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培养研究
2017-03-12邹玉兰
邹玉兰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高职“教师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培养研究
邹玉兰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提升科研能力,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之一。通过分析影响教师教育专业师资科研能力的主客观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科研能力的建议,包括转变身份认识、平衡教科研关系、丰富科研知识结构、构建科研活动机制、完善科研激励与评价机制、加大科研投入等,有助于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前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途径。
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科研能力
近十年来,国家相关政策给予了高职教育明确的办学指导与支持,促进了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就广东省而言,全省多所高职院校是从中等师范学校、中等专科学校转型、升格发展而来,至今仍有7所院校延续“中等师范学校”的办学方向与特色,并加以提升,发展“教师教育”作为其主要方向之一。教师教育是这类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职业教育特色之一,比如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省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
与本科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侧重于培养中学、高校教师不同,为了培养教育研究、教育管理人才,这类高职院校大力发展了教师教育专业,以培养小学、学前教师为目标。教师教育的纵向深度发展,给高职、专科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促使师资队伍不断提高胜任力。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水平,主要通过教师培养和提高学历层次来应对。
广东省内高职教育类专业五年制、三年制并存,专职、兼职相结合。因各个专业情况不同,管理情况又不一致,科研管理部门在师资的科研能力管理上也是困难重重。如何在省内高职教师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外教育类专业师资建设的最新成果,探索出一条适合我省教育类专业师资的科研工作之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需求
教学、科研是高校发展的两条腿,两条腿不齐会影响高校的健康发展,缺其一必然会导致无法正常行走。虽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本科院校,师资力量建设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能“单脚”行走。“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了制约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第一要素”。[1]而师资力量的提升却离不开科研能力的提升。我省高职院校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全省八十余所高职院校中有很多是由以前中等师范学校转型升格发展而来,至今仍有7所高职院校依然以师范教育为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在教师教育中,语数英基础类和音乐美术艺术类教育在各高师类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办学共性,因此探索这些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总之,总结提炼出高职教师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提升方法,对我省高职院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教师教育正经历从传统的教师专业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转变。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传统师范教育一直把教师作为一个预定课程标准和知识的传授者、执行者来塑造和培养。常见的教师教育模式就是传授抽象的教育理论知识,以便在将来的实践中应用。这种模式要么偏重行为目标、班级管理、有效教学等技术性能力的培养,将优秀和骨干教师身上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技艺’(如对教学内容再处理、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组织、突发事件处理、师生互动技巧等)挖掘出来作为标准,供师范生对照训练。这种师范教育,把教师终身定位在一个熟练能干的教书匠上”。[2]
而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是在“发展”的理念下,将教师视为专业人员,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传统的教书技艺传授到教师主体主动发展、学习探究的过程。这是从理念与实践上的根本转变。
(三)教师个人水平提升的需求
对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而言,教师教育是该校办学中区别于其他职业教育的另一大办学方向,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取得较好的办学成效,在省内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绩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努力,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也发挥出重要作用。纵观这些年来该专业专任教师的科研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管理等工作实践思考、理论提升方面,属于教研范畴的成果较多,也有基于教师自身学科研究兴趣的基础研究。综合而言,该专业群的教师科研能力在该校整体力量中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教师科研能力影响着教师的整体实力,影响着教学工作。
二、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1.主观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科研投入
是否认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在科研上投入的程度,影响着人才培养水平。大多数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实践上,较为重视学生“师范性”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教师教育专业的“学术性”能力的提升。这类现象根源于对科研能力的误解,认为科研是本科院校、科研岗位教师、教授的事。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这种缺乏学术能力、对“学术性”的认识不到位、缺乏重视的观点,必将影响到其培养对象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2.教学任务繁重,影响了从事科研的时间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面临较重的教学工作量,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随着教学方式、教学理论的不断创新,高校的许多教学并不局限在课堂。比如网络课程、微课等多形式教学越来越多,导致许多教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在教学上,留给科研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一客观事实导致教师以此为由逐渐忽视或放弃科研能力的提升。
