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一部关于孤独的综合性“大词典”
2017-03-12杜吉刚
杜吉刚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作品承续了作家一贯的主题风格,重点探讨了人类的孤独情感。不过,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该部小说对于孤独的探讨,并没有局限于孤独的某一个层面,而是尽可能地将目光投向了孤独的整体。小说不仅揭示了个人的孤独,而且还揭示了家族的孤独,甚至还揭示了民族的乃至拉丁美洲的孤独。因此,可以说《百年孤独》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综合性“大词典”。
一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不同孤独类型的人物形象,从个体存在的角度阐释了孤独的心理学内涵。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是一个因执着于各种探索而走向孤独的人物。他受吉普赛老人墨尔基阿德斯的影响,对科学试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对外面的文明社会充满了向往。他利用磁铁勘测黄金,利用放大镜研制新式武器,利用罗盘和六分仪观测星体探测空间,在炼金实验室里试炼点金石,运用银版照相术查找上帝存在的科学依据,试图利用钟摆原理设计永动系统,等等。“他的想象常常超越大自然的智慧,甚至比奇迹和魔术走得更远。”①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2、4、8 页。他往往“连续好几天像是着了魔,喃喃自语,说出一连串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惊人设想”②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2011 年版,第 4、4、11、69 页。。“他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独自在家中晃悠,对谁也不理睬。”③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2、4、8 页。但是,落后与愚昧的生活环境注定了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科学探索的失败。他的科学探索不仅不被村上的人理解,甚至也不被自己的妻子理解。当他发着高烧,因激动而颤抖地说出自己的新发现“地球是圆的,像个橘子”④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2011 年版,第 4、4、11、69 页。时,乌苏拉愤怒地摔碎了他的观测仪器,而全村人则都认为他失去了理智,甚至有人将他视为某种诡异巫术的牺牲品。面对这种状况,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感到了莫大的悲哀,“世界上正在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就在那边,在河对岸,就有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我们还在过着毛驴似的生活”⑤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2、4、8 页。,“我们注定要在这里活活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2011 年版,第 4、4、11、69 页。。尤其是当他发现,自己的这种呕心沥血的探索对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毫无帮助时,“他花了六个小时观察各种事物,试图找出一分一毫与前一天的不同之处,期待发现某种变化能证明时间的流逝”⑦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2011 年版,第 4、4、11、69 页。,但终于什么也没有发现,于是,他失去了理智,最终被捆绑在一棵栗树下长达半个多世纪。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孤独是科学智慧的孤独,是曲高和寡的孤独,是不被现实容纳和接受的超前意识的孤独。他的“发狂”实际上不过是他的超前智慧不为智力平凡的常人所理解的表现而已。他被捆绑在树上这一情节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说明,在马孔多这样一个愚昧落后的地方,科学先驱者们的超前智慧,不仅得不到理解、认同,而且还有可能招至束缚、扼杀。
