏充满了不规律感,这是吉普赛音乐特殊风格的标志,同时也是其他民族音乐中所没有的③。在拉罗献给萨拉萨蒂的小提琴作品《西班牙交响曲》第四乐章中,也曾采用过这种带有吉普赛风格的节奏,取得了同样幽远、苍凉、悲叹的音乐效果。

综上可以得出原旋律朴实无华,但是经过萨拉萨蒂的“二度创作”,音符与音符之间又加入了上行滑音,使原本凄楚动人的曲调,更平添了一份令人心碎的震撼力,使悲伤的情绪达到了顶点。匈牙利小提琴家奥波尔德·奥厄(Leopold Auer)在他的著作《小提琴经典作品的演奏解释》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这段旋律:“在《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里,萨拉萨蒂保持了吉普赛的独特风格,他听过他们的演奏。任何一个匈牙利大地的儿子,都不能比他更好地做到这点。”

二、运用匈牙利吉普赛民族独特的音程结构

小提琴独奏在伴奏强有力的重音下,从G弦上深沉而不安地缓缓拉开这首乐曲的大幕。从而奠定了整首乐曲苍凉、悲怆又不羁的音乐基调。主题旋律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一组旋律。

萨拉萨蒂在此组乐句中,采用了吉普赛音阶调式中的特殊音程——增二度音程。从公元5世纪之后,摩尔人(阿拉伯人)占据并统治西班牙长达8个世纪之久,自此阿拉伯的文化对西班牙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上除了亚洲之外,其他大洲几乎均有吉普赛人,他们吸收当地原住民的音乐创作形式、风格后,再经过本民族的消化编创,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创作手法——带有增二度音程的音阶调式。

在此音阶中,第四个音升高了半音,第三个音与第六个音各降低了半音,这也就形成了增二度音程(b3#4)。在萨拉萨蒂的众多作品中都巧妙地运用过此种音程,使得他创作的作品带有独特的风情,这也正是这些作品与其他小提琴作品的不同之处。

《吉普赛之歌》变化音的增多也使音乐旋律线条更具流动和细腻感,因而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了吉普赛人与生俱来的民族忧伤感,这种迂回曲折的旋律仿佛让演奏者和欣赏者看到了吉普赛人行走于如疾风般的人生路上的悲壮景象。

三、对民族乐器演奏技巧的模仿

在经过罗马、日耳曼、阿拉伯人的长期占领统治之后,西班牙文化凝聚了基督教、穆斯林以及拜占庭的教会文化,它的包容性使它的文化艺术日趋多元化,并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弗拉门科艺术,该艺术成为日后西班牙文化的象征。弗拉门科艺术是一种源自安达卢西亚的西班牙歌曲,多半是载歌载舞的。但是现在更多的用来指代西班牙民族音乐,之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包含音乐家、歌手、舞蹈演员和合唱队演出的戏剧表演形式④。加上吉普赛音乐舞蹈对弗拉门科的影响巨大,所以弗拉门科艺术是集歌曲(堪底·弗拉门科)、舞蹈(巴依列·弗拉门科)、吉他(特克)三位一体的艺术。可见,吉他在吉普赛音乐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对吉他演奏方式的模仿

用左手拨奏方法来模仿吉他——急速拨奏金属弦的声音,这种模仿方式,在萨拉萨蒂之前就已经开始被使用,经由帕格尼尼的开拓,加上萨拉萨蒂的沿用发展,这种拨奏技术在小提琴乐曲中已经被广泛运用。

在萨氏作品中,他多采用左手拨弦、右手击弦的混合方式对吉他声音进行模仿。《吉普赛之歌》第二部分Lento在交织着紧张又激情的旋律和时而插入的华彩乐段中,进入了第二部分的第二段,并且出现了新的主题旋律,在空灵柔美的人工泛音之后,出现了华丽的拨奏(谱例3):

