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期间大后方省临时参议会研究综述

2017-03-12洪富忠汪丽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参议会大后方抗战时期

洪富忠, 汪丽媛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南岸 400067;重庆市第十一中学,重庆 南岸 400061)

抗战期间大后方省临时参议会研究综述

洪富忠, 汪丽媛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南岸 400067;重庆市第十一中学,重庆 南岸 400061)

学界对民国民意机关的研究集中在民国初年,对抗战期间的民意机构研究则以国民参政会为重心,对其他层级的民意机构尤其是省级民意机构研究较为滞后。透过战时省临时参议会成立的时空背景、省府运作、地方政治经济变动等考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战时省级地方政治提供了一个窗口。

大后方;省临时参议会;地方政治

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宪政文明一直是一个重要内容。民国议会的成立曾被时人誉为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进步表征,今人也认为民国议会制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制度“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的主要创新之一。薛恒在民国议会学术史梳理过程中指出,学界对中国议会史研究主要集中在 1911—1913年的临时参议院和国会参众两院这一“典型”阶段上,其他时期的议会研究则比较薄弱,有的才刚刚破题。[1]270-291对抗战时期的议会史则侧重于国民参政会①,对于重要的省级行政区民意机构则研究相对薄弱。由于战时造成的地域划分,本文只对战时大后方省级临时参议会的研究概况作一述评②,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展望以后有待深化和发展的方向,以期对战时的地方政治乃至抗战史研究有所裨益。

一、研究总体概况及特点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按照“国父遗教”,实施训政,制定《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推行地方自治,议会制度成为其构建统治合法性的重要举措之一。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随着战局的发展,为适应战时需要,国民政府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既注重顶层设计,又全面向基层渗透。民意机构方面:中央设立国民参政会,省市设立临时参议会。抗战中期,国民政府在国统区推行新县制,县参议会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顶层与基层,前者以国民参政会为代表,后者以县参议会为代表。作为上承中央,下达市县的省临时参议会成为其中被忽略的对象。

对于民国议会制度的研究的总体概况,学界多有论述。薛恒对民国议会史的研究总体概况有较为详实分析,前已述及;孙冬梅、罗开林主要介绍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参议会研究概况[2]65-66;向中银充分利用重庆档案馆的原始资料,对战时重庆参议会进行了深入研究,颇具代表性[3];马晶对浙江省临时参议会的研究在战区参议会研究中颇有新意[4];王凤青则对国民参政会的研究概况有多方面的回顾与分析[5]103-105;张华腾先生有关中国近代议会史研究的综述主要集中在清末民初,与本文议题无涉[6]33-36。综合学术界同仁的研究综述情况,学界对民国议会史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学术界对中国议会政治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但主要集中在清末民初。民国取代满清专制,作为其革新进步的表现之一即为议会制度的建立,不仅当时的精英俊杰大都侪身其间,也是后世学人关注研究的焦点。

第二,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民意机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民参政会,对县参议会的关涉性研究和专题研究也相对较多。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朝野团结抗战的象征,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无论是国民参政会运作本身,还是知名人士与国民参政会的关系,都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其评价也从过去的完全否定转趋积极,更加符合客观事实。

第三,对中共控制地区的参议会研究较为丰硕,对国民政府控制地区省参议会较少,尤其是抗战时期的省临时参议会研究更少。中共控制地区的参议会以陕甘宁边区临时参议会为代表,是宣示中共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在战时又是中共在大后方宣传其民主进步的重要表现,也是此后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以笔者在CNKI上以“参政会”“参议会”“民意机关”“民意机构”等关键词检索来看,也能体现出上述特点。目前(截至2016年11月1日),以国民参政会为题的论文,包括硕博士论文,有近120篇,以中共控制的边区参议会为研究对象的论文近35篇;涉及县参议会的有近20篇,以国民党控制地区省临时参议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只有近10篇,其中大后方的省临时参议会更加稀少。可见,学界抗战时期的省临时参议会还相当的不充分,是一个值得开拓的研究领域。