奥雷良诺上校走向孤独的原因有些复杂。小说里写他从小就沉默寡言、性格孤僻,甚至“在母亲腹中就会哭泣”①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 13、121、151、147、148、177、176、176 页。。很明显,在作者看来,奥雷良诺的孤独有天生的成分。小说还写到了奥雷良诺在妓女面前的羞惭以及妻子死亡后的挫败感,这些当然也是导致奥雷良诺孤独的因素。但是,我们通观奥雷良诺上校的一生可以看出,其走向孤独的关键还是在于战争给他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奥雷良诺之所以要参加自由派、之所以领导武装起义,主要是出于对保守派卑劣政治骗局和残暴统治的义愤。为此,他先后发动了数十起武装起义,率领部队南征北战,成为政府最惧怕的人物。但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他却越来越弄不清楚自己到底为何而战,越来越感到战争的无正义性。因为自由派为了笼络人心、获取支持,基本上推倒了自己所有的原则,改变了初衷,回到了与保守派一致的立场之上,最初为了正义而发动的战争,最终却演变成了纯粹的权力之争。所以,当部下毕恭毕敬地向他报告“一切正常”的时候,他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正常”恰恰是这场永无休止的战争最可怕的地方,因为“什么都不曾发生”,什么也没有改变,于是,他在政治上幻灭了。另外,奥雷良诺参加自由派、领导武装起义也有着追求高位、谋求权力的成分。他自己曾坦言“打仗是为了自尊”②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 13、121、151、147、148、177、176、176 页。,“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③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 13、121、151、147、148、177、176、176 页。。他的母亲乌苏拉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打胜仗也好,打败仗也好,他都出于同一个原因,纯粹出于罪恶的傲气”④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第234、37-38 页。。但是,“就在他的权威被所有起义军将领承认的当天夜里,他猝然惊醒,叫喊着要毯子。一种内在的寒冷直入骨髓,即使烈日当空也让他不堪其苦,好几个月都难以安睡,到最后成了习惯。权力带来的陶醉消失于阵阵烦恼之中”⑤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 13、121、151、147、148、177、176、176 页。。因为对他来讲,权力、高位也是与残酷的镇压以及其他绝情无义的行为紧紧相联的,所以,权力与高位也意味着危险。他不由自主地怀疑手下的军官对他撒谎,对最亲密的战友也产生了敌意。“最好的朋友是刚死去的朋友”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 13、121、151、147、148、177、176、176 页。成了他的口头禅。正因为如此,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不管什么人,都不可靠近离他三米之内的范围。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副官都会用粉笔在他周围的地上画一个圈,那个圈里只有他一个人能进去。权力与高位并没有给他带来他想要的那种荣誉感、那种生命的充实感,而有的则是那种与别人的深深的隔膜感、那种无休无止的阵阵寒意。那么,这就是他追求的目标吗?于是,他对权力的追求也幻灭了。总之,战争给奥雷良诺带来的只有空虚与迷惘。他最终悟道“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⑦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 13、121、151、147、148、177、176、176 页。。于是,他从战争的泥潭中抽身出来,躲进了孤独的深穴之中。他呆在作坊里足不出户,小金鱼生意是他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纽带。“用小金鱼换来金币,随即把金币变成小金鱼,如此反复。”⑧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 13、121、151、147、148、177、176、176 页。后来干脆不再出售,而是做完二十五条后熔掉重做。“实际上上校在乎的不是生意,而是干活本身。”⑨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 13、121、151、147、148、177、176、176 页。他就以这种方式,来获得心灵的平静,等着自己的下葬。总之,奥雷良诺是一个因政治幻灭、权力幻灭而走向孤独的人物。