谱例3

谱例3中的“+”是用左手拨奏,没有带“+”的音符是无法用左手拨奏的音,使用琴弓击弦来完成,具体演奏方法为:用琴弓的弓尖部位击到琴弦的一刹那,右手给予一些拉奏的动作。这一系列快速下行的音符经由左手拨奏和右手击弦共同完成,由此产生了颇具特色的趣味性和华丽动听的音效⑤。欢快的乐曲中,加入了旋风般的拨奏,使音乐更加热烈奔放,栩栩如生地展现出吉普赛人舞会上的狂欢画面。

(二)对吉他轮指技法的模仿

Clause Schreiner在他的著作Flamenco:GypsyDanceandMusicfromAndalusia提到:“西班牙单词rasgueado意指击打,或者通过击弦奏出和弦。”⑥萨拉萨蒂不仅在创作中采用了左手拨奏、右手击弦混合使用的方法来模仿吉他的弹奏声,还在音乐素材里移植了吉他弹奏技术中的快速重复同音(在吉他中常用rasgueado来演奏)。在萨拉萨蒂的作品中,常常将这种技法放在整首乐曲的结尾处,并加入快速的人工跳弓,旋律也提高八度,将全曲在热烈欢腾中推向结束。谱例4是《吉普赛之歌》中的结尾乐段。

在谱例4中,萨拉萨蒂便采用了这种快速重复同音的方法,并加以变化,重复同音变为重复同一个音组——在此谱例中以四个音为一组,同时将乐曲旋律整体升高了八度,并在ff的力度下完成了整首乐曲,可以说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谱例4

萨拉萨蒂不仅喜欢用小提琴模仿吉他来演奏,也尝试过使用小提琴模仿匈牙利大扬琴。在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职业性的吉普赛乐队中,通常有8至12名乐手——两名小提琴手、低音提琴手、匈牙利大扬琴手组成的。匈牙利大扬琴是匈牙利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在一个吉普赛乐队中如果没有扬琴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这种乐器最擅长演奏的是炫技性和即兴性的华彩乐段。

《吉普赛之歌》在一开始的引子之后,最吸引人的就是模仿匈牙利大扬琴的即兴华彩式的音阶(谱例5)。这段散板式的旋律,节奏自由奔放,但又保持着内在的紧张度,这种音乐的独特气质很少在其他民族的音乐中出现。

小提琴从小字组的g以f的力度开始了豪迈而激动人心的演奏,这一句旋律的结束处是一连串三十二分音符并带有散板性质的分解和弦。

谱例5

这种在曲调尾声处用一串从低到高的小调音阶的手法正是吉普赛乐队常用的即兴手法,一般由匈牙利大扬琴来演奏这串音阶。在乐曲散板式的第一段,萨拉萨蒂每一乐句都采用了这种独特的民族装饰手法,而且都在乐句或旋律的结尾处,可以说旋律的情绪随着每一次尾声的独特处理,变得新颖与意犹未尽。

四、运用匈牙利民间舞曲的素材

同样出生于西班牙的伟大作家塞万提斯曾说过:“在西班牙,新生的婴儿从母亲的身体里出来之后就要跳舞。”⑦

需要注意的是,最后产物中的酰卤其实就是第一步反应中的酰卤,所以催化剂的作用只是将羧酸转变为酰卤,而酰卤的a-H具有较高的活性,从而发生互变异构进而发生卤代反应。

西班牙是欧洲保留自己本民族音乐特色最多的一个民族,从西班牙特有的弗拉门科艺术中可见一斑,而弗拉门科的舞蹈又受到吉普赛民族艺术的巨大影响。吉普赛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是这个多才多艺的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吉普赛的音乐大胆奔放,在演出中常常载歌载舞,演出人员和观众的助兴——击拍子,或是打响指、喝彩、有节奏的跺脚等,都形成了现场热闹欢腾的气氛。查尔达什舞曲是吉普赛的代表性舞曲,在《吉普赛之歌》中,萨拉萨蒂便运用了这种舞曲。

