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在高校文学史教材中的传播与接受
2017-03-12沈琳
沈 琳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哪些作家能进入文学史教材,在教材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学研究问题,它体现了文学史教材编写者的文学观念、审美意识、写作语境,反映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学术权力、教育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一种传播生态。张恨水是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多产小说家,其一生共创作了3000万字的作品,颇受当时市民读者的喜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颇具盛名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中却是作为一个另类存在着。20世纪50年代高校使用的文学史教材将其排除在外,直到80年代才被接受。教材编写者的文学史观、编写环境对张恨水小说的传播和接受都存在着很大影响。本文通过比较和研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使用的十余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发现张恨水在文学史教材中的表述内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部分文字介绍到专节乃至专章评述和从简单介绍到全面评价的过程,从中可见学者对于张恨水小说的态度逐步从不接受转向逐步接受并走向系统与深入。至于今日,张恨水已经比较稳定地存在于高校文学史教材里。
一、现代文学史教材中的张恨水传播状况
综览1950年代至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可以发现,这些教材对于张恨水的阐述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1950—1960年代张恨水缺席文学史教材。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先生的 《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三部教材在1950年代影响巨大、传播面广,影响延及1970年代,甚至到1980年代。这三部教材均未将张恨水写入。1960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组织师生集体编著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 (初稿)》(1960年印)、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文学史教研室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初稿)》(1962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组学生集体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也是只字未提张恨水的文学成就。
1980年代,张恨水出现在教材中,经历了从片段介绍到专节论述的过程。这一阶段编写的有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有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以下简称“唐弢本”)、九院校编写组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简称“九院校本”)、黄修己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以下简称“简史”)、冯光廉等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以下简称“教程”)、唐弢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简编》(1984年版,以下简称“唐弢简编本”)、钱理群等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以下简称“三十年”)。上述教材中,“唐弢本”最先将张恨水写入文学史,黄修己的“简史”有所涉及,但叙述简略,“教程”对张恨水的论述最系统,九院校本没写张恨水。有意思的是,“唐弢简编本”则删去了“唐弢本”中有关张恨水的阐述性文字。
1990年代,教材中有关张恨水的篇幅渐增,论述也有所深入。90年代影响较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有郭志刚和孙中田主编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简称“郭孙本”)、钱理群等修订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简称“三十年修订本”)、凌宇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简称“凌宇本”)。当然,影响最大的要算“三十年修订本”。“郭孙本”将张恨水安排在40年代国统区小说创作一章中,没有专节介绍,目录中也未见张恨水的名字,关于张恨水的内容是设在“第六节 《虾球传》及其他长篇小说”里。与“郭孙本”相同的是,“凌宇本”在目录中也没有张恨水的踪迹,在“国统区的小说创作”一章的“概述”中涉及到张恨水的两部小说《八十一梦》和《五子登科》。1999年“凌宇本”修订再版,关于张恨水的介绍仍在“概述”之中,但篇幅由原来的1段增加到近2页,所介绍的作品包括张恨水的《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多部重要作品。“三十年修订本”分三编二十九章编写,每一编都为通俗小说专设章节,与小说一章并列,每一章的通俗小说中都有关于张恨水的文字。
