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权视角下的豫菜英译策略

2017-03-12聂思成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话语权异化

聂思成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基础部, 河南 郑州 451191)

话语权视角下的豫菜英译策略

聂思成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基础部, 河南 郑州 451191)

饮食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播意义, 饮食名称的翻译策略直接体现了文化传播中的话语权问题。 落实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 应当树立文化自信、 确立话语权, 这就要求在豫菜英译中勇于采用异化策略, 保留文化符号。 在翻译前要研究饮食名称的命名规律和文化内涵, 对于以典故、 民俗、 地名、 人名命名的菜名应当采取音译加注的策略, 以食材、 烹饪命名的菜名则宜采用意译为主音译为辅的策略。 适量的意译是为了配合异化译名在英语中的接受, 其接受的过程就是彰显文化话语权的过程。 关键词: 话语权; 文化符号; 豫菜英译; 异化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改变“文化赤字”现象、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话语权就是表达权, 文化话语权就是某种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和权利。 文化话语权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缺乏话语权的文化是很难展示文化软实力的。 在翻译中, 文化话语权意味着译出语文化在译出时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和表达方式来表现。 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话语权不平等常常通过翻译的流向、 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名的选用体现出来。 翻译史上, 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翻译远远多于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的翻译。 强势文化译入弱势文化, 多采用异化的策略, 更多地保留译出语文化特征; 相反, 弱势文化译入强势文化, 则多用归化策略, 尽量照顾译入语的文化习惯。 饮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饮食名称的翻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 话语权的认证

在汉语对外翻译领域, 多年来学界反思归化翻译的声音越来越多。 逄晓苏认为英美文化在翻译中有文化霸权现象, 其他语言译入英语时常常采用归化的翻译, “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 总是依照译入语的特定的政治、 文化、 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入语文本进行调整, 弱势文化只得听从英美文化的摆弄……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1]529。 朱耕也认为“归化翻译帮助强势文化撒播话语权力、 实施文化侵略。 在对待民族文化的策略上, 弱势文化要勇于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向西方推介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性”[2]102。方宏亮认为中华文明要想取得在文化上的话语权, 就必须突破、 挤入目的语(主要指英语)“话语圈”, 发出自己的声音, 需要适当保留汉语原文的差异性, 并分析了原文差异保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84

在饮食名称英译领域, 一些学者也从异化策略的角度提出了真知灼见。 孙国瑾、 严济保主张“尽量使用音译, 以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原文含义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4]104, 并将“过桥米线”译成Guoqiao Mixian或Guoqiao Rice Noodles, 将“狗不理包子”译成Goubuli。[4]106新疆自治区出版的外宣资料中则把新疆大盘鸡译为da pan ji (large-plate fried chicken and potato)。[5]110这些音译拼写均采用汉语拼音方案, 但有的首字母大写, 有的小写, 有的连在一起, 有的则每字之间一个空格, 没有统一的标准。

中原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秉义、 马志馨从中原饮食文化的历史观、 营养观、 养生观和烹调观谈起, 探讨了豫菜主要菜品的英译, 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译名。[6]赵祥云通过比较西餐菜谱与中餐菜谱的语言结构, 系统地提出了豫菜英译的“套译法”。 套用西餐菜谱相同构成模式来翻译豫菜菜谱, 给出了丰富的实例。 但他同时也指出, “套译法也不是万能的, 有些菜谱由于文化专有性太强而无法找到对应形式, 这时就需要考虑其他方法”[7]60。

二、 饮食文化传播中的话语权问题

(一) 饮食名称是话语权重要的体现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一个地域重要的文化元素, 饭菜的名称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 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信息。 特色美食和地标性建筑一样常常成为某个文化的标志。

英文里有句俗语We are what we eat即“食物塑造了我们”。 美国学者Gabaccia认为不同民族影响了美国的饮食习惯并由此影响了美国主流文化的构成和方向。[8]Brulotte & Giovine提出食物、 食材的培植、 食物的准备及其群体性消费都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文化遗产。[9]事实上, 美食刺激人们的味蕾, 能够抓住人们的肠胃, 也从而能够更便捷地进入人们的记忆。 饮食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 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 提到英国文化, 人们就会联想到fish and chips (炸鱼和炸土豆片), 而croissant(牛角面包)与法国、 spaghetti(意大利面)与意大利、 McDonald’s (麦当劳)与美国有着同样的联想。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应承担其弘扬中华文明的文化使命。 这就要求在对外翻译中牢牢抓住文化话语权, 不能让外国人享用了中国的美食却不了解其中的文化。