“查尔达什(czardas)起源于19世纪的匈牙利沙龙(社交)舞曲,可能取材于一种在酒吧演出的乡村舞蹈。”⑧通常由吉普赛乐队伴奏,它的音乐特色是节奏鲜明,呈现快、慢两部分乐曲的结构。节拍通常为2/4或2/2拍,以慢节奏的第一部分开始,速度缓慢而又富于歌唱性,这一部分被称为拉逊(lassú),通常是男子独舞出场时的伴奏;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截然相反,气氛突然变得热烈狂放,快速的走句频繁出现,这一部分被称为弗里斯(Friss),通常为2/4拍,舞曲节奏鲜明,速度欢快,是男女双人舞的伴奏。这种前后旋律节奏所形成强烈对比的布局,正是匈牙利民间查尔达什舞曲的最突出的特点。

在《吉普赛之歌》的第四段Allegro molto vivace(谱例6)中,a小调,2/4拍,萨拉萨蒂选用的是舞曲的第二部分——弗里斯(Friss)来结束整首乐曲,但是相比之下,这里的舞曲结构更为复杂,所表现出的情感更为丰富多样。

谱例6

匈牙利的舞曲虽然通常速度欢快,但却是由慢到快,愈来愈快,直至乐曲的结束。在第三段哀怨的抒情之后,旋律情绪陡然一变,一反之前的悲叹和流泪,顿时进入了一个典型的查尔达什舞曲的情绪——将之前的所有哀伤与烦恼抛掷到九霄云外,完全沉浸在炽烈欢快、欣喜若狂的舞蹈中。在上面曲调的引伸和变奏之后,又转入E大调和A大调,小提琴华丽的左手拨奏与右手击弦的交替混用,右手的快速跳弓,铿锵有力的顿音、愈益加快的速度,在一连串无穷动式的乐句中将气氛推向热烈的最高点,并以强有力的两个和弦拨奏(Pizz)华丽地结束全曲。

匈牙利的舞曲音乐中,经常会出现由一连串飞速的跳弓(Spicato)奏出的十六分音符,构成的无穷动段落,以此展现出吉普赛人活力充沛的精神状态。谱例6中第4~6小节正是最好的例子。

乐曲的第四部分通过各种炫技手法、华丽灿烂的音色、泼辣明快的节奏以及旋风般的旋律,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音画,将吉普赛民间歌舞的真实景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说这正是《吉普赛之歌》的魅力所在。

五、运用具有吉普赛民族特色的节奏型

首先,在《吉普赛之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切分节奏(谱例7),这也正是匈牙利布达佩斯这一地区的吉普赛音乐风格之一。

谱例7

在吉普赛音乐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强烈的切分音,以增加音乐的动力与活力。这种独特的伸缩节奏也就是切分节奏,是与吉普赛这个民族的语言节奏密切相关的。起初是语言节奏的需要,但随着后来音乐独立出来,不再添加歌词,却仍按照之前的节奏演奏出来,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风格。

其次,是节奏中的重音,标记为>(谱例8)。在匈牙利吉普赛音乐中,乐句句尾往往会出现很强的重音⑨。

谱例8

弗拉门科的体裁有69种之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布雷利亚(Buleria)、方丹戈(Fandango)、萨埃达(Saeta)、塞维亚纳(Sevillana)、西几利亚(Siguiriya)、索莱阿莱(Solea)、第恩多(Tientos)⑩。在《吉普赛之歌》中,萨拉萨蒂采用的是第4种布雷利亚(brlerías),它是集歌曲、舞蹈、欢快的吉他于一体的音乐表演形式。由于它节奏明快,所以在弗拉门科演出中常被作为最热烈欢快的终曲出现。它强拍多用于1、2、4、5、7、8、10、11。

六、运用富有异域色彩的装饰音

上文提到,阿拉伯的文化艺术对西班牙的弗拉门科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阿拉伯这样一个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神秘国度,它的音乐对于弗拉门科的影响还体现在音乐中装饰音的运用。在弗拉门科的音乐中会反复地使用这种类似即兴加花的装饰音(谱例9)。

