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华裔“中国性”的“断裂”和“延续”

2017-03-11陈思琦敬玲玲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华裔文化

陈思琦 敬玲玲 张 亭

(内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10)

美国华裔“中国性”的“断裂”和“延续”

陈思琦 敬玲玲 张 亭

(内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10)

美国华裔作为美国这个大熔炉下一支少数族裔,在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了奇妙的火花。华人与生俱来的“中国性”——语言文字、教育选择、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也在两种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在美国华裔的身上,一方面有着被同化的“断裂”,一方面有着落叶归根的“延续”。文章旨在研究美国华裔“中国性”的“断裂”与“延续”,在分析研究“中国性”的“断裂”与“延续”根源及表现方式的基础上,探讨在多元文化时代美国华裔未来的文化身份认同。

中国性; 断裂; 延续

近年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高密度报道,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国热”,让中国文化走出了国门,不断在全球传播。但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国人,特别是与中国同根同源却生活在海外的美国华裔开始自省对中国文化、历史的丢失和传承。文章从美国华裔的“中国性”入手,分析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的“断裂”与“延续”。

1 “中国性”

1.1 “中国性”的解析

“中国性”(Chineseness)一词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在政治上被提及。“中国性”是由“中国”这个词根演变而来,指具备中国特点的一种性质、状态。从词义来说,它代表着自觉处于世界中心和优于其他民族的中国人对于世界、他者与自我的文化想象。美学与文化上的中国性主要是指中国神话、意象、意境、中国古典和现当代文库以及中国的哲思,如儒、道、释等思想。当然有时也牵涉到一些政治的含义,例如民族主义,但是却不包括“国家”的概念在当中[1]。文化中的“中国性”极具包容性,既包括本土内部的文化传承和新变,也包括广布海内外的中西方文化对话的进程[2]。海外华裔的“中国性”具体表现在具有中国特质或是中国形象的文化背景、语言文字、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

1.2 美国华裔身上的“中国性”

美国华裔占亚裔美国人口的25.9%,美国总人口的1.2%,高于其他亚洲国家侨民所占的比例。华人移民美国始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一代美国华裔是早期华人劳工的后代,第二代、第三代美国华裔是来自台湾地区、香港等地的留学生[3]。第一代华人劳工因为生计来到美国,在语言文字和生活习惯上都有很大的不适应。英语水平低下,难以与美国当地人进行交流;文化差异使他们难以适应美国的饮食,社会习俗以及社交规则等差异使他们难以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因此,在美华人就聚集在一起,在一个区域内保持着中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因为华人分布广,数量多,容易聚集成一个社区,就形成了华人街。自从华人来到美国这片土地以来,华人街就成为他们心中祖国的归属地,在这片区域上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同在中国的生活。他们在此不断汲取祖国的文化养分,让美国华裔这个群体更加强大,在美国有了一席之地。唐人街的形成,就得益于华人在异国对祖国文化的依恋和归属,凸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强韧性以及包容性。许多第二代、第三代美国华裔就是生活在这样极具“中国性”的成长环境中,他们成长背景中的“中国性”正是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性格形成、文化情结的重要因素。

在TED演讲中,美籍华裔女孩Canwen Yu谈到,欧美社会对华裔普遍存在这样的印象:“数学好是因为我是亚洲人而不是我努力。严厉的家教、餐桌上只吃米饭,擅长数学微积分,天生就会弹钢琴、拉小提琴……这一切都不是因为自己在上面花了多少工夫,而且因为自己是亚洲人”这或许确实是欧美社会对华裔的刻板印象,多少会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事实上,这就是美国华裔身上的“中国性”的特征体现,而这些特征远不止这些。在美国少数族裔群体中,华裔具有突出的特点,与其他少数族裔相比,他们喜欢购买房子,这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追求安稳和谐;他们比其他少数族裔善于理财,精打细算地计划着家庭的生活开支;他们在工作上努力上进,在职场竞争中总是能够因为他们的勤奋努力脱颖而出;他们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这些无不彰显着东方人特有的聪明才智,这也是每个华裔与生俱来的“中国性”。

2 美国华裔“中国性”的“断裂”

“断裂”(fracture)原义是指岩层被断错或发生裂开。后来人们给出了更多的延伸意义,指事物之间关联性的折断开裂的变化,被广泛引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之上[4]。从词性上讲,断裂可作名词亦可做动词,作动词时强调折断开裂的这个变化,从与原本事物有密切联系到有断层,中间不再连续的情况。本文所说的断裂是“文化断裂”,是指特定文化在经历多种文化的激荡和融合后,出现的原始文化断层与消亡。为了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华裔大多会选择顺应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再加上早期华裔为其“美国化”所做的努力,新一代美国华裔成了外表是黄皮肤,内心和思想却是美国化的“香蕉人”。他们从小接受美国教育,衣着、言谈、举止、神态及思维模式,都和美国人别无二致。美国华裔及其后人身上的“中国性”渐渐出现“断裂”。