3.培养目标的需求影响科研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初中、小学和学前师资队伍,因而,该专业教师较侧重于传授学生教学实践技能。这促使教师注重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以便传授、影响学生,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而对于学术能力,由于学生没有直接需求和要求,教师容易忽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忽视自身学术能力的提升。
4.个人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影响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教师教育专业体系是由学科体系、教育学体系、教师教育学科体系逐步发展而来。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既要注重各子系统的发展,也要分析研究所有子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统筹到教师教育学科体系这一大系统中使各子系统得到最佳的整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师资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从而能在理论上将这种学科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得以实现。这一群体的知识结构、水平、层次影响了他们的科研能力。
5.科研局限于个人,缺乏稳定有效的科研团队
高职院校基于教学而形成的课程、教学团队比较多且相对稳定,但是科研团队或课题组则比较缺乏。在科研上,教师往往孤军作战,单打独斗,无法形成合力。有丰富经验和科研实力的教师虽然能获取科研项目立项,但没有形成有效的课题组团队合作模式和经验,科研项目研究的重任往往落在负责人身上,导致负责人力不从心,成员只挂名不干活未得到锻炼的现象。年轻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加上水平有限,能获得科研项目立项的几率小,科研工作也比较盲目,停留在探索阶段。
(二)客观因素
1.科研激励机制不到位,教师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科研氛围难以形成,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是重要原因。许多高职院校尚未形成有效的科研评价与考核机制,科研经费、人力投入非常有限。学校的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科研在评优评先、学术交流学习、学历深造等方面倾斜力度小,使得教师从事科研的动力不足,积极性较弱,从而影响了科研能力提升。
2.科研培训、学术交流等学术活动较少,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缺乏有效途径
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在从事教学工作时,也会不定期地参加相关的教学培训、交流、进修等。这些“福利”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但深有感触的是,高职院校针对科研方面的培训、学术交流活动较少,虽然有学术讲座这种面向大群体范围的学术活动,但活动缺乏针对性和计划性。
3.科研氛围不够浓厚,缺乏影响力
高职院校的学术资源有限,科研交流较少,学习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组织性、计划性与长期性,影响了科研氛围的形成。同时,校内权威、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领军人物也较少,能带来的标杆作用与学术影响力较弱。
三、提升科研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身份认识,加强教师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发展意识
有研究人员提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3]从师范教育发展到教师教育专业化,代表着只传授知识的教师工匠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教师教育成了具有专业属性的岗位,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趋势。“教师教育实施开放性和综合化模式,师范大学走向综合大学与综合大学创办教育学院的目的完全一致,都是试图通过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相互影响、优势互补、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师范大学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和综合大学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努力提高教师教育及其师生的道德、知识和能力水平”。[4]因而,教师教育是师范教育更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从教师教育的职责来看,教师教育专业师资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主要从“示范性”与“学术性”两个方面着手。相对于从师范教育时代就已形成的重要地位的“示范性”,“学术性”的重要性还需要不断强化。如何提高专业水平,提高从教素质,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是必要选择。
(二)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提高教育教师的专业学科研究水平
侧重科研而怠慢教学,或重视教学而忽略科研,都是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科研与教学融合机制缺乏的表现。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将科研放在与教学平等位置,两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通过科研来提升学科体系的深度、广度,并影响、传授给学生;通过教学能丰富科研的内容,使教师能站在实践中开展研究。科研是高校发展的“两条腿”中的一条,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两条腿”中的一条。教师教育专业具有双重学科的交叉性质,即学科体系与教育学体系。教育学体系主要培养教学实践能力,而学科体系比如美术、英语、哲学、历史等则重在专业化发展。
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融洽关系,需要建立协调统一的科研管理机制。对科研管理而言,其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在科研管理对象上,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学科、项目、内容提供针对性的科研信息;二是在科研管理方式上,做到因人而异,对不同的科研人员,结合其学科类别、专长特点、科研方向,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和引导方法,提高科研指导的效果,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5]
要建立教学与科研工作量互通互认机制,使科研工作量能折算成教学工作量,实现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互通,避免出现教师在工作安排上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建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考核标准,树立正确价值导向,杜绝教学敷衍现象和学术垃圾的发生。
