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树脂嵌体在楔状缺损中的治疗体会*

2017-03-13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嵌体患牙牙本质

李 劲 吴 静

改良树脂嵌体在楔状缺损中的治疗体会*

李 劲 吴 静

目的:评价改良嵌体在修复楔状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5例患者(70颗)双侧对称性楔状缺损的牙齿分为两组,一侧缺损使用改良树脂嵌体进行修复,另一侧则用常规树脂直接充填修复。修复3年后复查,参考改良USPHS/Ryge评价系统,对两组患牙修复效果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复查31例患者62颗患牙,改良树脂嵌体组在修复体缺损情况、边缘密合性和边缘着色情况方面均优于常规充填组(P<0.05),但在继发龋方面两组相差不大(P>0.05)。结论:在选择好适应症的前提下,改良树脂嵌体在楔状缺损的临床修复效果良好。

楔状缺损;粘接;嵌体

楔状缺损是口腔内常见的病损,在中老年患者中尤为多见,其治疗通常为树脂充填修复,修复过程虽然简单,但是由于楔状缺损的洞型比较特殊,很容易出现树脂材料的聚合收缩而导致微渗漏出现甚至充填失败。虽然随着材料的发展,树脂性能较之前有较大的改善,但这种修复的远期效果仍然不尽人意。笔者尝试将传统底平壁直的嵌体稍进行改良,不制备平行的侧壁和平底而在模型上直接根据楔状缺损的部分堆塑树脂并固化,制作成与缺损的部位相契合的树脂嵌体并粘接在患牙缺损处以修复缺损,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因双侧对称性楔状缺损在桂林市口腔医院就诊要求修复的患者35例共70颗牙齿,其中中切牙18颗,侧切牙12颗,双尖牙40颗。年龄在60-68岁,平均63岁。

1.1.1材料 3M Filtek Z350树脂(3M,美国),格鲁玛酸蚀剂(贺利氏古莎,德国),3M Adper easy Bond 2粘接剂(3M,美国),elite HD硅橡胶(金马克,意大利),variolink N粘接套装(义获嘉,列支敦士登)

1.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牙为双侧同名牙对称性缺损,缺损较浅(缺损深度<3mm),不涉及髓腔,牙髓活力正常,患牙与对颌牙轻咬颌接触或者无咬合接触,所有患牙牙周均健康或者已经过完善牙周处理,患者无偏侧咀嚼习惯。

排除标准:缺损部位较深(>3mm)或者已经涉及髓腔的牙齿及不对称缺损的患者,咬合为深覆合深覆盖的患者。

1.1.3分组 将70颗患牙分为2组,随机将一侧患牙使用改良树脂嵌体修复(实验组),另一侧患牙使用常规直接充填修复(对照组),每组各35颗患牙。

1.2方法 常规充填组:机械排龈后打磨患牙缺损部位表面的钙化层,酸蚀牙釉质30s后清水冲洗30s,涂布粘接剂后光照20s,选择相应颜色的3M Z350树脂分层堆塑充填固化,打磨抛光。充填后调整咬合,消除干扰,完成修复。

改良嵌体组:修复前先对缺损部位排龈、打磨钙化层后取模、灌制出患牙的石膏阳模,在石膏模上用相应颜色的树脂进行堆塑、光照固化后制作出改良嵌体,经过排龈、酸蚀患牙的缺损部位后使用variolink N粘接套装粘接到患牙缺损处,光照固化后打磨抛光,并调整咬合消除干扰,完成修复。所有患牙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修复。

1.2.1评价方法 在修复完成3年后使用双育法法由一名高年资口腔修复医生参考改良USPHS/Ryge评价系统[1]对修复情况进行检查,着重对修复体的缺损情况、边缘着色程度、边缘密合程度,有无继发龋发生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标准见表1。

1.3统计学分析 对评价结果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卡方检验对2组修复体的缺损情况及继发龋发生情况的评价进行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对2组修复体的边缘密合程度和边缘着色程度评价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评价标准

