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17-03-11陈思建郭洪强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人才

陈思建, 孙 琳, 郭洪强

(1.福建农林大学 艺术学院,福州 350002; 2.菏泽学院 学前教育系,山东 菏泽 274000; 3.裴家营小学,济南 250100)

地方高校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陈思建1, 孙 琳2, 郭洪强3

(1.福建农林大学 艺术学院,福州 350002; 2.菏泽学院 学前教育系,山东 菏泽 274000; 3.裴家营小学,济南 250100)

地方高校在职业教育方面面临着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与调整滞后、实践教学薄弱等诸多困境,这里面有学校管理模式僵化、办学经验不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等多方面原因。为此地方高校应明确办学理念,加快专业布局调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社会。

地方高校;职业教育;应用型;地方性

近十年来大量新上本科地方高校,大多是由原来的高职高专升格而成,在升格转型过程中普遍面临着如何在普及性高等教育的进程中找准定位,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困境,如何准确定位,成为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的考验。

一、地方本科高校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1.办学定位不甚明确

地方高校大多由过去的师范类专科学校合并其他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在招生方面以本科生为主,但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专科计划,生源以本市或本省的为主,在校生数量普遍较多。以山东省为例,在2012年由省教育厅规定由过去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转化为以省为主的八所地方高校,大部分在校生数量在1.5万人以上。

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受过去的职业教育观念影响,想要保持住过去的职业教育特色,强调一专多能,另一方面又想建设成为专业齐全、直追重点院校的综合性大学,将大量办学经费投入到重点学科建设和考研辅导、奖励方面,也有部分院校提出要在几年内上硕士点、博士点的目标。这两方面定位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冲突之处,突出地体现在对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规格上,是培养比专科层次高一些的专业技术性人才,还是为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而服务;是重点培养本科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还是重点培养本科生的理论研究反思能力;本科生毕业后是直接面向就业,还是要继续选择上学深造。

2.专业设置与调整相对滞后

在大部分地方高校中,为了提升办学层次,重点扶持师资力量强、办学时间久的传统专业,如传统的中文、数学、物理专业,这些专业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招生规模上都有优势,但是一些社会急缺的应用性专业则因为体制问题无法及时设置,即使上了新专业也往往因为师资、上课场所、实验设备等方面相对的滞后,导致发展缓慢。以山东省为例,近十年新上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专业门类较为完备。有的学校为了保持各院系和专业之间的平衡,招生时往往搞平均主义,哪怕有的专业每年报到数量不足十个人,也不舍得抛弃。

与此相对应的是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非常明确,就是面向就业,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急缺就上什么专业,什么样的专业就业好招生就往什么专业倾斜,像计算机、金融、物流等类的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时间都不算长,但在校生数量却是最多的。以近几年就业形势非常好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2009年以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这个专业,但短短三四年时间,这个专业的学生数量就远超地方普通高校,个别职业院校每年仅这一个专业的招生数量就达2000多人,在校生数量达6000多人,但地方高校此类专业则不管外界就业形势的好坏,一直持续在每年200人左右,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3.实践教学的相对缺失

地方高校的理论课程设置相对较多,实践类课程相对较少。同时实践环节因为各方面原因,仅仅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安排学生集中进行短期的见习和实习,实践的机会非常少。而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学生面临升学和毕业等很多事情,见习和实习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导致不少学生就业能力差,在找工作面试时无法与高职生相竞争。

相对于职业院校师资来源的多元化相比,地方高校的师资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了学校,相对而言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一些实用性的技能教授给学生。在教学理念方面,地方高校的部分教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由于条件限制,仍然遵循着过去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填鸭模式,这也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欠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1.学校管理模式僵化

几乎所有地方高校都是政府举办的,只是大多由过去的市属升格为省管,在办学模式、资金来源、工资分配方式等方面仍然遵循着过去的思路。比较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政府治校,学校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和人事权。相对于重点高校和高职院校而言,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因政府投入不足而相对较差,生均资金投入、生均教学场所面积、生均教学设施等都比较短缺。

