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传统村落旅游的审美缺失及其对策
2017-03-11许亦善
许亦善
(武夷学院 旅游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闽北传统村落旅游的审美缺失及其对策
许亦善
(武夷学院 旅游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闽北传统村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其独到的特色和审美价值。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得到一定程度的重现,但传统村落旅游供给在文化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审美缺失,使得古韵消失,传统村落风情不再。要提升传统村落旅游就必须遵循艺术审美、技术及修旧如旧的原则,建立传统村落的保护机制,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性修缮,对其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业态进行精细策划,引导游客对传统村落的旅游审美活动,进而体现传统村落文化的特色。
闽北;传统村落;旅游审美
闽北传统村落旅游的审美缺失既有传统村落及其旅游个体在旅游供给方面的审美缺失,也有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自身存在审美问题。旅游者的审美能力是基于自身长期修养的结果,除了在传统村落旅游时多加引导外,客观地说,在短暂的旅游生活中不会有太大的实质性变化。因此本文主要从供给方讨论旅游审美的缺失。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从审美角度来说,传统村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以及艺术美学价值。传统村落文化,“物质形态上具体表现在村落选址、聚居形态、街巷空间、传统建筑、建造工艺等方面。非物质形态上通过地方民俗、历史文脉特点以及传统生活真实性等文化环境来体现”。[1]
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剧,传统村落都面临着同化、衰微、甚至消亡的危险。传统村落历经岁月的侵蚀,加上在现代与后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农村的道路建设、新式建筑等,不断挤压着传统村落的生存空间。传统村落已变得千疮百孔,其风貌已与主流文化趋同。如今,只能以散乱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边缘,在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已无法经受住任何不负责任的践踏。
旅游是传统村落经济价值的转换器。但是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旅游开发可能促进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处于弱势的传统村落受到经济实力较强的异文化强烈冲击,浓厚的商业氛围不断地剥蚀着传统村落的文化肌理,一些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在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旅游开发下已经流失,甚至消失。
二、闽北传统村落的美学价值
闽北,主要是指福建省北部的南平市。东北与浙江省相邻,西北与江西省接壤,东南与宁德地区交界,西南与三明市毗连。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周围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山间小盆地错综其间,形成以丘陵山地为主的低山地貌特征。由于这样的地形交通相对闽南地区来说是属于不发达,在闽北又是福建省经济较落后的区域,大规模的建设尚未完全展开,大量的传统村落得以保留下来,并且还保存着一些原有的民俗文化。在这些传统村落中不乏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例如,列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村、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村、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等。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大都保留了大量原始的传统村落建筑。和平古镇是全国罕见的古城堡式大村镇,现尚存东门、北门两座城门谯楼及部份城墙,城内南北向一条用青石板铺筑的主街长六百余米,被专家称为“福建第一街”。而下梅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三十多座,如邹氏家祠、邹氏大夫第等。除了古建筑外,这些历史文化名镇中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平古镇被称为活化石的傩舞、独特的龙灯——烛桥以及“和平三绝”——摆果台、观星茶、游浆豆腐。五夫镇则是朱子理学的诞生地,下梅村则是中俄“万里茶道”的起点等。
传统村落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及生活的产物,也是一个地区历史传承的载体,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明珠”及“民间收藏的国宝”,其美学价值是主要的旅游吸引物。
首先,城市困境与乡村美学的泛起。近年来,随着生活观念的改变,大批的城市者出现“厌城喜村”的趋势,他们慢慢倾向传统村落的安宁和文化底蕴的阅读而厌倦城市的喧嚣和生活的呆板,加之媒体的宣传,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和观光热潮持续不断升温。随着一些传统村落的发掘和规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闽北地区旅游,使得闽北地区的旅游收入不仅仅依靠着武夷山景区,而是朝着多方向、多元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南平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09亿人次,年均增长17.29%,实现旅游总收入1348亿元,年均增长18.94%,增速在全省均位居前列。武夷山市下梅村年接待游客量已经突破100万。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加加快了传统村落旅游的发展,这对于传统村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以及改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南平市“十三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旅游+城镇化”章节中,就明确提出要将邵武和平古镇和武夷新区岩茶小镇打造成为两个特色旅游休闲城镇。同时,还提出要重点加强与国内外的知名文化企业的合作,打造精品文化村落和古镇建设。
其次,传统村落的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对话是不同审美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闽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发展,目前仅局限于让游客参观古建筑,真正体验的旅游产品很少。而且民俗文化的差异性已逐渐淡去,真正能引起游客好奇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少。黄爱莲说:“没有文化差异的存在,就没有开展民俗风情旅游的基础。”[2]闽北传统村落因此要加大力度对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旅游产品开发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满足游客的不同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旅游文化的指导作用,努力找出传统村落文化的历史特色、人物特色、时代特色、艺术特色、习俗特色,能够引导游客领悟美、发觉美,提高审美修养。
三、闽北传统村落旅游的审美缺失
(一)文化商业化引致的审美缺失