2.结果

35例患者中,31例(62颗)在治疗3年后接受了复查,复诊率为88.58%,改良嵌体组在修复体缺损情况、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及方面均优于常规充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继发龋上两组相差不明显,(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评价结果

3.讨论

楔状缺损常见的治疗方法为使用光固化树脂直接充填修复,但此种修复的远期效果不理想,常见的失败表现为修复体缺损及脱落、边缘不密合,着色,继发龋等,影响其出现的因素主要包括洞壁的处理、粘接的隔湿、修复体的材料、咬合干扰的消除、患者的年龄及牙位等[2]。本实验中选取楔状缺损患病率较高的老年患者的两侧同名牙位进行对比试验,并由同一医生进行修复,而且在复诊评价时采用了盲法进行评价,增强了实验的可比性。楔状缺损长期处于口内复杂的环境里,缺损处表面的牙本质小管大部分被堵塞而形成硬化牙本质,其表面高度矿化,抗酸蚀的能力增大[3],降低粘接效果。本实验在修复楔状缺损前打磨缺损表面,尽量去除高度矿化的硬化牙本质,使更多正常牙本质显露出来,提高粘接效果,尽可能降低粘接方面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此外,楔状缺损的产生已被众多研究表明[4,5]与牙合力有关,修复楔状缺损后通过调整咬合减少牙体所承受的侧向力,能提高楔状缺损的远期修复成功率。本实验对所有修复后的牙齿进行了调牙合,减少实验误差。在楔状缺损的修复中,树脂修复体在固化时的体积收缩是造成修复失败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多数复合树脂固化的过程中会有1.5-3%的体积收缩[6],这种体积收缩容易导致修复体和基牙之间出现间隙,形成微渗漏,降低粘接效果甚至出现修复体边缘着色和脱落,继而产生继发龋[7]。有学者[8]指出,树脂的固化收缩和C因素有关,C因素是指充填洞型时树脂表面粘接面积与非粘接面积的比值。C因素值越高,复合树脂的聚合收缩越大[9]。楔状缺损的特殊洞型属于C因素值较高的洞型,为了减少树脂在固化过程中收缩对粘接远期效果造成的影响,临床上建议采用分层充填的方式来降低聚合应力的影响[10],但分层充填在临床上技术敏感性较高,可能会充填不够严实而致使边缘不密合,而且操作时间会增加,延长了经处理后的粘接面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若隔湿操作欠佳,会使粘接面被污染的机会增大,影响粘接面酸蚀后的干燥与清洁,降低粘接效果[11]。此外,分层充填容易在分层的树脂之间形成小气泡,降低修复体的强度,在口腔内各种复杂的应力作用下致使修复体折断,脱落。本实验中几例修复体缺损脱落的病例中均可发现折断区域的树脂内有细小的气泡,也证实了这种影响。另外也有学者认为[12],虽然分层充填固化可降低C因素值,减少树脂的收缩,但分层充填时因为树脂的厚度变小,其固化交联程度会提高,又增大产生了收缩应力的几率。因此在口内直接充填修复,树脂的固化收缩是个难控制的不良因素。实验组是将树脂修复体在口外使用光照和/或加热进行固化,改变了加工的环境与程序,有效的减少了树脂固化中的体积收缩,并能从不同角度对树脂进行光和/或热固化处理,使树脂基质的转化率得到提高,增加了修复体体积稳定性,发现树脂有收缩变形不密合现象时还可以再次加工进行补偿,树脂固化稳定后再粘接到口内,使修复体的边缘密合度得到提升。另外,有研究表明[13],固化后的树脂通过良好的修形及抛光能有效防止树脂表面着色、菌斑附着。本研究中两组修复都在排龈后进行,经过排龈后可降低缺损边缘的牙龈高度,增大操作术野并减少血液、龈沟液的影响[14]而且有利于进行口内的抛光,但本研究实验组的树脂修复体在口外抛光较之对照组在牙齿上抛光上更容易进行,能更有效的减少菌斑的附着及边缘着色的发生,而且在口外制作好修复体后再进行口内粘接,既减少了临床的操作时间,也降低了口腔内的唾液,龈沟液、血液对粘接面污染的几率,并保证了粘接的远期效果。在本对照实验中,虽然对照组继发龋的例数比实验组多,但由于楔状缺损的位置多位于自洁区域,而且随访的时间短,所以两组继发龋的评价无统计学差异,其远期的效果仍需在临床实践中长期观察。