以招生为例,由于近几年来高中毕业生数量持续减少,但各高校为了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化解债务,都普遍希望扩大招生数量,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重点高校名气大、实力强、牌子硬,对于生源根本不愁。而很多职业院校专业针对性强,且大部分是社会共认的热门专业,与用人单位联系又非常紧密,同时每年可以拿出大量资金用于招生宣传,并且积极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在招生方面也有很大的自主权。但地方高校在招生数量、招生政策方面却存在着太多局限,再兼之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社会上对于地方高校的认可度有限,往往招生形势不容乐观,在每年的招生大战中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2.办学经验相对不足

地方高校大多刚刚升格而成,本科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况且大多地方高校是由多校合并而成,往往学校规章制度不甚健全、管理不太规范,各项制度执行力度也较差;对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还缺乏完整的总体把握,只能基本上沿用过去的专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是四年制的专科,比过去多开设了几门课而已;同时由于与社会相对脱节,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缺乏研究,人才培养缺乏自己的特点,服务地方的理念和能力相对薄弱,对省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政府、社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创出特色、找准定位重点要探讨的问题。

3.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由于合校等原因,不少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如有的学校一个院系下设5-6个二级专业,每个专业招生数量不多,专业之间没有形成交叉、整合、渗透,难以形成合力;而有的专业又设置过于松散,如有的学校里教育学、小学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分属三个不同的院系,师资和教学资源严重浪费,但由于行政等方面的外在原因无法融合。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以市场为导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这种专业设置失衡的最典型表现就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如一些省市连续几年急缺家政、幼儿教师等专门人才,但地方高校却根本没有类似专业或招生数量偏少,导致社会需求难以满足;与此同时,一些与地方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所谓热门专业像计算机、文秘等低水平重复,导致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了极大浪费。

三、地方高校职业教育改革策略

1.明确办学理念,强调应用型

我国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等学校的层次按培养学生的层次可划分为: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地方高校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更应侧重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两方面,而科学研究方面在短期内还难以承担,属于教学型大学[1]。为此,也有不少地方高校将办学定位在应用型和地方性上,强调对于服务地方人才的培养上,这无疑是符合现阶段地方高校发展实际的。地方高校应与时俱进,加快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案的改革,更好地将“应用型”落实。

2.加快专业布局调整,突出地方性

在我国近阶段,“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重要内容”[2]。作为地方高校,地方性是其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的根本思路。一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多领域不同学科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一些规模较小、地处偏远的城市,其建设所需人才特别需要地方高校的支持。换句话来说地方的人才需求也正是地方高校学科设置主要考虑的重点因素之一。

在人才培养定位中,地方高校要向高职院校学习,在职业教育方面高职院校起步早、定位准,经验丰富[3],但一定要分清应用型本科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区别,即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并不等同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实用型专科人才。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三点:在基础知识上,应用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实用型人才则是够用即可,不求系统和完整;在能力上,应用型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即有发展的后劲,而实用型人才重在动手操作能力;在个人素质上,应用型人才应具备更高人文修养,而实用型人才则重在科学素养。

3.加强师资建设,切实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教学能力。为此,要强化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各种讲座和讨论等形式让广大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教师下企业实践、深入社会等形式切实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类课程,都应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是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因素。

在实践教学中,地方高校应加大实践型教师的引进力度,在人才招聘过程中重点引进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强化教师的实践意识。同时不断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专门化,改变过去的见习、实习模式,使见习、实习切实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牢固阵地。

4.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及时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时代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符合本地区实际、具有本科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此,地方高校要切实遵循开方式办学思路,加强与地方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了解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和对毕业生的评价,掌握培养人才在社会适应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在修订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将见习、实习贯彻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在每一学期中都抽出一周或两周的时期让学生深入用人单位,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加大选修课的比重,提供大量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以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叶芃.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0,(5):30-33.

[2]禹奇才,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培养目标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42-43.

[3]任培华.潍坊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3):29-31.

(责任编辑:刘学伟)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1.008

2017-01-06

陈思建(1978-),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孙琳(1980-),男,山东济南人,菏泽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博士;郭洪强(1979-),男,山东济南人,裴家营小学中级教师。

G719.2

B

1009-2080(2017)01-0036-03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