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老人的消极情绪成因及干预措施探究
——以南昌市“心家圆”关爱失独老人项目为例
2017-03-11徐巧男
徐 巧 男
(江西财经大学,南昌 330013)
失独老人的消极情绪成因及干预措施探究
——以南昌市“心家圆”关爱失独老人项目为例
徐 巧 男
(江西财经大学,南昌 330013)
目前我国失独老人所面临的养老、经济等问题越来越严峻,他们面对内外的双重压力,降低了心理健康水平。有研究发现,失独老人的消极情绪偏重,从而导致老人一些诸如自杀等偏激行为的发生。以“心家圆”关爱失独老人项目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结合观察访谈的方式对失独老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失独老人消极情绪的产生与他们所面临着的经济、社会、生理、心理等压力的关系,进而探讨应对失独老人消极情绪的措施。
失独老人;消极情绪;干预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失独老人”指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类人,他们恰逢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第一批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却人到中年遭遇独子死亡,由于不能生育或领养等条件的限制,他们面临“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凄凉局面。国内对我国失独老人的实证调查及研究表明:“我国失独老人已经成为‘生活无依、求助无门、维权无据、无人交往、病无所医、老无所养、死无人送’的‘七无’群体,处于被社会边缘化、与他人社会关系断裂的最弱势群体。”[1]随着失独老人数量的日益庞大,失独老人除承受着养老、经济等物质环境问题外,还面临着精神空虚、自卑情绪的“折磨”,近年来,失独老人自杀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如“杭州失独老夫妻在女儿病逝百日,双双自杀”“失独女商人离婚、卖房后自杀”等。
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失独老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人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目前从江西省来看,针对失独老人的服务侧重于物质帮扶,而社会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几乎没有,甚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于他们的误解与歧视。[2]虽然目前有许多社会组织提供关爱失独老人服务,但一方面,大多数服务围绕着生活照料、物质帮扶等,对于精神慰藉较为忽视或者说是服务效果不显著,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往往缺乏持续性,这无疑给失独老人的情感带来了“二次伤害”。除此以外,随着孩子的离世,家庭支点的缺失,一定程度上直接造成了失独父母的感情破裂,很多失独老人会选择逃离原来的生活关系网络,因此,他们处于“断裂”的社会关系中,缺乏积极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澳大利亚学者Koller和Gosden研究发现,独自居住存在着较大的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风险。[3]另外,失独老人由于大多都在60岁以上,多数已经退休,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人格特征出现如不安全感增加、孤单感的加重、对新环境和意外事件的应变性较差和容易回忆往事等的变化。这些社会、家庭、生理等因素的叠加性压力,会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而目前国内学者研究较多的是从社会政策等宏观措施改善失独老人的处境,较少关注到这一群体的消极情绪问题。因此,笔者以“心家圆”关爱失独老人项目作为调查切入点,对项目中的51位失独老人进行分析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失独老人消极情绪的措施。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与样本资料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是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作为南昌市的中心城区,东湖区人口非常稠密,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6.7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4%,其中独居和空巢老人1.3万。另据东湖区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区共有失独老人48户。本次入户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观察访谈为主,同时以文献研究作为辅助。共计入户调查51人,其中夫妻都健在的有45人(23户,其中有个别夫妻只有一方接受了调查),丧偶或离异的有6人。
(二)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工具为《“心家圆”关爱失独老人服务项目调查问卷》,问卷共有35道题,所涉及的影响失独老人消极情绪的主要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身体健康水平、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社区支持、日常交往等。问卷资料收集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51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录入、筛选、检验和统计分析。入户调查采取的是“计生专干+专业社工”的形式,依托了东湖相关社区计生部门的合作与配合,入户调查中观察访谈与问卷相结合,共发放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1份,有效回收率为92%。