蕾蓓卡是一个因缺乏关爱、遭受嫉恨而走向孤独的人物。蕾蓓卡在小说中第一次出场,展现给读者的就是一个孤独的形象:“她一到这里就坐在摇椅上吮指头。人们向她提问,她毫无听懂的表示。……大家几乎把她当成聋哑人了。……她躲在家中最僻静的角落里,坐在摇椅上吮指头。没有东西能引起她的注意,只有那挂钟的音乐使她惊恐不已,她每隔半小时就用畏惧的目光搜索一番,仿佛在空中某个地方能找到那音乐似的。一连几天人们无法让她吃饭,谁也搞不懂她怎么没有饿死。最后还是印第安人了解了事实真相。因为他们经常蹑手蹑脚地在家里走来走去,他们发现雷蓓卡只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手指从墙上挖下来的石灰块”⑩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第234、37-38 页。。这时她是一个孤儿,父母双亡,被带到布恩地亚家寄养。此时她之所以孤独,很明显是由于家人关爱的缺乏。在蕾蓓卡的一生当中,她一直都没能走出孤独,原因也是在于她生命中一直缺乏关爱、遭受嫉恨。与意大利技师皮埃特罗·克雷斯庇的受挫恋情、与霍塞·阿卡迪奥大逆不道的婚姻,是蕾蓓卡整个人生中两件非同寻常的事件。这两桩事件体现了蕾蓓卡打破孤独的努力,但结果却是失败,她不仅没能走出孤独,反而是接受了孤独。与意大利技师皮埃特罗·克雷斯庇的恋情之所以屡屡受挫并最终失败,主要原因是妹妹阿玛兰塔的嫉恨、作梗,她不仅伪造了皮埃特罗·克雷斯庇母亲病危的信件阻止他们的婚礼,而且还反复设计事故以推迟他们的婚礼,最终造成了恋情的失败。另外,家人关爱的缺乏也是导致蕾蓓卡恋情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于蕾蓓卡的恋情,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虽然表示赞同并给予祝福,但他很快走向了疯狂。乌苏拉一开始极力反对,后来虽然同意,但在何时举行婚礼上并不用心。她先是把蕾蓓卡的婚礼与奥雷良诺的婚礼安排在一起,后来又听从阿玛兰塔的意见,决定等教堂落成后再举行婚礼,而等蕾梅苔丝去世之后,就再也不去理会此事了。面对这种状况,蕾蓓卡孤独异常,只能以吃土来排遣自己的绝望。与霍塞·阿卡迪奥的婚姻虽然没人能够阻挡,但也没能获得家人的祝福。乌苏拉更是禁止他们再进家门。而就是这一婚姻,也没能维持长久,数年后随着霍塞·阿卡迪奥遭暗杀而结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谁也不想孤独。所以,人们喜欢交朋友、结婚生子,喜欢事业成功,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等等。但是,倘若辛辛苦苦一番之后发现,不论怎样挣扎、摸爬滚打,最终还是孤独,那么人们便不免产生这种想法:闭守孤独,以享安宁。蕾蓓卡的情况正是这样。所以,从丈夫尸体被抬走的那一刻起,她就紧闭家门,过上了活死人的生活。她把自己包裹在高傲的厚壳里,尘世间的一切诱惑都无法将其打开。小说分三次描写了蕾蓓卡独享孤独的状况。第一次是以奥雷良诺的眼光来描写的。奥雷良诺看到,“她遍体着黑直到指节”,“感觉她骨头的磷光从皮肤透出,感觉她在重重鬼火间行走”①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140、298页。,简直是一个旧时的鬼影。第二次是以奥雷良诺·特里斯特的眼光来描写的。奥雷良诺·特里斯特是奥雷良诺上校的私生子,他打算定居马孔多,在租房子时见到了蕾蓓卡:“锈成铁屑的铰链,几乎靠厚厚实实的蜘蛛网粘住的大门,被潮气浸得像焊住了的窗户和让野草野花穿成千疮百孔的地面——在那些缝隙里趴着蜥蜴和各种各样的爬虫,这一切看来更证实了这儿至少已经有半个世纪没人住过的说法。……他一肩膀撞开了大门……等灰雾消散后,猛然看见客厅正中一位瘦骨嶙峋的女人,穿着还是上个世纪的服装,秃脑袋上残存着几绺黄发,她长着一对大大的、依然很美的眼睛,眼睛里最后的一丝希望的火花早已熄灭,脸上的皮肤由于索然无味的孤独都裂开了口子”②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第206、235 页。。最后一次描写是在蕾蓓卡死后。蕾蓓卡死前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人们强行打开她的卧室看到的情景是:“她躺在孤寂的床榻上,像虾米般缩成一团,头发因生癣而落尽,大拇指含在嘴里。”③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140、298页。可以说,孤独之情难以名状。其实,蕾蓓卡并不是天生的冷漠之人,她也知道知恩图报。乌苏拉治好了她的嗜土症,她就和乌苏拉最亲,她们之间的亲密就连乌苏拉的亲生儿女都比不上。结婚后,奥雷良诺是唯一关心他们的人,等到奥雷良诺面临死刑时,她执拗地冒死相救。蕾蓓卡的孤独不是天生的,她与《枯枝败叶》中吃草的法国医生一样,孤独是由环境造成的。乌苏拉暮年曾发出“蕾蓓卡我们对你真是太不公平”④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第206、235 页。