(二) “中式汉堡”背后的话语权不平衡

长期以来, 英美文化作为强势文化, 大量的异化译名顺利进入汉语。 由于汉语本身的优势, “可口可乐”兼顾了音和义, 成为翻译史上的经典译名, 为Coca Cola在中国市场的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麦当劳”和“哈根达斯”本是企业的名称, 其译名本身在汉语中也没有任何意义。 喜爱它们旗下各种食品的中国消费者一样记住了这些“洋名字”。

然而汉译英时却往往采用归化策略, 唯恐异化译名不能为英语受众所接受。 谢旭升在《特色汉英翻译教学》一书中提到“中国西北风味小吃‘肉夹馍’在英语文化中获得了新意, 译为Chinesehamburger(中式汉堡)”[10]43。无独有偶, 笔者读本科期间的一名美籍教师每次路过校园美食街都要购买肉夹馍。 他问过这种美食的名字, 我们告诉了他一个经过再三定夺的英文译名Chinesesandwich, 即“中式三明治”。 当外国友人为著名的中国特色小吃“肉夹馍”大快朵颐时, 却记不住这种美食的名字叫roujiamo。当我们外语学人为了“地道的”“准确的”英文表达, 怀着敬畏之心, 经过反复的推敲与琢磨, 提出Chinesehamburger(中式汉堡)的译名时, 我们失去的是roujiamo这个名词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 而西方受众在得到中国美食的同时联想到的却是大洋彼岸的家乡味道——汉堡。 食物给人们带来味觉享受, 记住它们的名字像记住好友的名字一样天经地义。 “外国友人品尝肉夹馍”这件简单而普遍的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 理应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但在西方话语霸权的背景下, 面对作为强势文化载体的英语, 中国译者往往认为Chinesehamburger是好的译文, 而roujiamo总让人认为是“未译”或“硬译”。

且不论一个汉堡与肉夹馍在食材、 做工、 营养价值和口味上的优劣, 中国消费者在很长时间里提起“汉堡”有一种洋气的感觉, 而提起“肉夹馍”则有土气的联想。 这里边固然有工业标准和营销策略方面的因素, 但文化话语权的不平衡无凝也是背后的一个原因。 这是长期以来英美文化霸权造成的。 一百多年来, 英译汉对异化策略的选用远远多于汉译英对异化策略的选用。 而文化的传播从来都是此消彼长的, 在“麦当劳”等外语音译满天飞的时候, 我们也应该让roujiamo进入英语。

(三) 异化英译进入英语的可能性

在英语发展史上, 借用外来词的传统从未间断。 “大多数从法语进入英语的词汇跟时尚、 烹饪、 饮食等相关; 在17世纪和18世纪, 英语又从美洲、 澳洲、 亚洲和非洲殖民地借用了形形色色的词汇。 ”[11]205在饮食方面, 来自法语的词如appetite,cream,fruit,olive,bacon,dinner,salad,biscuit,feast,jelly,toast,spice也早已成为英语的基本词汇。 而croissant(羊角面包),spaghetti(意大利面),risotto(意大利汤饭),sushi(寿司)这些常见的食品名称则分别来自法语、 意大利语和日语。 来自汉语的词更是有wok(炒锅),chowmein(炒面),jiaozi(饺子),baozi(包子)等。

值得一提的是, 在英文维基百科(wikipedia)中,bing(bread)(饼)已经作为一个词条出现了。 该词条下还有:Congyoubing(葱油饼; scallions and oilbing);Laobing(烙饼; pan friedbing);Shaobing(烧饼; bakedbing);Jianbing(煎饼; fried egg pancake, similar to crepes, and a popular breakfast streetfood in China);Roujiabing(肉夹饼), also calledroujiamorefers to abingthat is sliced open and filled with meat, typically stewed pork or lamb meat. 其中“葱油饼”就是河南民间小吃, 亦称“油馍”。 实际上, 美食就是美食, 人们不会因为它的名字艰涩难懂而拒绝它。 对于一个想换一下口味、 品尝一下异域风味的外国友人来说, 一个有异域特色的名字反而更能引起好奇心。

三、 话语权视角下的豫菜英译探讨

在落实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时, 应当树立文化自信心、 确立话语权。 豫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饮食是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 豫菜在走向世界时, 翻译策略的选择对确立文化话语权至关重要。 豫菜的命名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总结豫菜的命名规律, 豫菜名称大体可归纳为三类:以典故或民俗命名、 以地名或人名命名、 以食材或烹饪命名。 这三种命名方式在确定英译译名时, 要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一) 以典故、 民俗命名应当音译加注

