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下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优化路径
——以苏闽地区为例
2017-03-11姜凯宜
于 水,姜凯宜
(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政府主导下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优化路径
——以苏闽地区为例
于 水,姜凯宜
(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以苏闽地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研究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福建省S市H镇、J市D县M镇、江苏省N市Y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建设成效,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领导重视不足、财政投入不够、缺乏规划引领、缺乏健全机制、特色挖掘不够等问题和成因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要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保障财政投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健全体制机制及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等的优化路径。
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引言
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工业水平不断提高,小康社会建设加快。与此同时,城乡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近几年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农业发展滞后,科教文卫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1]。而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基础。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的必要成分,践行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体现出生态文明的发展,更是关乎国家未来、人民福祉,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当前我国的乡村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仅仅依靠农业、农村的自身积累和乡村自己的力量来建设美丽乡村是不切实际的,因而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来开展,通过政策规划引导、财政帮扶奖补等方式改革创新,寻求发展。从政府治理的视角出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现状和优化路径进行研究,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保持社会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学术动态
美丽乡村是指生态和环境达到自然的地步,布局和设施等相对完善,各种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精神物质财富均得到满足的乡村。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实现乡村的“四美”——“自然之美”“发展之美”“文化之美”与“和谐之美”,其首要任务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改革[2]。这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需要,也是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需要。
丹麦学者Robert Gilman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村”模式,以人们的生活为主体,人们日常的生产活动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尽一切可能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及利用自然资源,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3]。日本的“新村建设”总结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改造相结合、保持政策稳定性及连续性;强化分类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实效和政府支撑、投入;逐步发展和组织保证;重视村民的素质教育等一系列的经验[4]。法国的农村建设得出了大力改造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改革农产品的流通、加强农产品经营的创新、加强城乡交流和提高农村人民文化素质等的经验[5]。德国村落更新得到了重视农民的需求、村民参与决策实施、重视专家调研结果、高水平建筑专家参与制定农村住宅风格等建设方案的经验[6]。美国乡村建设由快速城市化带动发展,受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影响,城市与农村生活相互联系并不断融合,其乡村建设中的组团式布局模式对保护开放空间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有积极的借鉴意义[7]。
我国的“原乡规划”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具有本地独有特色、初生态没有经过改造的乡村进行布局,利用最少的资源处理各种关系,以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利用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统筹规划和相关景点建设方面的安排[8]。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点与面”“长期发展与短期目标”“建设和经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主体”这四个方面,有研究总结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要“重视条件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视规划的科学性,把握节点、打造精品;重视环境的关键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重视文脉的传承性,保护开发、综合利用;重视内涵的丰富性,产业为基、富民为本”这五大原则[9]。另有国内研究对美丽乡村“婺源江湾古民居开发”模式、“安吉农业生态型”建设模式、“高淳国际慢城”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将环境建设放在第一位”“以生态为本、农业为根”“ 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共同提升”“都市农业与美丽乡村同步发展”等建设原则[10][11]。
通过对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文献和理论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大多是对某一个区域的调研和经验总结,研究总体上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的状态,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还处于一个向社会大众宣传、主要由非学者来分析和评价的泛化研究阶段,缺乏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体系的论述,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成果较少。并且研究案例地区较为集中,分析方法单一,大多是描述性分析,而解释性和探索性案例分析较少,缺乏对典型经验的比较和对一般化抽象规律的探索。而西方国家的乡村建设实践发展较为成熟,为其理论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而其研究较为深入,为我国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借鉴。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基于苏闽三地的调查
(一)样本的选择
由于福建省与江苏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的较早,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本研究选取福建省S市H镇、J市D县M镇、江苏省N市Y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对三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于2016年8月-12月分别前往三地进行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于H镇、M镇、N市Y区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8%,同时展开了对相关人员(主要为乡镇政府领导、工作人员、村民)的访谈,之后进行了调查数据的处理、案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工作。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现状