的悔悟之言,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小说当中,阿玛兰塔是一个最令人困惑、最不可思议的人物。她对意大利技师皮埃特罗·克雷斯庇一腔痴情,为此不惜一再对姐姐蕾蓓卡的婚礼进行破坏,但是当天随人愿皮埃特罗·克雷斯庇向她求婚时,她却又决然地予以拒绝,并最终导致了皮埃特罗·克雷斯庇的自杀身亡。她期盼马尔克斯上校陪伴左右,希望为他燃起青春的激情,为他忠心不改暗自欣喜,但是当马尔克斯向她求婚时,她同样予以拒绝。马尔克斯富有耐性,一再追求,阿玛兰塔也任性执拗,也一再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她渴盼与侄子奥雷良诺·霍塞睡在一起,与他在家中各个角落你追我逐,但是当乌苏拉险些发现了他们的私情,当侄子想进一步推进他们的关系时,她却又断然拒绝。阿玛兰塔是渴望爱情、渴望男人的,她的一生也有幸不断地为真爱所环绕,但是她总是欲求又拒孤独一生,没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这是什么原因呢?乌苏拉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她那强烈的爱情与不可战胜的怯弱之间殊死搏斗,而最后却是那种荒谬的恐惧占了上风,阿玛兰塔的这种害怕的感情始终凌驾于她自己那颗备受磨难的心。”①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第235页。也就是说,她是由于自卑、由于怯懦,这种理解当然有其道理。面对马尔克斯上校的求婚,阿玛兰塔的回答是“我谁也不嫁”,她告诉他,“尤其不嫁给你。你太爱奥雷良诺才想跟我结婚,因为你没法跟他结婚”②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123、175、203、208-209、205 页。。其实,阿玛兰塔之所以拒绝意大利技师皮埃特罗·克雷斯庇也与这大同小异。在阿玛兰塔看来,皮埃特罗·克雷斯庇向她求婚,这只不过是他不能与蕾蓓卡结婚的无奈之举而已。所以,阿玛兰塔尽管深爱着皮埃特罗·克雷斯庇,她却不得不拒绝这份感情。因为她追求的是双方的渴慕,而不是一方的施舍或替代。很明显,阿玛兰塔前两次婚恋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她的自卑。但是,这仅仅是表面,更为深层的原因是她的嫉妒。蕾蓓卡比阿玛兰塔漂亮,首先赢得了皮埃特罗·克雷斯庇的爱情,这使阿玛兰塔饱受折磨,嫉恨异常,进而扭曲了她的心灵、摧毁了她的自信。于是,她对一切优于自己的竞争对手都充满嫉妒,对一切追求者的追求都缺乏自信。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应该说,嫉妒是阿玛兰塔走向孤独的逻辑起点。当然,阿玛兰塔对侄子奥雷良诺·霍塞的拒绝,不属于这种情况,那更多是出于恐惧,是出于家族乱伦的禁忌,惧怕生出猪尾巴的孩子。后来的阿玛兰塔·乌苏拉没有顾忌这一点,勇敢地与自己的外甥结合,生出了带猪尾巴的孩子,进而终结了孤独的家族。所以,恐惧、怯懦也成了阿玛兰塔走向孤独的原因之一。总之,是嫉妒、自卑、怯懦把阿玛兰塔封闭了起来,使她难以走出自我,难以达至与别人心心相印的境界。当阿玛兰塔最终明白了这一切的时候,她已经不再去作任何努力改变这一状况了。既然已经走不出自我、走不出孤独,那就不如安享孤独、守护孤独。所以,为自己编织裹尸布,白天织晚上拆,反复地编织就成了自己的一种必然选择。她的如此行为不是为了击败孤独,而是为了持守孤独。
俏姑娘雷梅苔丝是一个因纯真不能融入现实世界而导致孤独的人物。雷梅苔丝不属于这个世界,即所谓的“遗世独立”。她“早在母腹中就注定永不受玷染”③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123、175、203、208-209、205 页。。“岁月流逝,她却永远停留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对各样人情世故越发排斥,对一切恶意与猜忌越发无动于衷,幸福地生活在自己单纯的现实世界里。”④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123、175、203、208-209、205 页。她不明白女人为何要穿胸罩、衬裙,于是便为自己缝制了一件宽大的麻布长袍裸体穿上。她认为在家里赤身露体才是唯一体面的方式,以致直到20岁的时候,还常常赤身裸体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她厌烦打理垂至腿肚的长发,于是索性理了个光头。她对所有男人的追求无动于衷,对所有围绕她产生的混乱也毫无察觉。而家人们也“对她不闻不问,任其自然”,她“独自留在孤独的荒漠中,一无牵绊”。⑤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123、175、203、208-209、205 页。外人惊艳于她的外表,但也止于她的外表,无力穿透两个世界的阻隔,进入她的世界。