(三)丰富教师教育专业师资的知识结构,积淀教育科研素养
科研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识的累积、科研素养的积淀都是科研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助力。科研素养包括理论素养、能力素养、道德素养。理论素养包括所属学科理论、教育学科理论、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究方法论和方法学等。能力素养包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规划组织和统筹协调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等;道德素养包括尊重版权、尊重他人智力成果、求是求真、严谨治学、批评继承、开拓创新等。
科研素养的积淀只有与教科研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科研能力。素养的积淀不能闭门造车,只能通过吸收众人之长,或借鉴经验教训、或受前人启发等途径获得,这些都需要开放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研究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四)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科研活动机制,形成教、学、研一体化的良好氛围
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而授课教师“由于远离中小学教学实践,导致教育学教学形成严重的学术化、肤浅化和应试化倾向”[6],因而,开展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形成教、学、研一体化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在实践中培养技能高、应用能力强的学生。现在高职院校普遍提倡的项目制教学,就是师生共同参与教科研活动的良好发展。这不但能促进学生运用所学所思到实践中,也有助于教师观测教学成效,使教师更有效地反哺教学、丰富研究;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为学生开路领航。
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灵活科研活动机制,方能使教、学、研一体化付诸于行动。从教师方来说,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科研活动,可以作为改革课堂教学的创新方式,带领学生申报学校的教研项目研究来折算教学工作量,也可以作为评优或评奖的计分点。对学生来说,学校可以规定相关要求,允许学生以完成项目研究来修学分,或代替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五)完善科研激励与评价机制,发挥制度引导作用
无论是自我意识强化还是外部氛围的熏陶,都离不开科研管理制度的引导与督促。学校应建立、完善科研激励与评价机制,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科研影响等,并将这些评价结果与体现个人价值评优评先、科研奖励金相挂钩。通过合理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形成有梯队的科研队伍。
(六)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教师科研基金
设立科研专项基金,主要用于科研团队培养、教师学术专著资助、青年教师培育、研究平台建设等,为培养科研人才给予支持。通过各项科研基金的设立,能让具备一定研究基础和研究兴趣的教师,结合兴趣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向学校申请,由学校组织审核评选并择优资助。科研专项基金的设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给予年轻教师更多机会,让他们承担科研项目,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形成自己的学术方向。设立科研专项基金,也能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让教师有条件、大胆地创新研究,充分发挥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甚至,有计划、有选择地选送一些有才华有志向的硕士攻读博士学位,培养科研梯队。
我国的教师教育逐渐从中师、专科化走向本科化和综合化。教师教育专业的总体发展改革影响了其师资队伍的发展,当然包括科研能力发展。因而,思考教师教育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和类型、不同地域下的改革方法,结合改革大背景的共性,尝试研究高职院校的独特性,进而探索提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将更有针对性。
[1]冯拾松,何农,傅拥军.高职教育专业师资团队建设的“雁阵战略”[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4.
[2]王艳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10):29-34.
[3]李建荣,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初探[J].职教通讯,2007(3): 55-58.
[4]郝文武.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必然性和科学性[J].教育研究,2014(3):127-131.
[5]马璇.教学科研并重型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9):30-31.
[6]郝文武.从教师教育的变革看教育学的专业改造[J].教师教育研究,2011(1):12-16.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陈辉]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 Education Major
ZOU Yu-lan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Guangzhou 510640,China)
Promo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improving the level of teaching staff,and promoting the specialization of education are the goals of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Through analyzing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it further makes suggestions to increas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which include changing identity awareness,balancing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nriching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tablishing activities mechanism,perfecting incentive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etc.All these help to find a suitable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staff;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G715
A
1009—7600(2017)04—0081—03
2017-02-27
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JJ10)
邹玉兰(1984—),女,江西信丰人,助理研究员,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