二、大后方省临时参议会研究概述

近年来,学术界对大后方省临时参议会已经有所涉足并取得一定成绩,研究的具体情况如下。

作为大后方核心区域的西南地区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对省临时参议会的研究也体现了这一趋势。向中银依据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对作为战时首都重庆的临时参议会做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对重庆市临时参议会的组成、运作、重庆大轰炸中参议会的应对均有详实的论述。[7]180-185其研究为我们研究其他省临时参议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瞿巍则根据四川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对四川的临时参议会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省临时参议会在地方政治的运作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8]。赵祖平对战时的省临时参议会从政治参与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认为省临时参议会是抗战期间社会各界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9]74-81。许秀孟以战时民生焦点的粮食问题为研究对象,考察四川省临时参议会对这一议题的态度嬗变[10]40-69。除重庆、四川外,广西的省临时参议会也是学界着墨较多的议题。王晓军在对广西省临时参议会作综合述评的基础上[11]75-80,从权能角度深入探讨了广西省临时参议会与省政府的复杂关系[12]109-115;詹朝东等对战时广西省临时参议会总体概况也有相关述评[13]224-225。上述研究,为我们观察战时广西的地方政治生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另外,刘楠楠为我们整理出战时云南省临时参议会有关滇籍华侨参与参政会、华侨会等机构的相关函电,有助于我们对战时华侨参与中国政治的研究[14]35-37;李明从整个民国时期梳理云南民意机构的变迁[15]59-61;孔玲也是整体论述民国时期贵州省级民意机构变迁[16]108-112。这些论述虽非专题论述战时的省临时参议会,但都有所提及,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与四川、广西等西南大后方相比,处于战区的省临时参议会关注相对薄弱,除前述马晶对浙江省临时参议会的研究外,王付昌对战时广东的省临时参议会有专题研究[17]118-123;黄昊对安徽的省临时参议会也有一定论述[18]29-33。

抗战前后也有学者对民国时期的民意会机构有所关注。邵力子等执笔的《地方参政制度》一书就简要论述了中国当时的民主政治、地方政府的民主问题、战时地方民意机关应如何设立、地方民意机关问题评议、地方行政与地方参政、地方民意机关的建立、省县参议会的工作等问题。[19]因1939年各省临时参议会才陆续设立,故该书不太可能对其运作等情况有深入探讨。亢真化则阐述了抗战时期地方基层组织,新县制的确立,地方民意机关的设立、特质、功能等问题。[20]囿于作者的立场,其评价还有待商榷。建国后,大陆学界出版了大量有关民国政治、宪政、民主进程的演进过程等方面的专著,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专著对抗战时期的省临时参议会均无论及。较为典型的如徐矛所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也仅仅提及“两面性格”的国民参政会,对省临时参议会并无提及[21]288-329;谢俊美的《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22]只涉及民国初年;耿云志的《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23],以及程舒伟的《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24]等著作均未有相关省临时参议会内容。有的论著虽有涉及但仅限于有关省临时参议会的相关条例叙述,并未展开论述和深入分析,相关代表作如李进修的《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25]338-343,袁继成的《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对地方参议会也仅限于条文列举[26]290-300;林代昭的《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27]468-470对省临时参议会也大体如此。李新主编的《中华民国史》[28],以及张宪文所著《中华民国史》[29]作为学术界中研究民国通史的著名学者,在其主编或所著的民国通史在涉及抗日战争相关篇幅中对省临时参议会均没有涉及。 2011年,由支绍增任首席专家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编写组编纂的《中国抗日战争史》[30]对省临时参议会也无论述。不少省份所编抗战史,如徐则浩主编的《安徽抗日战争史》[31],孙代兴主编的《云南抗日战争史》[32]均未提及该省的省临时参议会。即便是抗战大后方的中心——重庆,无论是《重庆通史》[33],还是《重庆抗战史1931—1945》[34]也未提及省临时参议会。台湾方面因抗战时期为日本殖民地,无临时参议院的设立,故台湾方面的研究更多是从战后地方参议会着手,对战时参议会的研究大多只是涉及国民参政会,如秦孝仪主编的《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第三册相关部分[35];有的则是侧重于中央层级的议员结构研究,如张朋园的相关研究[36]。

总体来看,学界目前对抗战时期的省临时参议会还缺乏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既有研究主要是以个案研究为主。现有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案分析不多,总体概述乏善可陈。目前对抗战时期的省临时参议院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个案研究又相对集中于川、渝、桂、浙等少数几个省份,对抗战大后方的主要区域研究还不完整,对其他省临时参议会的研究还有不少空白。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控制下全国省临时参议会做整体系统研究的还非常缺乏,部分关于民国政治史的专著中仅有简单的描述,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二,研究内容及视野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在研究内容上,多为概述性描述,对议案内容尚缺少细致分析;在研究视野上,还较为缺乏从社会动员视野、政治参与视野等方面对省临时参议会做多面相的透视。