于是,雷梅苔丝在这个世界上所能够做的也只有沐浴。“她上午十一点钟起床,接下来的两个小时赤身露体关在浴室里杀蝎子,慢慢从漫长而昏沉的梦境里清醒过来。然后她用加拉巴木果壳瓢从池里舀水沐浴。沐浴过程漫长而细致,充满仪式感,不了解她的人会以为她在专注地欣赏自己的胴体,而那胴体也的确值得这样欣赏。其实对她而言,这一独自进行的仪式毫无肉欲的意味,仅仅是打发时间的方式,直到自己有了吃饭的胃口。”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123、175、203、208-209、205 页。雷梅苔丝的一生,可以说既没有人能够走进她的世界,她也没能突破壁障融入这个世界。她的一生只有孤独,但也无所谓痛苦,她只是平静地生活于另一个世界之中。她的出生好像就是为了向世人显示孤独的存在似的。在小说当中,她事实上成为了一个孤独的符号。她升天而去是必然的,因为她根本就不属于这个污秽的世界。
除以上这些人物外,小说塑造的孤独人物形象还有:一生执著于振兴家族延续家族血脉但是无人能解的乌苏拉,一生流连于情欲世界而不知世间还有他物的霍塞·阿卡迪奥,深陷于自卑与权力的泥潭而无力自拔的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深陷于与姑妈乱伦情感而无力自拔的奥雷良诺·霍塞,因恐惧躲进墨尔基阿德斯的房间后半生足不出户的霍塞·阿卡迪奥第二,终生耽于自己身世幻想的菲南达,在修道院里想念着马乌里肖终生一言不发的梅梅等。可以说,马尔克斯通过塑造这样一些不同孤独类型的人物形象,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冷漠无情、自我中心、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进而从个体存在的角度揭示了孤独的多样化内涵。
二
小说还描述、揭示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进而从血缘群体的角度阐释了孤独的内涵。在小说当中,作者主要发掘、揭示了布恩地亚家族孤独表现的以下几个方面:内聚力与回归情结、近亲婚姻与乱伦情结、性格与行为的遗传性。
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首先表现为家族的内聚力与家族成员的回归情结。在作者笔下,布恩地亚家族的成员,尽管彼此间缺乏心灵沟通,彼此间冷漠相对,拒他人千里之外,但他们却又相互吸引,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布恩地亚家族就如同一块巨大的吸铁石,召唤着每一个散落到世界各地的家族成员回归故里。霍塞·阿卡迪奥曾跟随吉卜塞人出走,浪迹天涯,但最终还是回到家中;奥良诺上校早年曾领导起义军南征北战,足迹踏遍加勒比各地,但投降后选择的则是回到故里继续做小金鱼;奥雷良诺·霍塞也曾跟随父亲征战各地,但最终还是回到家乡死在家乡;奥雷良诺上校曾在加勒比各地撒有自己的血脉,先后生下17个私生子,这些私生子也都鬼使神差地一再回到马孔多访问,并全部在额头刻下家族的徽章——灰十字;霍塞·阿卡迪奥与阿玛兰塔·乌苏拉先后被父母送到欧洲读书,接受或新式或传统的教育,他们最终也是执意回到家中,继续祖先的生活。在作者笔下,布恩地亚家族的每一位成员,不管走出多远,都无法逃脱家族磁场的牵引,他们都必然要回到这个强大的磁场中等待判决。家族呼唤着每一位成员回归故里,并将他们紧紧地吸附在自己的周围不让其离去。
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还表现为近亲婚姻与乱伦情结。布恩地亚家族的第一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与乌苏拉是表兄妹,他们的后代都普遍怀有乱伦情结。霍塞·阿卡迪奥与自己的情人庇拉·特内拉待在一起时,常常想到的是自己的母亲,后来他又拐走了自己父母的养女蕾蓓卡并结为夫妻。奥雷良诺上校也曾找庇拉·特内拉睡觉,他的妻子雷梅苔丝与他年龄悬殊,与他结婚时甚至可以做他的女儿。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在不明自己身世的情况下,也曾欲火中烧希望与庇拉·特内拉睡觉。奥雷良诺·霍塞成年之后一直深陷于对姑姑阿玛兰塔的畸恋中不能自拔。奥雷良诺上校的17个私生子来到马孔多见到俏姑娘雷梅苔丝一个个难以自持,险些酿成悲剧。奥雷良诺第二与霍塞·阿卡迪奥第二也曾有过共享一个女人的经历。家族的第五代霍塞·阿卡迪奥直到死时还在想着曾祖母阿玛兰塔。家族的第六代奥雷良诺在不知自己身世的情况下与自己的姨妈阿玛兰特·乌苏拉结合在了一起。布恩地亚家族血缘上的这种内聚力、这种乱伦情结还突出地表现为对于异姓婚姻的排斥。庇拉·特内拉分别与霍塞·阿卡迪奥及奥雷良诺上校生有一个孩子,但她始终没能获得家族的认可。雷梅苔丝嫁给奥雷良诺上校,但结果不久就被毒死了。阿玛兰塔先后有两个异姓追求者,前者自杀,后者终生独身,阿玛兰塔则终老闺中。梅梅与马乌里肖·巴比洛尼亚相恋,但结局是后者被菲南达请来的哨兵一枪击中,落得终生卧床。阿玛兰塔·乌苏拉本来已与加斯东结婚,但最终选择的还是分开。布恩地亚家族前前后后总共七代,总共维持下来的异姓婚姻仅有三人:霍赛·阿卡迪奥·布恩地亚、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奥雷良诺第二,而其中第一代霍赛·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与乌苏拉的婚姻还属于近亲婚姻。总之,乱伦情结似乎成了布恩地亚家族成员的宿命。