2.1 中国式家庭观念之“断裂”

孔子曾说过“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中国家庭教育把“孝”放在首位,有了“孝”才会有德。所以,子女有义务去照顾和孝敬父母。作为家长,他们在家庭中有绝对的话语权,子女应该听从父母的话,这被视作是对父母的恭敬。随着美国强调个人主义,推崇自由、独立思潮的影响,这种传统中国家庭关系和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淡化。在新一代移民身上,中国传统的尊老爱幼观念逐渐淡化,转而追求人人平等的西方家庭观,强调个性的张扬与隐私的保护。

这种家庭观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华裔身上的“中国性”的“断裂”。这种“断裂”体现在了众多文学作品中,华裔女作家谭美恩的《喜福会》就是典型的代表。《喜福会》探讨了出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四对母女关系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从侧面反映了华裔后代“中国性”的“断裂”。在美国主流文化的渗透下,女儿们作为美国典型ABC的代表,她们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崇尚个人权利和自由,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教育程度都与父辈有着差异。小说中,在中国长大的第一代移民龚琳达,两岁时就与一个从没见过面的黄氏男孩订了娃娃亲,最终十五岁就嫁进了黄家,遵从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就应该顺从父母的意愿和安排,也是子女对父母孝道的体现。而在美国长大的许露丝和泰德这对自由恋人并没有因为家人的反对而妥协,而是选择平等地与家人对话,希望能够得到家人的支持。因此,在对这两段婚姻的态度上,能够明显看出美国华裔身上“中国性”的“断裂”。

2.2 中国式生活习惯和语言之“断裂”

为了让后代能够在美国立足,更好地被美国这个国家所接受,华裔们都积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在热切改变的思想下,有些家庭已经摒弃说中文、庆祝中国节日、维持中国家族观念……渐渐地第二代、第三代美国华裔已经忘却自己身上那与生俱来的“中国性”。他们没有去过中国,不会说中文,不知道中国文化习俗,对中国的一切都是一知半解,他们和中国的联系只停留在父辈或祖辈对往事的追忆上。

美剧《初来乍到》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性”渐变的过程。故事从一家人由种族大融合的首都华盛顿搬到南部佛罗里达的奥兰多开始讲起。主人公Eddie出生在华盛顿,从小就受美国文化影响,酷爱美国嘻哈音乐,追求美国时尚,向往美国父母放养式的教育。刚开始,作为从唐人街搬过去还没融入当地生活的新移民,无论是饮食还是生活方式都与当地美国人格格不入,但随着与邻居的相处、同学的交流,这一家人逐渐融入当地生活。他们会在圣诞节的时候为迎接圣诞老人,精心准备礼物,热衷于庆祝期待已久的西方新年而不是中国新年。在家里,除了年迈的奶奶偶尔说一两句中文外,其他人都说英文。Eddie和他的弟弟们甚至都听不懂中文。当学校要求学生们介绍自己感兴趣的国家的文化,Eddie竟然选择了其他国家。

3 “中国性”的“延续”

“中国性”的“延续”是相对于“中国性”的“断裂”来讲的,多指美国华裔在异国他乡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寻求身份的认同,从而开启的寻根之旅。老一代华人把自己从前在中国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家庭氛围通通带到美国这个陌生的国度,蜗居在唐人街里安身立命。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唐人街的熏染下,中国文化的传统其实早已渗透到华裔后代的血液中。例如,美国华裔在香火意识、家文化、教育子女的方式等多方面都显示出与纯正美国人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华裔“中国性”的“延续”主要体现在积极寻求身份认同,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积极支持祖国的发展等方面。

3.1 美国华裔积极寻求身份认同

一直以来,美国华裔因为受到歧视,难以真正融入美国生活。作为美国亚裔的一个群体,美国华裔更是被称为美国的“少数民族”代表。虽然今天大多数歧视性法律已被废除或不再执行,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华裔不会遭遇任何歧视。美国华裔身上的种族歧视印记使他们在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中急于寻求身份认同。

在《喜福会》中,四位华裔母亲,怀着对祖国深深的依恋,在美国这个大环境下依然守着中国的风俗习惯,使她们的女儿也保留着中国性。四位母亲成立了喜福会,几个家庭定期按照惯例聚在一起,打麻将、玩乐、分享彼此的生活,这就是中国“家文化”的体现。母亲们在教育子女上,都带有典型的中国式特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作为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们对于母亲寄托在她们身上热切而强烈的期望感到费解,独立意识强烈的她们只感受到无尽的压力,甚至感到窒息,亦会觉得只是母亲的无理取闹。作为ABC的代表,小说中的女儿们其实是在多元文化中经历了一个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起初,独立又有主张的女儿完全不理解母亲的执念,母女关系不和,后来在互相吐露心声后,女儿了解了母亲背后的原因,在寻根的路上也认同了自己华裔的身份。