1.福建省S市H镇美丽乡村建设
自2012年始,S市委、市政府便大力开展以“幸福家园”为主题的美丽乡村试点工作,并以试点工作为载体,探索S市美丽乡村的建设路径。H镇作为“幸福家园”试点镇,坚持立足镇情,借助推进S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依托市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市级“幸福家园”试点镇以及省级农民创业园等工作平台,着力抓好“土地整理流转、特色产业支撑、民俗文化旅游、村庄环境整治、城市综合体建设”等重点工作建设。
H镇实践模式。一是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切入点。H镇以“幸福家园”为主题,美丽乡村试点村的试点工作涵盖土地整治、土地整理,再到土地流转、土地确权的各个层面。把A村作为第一批试点改革村,坚持做好土地“增加、增效”的文章,通过拆旧复垦新增耕地形成指标有偿转让,调整新建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中建设居住区,并将指标转让的资金全部用于村庄环境整治与新建区建设中去。组织确权发证,统一确权颁布“土地房屋产权证”,实现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两权合一”。二是以集中建新区为突破点。在拆旧建新方面进行“集中居住”的尝试,拆掉旧的自然村,打破区域界线,于交通便利的村庄中心区域规划选址建设新建区。新建区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落实“十配套”——配套入户庭院、绿化、车库,在新建区内配套一座社区服务中心、社区配套服务楼和幼儿园,完善卫生室、计生室、综合文化站、警务、广播,配套道路、路灯、广场等文娱场所。三是成立中心村党委,提升基础党组织的凝聚力。紧紧抓住S市实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战略机遇,大胆探索中心村工作机制,以中心村带动周边各村整体的发展。
H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一是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于新建区北侧利用100多亩的山地果园,改造配建绿化设施,包括涧湖两侧各500多米绿化景观带、小区庭院10000多平方米绿地,体现民居元素、山水景观,同时斥资200 多万元,修建智能化污水处理池,提升了村民的居住品质。二是农业产业得到一定发展。A村将复垦出来的121.6亩增减挂钩土地,经过省国土部门验收后,由A村民委员会统一流转给绿丰园艺公司用于苗圃基地建设,同时建成了全镇第一家农家乐,并投入运营;经过三年的“幸福家园”美丽乡村建设,B村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具有港资背景的利农集团,建设1100余亩无基质栽培大棚蔬菜基地,发展集蔬菜种植、科研培育、水果采摘、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实现该镇现代农业园从无到有的突破。三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2012年至2016年底先后投入1.5亿元资金用于镇域内道路硬化、安全防护、路灯等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建设农村饮水村村通和饮水安全工程,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卫生,改善了部分山区村分散式集中供水的条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2012年至2016年底先后投入教育资金1756万元,完善开发区、新镇区中小学和农村公办幼儿园布点,改善办学条件,满足全镇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需求。
2.福建省J市M镇美丽乡村建设
M镇位于福建省J市D县西北部,是J市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镇、J市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镇、省级商贸重镇、国家级文明村镇,2010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J市争创农村经济发展“十佳乡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区位交通的改善,M镇凭借“人无我有”的矿产资源优势,快速积累财富,GDP和财政收入倍数增长,但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国家转型提质宏观政策的影响,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的M镇,在享受了资源带来的“激进式”发展过后,优势逐渐变为包袱。为此,近年来,M镇审时度势,对山区资源型村镇如何转型以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与实践。
M镇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模式。一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根据山多平地少的情况,逐步摸索出发展雪蔗、腊鸭、红粬、红酒、糟菜、米粉、珍珠粉、金银花、生态大米等优势特色农业的路子,围绕“农业办工业”,打造D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二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提升村民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应采取何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等通过宣传引导告知民众,以取得民众的支持。三是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建立扶持引导机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促进工业持续稳定增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扶持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加快发展等具体政策举措;建立了项目驱动机制,从资源消耗、节能减排、劳动环境等方面,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审批;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完善循环经济责任考评办法,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纳入到镇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当中。
M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一是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了定点投放、集中处理,土地、水、矿产、森林等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保护,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大幅提高,水土流失面积占地面积比重下降至5%以内。二是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初步确立。截至2016年11月,全镇种植雪蔗面积3000亩,培育了7个雪蔗专业合作社、2家县级雪蔗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5000多万元,从业人员达6000人。绿色环保产业生根发芽,积极介入并加强了营销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风力发电、天然气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新型建筑材料、轻纺新型面料等支柱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现代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与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是生态文化有所彰显。通过完善镇区群众休闲中心、游乐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全镇人民更好地享受到了精神文明成果;生态文化宣传活动日益丰富,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生态保护文化宣传活动,如邀请学校师生到镇体验绿色氧吧、写生、举办生态文化艺术节等。
3.江苏省N市Y区美丽乡村建设
N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以土地综合治理为切入点,以示范区建设为突破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的。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形式、农村建设管理模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构建。其中的Y区模式,通过点面结合、重点推进的方式,以及“生态环境改善巩固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利用工程、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工程、公共服务完善并轨工程、核心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工程以及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七大工程,打造“城市化、现代化、田园化”和“生态美、形态美、素质美、生活美、和谐美”的“三化五美”美丽乡村。