以典故、 民俗命名, 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命名方式, 巧妙地将“吃饭”和“文化”结合在了一起。 这类菜名的特点是:字数较少(多在四字以内)、 简单上口。 这些菜名包含了某些历史典故、 民俗习惯等文化符号, 这类菜名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和“肉夹馍”一样, 这类菜名直接采用音译才能在文化传播体现话语权取向。 为了便于译入语受众理解, 也可以在必要时加上适当的注释。

例(1) 牡丹燕菜mudanyancai(a royal dish with home materials)

“牡丹燕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洛阳水席”的头道菜。 一般认为, 牡丹燕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女皇武则天。 菜名中的“燕菜”即燕窝, 但这道菜并不是用燕窝做成的。 其主材是白萝卜丝, 由于外形酷似燕窝丝而得名, 所以也称“假燕菜”。 即使是河南本地人也不完全知道相关的文化背景, 但这些文化信息都凝聚在了“牡丹燕菜”这四个字里。stewedradishslices虽然译出了该菜品的主材和主要烹饪方法, 却失去了所有的文化信息, 且回译作“清炖萝卜丝”, 使一道世界名菜索然寡味。TheEmpress’radishsoup则道出了该菜的一个文化内涵, 但不是全部。 并且译入语受众不一定熟悉中国历史上的女皇武则天。 关于音译后加上的注释, 也宜简不宜繁。 菜单不是故事书, 应用点睛之笔概括菜名背后丰富的文化底蕴。 “a royal dish with home materials”(一道家常食材做出的皇家菜)既表现了这道菜不凡的出身, 又表现了它所用的食材。

例(2) 胡辣汤hulatangsoup,Henanstyle

胡辣汤是河南名吃, 由于使用胡椒、 口味辛辣而得名。 食材名称的中英文并不完全对等, 即便同样叫作“胡辣汤”, 陕西的胡辣汤与河南的胡辣汤也是完全不同。 若译为peppersoup, 则容易引起偏离原意的联想。 且“胡辣汤”本身已经是河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了, 即使河南人在喝“胡辣汤”时也不是冲着名字里边的“胡椒”和“辣”去的, 而是出于一种民俗习惯和文化认同。 英译时也完全不必将“胡椒”和“辣”译出来, 但整体保留hulatang这个文化符号却对确立话语权至关重要, 故而译作hulatangsoup,Henanstyle。

例(3) 三狠汤sanhentangsoup(vinegary-spicysalty soup)

“三狠汤”意为“很酸、 很辣、 很咸”。 “三很”即“三狠”, 用了汉语中常见的谐音, 颇为有趣。 从“很”到“狠”也体现了中原人自娱自乐的乐观精神, 这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文化。 从文化话语权的角度看, 也宜采用音译。 注释vinegary-spicy-salty soup则解释了“三很”的原意, 表达这道菜的口味。 好奇的食客如果问到What does “san hen” mean? 就可以进一步解释阐述其文化内涵。

例(4) 羊双肠yangshuangchang(boiled mutton sausage)

这里的“双肠”即羊的大肠和小肠。 若译作boiledlarge-and-smallintestinesofsheep虽然道出了食材和烹饪方法, 却容易引起不良联想, 因为intestine一词常用于医学领域。 从“大肠、 小肠”到“双肠”体现了汉语委婉语的表达方式, 以及“好事成双”的文化意蕴。 若单纯译作boiledmuttonsausage又不能准确反映该道菜的真实面貌, 因为sausage在英文中多指“香肠”。 “羊双肠”作为著名的开封小吃, 应当看作文化符号而直接音译, 附上boiledmuttonsausage作为注释。

(二) 以地名、 人名命名应当音译加注

中国许多菜品都用地域名称命名, 如著名的北京烤鸭, 其译名Pekingduck或Beijingduck已广为接受, 世界闻名。 这类豫菜名称的英译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举例如下。

例(1) 郑州烩面Zhengzhouhuimian(stretched belt-like noodles boiled with stock)

例(2) 开封灌汤包Kaifengbaozi(steamed dumplings full of meat juice)

例(3) 开封桶子鸡Kaifengchicken(bucket-shaped chicken)

例(4) 道口烧鸡Daokouchicken(roast chicken, Daokou-style)