新世纪以来的现代文学史教材中,目录里皆有张恨水其名,篇幅较上一时期有所增加。影响较大的有下列几本:吴宏聪、范伯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自学考试教材,以下简称“吴范自考本”),用5页的篇幅对张恨水进行介绍,内容置于“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一章之下,该章有九节,张恨水列最后一节,专节介绍。黄修己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为通俗文学列专章,张恨水是其中一节,有5页的篇幅。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为通俗小说及张恨水设专章介绍,有9页篇幅。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将张恨水安排在“三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设“张恨水的章回体小说”一节,有10页篇幅。黄曼君、朱寿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有6页篇幅,目录章节中有张恨水名字,书中在第二个十年和第三个十年中均出现了分析阐述张恨水的文字。2016年,钱理群等人重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以下简称“重印本”),“重印本”保留原框架和容量,内容和提法稍有改变,原章节标题“通俗小说”改为“市民通俗小说”。但即便进入了新世纪,还是有一些教材只字不提张恨水和通俗文学,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即是一例。
判断作家的地位,看其能否进入文学史无疑是一个重要标准。一般说来,能否在文学史著的目录中出现是一个重要指标,那些能够在目录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无疑是被文学史家视为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而这些重要作家也会被按照以下几个等级进行排列:专章(一个作家或作品单独一章)、合章(几个作家或作品合为一章)、专节(一个作家或作品单独一节)、合节(几个作家或作品合为一节)。由教材对张恨水的传播来看,张恨水现在已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作家,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文学史教材对张恨水的接受
高校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是传播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载体,通过教材,我们可以了解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文学经典的传播接受历程,由此形成对作家、作品的经典意义的认知。高校文学史教材对张恨水的逐步接受,反映了张恨水作品走向经典化的发展变化过程:1950年代张恨水在文学史教材中缺失,1980年代对张恨水有所反映,但侧重于反映其1940年代以讽刺暴露为主的小说,1990年代之后的教材在章节标题中出现。从无到有,从少许文字到成段介绍再到占有专节分析阐述,张恨水越来越被关注。这一过程与文学史写作语境、写作者的文学史观以及张恨水研究成果的推进有直接关系。
1950年5月,教育部通过了《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规定“中国新文学史”为高校中文系的主要课程之一,并制定了《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初稿对讲课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和说明,要求课程要“运用新观点、新方法,讲述自‘五四’时代到现在的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着重在各阶段的文艺思想斗争和其发展状况,以及对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著名作家和作品的评述”。对此,张恨水的老朋友张友鸾曾撰文批评文学史对张恨水漠视的现象,他认为,“张恨水是我们同时代的一位章回小说大家。……现代文学史家对于这样一位有影响的作家,全都避而不谈,使人联想到‘汉代也许没有扬子云’这个历史故事”①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 1期,第 74、87、73页。。“张恨水的作品,不但不是黄色小说,也不是什么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他自成一家。……他有强烈的正义感,一生向往自由民主,爱国从不后人。”②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 1期,第 74、87、73页。“以作品创作数量之多,发行方面之广,影响范围之大,无论如何,章回小说大师的地位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他是占有现代小说史上应有的篇幅的。”③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 1期,第 74、87、73页。他的评价影响了此后文学史教材对张恨水的传播和接受思路。
1970—19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转型期。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在转型之中又有了新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这影响到教材对于张恨水的表述。