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还表现为性格与行为的遗传性。布恩地亚家族的成员,秉性具有明显的传承性,这就如同他们的名字一再重复或相加一样。乌苏拉是小说中活的最长的人物,她阅尽了布恩地亚家族的盛衰演变,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所有叫奥雷良诺的都离群索居,却头脑出众;所有叫霍塞·阿卡迪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都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这仅是就男性而言。其实布恩地亚家族的女性也是这样。比如,所有叫雷梅苔丝的都拥有非凡的美貌,心灵往往较为单纯;所有叫乌苏拉的都充满活力,热衷于振兴家业。布恩地亚家族的成员不仅性格具有遗传性,行为也具有遗传性。霍塞·阿卡迪奥第二清理河道开发航路的宏伟工程与当初他曾祖父的诸多狂想相比毫不逊色;奥雷良诺·特里斯特画出铁路的图样与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所绘制的太阳战方案草图一脉相承;霍塞·阿卡迪奥第二领导香蕉园工人罢工也与奥雷良诺上校领导起义似有传承;还有布恩地亚几代子孙对于羊皮书的一再破译,以至于乌苏拉多次发出这样的感叹“世界好像在原地转圈”①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259、15-16、198、196 页。。
小说虽然描述、揭示的是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但是这种描写、揭示确实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近亲婚姻与乱伦情结这种状况,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家族的谱系中可以看到,查尔斯二世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代国君。在查尔斯二世之前的200年中,家族的11次重要婚姻中有9次是近亲结婚。叔叔与侄女这种近乎乱伦的婚姻,在西班牙哈布斯堡宫廷屡见不鲜。查尔斯二世的曾祖父菲利普二世是他曾祖母安娜的舅舅,他的父亲菲利普四世是他母亲玛丽亚娜的舅舅。另有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方约克纳帕塌法县的几个贵族家庭、麦克尤恩笔下的几个家庭也都存在这种情况。再如性格与行为的遗传,这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也不乏案例。拜伦性格狂放,素有“恶魔诗人”之称,他的这种性情其实就与他父系、母系祖先有着明显的关联。他的父亲是个堕落贵族,被称为“疯子杰克”。他的母亲则是神经质的。在母方的家族史上,企图自杀或下毒药谋害他人者不乏其人;在父方的家族史上,则时而有英雄的冒险业绩,时而有不顾一切的放荡。再有内聚力与回归情结,我们常说的 “故土难离”“叶落归根”“衣锦还乡”是否属于这种情况?家族是社会的,需要融入社会。一个家族如果从社会当中孤立了出来,不与社会上其他家族有人员、信息、事业上的交流,那么这个家族不仅会陷入孤独状态,也必然会走向没落。布恩地亚家族最后在地球上消失,应该是必然的。
三
小说还描述、揭示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孤独,进而从民族、地域的角度阐释了孤独的文化学、社会学、地理学内涵。在小说当中,马孔多不仅是一个不断扩展的小镇,更是一个映射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镜像之城”。作者通过对马孔多居民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孤独的以下几个方面:与世隔绝与愚昧落后、政治的残暴与荒诞、现实的神奇。