例(5) 蔡记蒸饺CaiFamily’ssteamedjiaozi

例(6) 常桂花热干面ChangGuihuareganmiannoodles

这类菜名以地名或人名命名, 就以地名或人名取胜, 音译或者一半音译一半意译就可以了, 注释可以加也可以不加。

(三) 以食材、 烹饪命名的菜名:意译为主, 音译为辅

从话语权的角度看, 豫菜英译也并非要千篇一律地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 有一些菜品名称以烹饪专业术语表达出了主材和主要烹饪方法。 这类菜名往往字数较多, 专业性较强, 但文化特色并不突出。 翻译这类菜名时, 宜采用意译为主音译为辅的策略, 准确通顺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例(1) 煎扒青鱼头尾friedandgrilledherring’sheadandtail[6]41

例(2) 鸡蛋灌饼egg-pouredbing

例(3) 软熘鱼焙面juice-steepedcarpcoveredwithbakednoodles

例(4) 葱扒羊肉braisedmuttonwithscallion

例(5) 酸辣烩鱼羹vinegary-spicyfishsoup

例(6) 酸辣肚丝汤vinegary-spicyslicedtripesoup

这些译名中, 既有fry,grill,steep,bake,braise等烹饪词语, 又有bing这样的汉语音译词。 原则上讲, 英文中有对等词则宜采用意译, 英文中无对等词则宜采用音译。

四、 结语

综上所述, 典故、 民俗、 人名、 地名, 这些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符号, 异化翻译更利于保留其原汁原味的文化风貌。 除了通过异化策略主动彰显话语权, 也要力促这些异化译名能更容易地被译入语受众接受。 这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就翻译而言, 适当的归化翻译策略可以作为有益补充, 其目的是为了让异化译名更容易接受。 在翻译史上, 常用的方法就是音译加注。[11]

英文中已有的一些饮食方面的汉语外来词大都是从广东话音译的。 而汉语拼音方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应用, 已经为世界所接受。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 中国饮食名称的音译应当普遍采用汉语拼音。 其具体拼写是否要带音调、 两个以上音节中间是否用空格或加连字符, 这些具体问题亟待从国家层面上建立相关的标准。

中国有八大菜系, 各个地域、 各个民族的特色美食丰富多彩。 在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翻译中, 应当从文化话语权的角度研究其命名规律和文化内涵, 选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面对强势文化, 要勇于主动展示文化话语权, 在对外翻译中理直气壮地采用异化策略。 异化译名的接受过程, 本身就彰显了文化话语权, 体现了软实力。 当然, 异化策略的选用也应当有一个界限, 翻译不是不译, 对于那些文化特色并不突出的饮食名称, 则宜采用意译, 以配合文化特色突出的饮食名称以异化的面貌进入译入语。 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握, 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1] 逄晓苏.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M]∥外语与文化研究:第6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527-536.

[2] 朱耕.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霸权[J]. 写作理论研究,2012(4):102-103.

[3] 方宏亮. 从文化话语权角度看汉英外宣翻译中原文差异性保留[J]. 青春岁月,2012(7):84-85.

[4] 孙国瑾, 严济保. 论中餐菜名英译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 山东外语教学, 2008(3):104-108.

[5] 王瑞红,王瑞芳. 新疆特色饮食词汇的英译问题探析[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11(6): 109-111.

[6] 马秉义, 马志馨. 中原餐饮文化与豫菜英译研究[J]. 中国科技翻译, 2014(11):39-42.

[7] 赵祥云. 豫菜菜谱英译套译法研究[J]. 上海翻译, 2016(2):56-60.

[8] GABACCIA, DONNA R. We are What We Eat: Ethnic Food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9] BRULOTTE, RONDA L, GIOVINE. Michael A. Di. Edible Identities: Food as Cultural Heritage [M].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14.

[10] 谢旭升. 特色汉英翻译教学[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11] 张勇先. 英语发展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责任编辑 李继峰]

A Study on Translating Henan Cuisine Dis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rder of Discourse

NIE Si-cheng

(GeneralCourseDepartment,ShengdaCollegeofEconomics&TradeManagement,Zhengzhou451191,China)

Foo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ulture communications. In terms of practic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convey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China must hav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establish her own order of discourse in contemporary world. Under such a circumstance, the approach of foreignization, transliteration with explanations to be specific, should be adopted in translating those Henan-cuisine dishes whose names are cultural tokens themselves or include cultural tokens such as allusions, persons or locations. Those without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tokens can be translated in a way that blends foreign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It takes time to make foreignized translations accepted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hereas the acceptance is key to China’s order of discourse.

order of discourse; cultural token; translating Henan-cuisine dishes; foreignization

2016-12-09

河南省社科联项目(SKL-2017-1653)

聂思成(1982—), 男, 河南卢氏人, 讲师。

H315.9

A

1009-4970(2017)07-0076-04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话语权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