文化商业化开发利用容易造成传统村落的审美缺失。Murphy PE(1985)认为乡村旅游开展的核心是社区参与,在尊重当地居民感受的前提下,还要确保传统村落文化遗存的原真性和传承性。[3]在一些传统村落的投资中,有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大,而当地的居民旅游收益少,离期望值有落差,就不会对来古村落的旅游者充满热情。如和平古镇虽然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但旅游对当地民生的改善并不明显。传统村落民俗旅游的主体是由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共同构成,旅游者从民俗风情旅游中获得体验异域文化的快感,旅游经营者从民俗风情旅游中获得商业利益。民俗文化需要认真提防的不是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是人类的无知与贪婪。高丙中认为:“民俗生活是民俗主体把自己的生命投入民俗模式而构成的活动过程。它是人生的基本内容:婚丧、起居、休养生息,民俗组成了人生的活动基础。”[4]如果没有人按既定方式对生活文化的参与,没有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某些既定的文化因素之中,就没有民俗文化,也没有民俗生活。一般而言,旅游产品的消费对于旅游地的旅游总收入来说占到了重要的比例。下梅村年接待游客虽然过百万,但是游客在本地的旅游产品消费不高,导致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积极性小,不能依赖旅游带来收益,更多的年轻劳动力流失。传统村落少了人气,古建筑由于没有人住,年久失修,面临倒塌的威胁。加上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正在逐渐消失,最终将导致一个传统村落的消失。而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如果没了感官上的冲击、心灵上的满足,那么就不会再旧地重游或是在其他人中树起口碑。因此,旅游经营者与传统村落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客旅游活动的质量。
(二)旅游文化产品生产中的审美体验缺失
现闽北传统村落大多旅游产品重观光不重体验,只把注意力放在古建筑的修复上,没有把传统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不能使游客产生多样化的审美体验。民俗文化街是开发传统村落的一个助推器,它既可以吸引游客,也可以满足游客在这其中的旅游审美需求,形成有体验、有视觉、有阅读等等的旅游审美。而且民俗文化街不仅只是对游客有影响,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也是一个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地方,甚至当地居民可以在这里面开店,以此来增加他们的生活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传统村落减少人口的流失。例如,可在下梅村当溪民俗文化街,游客在主街道参观游览时。并且这个民俗文化街缺少武夷山特色以及下梅村本地自己的特色,体验产品少。营建武夷山茶文化和下梅村古建筑相融合的建筑,并且要有自己的旅游产品可供游客消费。单单只有一条老街并且收取门票的话,游客会觉得不值得。在民俗文化街的里面,可以设置武夷岩茶制作展示,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岩茶的制作流程。提供当地特色的食品,建设主题酒店,以及务农区还有种茶区,给游客脱离城市的喧嚣,体验传统村落的安宁。但民俗文化街设立必须在不破坏传统村落美学风貌的前提下,可以在传统村落旁边规划一片地,也可以直接在古建筑群里。政府对于传统村落周围的道路修建也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措施。交通方便了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但是在修建道路的时候,要注意周围环境的生态美学保护。传统村落的营销,可以跟旅游机构合作,设计合适的旅游路线,这样可以增加游客的旅游欲望,也可以增加传统村落的知名度。最后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也要做到完整和美化,特别是指示标牌、说明标识、垃圾桶等等设施要有传统村落的特色。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传统村落也需要有自己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名片,如五夫的朱子故里、和平古镇的县丞署、和平书院以及明清时代的豪华民宅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传统村落自己特有的旅游产品和名片。
(三)传统村落景观重构中的审美缺失
传统村落在现阶段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的,在游客和旅游收入这方面得到显著的体现,但是在普遍追求经济效益、开发效率的当代,也导致了一些传统村落在旅游发展中受到破坏性修缮。产生的原因很多,或是领导的胡乱决策,或是规划者审美经验不足,或是施工队施工技术与审美眼光不足。例如,没有按照传统的工艺,有些村落道路遭砂浆抹平的粗暴修缮,古意已失;对于一些重点文物的修缮,没有按规定办申请、报批、立项等手续。目前,尚无古建保护修缮标准,由于征地拆迁、野蛮作业,文物被破坏,古村落损毁于开发商、施工队之手时有耳闻。
四、传统村落改善审美缺失的对策
(一)科学、合理的古村落美化的政策指导
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可以将旅游开发统一至文化审美与文物保护的大系统内,协调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与获取经济利益的矛盾性。而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经营理念的创新可以提高两者的内在统一性。因此需要加大行政立法和政策的力度:一是制订、完善相关行政法规、规章和技术规定,推动保护规划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建设性破坏;二是加强传统村落审美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摸底工作,建立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建立审美文化资源档案,实行挂牌保护;三是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现状的评估,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和审美缺失的问责制;四是加强命名管理工作,将更多具有不同特色和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审美文化纳入保护范围;五是加大政府对传统村落审美文化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乡村旅居生活过度,走上“旅游+”的产业融合及全域旅游之路;六是加大政策扶持,促进土地流转,对于保护范围内的需要解决住房不足的居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积极支持他在新区建设,落实项目用地;七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媒介发动保护宣传,强化观念保障,并在当地中小学增加乡土文化审美的课程教育,培养青少年乡土情怀,还要对基层领导干部、当地居民的教育培训,充实人力资源保障。
(二)建立有效的传统村落环境美化与保护机制
