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养生观初探

2017-03-13刘春森

吕梁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道德经圣人老子

刘春森

(吕梁教育学院 中文系,山西 离石 033000)

提起养生,现代人并不陌生,这是当今社会家喻户晓的名词,内容不外乎规律作息、吃药喝汤、锻炼身体几方面。现在的养生被商业绑架,尤其是中老年市场,动辄几千、几万却没有什么保健作用或者不对症的保健品,使得老年人上当受骗。这样的报道屡屡出现在媒体上,弄得养生市场乌烟瘴气。这些常规的养生手段,与我们古人所倡导的养生概念有本质的不同。本文所探讨的老子养生观,就与当今社会上常常提到的养生观有着天然的区别。

一、 老子养生观形成的思想基础

据太史公司马迁的文字,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聸,周守藏室之吏也。”[1]“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隐君子也”;“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从司马迁的描述,我们发现,老子其实是一个谜,其家世背景、为官经历、生平事迹、最终归宿、活了多少年等等,没有一样能够做出精确的定论,只是一句“老子,隐君子也”,一句话推给了“隐士”这一对现代人来说迷雾重重的群体。直到今天,这些疑问依然存在,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文化谜团。

其实,老子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代表,他在《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慈爱、中和之道、心态平衡、无为顺道、清心寡欲的养生观,就是中国的古代先贤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的集中体现,是伏羲氏、冯夷、肩吾、黄帝、颛顼、彭祖、傅说以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得道的大成就者们共同特性的总结,因为这些先贤们无一不是养生的典范,正是这一群体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行为,成为了老子养生观的思想基础,可以这样说,老子的养生观,就是老子和这些先贤们共同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式的理论总结,这些理论成果集中在了《道德经》一书中,而这一千古名著,早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世世代代哺育着后代子孙们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人生有两种,一种是动物人生,人就像动物一样,眼睛里只有自己的利益,从不考虑别人的需求,这部分人,要么早夭、要么七灾八难不断,他们的眼睛里,没有规则,没有敬畏,也没有底线,生活一直在低档次上徘徊,不管他们怎么样锻炼身体,怎么样吃尽天下所有的保健品,都逃脱不了来自生活的惩罚。举个例子:一个人偷了别人的两万块钱,不久住院了,正好花完了两万块。这小偷暗中得意,庆幸自己偷来的钱有了用途。殊不知,他不去偷,就不会有住院的厄运。所谓的“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只要你做了“初一”,肯定就会有一个“十五”在等着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理昭昭,报应不虚。这就是古代先贤们的共同思维所展示出来的玄妙哲理。

另一种就是奉献人生,这部分人,心中有规则,人生有敬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身心健康,心怀坦荡,幸福长寿,在服务别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自己的回报,成为了“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最会养生的人:比如尧王是爱民的代表,作为帝王,和普通老百姓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被后世称为仁君;舜帝,三番五次遭受继母、弟弟的暗害,但他总是以德报怨,以宽厚的心感化必欲置他于死地的敌人;大禹治水的故事历来传诵不绝,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一心为公、舍小我为大我无私奉献的典范……这一群体,无一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在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他们的个体生命也得到了滋养,成就了这一群体人体养生的极致,他们的个体生命焕发出了令人炫目的光彩,从而自然形成了老子养生观的思想基础。

二、老子养生观的内涵

老子讲:我的话很容易知道,很容易实行,天下人都知道,但是都做不到。我的话有根源,我提倡做的事有主人,你们不知道呀!所以,真正了解我的人少之又少,效法学习我的人就显得弥足珍贵。所以,真正的圣人,都是外表普通,内里有真本事。(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2])

老子所要求人们做的到底是什么呢?就是要求人们“坐进大道里”(《道德经》第六十二章)。相比较成为天子、三公,拥有高官厚禄、豪华别墅以及享不尽的财富的人间美事,在老子这里,都不如“坐进大道里”来的更为宝贵。如果你能坐进大道里,那么,你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寻求就能得着,有罪就能得到赦免,所以,道是天下最为宝贵的。(《道德经》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2])

如果你“坐进大道里”,就成为了最善于养生的人,这样的人,进入深山老林,不会遇到老虎、兕这些吃人的猛兽,上了战场子弹绕着你走,因为吃人的猛兽根本没有机会遇到你,刀枪根本没有机会伤到你,为什么呢?因为在你的生命里,就没有遭遇横祸的安排!(《道德经》第五十章:“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私地。”[2])

具体怎么做才是“坐进大道里”呢?老子讲:“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2](《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老子的要求也很具体:

(一)你的生活中要有“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

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变得勇敢变得无畏,才能让你勇往直前,承担起一个人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什么是“慈”?按照索加仁波切的名著《西藏生死之书》[3]的解释,所谓“慈”,就是开启“爱的源泉”;所谓“悲”,就是“自他交换”,即,当别人正在承受痛苦的时候,勇敢地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上,想象自己正在承受同样的痛苦。“慈悲”的意思是:奉献自己给别人,承受别人的痛苦而不自我爱惜。

在《西藏生死之书》里,有一个“如何开启爱的泉源”的训练:回到你的心里,观想有人曾经给过你而真正感动你的爱。也许是在你的孩童时期,比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你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感觉到你的母亲正在给你嘴里喂西瓜,这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无私母爱,让你每当想起来的时候,都有一种被爱、被呵护的满足感;也许是你的中学时代,互相喜欢的异性同学,在路上相遇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所展现出来的让人神迷的笑容……找出来,让那种感觉在你心中重新生起,并且让你充满感激。现在,打开你的心,让爱从心中流露出来,然后把这种爱延伸到一切众生——首先从亲近你的人开始,然后延伸给朋友和熟人,然后给邻居、陌生人,甚至给你不喜欢的人或者难以相处的人,甚至是你把他们当做敌人的人,最后则是整个宇宙,让这种爱变得越来越广大[3]224。

经常做这样的训练,你会变得越来越有爱心,你会变得越来越靠近大道,甚至“坐进大道里”,这样,你就能体会到《西藏生死之书》中再三强调的“把一切的利益和好处给别人,把一切的损失和失败由你自己承担”[3]这两行字里所蕴含的广大和不可思议的慈悲。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这种爱,就是一种释放,就是自己心灵对于别人别事的内心关注、内心爱护、内心扶持。这种释放,说明白一些,就是为别人着想而不求有形的回报,不盼人间的荣禄,不怕失掉面子的外在认可。也就是说,我就是我,不在乎外界的任何反驳与不认可,为人民服务是我的义务,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赎买名和利的道具。

(二)要奉行“中和之道”,因为“中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俭”。提到“俭”,人们首先会想到“节俭、俭朴”,其实,这只是这一词汇的一种解释。在老子这里,它最主要的意思是中和,是中庸之道,体现在生活中,就是要求你不奢侈,也不寒酸,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用儒家经典《中庸》里的话说就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也。”你处在什么地位,就做什么地位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做超出你的条件、你的能力之外的事情。也就是说,要做符合你身份的事情,不要越界,不要越轨,否则就会自取其辱。

对此,老子反复强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该你说话时就说话,不该说话时不要多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方正而不显得生硬,有棱角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表现出众而又不惹人妒忌。

(三)要做到不出风头而时刻保持心态的平衡

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不敢为天下先”,不是在工作生活中的畏畏缩缩,不敢上进,而是指的在任何情况下不出风头,时时刻刻能够保持心态的平衡。什么是心态平衡?像跷跷板一样,这头坐一个人那头也坐一个人,这时跷跷板能够平衡,这不算心态平衡,真正的心态平衡,是这头坐一个人,那头没有人,你依然能够保持翘翘板的平衡。也就是说,在平安无事的时候,你的心态安宁,这不算心态平衡,只有在生活中遇到能够影响你心境的事情,仍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仍然能做出最佳的应对,而不是因为心中怀私而导致临事慌张、昏招频出,这才算是心态平衡,也就是老子所倡导的“不敢为天下先”的真实含义。在这里,不出风头、心中无私是前提,心态平衡是自然的结果。

老子的要求就是要你心中无私: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矜持自鸣得意(“不自现、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道满足才不会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有危险,这样才是长生久视之道;“自知不自现,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有自知之明才不会自我表现,爱惜自己了解自己才不会盲目自我欣赏自以为是。

切实做到老子所要求的“不敢为天下先”,时刻保持心态的平衡,前提条件就是有自知之明,无私无畏。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心态的平衡,这是老子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无论怎么样强调它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四)老子反复强调一个词——“无为”

这一条,应该是“俭”的延伸,只是太重要了,所以把它单独列出来,以示重要。

“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来”。“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圣人永远不会乱来,所以圣人永远没有失败;圣人永远不会自以为是钻牛角尖,所以圣人从来没有过失;“为无为,则无不为”(《德道经》第三章):圣人永远是从实际出发,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从不乱来,所以圣人总是走一路胜一路,无所不能,无所不利,战无不胜。

什么是“无为”?所谓“无为”就是面对现实,准确看透事情的本质,找准入手点,配合严密的计划、超强的行动力,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把事情处理的天衣无缝,做到上下左右都满意,就是“无为”的定义。

在《庄子·养生主》一文中,详细地诠释了“无为”的概念:庖丁是一屠夫,专门杀牛,他的一把杀牛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没有任何损伤;而一般的屠夫一年就得换一把刀,不好的屠夫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原因是什么呢?这些普通屠夫用的是蛮力,不是割就是砍。而庖丁呢?把杀牛变成了一种艺术:“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难怪文惠君看了庖丁的杀牛过程,听了庖丁的讲述后,发自内心地赞叹道:“我听了庖丁的话,知道了什么是养生之道了!”