3.2 美国华裔积极传播中国文化

自1872年第一批来自中国的华工从轮船登上加州修筑美国铁路开始,中国人探索、定居美国的奋斗史就断断续续地揭开帷幕[5]。一百多来,美国华裔用勤劳和智慧在美国这块自由的热土上生存、繁衍和发声,让中华文化不断注入美国文化。如今,华裔在美国已经是遍地开花。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的唐人街里,看到大批日夜劳作的华人,他们虽呼吸着美国的空气,却只愿固守在中国城里,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和习俗。独特的中国文化吸引了很多美国人,所以许多美国人因对中国文化的好奇而探访唐人街,也因对唐人街的喜爱慕名前往中国。

美国华裔将中国美食、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中国功夫等带到美国,带去了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6]。大多数美国人都知道成龙、李小龙、李连杰,也曾为中国功夫而惊叹,这早已不仅仅是影视剧的作用,更与华裔在美国的文化传播也密不可分。在华裔众多的美国城市,新的一年都会有文化节和派对,都散发着中国的节日气息。如西雅图,中国文化艺术节每年都会举行,还包括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其他重要节日。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最大的屏幕“美国之鹰”上滚动播出的中国文化系列宣传片,借鉴中国传统的美术风格样式,将敦煌、太极、书法这些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以手绘和三维动画等方式将中国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全世界。可见,“中国性”的“延续”势不可挡。作为少数族裔的一支,美国华人的文化身份注定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被标识出来。

3.3 美国华裔积极支持祖国的发展

随着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展现出来的越发强劲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稳步攀升,中国重要的国际地位愈发突显,中国之于世界的影响愈发广泛、深入。自然而然地,世界对于中国的看法也在发生着改变,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人的浓厚兴趣,由此也引发了美国华裔对祖国的再一次关注。因为美国华裔对祖国的依恋,他们经常积极而友好地支持中国,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方面,美国华裔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投资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快速发展给这些美国华裔家庭提供了很多机会。他们在中国的投资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些家庭中的孩子也会到中国读书、工作[7]。所有的这些加强了美国华裔同祖国的联系,为“中国性”的“延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高端人才竞相选择的对象,而这其中华裔学者成为主力军,杨振宁和姚期智就是归国高端人才的典型代表。当问及归国的感受时,杨振宁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8]。正是这种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眷念,促使越来越多的华侨归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美国华裔归国支持祖国发展体现了“中国性”的“延续”,也显示出中国性正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4 结语

随着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不断变迁,美国华裔身上的“中国性”经历了“断裂”与“延续”两个阶段,这不仅帮助美国华裔在迷惘中找寻自我身份认同,而且美国华裔在传递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的道路上所做的贡献,也使“中国性”经久不衰。

[1] 许文荣.马华文学中的三江并流:论中国性、本土性与现代性的微妙同构[J].华文文学, 2010(1): 39-47.

[2] 余夏云. 在全球景观中定位中国:反思海外世界的“中国性”和“华语表述”讨论[J].文艺理论研究,2013(1):1.

[3] 车晓红,钟佳时,任姝霖. 美国华裔移民的历史与现状[J]. 考试周刊, 2014(A5).

[4] 吕叔湘,丁声树. 现代汉语词典[M].6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 戴超武.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1849-1996)[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7-69.

[6] 李小兵,孙漪,李晓晓. 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4-26.

[7] 王恩铭(编).美国文化与社会[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6-18.

[8] 孙琪.“对话”杨振宁、姚期智:我为什么放弃外国国籍[N].新华网,2017-02-21.

“TheFractureandContinuityofChineseness”inChineseAmericans

CHENSiqi,JINGLingling,ZHANGTi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641000, China)

Chinese Americans as an ethnic minority in American National melting pot, produced a wonderful spark in the exchange and collision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American born with “Chineseness”——language, education, custom, thinking mode, values...all have changed gradually. For Chinese American, they not only have the assimilation of “Fracture”, but also have the “Continuity”, which is the rope of “Chinese-attachment bond”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 Thus this thesis aims to study the embodiment of “Chineseness”, “Fracture”, “Continuity” in Chinese Americans, based on the study of embodiment and origin of “Fracture” and “Continuity” to explore the Chinese Americans how to locate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and decide their choice in front of the global multicultural pattern in the future.

Chineseness; fracture; continuity

2017-08-23

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重点项目“美国华裔的‘中国性’的‘断裂’和‘延续’”(17NSD-55)

陈思琦(1996— ),女,四川阿坝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7.06.019

I 106

A

1671-7880(2017)06-0069-04

责任编辑俞林

猜你喜欢

华裔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华裔夫妇的奥斯卡纪录片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