三、影响失独老人情绪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压力
62.7%的失独老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33.3%的老人处于1001~2000元的中等收入水平,有2%的老人处于500元以下,经济状况比较困难。结合访谈,笔者了解到绝大多数失独老人的月收入主要依靠退休金,经济来源单一且经济收入不能完全满足生活的需求,老人们的月支出一般包括医疗、家政服务、养老储蓄等,有的失独老人还存在代际抚养孩子的问题,所以月支出还包含了孩子日常营养开销、教育开支。面对微薄的经济收入,很多老人表示焦虑、无奈。
(二)社会压力
失独老人面临的社会压力源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社会环境压力。如:我国对失独家庭不完善的保障制度、现有的养老机构的门槛过高、社区支持不足等。二是由于自身状况造成疏离的人际关系压力。如:夫妻关系破裂、婆媳关系冲突等。从调查结果可知,有64.7%的失独老人没有接受过社区的服务,具体原因一方面是老人所在社区的服务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失独老人自身对社区资源利用度也不高,老人会主动回避一些社区组织的服务活动,害怕与人接触。而对于今后的养老方式,有39.2%的老人希望能有专门的失独养老机构,访谈中老人表示目前普通养老机构,地理位置和配套设施条件较好的,供不应求,一床难求,而且很多老人的经济条件和监护受限,更加剧了老人们对养老的担忧。另外,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有68.2%的老人觉得孩子的离世影响到了整个家庭结构的稳定,夫妻一方经常在家里埋怨,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种负面情绪氛围,被调查的对象中有5.8%的老人认为孩子的离开直接导致了夫妻关系的破裂,9.8%的老人认为直接导致婆媳关系愈加紧张。
(三)心理压力
58%的失独老人经常陷入沮丧、失落等消极情绪。结合访谈可知,失独老人的情绪低落容易反复,且痛苦而难以自拔。他们会主动回避关于谈论孩子和死亡的话题,可是越是回避,心理的郁结越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面对好友、同事等与自己亲密关系的个体的离世,孤独与不安的情感体验会加重。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孤独感的水平可能存在代际升高的变化趋势。[4]
(四)生理压力
失独老人的身体状况普遍较差,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问题,躯体疾病患病率高达94%。根据调查,老人的疾病类型有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多病缠绕和单一疾病。一方面,调查发现如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由于需要持续的到医院治疗,因此,老人们经常会面临无人陪诊的境遇,容易造成老人情绪烦躁、低落,且这样的情绪体验容易反复。另外,急性疾病如心绞痛、急性胃肠炎等让老人感觉到恐惧与无助。通过访谈发现,这类患病的老人安全感很低,较少一人外出,如果有外出情况也会随身带着药物。另一方面,根据数据统计,有88.2%的老人呈现多病缠绕的生理状态,多病缠绕的老人相比患有单一疾病的老人情绪更为消极。总之,普遍的老人对于自己的健康问题很是担忧,身体的不健康状态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老人的消极情绪。
(五)其他
还有其他一些容易忽视的因素影响着失独老人的情绪,如:宗教信仰、教育水平、老人人格特质等。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1/10的失独老人有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老人,他们内心比较平和且内心世界较为丰富,有生活的重心,所以情绪不容易反复。教育水平高的老人比教育水平低的老人更能主动寻求社会的帮助且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因此抗逆力水平较高。另外,有学者指出开放性、外倾性、尽责性的人格对认知老化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称为“积极的人格”。[5]
四、应对失独老人消极情绪的措施
根据调查,失独老人的消极情绪主要有自卑、心情烦躁、挫败、绝望、对未来迷茫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失独老人消极情绪主要来自于经济、社会、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压力。下面笔者从积极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角度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建立积极情绪培养小组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有以下三个主要观点:把帮助所有人追求幸福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着力研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强调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或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6]因此,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笔者认为可以组织失独老人建立一个积极情绪培养小组。一般来说,面对子女离世,失独老人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试图回避阶段、消极认命阶段和积极面对阶段。[7]因此,小组工作的内容也要根据不同阶段失独老人不同情绪反应做出相应的改变。笔者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失独老人都处于消极认命到积极面对的过渡阶段,因此,过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失独老人掌握更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例如:表情健康操、心理剧表演、人际互动体验课堂等方式,让失独老人可以接受曾经被否认、阻碍的情感和行为,促使自我与认知、情感变的协调一致,减少内心冲突带来的痛苦体验。