萨拉萨蒂在创作《吉普赛之歌》时,便采用了很多“上波音”又名“顺波音”的装饰音(谱例9)。

谱例9

谱例9中,以小字二组的e为本音,然后迅速奏出其上方的二度音,最后又回到了本音——小字二组的e。这种装饰音使音乐更具灵动性,也使旋律蒙上了一层东方色彩。

七、结语

通过运用吉普赛民间歌曲旋律素材,运用匈牙利吉普赛民族独特的音程结构,对民族乐器演奏技巧的模仿,运用匈牙利民间舞曲的素材,运用具有吉普赛民族特色的节奏型,运用富有异域色彩的装饰音这六个方面的分析,对萨拉萨蒂的《吉普赛之歌》中的民族性有了更深一步的探析,不难得出,吉普赛的民间音乐对萨拉萨蒂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他的很多作品,例如《卡门主题幻想曲》《哈巴涅拉舞曲》《安达卢萨浪漫曲》等等都融入了民族元素,并成为至今仍风靡不衰的经典作品,也为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注释:

①聂斯齐耶夫:《论音乐的民族特点》,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8页。

②田果:《萨拉萨蒂创作演奏的风格特征及其文化分析》,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01年,第14页。

③韩里:《世界著名小提琴曲欣赏》,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第96页。

④Alison Latham: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465.

⑤Eugene Gruenberg:Violin teaching and violin study:rulers and hint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New York:Carl Fischer,1919:54-59.

⑥⑨Clause Schreiner:Flamenco,Oregon,Portland:Amadeus Press,1990:143,152.

⑦孙晨荟:《西班牙的弗拉门科艺术》,《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第124页。

⑧“Czardas”,Alison Latham: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330.

⑩“Flamenco”,Stanley Sadie,J Tyrrell:Ti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xvii,Macmillan,2011:922.

[1]LEOPOLD A.Violin master work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M].New York:Carl Fischer,1925.

[2]JOSEPH B.Mr.Sarasate′s concerts[J].The Musical Times and Singing Class Circular,1890(31):409.

[3]VICTOR C.The violin and its master[M].New York:J.B.Lippincott,1969.

[4]DOTTED C.Obituary:pabllo sarasate[J].Musical Times,1908(49):652.

[5]GRUENBERG E.Violin teaching and violin study:rulers and hint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M].New York:Carl Fischer,1919.

[6]KENNEDY M,JOYCE B.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M].2nd.New Yo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7]KERENYI G.Folk song[J].Music and Letters,1967(48):188-190.

[8]LATHAM A.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9]BERNARD L.Gypsies and flamenco[M].New York: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 Press,2003.

[10]ALEXANDER M.Some personal recollections[J]. Musical Times,1908(49):693-695.

[11]TULLY P.Great violinist sarasate[J]. Strad,2010(121):38-39.

[12]CLAUSE S.Flamenco:gypsy dance and music from andalusia[M].OR:Amadeus Press,1990.

[13]CARLOS M S.Native style[J]. Strad,1988(109):709.

[14]A T Sinclair.Gypsy and oriental music[J]. The Journal of Amerian Folklore,1907(20):16-32.

[15]GRANGE W.Pablo de sarasate:hi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J].Music and Letters,1955(36):237-252.

责任编辑:庄亚华

10.3969/j.issn.1673-0887.2017.01.010

2016-11-25

张酉(1988— ),女,助教。

常州工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YN1644)

A

1673-0887(2017)01-0046-06

J622.1

猜你喜欢

吉普赛舞曲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冬的舞曲
论吉普赛爵士乐的音乐特征及其文化意义——以詹戈·莱因哈特的创作为例
隧道工范付春的“吉普赛”生活
瑶族舞曲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魔法流苏
综合性院校西方音乐史教材中的谱例选用
我的吉普赛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