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干预对策研究
2017-03-12王敬涛于颖董海
王敬涛,于颖,董海
(沈阳大学,辽宁沈阳110044)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干预对策研究
王敬涛,于颖,董海
(沈阳大学,辽宁沈阳11004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学生数量急速增加,学生的生源质量和生源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学习倦怠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学生学习倦怠的干预对策,以期改变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加速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干预
一、概念的界定
学习倦怠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是由美国教育学家Pines和Katry等人通过对教师、警察、医生等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深入研究后首次提出来的,其意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倦怠现象。[1]国内对学习倦怠的早期研究仅用“学习疲劳”“厌学”等词语来描述学习倦怠现象,真正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较晚,而且关于学习倦怠概念的界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台湾地区学者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学习压力、学业负担或个性心理层面的原因,导致的情绪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及低成就感体验的现象。[2]中国大陆的学者杨丽娴和莲蓉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状态。[3]笔者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学习倦怠是指由于受思想、情绪、认知和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厌学行为的总称及其表现。
二、学习倦怠的特点
学习倦怠对大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大学生在学习方面产生倦怠心理和逃避行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4]
1.思想淡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少数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想意识淡薄,学习目标不明确。
2.情感缺失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自信、脆弱、敏感和自私,心理承受能力差,当学习出现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焦虑急躁,学习动力不足。
3.认知失调
面对经济社会的不断转型,受个人利益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重视不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能正确地加以判断和评估,厌学倾向严重。
4.行为偏差
由于少数高职院校学生过分崇尚自我,追求个性,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以致网瘾、逃课等厌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效能低下。
三、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突显期,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各种文化不断交汇、融合、冲突。面对不同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学生感到好奇、迷茫和困惑。由于受到非主流价值观念的冲击,处于迷茫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很容易否定自己对社会、人生和价值取向的正确判断,过分强调追名逐利、贪图享受,对金钱痴迷至极等消极观念,对人生的理解停留在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享乐上,直接导致他们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和思维方式,但也充斥着色情、诈骗、盗窃、暴力等大量不良信息。由于辨识、判断能力较弱,部分学生每天沉迷于网络,势必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心理和交往方式等方面造成强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身心健康。
2.高校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经历了短暂的合并、整合和重组期后,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教学设施、人员结构和校园文化建设都得到了明显改善,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跨越式和大众化的发展特点。伴随着职业教育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需求的明显提高以及高职院校内部环境的巨大变化,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以沈阳市属高职院校为例,由于受国家政策和人员编制的限制,市属高职院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严重不足,他们在完成常规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学习预警、心理咨询、安全教育、社团服务、就业指导、危机干预和特困生帮扶等其它重要工作任务。“千条线,一根针”的工作格局和辅导员的结构性失衡,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能力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使辅导员工作面对更多的职业困境,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现象和心理问题时,思政教育工作缺少针对性和个性化指导,严重影响他们全面发展。
3.家庭原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三观形成、兴趣爱好、知识启蒙与传播、心理品质和健康成长都会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长久以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往往更关注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子女智力发育、性格养成、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影响。父母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为孩子选择学校和专业,当子女进入大学学习后,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与所学专业出现巨大反差,导致高职学生出现厌学心理,丧失学习动力。同时多数家长在子女进入大学学习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子女的经济支持上,对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变化关注不够,当子女出现厌学、逃课、网瘾、作弊等学习倦怠现象时,家长不能及时做好教育和疏导,影响学生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
4.学生原因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已彻底摆脱被动完成教师安排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把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和疑点提纲挈领式地讲授清楚,其它内容需要学生通过自学、自修和自研来分析、理解和掌握。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松散,学生的自我支配时间较多,学习方式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些特点,学生必须提前设立学习目标,统筹学习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目前高职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热情、独立、自信、现实、张扬、开放是他们的显著特点,他们不希望父母、老师过多干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小到大父母包办的成长环境又决定他们在生活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非常大。由于习惯于父母的照顾,他们与人合作和分享的能力较差。当困难、矛盾出现时,他们不愿与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从而引发孤独、自私、脆弱、空虚、叛逆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和行为表现,导致部分高职学生丧失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甚至出现严重的厌学倾向。
四、学习倦怠干预策略
1.大力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优良校风和学风的形成
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提高育人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原则,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要大力开展育人文化、制度文化、学习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建设,形成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部门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育人机制,在政策和制度上保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工作落到实处。积极营造学习风气浓厚、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积极进取、具有较强凝聚力的优良校风,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推动青春、健康、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做到把课堂所学知识转化成自觉学习的实际行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2.建立学生导师制度,构建全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近年来,导师制逐渐被赋予新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单位把导师制作为人才发展和培养的一种手段。[6]由于受人员编制、招录政策、岗位要求等多种因素制约,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对学生缺少富有个性的指导和帮助。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导师制度,开展全程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弥补辅导员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学生导师的工作内容涵盖了学生学习期间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行为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四个方面。学生导师通过自己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爱国爱校、文明礼貌、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学生导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志向,对学生学习进程、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导师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7],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3.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历史重任,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8]高职院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认真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需要和期待,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热情。同时,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辅导、科技发明、公益劳动、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和创业锻炼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国情、认识社会,重新分析和评价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高尚品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严谨的生活作风,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
4.搭建家校沟通、交流的平台,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成员间由于血缘关系构成最亲密的社会生活群体,大家平时在同一个空间里学习和生活,接触的机会多,家长的人格素质、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和教育方式会对子女成长产生终身性的影响。但是由于受思想观念、家庭地域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久以来,很多家长在子女进入大学学习以后,不再像中学那样关注子女的在校表现和学业进展情况,也很少与学校或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家长对子女在校学习期间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和学业成绩缺乏了解,当子女出现心理、网瘾、厌学、退学等严重问题时,学校才急于和家长通报情况,造成很多家校冲突的案例和事件,严重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和稳定。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等新媒体,积极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习情况,促进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形成,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1]杨康妮,王京华,郝越.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浅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2(7):196-197.
[2]答会明,高国娇.10年来我国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综述[J].陇东学院学报,2015(3):117-122.
[3]马香丽,黄玉祥,陈军,等.大学生学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帮学机制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2014(1):50-54.
[4]姚彩琴.大学生学习倦怠心理影响因素及其干预[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12):60-63.
[5]张亚南.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J].神州,2012 (29):17.
[6]张春伟,张尔秘.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导师制模式的实践探索[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814-816.
[7]郑天祥.当代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6(8):106-107.
[8]赵越.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探索[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34-537.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于英霞]
Research on the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 Learning Burnout
WANG Jing-tao,YU Ying,DONG Hai
(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popularization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the number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creases rapidly.The profound change of the qual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students highlights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By elaborating and analyzing the learning burnou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of students'learning burn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order to chang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learning burnout 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burnout;intervention
G715
A
1009—7600(2017)04—0096—03
2017-02-24
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4373)
王敬涛(1969—),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于颖(1982—),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董海(1971—),男,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