“唐弢本”将张恨水置于40年代国统区小说创作一节,从其两部长篇小说《八十一梦》《五子登科》落笔,再介绍张恨水的艺术成就及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指出他“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是三四十年代出现的由鸳鸯蝴蝶派向新小说过渡的代表性作家”④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 519、519 页。。在介绍其代表性作品时,《啼笑因缘》着墨颇重,对于其在这一时期努力去除“鸳鸯蝴蝶派”的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社会讽刺的角度阐释了《八十一梦》《五子登科》的价值和意义,认为 “张恨水在抗战时期的作品显示了他是一位具有爱国心的作家,在时代的教育和磨练下,获得了可喜的进步”⑤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 519、519 页。。黄修己的“简史”本在第二十三章“国统区的小说”中,在揭露国统区黑暗现实的作品一段中,用大约两百字,概括了张恨水的《八十一梦》和《五子登科》在讽刺揭露社会黑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但是,教材对张恨水前期的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一概不提,“就是张恨水这样的作家出于爱国的激情,也对黑暗现实表示不满,创作了讽刺小说……这些作品不能说写得深刻,但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讽刺也是很辛辣的”⑥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第487页。。从这两部教材看,张恨水在1940年代发表的具有讽刺批判色彩的作品首先被认可并进入文学史,其前期重量级作品被附带提到,对张恨水的评价也以讽刺小说为依据。很显然,教材对张恨水的评价有所保留。
到冯光廉等编著的“教程”,这种现象有所改观。“教程”对张恨水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充分的论述,并且与上列两部教材不同的是,“教程”将张恨水置于“第十三章 第二个十年的作家作品”之下,与沈从文列在同一节中 (“第三节 沈从文 张恨水”),在目录中即可看到张恨水的大名。教材先用6页的篇幅对张恨水的创作历程做了较深入而细致的介绍,认为张恨水的创作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14—1919年间的“文言文”写作阶段,即以写才子佳人为主的言情小说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24—1935年间创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去“鸳鸯蝴蝶派”阶段,此阶段转入社会言情小说创作,但仍然未脱尽“鸳鸯蝴蝶派”窠臼;第三个阶段是1936年以后,这一阶段以创作《八十一梦》等讽刺暴露小说为主,以鞭挞有害于抗战的种种社会现象为目的,冲破了旧时代旧小说之藩篱,展开了创作的新局面。在介绍了张恨水创作历程之后,教材又用6页的篇幅重点分析了《啼笑因缘》在情节、人物形象及艺术技巧方面的独特之处。教材将其定位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章回体小说家”,所用篇幅与沈从文的相近,超过了沙汀、艾芜等作家。
1987年,钱理群等人撰写的“三十年”,对张恨水的分析有所深入:认为张恨水的重要作品“是以章回言情小说反映市民思想意识,通过恋爱悲剧反映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在思想上有轻微的反封建的积极意义,具有进步性”,“在注意满足读者对象的欣赏习惯、文化心理与要求方面,是能够给现代小说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的”。⑦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01页。但是,这样的评价仍然不是很全面客观的,与张恨水的实际成就不相符合,话语中还保留着意识形态的印记,这种状态到后面的修订本才有所改观。可见,1980年代,张恨水进入文学史教材,并不是所有的教材都接受了张恨水,但这已然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进入1990年代,学界倡导“重写文学史”的观念,由此,不少现代文学史教材在此观念引导下进行修订、编写,对于张恨水的评价和论述有所转向,张恨水在艺术上的成就受到关注。
“郭孙本”认可张恨水是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而且是多产的,是“通俗小说由近代走向现代的代表作家”,但在分析张恨水的几部代表作时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八十一梦》等讽刺小说的肯定侧重于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升华。“凌宇本”在“国统区的小说创作”一章的概述中用近200字介绍了张恨水的 《八十一梦》和《五子登科》,强调其小说的政治社会意义。1999年“凌宇本”修订再版,关于张恨水的介绍仍在“概述”之中,但篇幅由原来的1段增加到近2页,所介绍的作品包括张恨水的《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多部重要作品。修订再版的“凌宇本”对于张恨水本人生平、人格特质也有所分析,将张恨水定位为通俗小说大家,肯定了其对旧派章回体小说的改良,“使通俗小说实现了由近代走向现代的历史性变革”,并认为这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独特贡献”。
“三十年修订本”分三编二十九章编写,每一编都为通俗小说专设章节,与小说一章并列,每一章的通俗小说中都有关于张恨水的文字:第一编“第一个十年”单元下的“通俗小说”一章,简介其生平,重点评价其成名作《春明外史》之文学价值,为下一个十年张恨水的出场做铺垫。第二编“第二个十年”单元下的通俗小说一章,先是出现了“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的标题,后介绍南北两个著名言情写实作家,一个是张恨水,一个是刘云若,教材先用3页的篇幅对张恨水进行介绍,用1页的篇幅介绍刘云若,用一小段介绍其他言情写实作家。教材认为,张恨水在3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①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417页。,是现代通俗文学大家。教材重点分析了《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侧重于分析张恨水如何在旧式章回体小说基础上进行现代性改造,又是如何通过一系列作品继而创立现代性的章回体小说样式。对于《啼笑因缘》出版时的盛况以及畅销的原因也有所涉猎。在第三编“第三个十年”单元中的通俗小说一章,教材简言张恨水此一时期的小说成就,与上一单元对张恨水的评价一脉相承的是,教材仍然是从现代性的角度去解读《八十一梦》等讽刺性小说,认为“张恨水将通俗文学创作旨趣的严肃性,提高到从来没有的程度”,“张恨水跟上了新文学的步伐,把通俗小说表现社会的本事膨胀到了边缘”②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417页。。教材将通俗小说与小说分列为两章,看起来体例有些不合逻辑,但对于张恨水小说中现代性内涵的分析挖掘超过前列教材,使阅读者可以从现代性的角度去理解张恨水,而不是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去接受张恨水,对于张恨水的评价高于前列教材。