[1] van Dijken JW. Durability of three simplified adhesive systems in Class V non-carious cervical dentin lesions [J]. Am J Dent,2004,17(1):27-32

[2] 赵忱光,张 军.牙颈部非龋性缺损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后脱落的主要原因及预防[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3, 27(2):117-119

[3] 刘可乐,张晓芳,魏 鑫. 不同酸蚀方法对非龋性硬化牙本质黏结强度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2016,25(1):38-41

[4] 解建立,汲 平,刘晓华,等. 调牙合对楔状缺损疗效的影响[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0,11(1):21-23

[5] 马宏伟,王 青,刘政君,等. 侧向力对楔状缺损充填材料应力分布的影响[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1,29(5):550-554

[6] 王 可,刘小青.复合树脂聚合性体积收缩的研究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8,24(5):313-314

[7] 冯希平. 牙体充填后继发龋的产生和预防[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2):107-110

[8] Santhosh L, Bashetty K, Nadig G.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mposite placement techniques on microleakage in preparations with high C-factor: An in vitro study[J]. ConservDent, 2008, 11(3):112 -116[9] Giachetti L,Scaminaci Russo D,Bambi C,et al. A review of polymerization shrinkage stres:current techniques for posterior direct resin restorations[J]. J Contemp Dent Pract, 2006, 7(4):79-88

[10] 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复合树脂直接粘接牙体修复技术指南[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4,49(5):275-278

[11] 陈 平.3 种方法修复深度楔状缺损的临床观察[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2,39(2):153-158

[12] 吕 毅,张文彦,赵信义,等. 不同充填方式对复合树脂在盒形洞壁产生收缩应力的影响[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3,23(9):554-557

[13] 邹承蓉,王 炎,崔 锐. 光固化复合树脂经抛光处理后的表面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9): 5715-5718

[14] 雷 琼. 排龈线在楔状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广东牙病防治,2010,18(11):598-599

Evaluation of modifi ed resin inlays in restoring wedge-shaped defects

LI Jin,WU Jing.(Department of Prosthodontics, Guilin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Guangxi 541001, China)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odified inlays in restoring wedge-shaped defects. Methods: 70 teeth with bilateral symmetric wedge-shaped defects from 35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by modifi ed resin inlay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regular direct fi lling with resin. 3 years follow-up, restoration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using modifi ed Ryge/USPHS criteria. Results: 31 patients were available for recall and 62 restorations were evaluated. Restor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restoration defects, marginal discoloration and marginal integrity(P<0.05), while no signifi cant diff erence was observed in secondary caries(P>0.05).Conclus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choosing the indications, modifi ed resin inlays have better clinical eff ect in restoring wedge-shaped defects.

dental wedge-shaped defects; bonding; inlay

R783.3

A

1672-2973(2017)01-0011-04

2016-08-15)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计委自筹经费科研课题(项目编号:Z2015039)

李 劲 桂林市口腔医院修复科 副主任医师 广西 541001

吴 静 桂林市口腔医院修复科 主治医师 广西 541001

猜你喜欢

嵌体患牙牙本质
激光联合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
树脂直接充填和口外堆塑嵌体修复Ⅱ类洞临床效果对比
复合树脂嵌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用椅旁树脂嵌体/高嵌体在对第二磨牙远中龈下缺损进行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Nd ∶YAP激光联合宝氟锐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封闭效果的研究
Er:YAG激光联合生物活性玻璃对封闭牙本质小管效果的研究
牙周炎对口腔种植修复效果的影响
磨牙牙隐裂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保留价值分析
意向性牙再植在重度牙周炎待拔患牙保留中的应用
嵌体粘结修复中粘结棒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