第三,现有研究比较分析不够深入全面。抗战时期的省临时参议院设置情况,国民政府中央有统一规定,但当时处于战乱时期,情况变化多端,各省设置情况也有差异。例如,处于战区省份的临时参议会与大后方相对稳定的省份临时参议会相比在设置情况、具体运作方面有何差异;地方势力较为强大的省份与国民政府直接完全控制的省份相比临时参议会的构成是否有差异?府会关系如何?国民党内部派系争斗在省临时参议会中怎样体现?上述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

此外,大后方的省临时参议会在形塑国民党统治方面发挥了何种作用?中共控制的边区参议会对塑造中共抗战、民主、团结的政治形象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二者在形塑各自政治形象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比较和探讨之处?对省临时参议会在抗战中的具体作用及对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问题还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

三、研究的可行性与价值

任何历史研究都必须具备基本的史料。作为战时的省临时参议会所留存资料是否足以支撑这一课题是该研究必须解决的先导问题。目前学界对民国议会政治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抗战时期的省临时参议会已有初步探讨,为后期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省临时参议会资料较为丰富,建立省临时参议会的各省图书馆、档案馆均有较多的资料可供参考,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藏有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关于全国临时参议会的统计资料。台湾国民党党史馆及“国史馆”中也有不少关于省临时参议会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为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基础。同时,战时各省的报刊杂志也为我们研究省临时参议会提供了不少素材。应该说,现存资料是可以支撑对战时省临时参议会做比较深入的研究。

学界对省临时参议会的关注度不够,相当程度上是认为省临时参议会在战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大,故未予以充分的关照。从战时政治研究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地方政治的独特性角度出发,开展对抗战时期的省临时参议会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第一,这是抗战大后方研究的对象之一。抗战大后方研究对象涉及多个方面,抗战大后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即是其中之一。抗战时期的省临时参议会属于抗战时期政治方面的变化之一,对以抗战大后方为中心的省临时参议会研究有助于拓展抗战大后方研究范围,提升抗战大后方研究深度,丰富抗战史研究。

第二,对抗战时期省临时参议会的研究是深化各省地方史研究的必要举措。各省临时参议会所提议案包含了该省在抗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议案,我们可以从中观察该省在抗战时期各方面的重要变化,对完善和提升该省地方史研究水平多有裨益。

第三,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控制下的省临时参议会研究有助于加强中国宪政史、民国政治史研究。从宪政民主制度在中国的移植和实践角度观察,这一制度既体现在中央层面,也体现在省级及地方层面。通过对以大后方为中心的省临时参议会做一全景式整理和研究,使国民参政会、省临时参议会、县市参议会构成战时国民政府各级民意机构有机整体,加深对战时国民政府各级民意机构的认识,深化对近代中国在追求民主政治道路上的曲折历程的理解。

第四,对抗战时期省临时参议会的研究有助于深化中国抗战史研究。国民参政会为社会精英提供了国家层级的政治参与机会和政治舞台,还有大量社会精英也需要这种机会和舞台,省临时参议会从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上述条件。通过省临时参议会这一舞台,从对这一机构在战时所发挥的作用做具体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抗战过程中如何凝聚人心,团结各阶层,最终取得胜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省级政权的运作和体现。

第五,加强抗战时期的省临时参议会研究,有助于借古鉴今。重点研究抗战大后方省临时参议会及其他省份临时参议会的设置及运作情况,并将国民党政府控制地区的各省临时参议会与中共控制地区的边区参议会做较为全面的比较,探讨二者在塑造各自政治形象过程中发作用,有利于总结和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进一步倾听民意,汇聚各界智慧,促进地方发展,为今天中国各省的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些许借鉴。

四、结语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伴随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逐渐觉醒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艰难历程。在沐浴欧风美雨的过程中,西方宪政思想曾经成为中国人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将其移植到中国。以后知者的角度审视,这种学习和实践充满了坎坷和艰辛,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段并不成功的经历并非失去其研究的意义。在中国不断崛起的今天,如何实现政治现代化仍然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课题。通过对抗战时期省临时参议会的制度设计与运行、各省临时参议会设置情况、府会关系与党派斗争、社会动员视野下的省临时参议会、政治参与省临时参议会、省临时参议会与边区参议会之比较、省临时参议会在政党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为我们全面了解大后方各省战时政治提供新的视角,是一扇观察省级地方政治的窗口。