另外,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后者所指即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6]因此,在开展小组工作的时候,要注重群体间的相互支持,尤其是要重视那些已经拥有积极情绪失独老人的力量,他们的经验或行为将会对一些处于回避或是消极认命阶段的老人的行为或观念产生深远影响。例如:郁金香社会工作服务社经常开展一些娱乐休闲、体育、手工等活动,或者组织出游等邀请这些失独老人参加,并在活动中注意发挥具有正向情绪的失独家庭成员的模范作用,促使他们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帮助失独家庭走出阴霾。
(二)对于消极情绪严重的对象进行个体调适
一种是直接关注于问题的调适。在充分了解服务对象情况的基础上做出积极的应对,制定行动计划,对不同需求的失独老人可以制订“套餐服务”,例如:针对腿脚不便的失独老人可以整合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力量,提供生活送餐、定点打扫、定期慰问、爱心义诊等服务。另一种是直接关注于情绪的调适,对于精神需求较大的老人应该建立一个长效的心理救助机制,避免人员的不稳定或服务的中断所带来的“二次伤害”。例如:2012年江西省就对全省1.1万余户失独家庭逐户进行了摸底调查统计,建立了失独家庭档案,并组织心理专家对失独家庭进行心理疏导。
(三)引导其他家庭成员参与,减轻失独老人的压力
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的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中这些积极的情感和积极因素,因此,其他家庭成员也应该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消除家庭中的消极氛围。根据部分失独家庭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紧张等情况,社工机构可以举办一些其它家庭成员参与的活动,如举办夫妻活动周,即让夫妻双方都参与到娱乐活动中来,从而让夫妻双方通过游戏互动等加深了解,通过开展一些婚姻沙龙等促进夫妻学习正确的相处方式,从而减轻夫妻双方的消极情绪,增进夫妻双方的理解,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笔者在该项目实习期间发现,有意识地引导家庭其他成员参与到活动设计和实施中,对于缓解家庭紧张关系帮助较大。例如:案主裘某的儿媳多次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多次与裘某进行互动,增加了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彼此的了解,矛盾紧张的婆媳关系有所缓和。
(四)加强社工介入,整合多方资源,扩大社会支持
第一,针对失独老人的经济压力,作为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政策的倡导作用,一方面,促使政府出台具有可操作化、可发展性、较为明确具体的政策,通过财政支出、社会计划生育的罚款定额补入等手段建立失独老人的专项扶助资金,提高失独老人的扶助标准。另一方面,优化老人的养老环境。建议江西省的相关政府部门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做法,妥善解决失独老人养老无人照顾和担保的问题,从而减轻失独老人的养老压力。如:北京市民政局2016年1月通过招标选定北京市英硕扶老公益基金会作为失独老人入住公办养老院的担保人和监护人,并且对于老人的资产,基金会将会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管理机构管理,从而保障了老人权益。
第二,针对失独老人的社会压力,社会工作者可以参与一些公益组织开展关爱失独老人活动(如:慈孝特困老人救助基金会),配合大众媒体加大对失独老人的正面宣传,改变社会对失独老人的负面认知。
第三,高校应该培养特殊人群的实务人才,促使失独老人能接受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1] 宋强玲.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3,(5).
[2] 王丹.失独老人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14,(4):175.
[3] Koller,K.and Gosden,S.On living alone,social isolation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J].Journal of Sociology,1984,20:81-93.
[4] 闫志民,李丹,赵宇晗,等.日益孤独的中国老年人: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4,(07):1085.
[5] 胜辉,余林,马建苓.人格特质对认知老化的影响及其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96-107.
[6]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03):321-327.
[7] 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 心理科学,2005,(02):402-405.
(责任编辑:张连军)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1.004
2017-01-12
徐巧男(1991-),女,江西上饶人,江西财经大学2014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C913.6
A
1009-2080(2017)01-0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