哥伦比亚与拉丁美洲的孤独首先表现为社会文化、社会生活与文明世界的隔绝。在小说当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马孔多居民对磁铁、冰块、望远镜、照相术、自动钢琴、留声机、电灯泡、电影和火车等这样一些现代事物的荒唐认识以及所产生的混乱——看到拖动磁铁所引发的景象,所有的人目瞪口呆;看到冰块,布恩地亚茫然无措,居然对孩子们说,“这是世上最大的钻石”,“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②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259、15-16、198、196 页。;看到自己和全家人的形象在一块闪光的金属板上凝固成永恒,布恩地亚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认为人的形象一旦被摄到金属板上,生命就会随之日渐销蚀;人们彻夜地观看发出惨白光芒的电灯泡;法国女郎带来的手摇留声机被看成是魔法音乐轮;电话令最不肯轻信的人也不免陷入了困惑;电影则引发了市民的愤慨,“因为他们刚刚为一个人物不幸死亡并被下葬而抛洒伤心之泪,转眼间那人又变成阿拉伯人,生龙活虎地出现在下一部影片里”③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259、15-16、198、196 页。,于是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嘲弄、欺骗,愤怒地把影院的座椅砸了个稀烂;而火车的到来更使人们惊愕不已、引发了骚乱,他们认为火车是“一个吓人的东西,好像一间厨房拖着一个镇子”④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第259、15-16、198、196 页。。马尔克斯通过这样一些描写,实际上写出了拉美社会为现在社会所遗忘所抛弃的状况、与现代文明社会的隔绝状况。马孔多居民之所以这么孤陋寡闻、之所以这么的少见多怪,主要也就源于他们的封闭自守,源于他们的生活世界与现代文明世界的隔绝。
哥伦比亚与拉丁美洲的孤独还表现为政治的残暴与荒诞。在小说当中,作者认真地描写了拉美大地上的政治状况。保守党操纵选举,欺骗选民。政府军士兵收缴马孔多居民的猎枪、砍刀、菜刀甚至农具,并作为自由派准备开战的证据予以上交。他们未经审判就处决反对派人员,还把一个被狗咬过的女人从家中强行拖出,并在当街活活打死。警察小队长只因孩子将汽水溅到了他的制服上,就用砍刀把孩子捣成肉泥,还砍下了前去阻拦的爷爷的头。政府军屠杀了三千多罢工工人,用一列二百节车厢的火车运到大海边抛弃,但是政府却运用一切宣传机器,向全国宣布罢工已经和平解决,没有人死亡。马孔多军事管制期间,政府军士兵搜捕工会领袖与嫌疑分子,并秘密处决。但军官们却反复向公众宣布:“马贡多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发生任何事情的,这儿是幸福之邦。”①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第291、282-283页。自由派的政治也大同小异。阿利里奥·诺盖拉医生是自由派的领袖之一,他信奉个人暗杀,主张消灭一切官员以及他们的家庭,特别是他们的子女,以便将保守派斩草除根。阿卡迪奥是自由派成员,他主政马孔多后,凡是抗议的人,一律关进牢房。一个乐队的小号手只因向他打招呼引起了众人的笑声,就被他下令枪决。奥雷良诺上校是自由派起义军领袖,他不仅下令枪毙自己的保守派朋友蒙卡达将军,而且还要枪毙自己的挚友马尔克斯上校。蒙卡达将军的遗孀只因没有允许他进门,他便下令让自己的私人卫队将其房舍夷为平地。更为荒诞的是,自由派发动起义,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内战,但是,事实上他们与保守派的唯一区别,不过是自由派是五点钟去望弥撒,而保守派是八点钟去而已。小说第十五章有一段文字,可以说把政治的荒诞写到了极致。
那些穿着黑衣服的老朽的律师,过去曾经围着奥雷良诺上校转,现在成了香蕉公司的代理人。他们用种种变魔术似的仲裁方法使人们的指责失效。工人们联名写了一份请愿书,可是过了很久也没有能正式送交香蕉公司。布朗先生看到这份联名请愿书后,马上把他那节豪华的玻璃车厢挂在火车上,同公司的其他头面人物一起离开了马贡多。可是,下一周的星期六,几个工人在一家妓院碰到了他们中的一个,就让他在请愿书的一份抄件上签了字。当时他正光着身子同一个女人呆在一起,那女人是自告奋勇引他上圈套的。那些可悲的律师们在法庭上证明那个人同公司毫无关系。为了不使任何人怀疑他们的说法,他们把那个人作为诈骗犯关进了牢房。后来布朗先生乘三等车厢乔装微行时又被人发现,就让他在请愿书的另一份抄件上签了字。第二天,当他出庭作证来到法官面前时,他的头发已经染成黑色,并操着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律师们证明他不是出生在阿拉巴马州帕拉特维尔的香蕉公司总负责人布朗先生,而是出生在马贡多的一位安分守己的草药商人,连他的名字达戈维托·丰塞卡也是在马贡多起的。不久以后,面对工人们作出的新的尝试,律师们干脆在公共场所公布了布朗先生已经去世的证明文件,而且是得到领事和外长们公证的文件。文件证明,他已于六月九日在芝加哥城被一辆消防车撞死。工人们对于这种旁征博引的胡言厌烦了,于是他们撇开马贡多当局,把他们的意见越级上诉最高法院。那里的法律魔术师们证明这些要求完全无效,简单说就因为香蕉公司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有任何为它服务的工人,该公司只是偶然招募一些临时工。至此,关于弗吉尼亚火腿、神奇的药丸和圣诞节活动厕所等等谎言已经彻底粉碎,经过法院判定,并以公告形式严正宣布所谓香蕉公司的工人是不存在的。②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第291、282-283页。