进入新世纪之后,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继续延续90年代的态势并呈现出更加活泼多元的面貌。“吴范自考本”用5页的篇幅对张恨水进行介绍,内容置于“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一章之下,该章有九节,张恨水列最后一节,专节介绍。教材将张恨水定位为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著名作家”。重点介绍其报人经历与双重人格,还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并分析其书畅销的原因,对《八十一梦》等讽刺小说也有简要分析,最后给予其高度评价:“在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的名字将作为一位最出色、成就最多的通俗文学大师而存留”。
黄修己主编的《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为通俗文学列专章,张恨水是其中一节,有5页的篇幅。教材对张恨水的定位是 “现代通俗小说大家”“通俗文学阵营的领军人物”。教材在介绍张恨水的生平后,重点对其四部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从情节、人物形象、当时的读者反应、艺术特色及缺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最后对张恨水进行了总体评价,既肯定其“在思想上不断追赶时代潮流,在艺术上也不断借鉴新文学和西洋文学的长处,提高了通俗小说的艺术境界和艺术水平”,也指出了其在叙述艺术上的不完美之处。
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将张恨水安排在“三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设“张恨水的章回体小说”一节,有10页篇幅,将张恨水定位为“中国现代章回小说大家”,侧重分析了其章回体小说的艺术成就,强调了其在改良方面的贡献。
黄曼君等著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有6页篇幅,目录章节中有张恨水的名字,书中在第二个十年和第三个十年中均出现了分析阐述张恨水的文字,称张恨水为“章回小说大师”和“通俗文学大师”,重点分析了《金粉世家》,称其为“张恨水的惊世之作”,指出了《啼笑因缘》在实现“通俗小说的现代性”上的意义。
朱栋霖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1917—2000)》为通俗小说设专章介绍,有9页篇幅,称张恨水为“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界集大成的作家”①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4页。,重点介绍了其生平及创作历程,分析了其四部代表性作品在艺术上的成就,并指出了其艺术上的不足。
2016年2月,钱理群等人再次重印“修订本”,“重印本”在保留1998版“修订本”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通俗文学”三章改动较大,标题改为“市民通俗文学”,在对张恨水的表述上有细微变动,尤其是在对张恨水的成就评价上,点赞多于批评,甚至删除了1998版中指出其不足的一句:“这十回破坏了原书结构,是向畅销书市场的让步”②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第 263、74、85、289 页。。还有一些其他变动,比如,1998版教材,在第一次提到张恨水时,用了一个简单句:“此时,张恨水出现了”③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第 263、74、85、289 页。,但2016版则突出强调其出场:“此时值得一提的,是张恨水的初露头脸”④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第 263、74、85、289 页。。至第二个阶段,则用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通俗文学大家崛起了,那便是张恨水在这一阶段的出现”⑤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第 263、74、85、289 页。的语句。
从新世纪的现代文学史教材看,张恨水已经成为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篇幅还是从分析论述来看,在延续90年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均达到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境地。
综上,尽管上列教材体现了较多的差异性,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共同点:众多教材对张恨水的定位多在 “多产”“著名通俗小说大家”“通俗文学界集大成者”“完成通俗文学现代化的改良性作家”等方面,肯定了其对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不论将张恨水安排在第二个十年还是第三个十年,分析的代表作均以《啼笑因缘》与《金粉世家》为最多。一切表明,张恨水在通俗小说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已被全部接受,现代文学史教材对张恨水艺术成就上的论述与评价,也随着张恨水研究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客观全面。从各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只有摆脱了政治话语体系,回到文学话语表达语境,对张恨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艺术成就的评价才能趋于客观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