同样道理,老子也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意思就是:用最正确的方法,解决天下最难办到的事情,攻克最难进入的领域,我所以知道了最正确的解决问题之道所带来的好处。不用言语而用行动的教导,正确方法的施行所带来的好处,天下人很少能达到。

(五)老子要求做到“清心寡欲”不能被欲望所控制

在生活中学会拒绝诱惑、摆脱贪念,是老子养生观的重大主题。就连释迦牟尼佛在成佛的时刻也发出了同样的千古感叹:“贪妄啊,你摆布我多少年,如今我解脱了,彻底消灭你了!”为此,老子唯恐后人遗忘,于是在《道德经》中反反复复千叮咛万嘱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慌,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挫其锐,解其纷”(《道德经》第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老子谆谆教导后人,一定要做到清心寡欲,洁身自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因为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人们就会顺着欲望而沉沦,从而失去自我,给你的人生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甚至贻害终身。

三、老子养生观对后人的启示

老子的养生观,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观念,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指导着成千上万的志士仁人,全心全意投入到人类进化的伟大征程中,谱写着一代又一代的不朽传奇——

第一,让生活充满爱,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普遍共识。网上有一篇作者为圆觉的文章,这篇文章有一个非常靓丽的标题——《宇宙法则:当你成为了爱,所有的资源都会涌向你》,这个标题,道出了“道”的真谛。因为只有爱,才能够使家庭和睦,国泰民安,所谓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其中的纽带就是爱,就是老子强调的“慈”和“善”。

第二,“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成为了共和国的国策,深入到了亿万人民的心中。“打人休打脸,骂人莫揭短”,成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心中自律的天条。就连过年的微信里,也流传着这样的内容:“上学的不问成绩,上班的不问工资,做生意的不打听收入,单身的不问恋爱情况,恋爱的不催婚,已婚的不催生,已生的不问二胎,当官的不问级别,当兵的不问军衔,男人不问身高和工资,女人不问体重和年龄,唠唠家常扯扯咸淡海阔天高风轻云淡为最好。精神文明你我他,和谐社会靠大家,新春新气象,幸福中国年!”这里的“不问”,不是稀里糊涂的不了解,而是了解以后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对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这正是老子以“俭”为主题的中和之道、中庸理论的继承和发扬。

第三,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生病,均源于心态的不平衡,所谓的心气不顺,正是养生的头号天敌。人体健康的五大要素“情气血体魂”,“情”占了首位。所以,面对不幸,笑对人生,该哭不哭,该笑不笑,快乐无忧,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养生观念的口头禅,尽管会说这些话的人多,实际真正做到的少,但老子理解、包容、放下的心态平衡观念,无疑是人们调整心态、解放自我的重要理论根源。

第四,正确认识矛盾、处理矛盾,解决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是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试金石。有本事的人把矛盾当饭吃,在战胜矛盾中使人生升华;没本事的人见了矛盾绕着走,生活工作中充满了失败的因子。这就是老子“无为”理念对后人的启示。只有认识矛盾,迎着困难前进,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赢家!

第五,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挑战来自情欲、性欲以及物欲的诱惑,不少人在这上面迷惑了心窍,成为了情色与贪欲的俘虏,许许多多的高官沉迷堕落,就是在这上面栽了跟头,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所以,老子强调的“清心寡欲、无为顺道”等观念,已经成为了人们战胜欲望、战胜自我、指引人们奋发图强、时刻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进而走出人生困境的指路明灯。

总之,老子反复强调的养生观——慈爱、中庸、心态平衡、无为顺道、清心寡欲,只要做到了,你就“坐进了大道里”,自然百病全消、身体康健,事业成功、万事通达,你的生活中就不会有什么不顺心或者横祸或者灾难,乐天知命、健康无忧就会成为你生活的主旋律。老子养生法,适合于各行各业的所有人,上至国家,下至个人。

[1]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M].顾颉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4.

[2]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孛加仁波切.西藏生死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会,1999.

猜你喜欢

道德经圣人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智者老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