正是因为政治的残暴与荒诞,才使得哥伦比亚与拉丁美洲社会只在原地打转而不能前进,追不上现代文明的脚步,成为了一个落后、愚昧的民族与大陆,进而陷于孤独。而政治的残暴与荒诞本身也成为了哥伦比亚与拉丁美洲孤独的表征之一。
哥伦比亚与拉丁美洲的孤独还表现为现实的神奇性。在小说当中,作者着力描写了哥伦比亚与拉丁美洲现实的神奇性。人们的生活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神异现象:鲜血可以报信,失眠可以传染,人物可以升天,事情往往会有预兆,大雨一下就是四年多;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鬼混杂,生死交融,有的人甚至可以在生死间往来穿梭。许多人物拥有奇异的能力,俏姑娘的美可以致人死命,奥雷良诺上校可以未卜先知,佩特拉·科特的爱可以使牲畜染上多产症。马尔克斯认为这就是哥伦比亚与拉丁美洲的现实。在与秘鲁作家曼努埃尔·奥索里奥的谈话中,马尔克斯指出:“在加勒比地区,在拉丁美洲,人们在以不同的方式学习生活。我们认为,魔幻情景和‘超自然的’情景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平常的、普通的现实没有什么不同。对预兆和迷信的信仰和不计其数的‘神奇’的说法,存在于每天的生活中。……不管怎样,加勒比的现实,拉丁美洲的现实,一切的现实,实际上都比我们想象的神奇得多”①加西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朱景冬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309、291、291、51 页。。哥伦比亚与拉丁美洲的现实如此神奇、如此匪夷所思,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去表现、去使其他国家其他大陆的人们相信,这也成为了哥伦比亚与拉丁美洲孤独的一个症结所在。
《百年孤独》揭示了个人的孤独、家族的孤独、哥伦比亚与拉丁美洲的孤独。《百年孤独》成了一部关于孤独的综合性“大词典”。但是,马尔克斯写作《百年孤独》的目的却并非仅限于揭示各种孤独,他还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在一次与哥伦比亚记者玛·埃·萨佩尔的谈话中,马尔克斯指出:“我的书最后并非都是孤独。要我说,我是企图把所有的消极因素都摆在桌面上,以便让大家明白我们应该做的事”②加西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朱景冬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309、291、291、51 页。。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回答是克服孤独。如何克服?回答是爱情、是团结。在马尔克斯看来,布恩地亚家族的成员之所以孤独,马孔多之所以毁灭,原因就在于缺乏爱情、缺乏团结的精神。那么,出路也便在于寻回爱情、寻回团结的精神了:“也许唯一的选择是爱情,留给我们的唯一能拯救我们的东西也是爱情”③加西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朱景冬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309、291、291、51 页。;“孤独的反面是团结。”④加西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朱景冬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309、291、291、51 页。小说最后,布恩地亚家族的第七代,一个猪尾巴小男孩,作者说他是这个家族百年来唯一由爱情种下的产儿。小说安排他终结这个家族的历史,是很富有象征意义的。作者在创作的后期,连续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爱情和其他魔鬼》《苦妓回忆录》等“爱情专著”,其用心也很耐人寻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尔克斯所提供的孤独克服方案并不清晰、并不完善。在《百年孤独》中,布恩地亚家族的成员相互间缺乏关爱、缺乏团结的精神,这确实是他们孤独的主要原因。以爱情、团结的精神来加以应对、加以解决,也确实有其道理。但是,这种应对、这种解决仅限于人类个体。至于家族的孤独、民族的孤独,仅有爱情、团结的精神还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