Y区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Y区的基础设施基本由政府牵头主导建设,以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配套设施、交通和景区设施、环境建设设施为重点,基本建立了与美丽乡村发展相适宜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二是社区联动,重点推动农家乐的发展。成立领导机构,统筹示范村农家乐的建设,相关街道亦成立班组,以推动示范村软硬件的同步建设。通过加强规划、管理及运营指导,构建了独具当地特色的“一加三”组织管理体制(“农家乐示范村党组织+农家乐旅游服务中心、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农家乐餐饮协会”),即“三位一体”的管理经验模式。三是彰显特色,突出地方差异性和多元化。重视对历史及民俗文化的挖掘,注重运用当地特有的乡土生活方式、风土民情和乡土文化来发展乡村旅游。如C村以茶文化为主题,建设融品茶、茶艺、茶叶展销、茶宴体验为一体的茶文化特色村;E村挖掘传统民间工艺,以农耕文化观赏游为特色,发展农俗体验村等。
Y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一是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重点整治了污水、生活垃圾、工业污染、农业废弃物及河塘清淤工程,加强了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及零星闲置地块的绿化工作,完善了道路硬化、沟渠净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等工程,完成了改善农村面貌、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三个改善”的目标。二是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美丽乡村建设深度挖掘了各地文化资源,加强了古镇古村古建筑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Y区F村古建筑群的保护,N市规划局制定了《F村古村保护与发展规划》,包含了保护层次与保护重点、功能发展定位、公共活动空间规划等内容,并提出了Y区民俗博物馆和非遗展示馆的建设。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按照农民生活和旅游开发的需求投入了大量资金,完成了道路系统、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休憩点、标识系统、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开展了强化农村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等工程,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分析
1. 领导重视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基层政府发动群众,而在实践中,一些基层政府领导被动接受上级指令,不能很好地上传下达,导致政策解读不到位、执行滞后,民众信息不对称。原因主要是:政策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村庄的差异性,过于粗放,相关政策的指导针对性不强;各项具体政策由各个部门牵头制定,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协调统筹,使得基层在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基层组织力量薄弱,执行力不够。许多基层干部受自身文化水平、能力素质局限,在政策的传达和执行中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理解片面或者完全曲解,导致建设进度迟缓,建设的进度和成效不一。
2. 财政投入不够
术后9h患者重新进入手术室,常规麻醉监测和诱导、可视喉镜气管插管。在全麻下行后正中入路胸椎板切除减压术。切除胸2、3、4椎板及胸5部分椎板,可见椎管内硬膜外血凝块压迫脊髓(见图3),清除血凝块,仔细查验硬膜外腔通畅、无活动性出血后,放置硬膜外引流管,逐层缝合,术中输液1 000ml,尿量400ml。手术历时5h结束。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拔除气管插管,测双下肢膝关节以上感觉有所恢复,但双下肢肌力仍为0级。术后给予预防感染、营养神经、消除水肿、适当输液、止血等相应治疗。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H镇A村为例:从2012年至2016年底,A村美丽乡村建设已累计投资约1亿元,除去拆旧复垦转让增减挂钩指标的4600万元,以及历年美丽乡村一事一议财政资金奖补累计158.78万元,“幸福家园”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各级财政补助1200万元外,余下的均以村镇自筹为主。而近几年镇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财政收支已严重不平衡,同时H镇工业基础虽雄厚,但是90%以上企业都是属于私营企业,村级更是几乎没有经济实体企业,村级财政没有税收作为保障,没有基本的资金来源渠道。村级财政无法单独承担建设的资金,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紧张成为各村的普遍性难题。
3. 缺乏规划引领
缺乏整体规划、统一组织协调,农业产业化不足,建设人才短缺,使美丽乡村建设长远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原因首先在于缺乏循环经济的理念。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对规划理念的要求较高,缺乏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就会造成短视,使发展难以长久;其次,由于农村产业基础薄弱,集体收入不多,在家就业与回乡创业的困难高于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较差等原因,年轻力壮的优秀农村人才,绝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导致乡镇一级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有干劲的指导性人才,导致乡村建设相关方面的发展陷入困境。
4. 缺乏健全机制
未能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农村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产权交易流转机制、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和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等不健全。由于村镇财力薄弱,资金短缺,财政资金整合难,导致长效管理机制缺失,使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同时,民主参与不够。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企业与村民参与度不高,与村委的合作较少。一方面农村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导致其对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有效了解,而留守的妇女、儿童与老人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也无法了解透彻。另外,在如何根据本村实际村情进行建设上,许多群众认为缺少反映渠道,打击了他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5. 特色挖掘不够
由于缺乏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全域一体的建设理念,一些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深入的挖掘和发展。一些地方在乡村建设中不考虑当地特色,导致最终出现“千村一面”的新问题,同质化建设严重;一些地区罔顾乡村本色,推倒当地民居,兴建楼房、城市公园、高级度假酒店等,却最终使“美丽乡村”成为了“新城市”,不再是乡村的景象;部分地方把美丽乡村建设当做了显现政绩的形象工程,只重视项目工程建设和环卫设施配套,对于乡村的传统习俗、节庆、特色民居等特色文化遗存置若罔闻,只看重乡村的外在形象建设,不顾其内涵建设。
三、政府主导下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
鼓励领导到基层进行直接指导,建立群众联系点制度,乡镇政府领导以到基层走访调研、督查等方式,全程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顶层到基层的衔接与良性互动。召开基层干部动员大会,学习、宣传和引入先进地区做法,与民众互动,逐级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各部门、镇、村工作,在该地区实现三级联动核查体系,同时进一步推进强镇扩权工作,简政放权,把权力下访到村镇一级,简化项目申报审批等手续,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 保障财政投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一方面,整合资源,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政府要加大对建设的资金支持,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整合各项资源,加大各个部门惠农资金,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好土地“增加、增效”的文章,拓宽融资的渠道。另一方面,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强化资金使用监管。成立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等,理顺有限公司或专业合作社与村集体财政的关系,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出符合当地情况的具体收支计划。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接受来自社会各方的监督,对建设资金的筹集及其使用要做到公开透明。