吴育标认为:“建立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可以遏制民俗文化的流失与变迁速度。”[5]为了促进保护机制的形成:一是要发挥居民主体的作用,提高居民在保护传统村落方面的积极性;二是要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居民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贯彻保护规划思路,加强保护和村落美化措施的落实,规范利用文化遗存从事经营活动的秩序,统筹利益分配;三是要鼓励多元化投资,本着“谁投资、谁保护、谁开发、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的社会资金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形成制度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四是要研究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保证落实地方配套的保护资金,优先支持保护性基础设施如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的改善;五是要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保护资金,奖励资金,使旅游能够对传统村落的美化与保护进行反哺,从而使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顺昌元坑、邵武和平古镇等旅游开发项目,创意新颖,管理有序,环境美化,成功地将旅游保护机制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妥善处理各方关系,因此,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旅游环境的美化与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可以有效地解决实利与想象、经济与文化、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冲突,它将及时惩治与纠正旅游开发活动中只重经济效益,不重文化和审美效益的片面行为,为发展传统村落文化创造一个光明的前景。事实证明,旅游景观的美化与保护机制的建立能有效保护当地的传统村落特色,有效地将传统村落文化永续开发与利用。
(三)加大保护技术与审美艺术的研究
一是要划定不同层面的保护范围,要保护优美的山水、田园到整个传统村落建筑的肌理、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的独持美学风貌,划定环境协调区,对不同保护层面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和艺术美化;二是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使之艺术化、美学化。古代的文明毕竟不同于现代的文明,旅游的开发必然不可避免地要改善传统的道路、给排水,增加电力电信、供热燃气、卫浴设施、绿化带和公共活动空间,以保证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这些设施在提供基本的旅游服务功能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研究,艺术性的处理,使之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三是要提高环境质量,加强传统村落的生态修复和环境美化,营造诗意的空间;四是要掊养一批懂艺术、有技术、会审美的工匠,以改变“规划美,落实难”的现实难题,引导民间艺人,接受专门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景观美化技术的培训。
(四)加强乡村旅居服务设施建设,丰富游客旅游审美体验
要在传统村落的景区里,让游客欣赏到异于城市建筑的乡间民居,回味农耕时代的文明,欣赏到导游的精彩讲解,体验到具有当地特色的主题客栈和当地特色农家菜肴,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真正体验他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和乡村生态。经营者要进行主题开发、合理布局、突出设计、布置休闲化业态,丰富传统村落的旅游吸引物、体验性娱乐设施、商业服务,形成浓郁的艺术审美氛围。要完善信息化管理和保障体系,让旅游者过上悠闲、特色化、审美化的生活。当游客参与当地旅游度假审美生活时,就能为当地的居民创造劳动机会,不仅人口不流失,反而居住人口增加,那么那些具有审美意义的传统文化习俗就有进一步保留和展示的空间。也可以为当地的居民带来开设旅游商铺和销售旅游纪念品的就业机会和改善生活的其他营利点。
总之,根据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保护传统村落整体建筑风貌的同时,辅之以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让更多的游客到传统村落旅游度假时参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体验。只要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开发,传统村落文化审美不仅不会消失,反而可以提供更强有力的保护。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有助于把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转换为旅游价值,使之步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一个传统村落如能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不仅能增加旅游收入,也是保护传统村落、活化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同时,又可增加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1]唐春媛.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97.
[2]黄爱莲.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风情旅游问题及其解决[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96.
[3]MURPHY P E.Tourism:A Commynity Approach[M].New York: Methuen,1985:172.
[4]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45.
[5]吴育标,陈方正.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辩证关系及保护主体的选择[J].贵州民族研究,2009(6):7.
(责任编辑:苏娟娟)
On Aesthetic Lack of North Fujian Traditional Village Tourism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XU Yishan
(School of Tourism,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Northern Fujian traditional village is not only a rar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but also carri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valu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reproduced to a certain extent,but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tourism supply aesthetic lacks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which has led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ancient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its style.To boost traditional village tourism,itmust follow the aesthetic art,technology and restoration as the pastas its principle,establish the protection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orchestrate the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tourism formats,guide tourists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i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North Fujian;traditional village;tourism aesthetics
F592.7
A
1674-2109(2017)04-0006-05
2017-03-13
许亦善(1963-),男,汉族,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旅游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