注释:

①关于国民参政会是否是真正的民意机构,海峡两岸及海外学者有所分歧,周勇认为其并非真正的民意机构,台湾学者马起华则认为其具备民意机关的职能和特征,加拿大的徐乃力称之为“战时国会”。上述观点详情可参见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续编),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7-61页,593-642页。国民参政会尽管与真正的国会(议会)有差别和距离,但带有若干民意机构的特点当属无疑。

②大后方指抗战期间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国民党统治地区,其概念和外延可参见潘洵《论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的形成与演变:兼论“抗战大后方”的内涵和外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3页。

[1]薛恒.民国议会史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4(3).

[2]孙冬梅,罗开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参议会研究综述[J].兰台世界,2008(5).

[3]向中银.重庆市临时参议会研究(1939-1946)[D].成都:四川大学,2009.

[4]马晶.浙江省临时参议会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0.

[5]王凤青.国民参政会研究述评[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6]张华腾.近年来中国议会史研究综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1).

[7]向中银.督促与配合:反轰炸中的重庆市临时参议会:以议案为中心的考察[J].西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3).

[8]瞿巍.“名”“实”之间 四川省临时参议会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9]赵祖平.抗战时期的政治参与[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

[10]许秀孟.国家、社会与粮食:抗战时期四川省临时参议会有关粮食政策的讨论[J].(台)国史馆馆刊,2012(31).

[11]王晓军.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广西省临时参议会[J].广西社会科学,2010(1).

[12]王晓军.权与能之争:抗战时期广西省临时参议会与省政府[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5).

[13]詹朝东,黄冬芳.抗战时期广西省临时参议会述评[J].社会科学家(增刊),2006(10).

[14]刘楠楠.云南省临时参议会为滇籍华侨参加参政会、侨委会与行政院秘书处来往函[J].民国档案,2010(1).

[15]李明.民国时期云南省民意机构变迁概况[J].云南档案史料,1991(2).

[16]孔玲.略论民国时期的贵州省级民意机关[J].贵州社会科学,2002(5).

[17]王付昌.抗日战争时期的广东省临时参议会述评[J].广东社会科学,2000(4).

[18]黄昊.抗战时期安徽省临时参议会述论[J].皖西学院学报,2010(6).

[19]邵力子.地方参政制度[M].上海:上海独立出版社,1939.

[20]亢真化.地方民意机关与基层政治[M].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

[21]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2]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增补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3]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4]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5]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26]袁继成.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27]林代昭.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8]李新.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9]张宪文.中华民国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0]中国抗日战争史编写组.中国抗日战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1]徐则浩.安徽抗日战争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2]孙代兴.云南抗日战争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3]周勇.重庆通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4]周勇.重庆抗战史1931—1945[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5]秦孝仪.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M].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

[36]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Research Review on the Provisional Provincial Council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Period

HONG Fuzhonɡ,WANG Liyuɑn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iences,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Nan'an Chongqing 400067;The Eleventh Middle School of Chongqing,Nan’an Chongqing 400061,China)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public opinion bureaus concentrated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and the research center of these bureau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was the National Political Council.However,research on other public opinion bureaus,especially those provincial public institutions was lagged behind.Through investigating and study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wartime provisional provincial council,provincial government operation,and loc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it opens a window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provincial politics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period.

The Rear Area;The Provisional Provincial Council;Local Politics

D693

A

1009-8666(2017)05-0077-06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5.011

[责任编辑、校对:王菁]

2017-03-11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中国共产党在西南大后方的形象建构研究”(2016BS121);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启动费项目“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的作用研究”(1655001);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抗日根据地对伪造货币的治理及其历史经验研究”(16BDJ013)

洪富忠(1977—),男,四川宜宾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汪丽媛(1975—),女,重庆南川人。重庆市十一中历史教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参议会大后方抗战时期
从参议会提案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底色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1946-1949年杭州市参议会组织构成、职权限定及其评价
大后方民众抗日救亡掠影展开幕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决战“大后方”——突发报道中的编辑价值
纪实的力量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议会制度理论与实践初探
——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为视角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考察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