3. 重视规划引导,合理配置各种资源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各种资源的集约、集中使用,必须科学合理规划,适时调整各项政策有序推进,以达成资源整合、整体联动的建设格局。重视规划和政策引领,组织对镇区规划进行修订,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编制镇域规划,坚持镇级相关规划有效对接区的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四规合一”,规划统筹各种要素,发挥优势。另外,还需要注重农村实用人才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高农民种植加工、企业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整合各级各部门的优秀专业人才资源,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4. 健全体制机制,拓宽民主参与渠道
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建管并重,抓好产业培育和发展、村级资产的盘活和开发。探索乡村建设物业管理办法,试行社会化、公司化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设施建管的机制,在政策制定、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实地调研,认真听取农民的建议和意见。定期监督结果公示制度,强化经费使用和管理监督,形成人人参与公共生态文明创建的良好氛围,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充分尊重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建设上下互动的美丽乡村建设民主参与决策机制。
5. 挖掘乡村文化,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营造美丽乡村建设“软环境”,充分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与潜力。依靠乡村各自的资源、生态、水利、区位等条件,突出地域特色,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发展特色产业。在手工业发达的乡村创建“一村一品”,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发掘差异化的乡村之美,实现“一村一韵”;在农业占主导的乡村,以当地知名物产为主要栽培作物,延伸农业产业链,构筑具有乡村特色品牌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在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培育教育农园、乡村民宿、乡村花园等新型业态,并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以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柳兰芳.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 理论月刊,2013,(09):165-168.
[3] Gilman, Robert, Diane Gilman. Eco-Villages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A Report for Gaia Trust[M]. Context lnstitute, Bainbridge Island, WA.1991.
[4] 李雄华.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环境建设与村落保护[J]. 生态经济,2015,(02):168-171.
[5] 赵保佑.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 学术论坛,2008,(03):104-108.
[6] 李瑞霞,陈烈,沈静. 国外乡村建设的路径分析及启示[J]. 城市问题,2008,(05):89-92+95 .
[7] 张沛,张中华,孙海军. 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国际进展及典型国家发展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4,(01):42-49.
[8] Mike Douglass. The Emergence of New Regions of Economic Interaction in Asia [J].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1991, 11(2).
[9] 夏宝龙. 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J]. 求是,2014,(05):6-8.
[10] 王琼英,唐代剑. 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价值再造[J]. 农业经济问题,2012,(11):66-71+111.
[11] 王新玉. 实践、经验与路径——江宁、高淳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 生态经济,2015,(07):157-160.
(责任编辑:张连军)
Status and Optimization of Government-led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A Case Study of Su Min Area
YU Shui, JIANG Kai-yi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results of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arch mainly takes the three areas of Su M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case analysis and survey research method.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racticing mode and construction effect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existing in practice process such as the deficiencies of leadership attention, the lack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the lack of leading plans, the lack of a sound mechanism, and features not exploiting enough. This paper presents optimal paths of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such as increasing the emphasis on leadership, improving policy implementation capacity, safeguarding financial investment,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emphasizing on planning guidance, allocate the resources rationally,improving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o broaden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channels, mining village culture, and developing special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eautiful countrysid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1.011
2017-01-12
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基层信访”碎片化及其法制化研究(15AZZ012);中央高校业务经费配套项目(KPT2015007);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进南京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K02014007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于水(1966-),男,山东烟台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凯宜(1993-),女,山东烟台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F320.3
A
1009-2080(2017)01-00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