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促进传统工艺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
2017-03-11王通武
王通武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 数字艺术系, 江苏 苏州 215123)
产教融合促进传统工艺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
王通武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 数字艺术系, 江苏 苏州 215123)
苏州地区传统工艺历史久、数量大、种类多、特色明显,从业人员规模与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产教融合存在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场资源配置、产业链拓展深度不够的问题。以产业共生理论为依据,根据产教融合主体双方的需求因素与资源优势,建设“一平台、多工种”的融合平台,构建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的机制,可以丰富传统工艺保护路径、创新传统工艺人才传承模式、拓宽跨界传统工艺发展领域,以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传统工艺特点进行细化融合。
传统工艺; 产教融合; 产业共生; 传承发展; 融合机制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信息化部和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第四条从产教融合角度对学校在传统工艺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角度提出了相关的要求[1]。越来越多的院校与传统工艺企业实行“产教融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以手工制作为特点的传统工艺与工业化生产的制造类企业相比,传统工艺具备手工劳作的创造性与因材施艺制作的个性化特色,但也具有员工数量少、生产规模小的特征。这导致传统工艺生产企业无法在产教融合中投入过多精力,产教融合的内容也相对零散,缺乏规模。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管理者有必要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利益相关者只有在预知获得激励和补偿的状态下才会有无尽的动力和活力[2]。因此,分析传统工艺企业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挖掘需求要素,设计有效的产教融合机制尤为重要。
本文以苏州地区为例,通过分析苏州传统工艺的特点及产教融合的现状,提炼产教融合主体双方合作的问题,结合产业共生理论探讨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的机制,为区域文化特色明显的传统工艺提供产教融合的思路,以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历史传承与振兴。
1 产教融合与传统工艺的发展
产教融合是教育行业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定向培养方式,狭义上说,“产”是指生产劳动,“教”是教育教学。从教育视角出发,产教融合核心的要素是生产性与教育性的融合,是“教学性产学流程”与“生产性学习流程”的“链系统”达成[3]。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人物黄炎培和陶行知就已提出产教融合的思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坚持产教融合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产教融合是创新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是培养传统工艺传承人才的绝佳场所。传统工艺传承的关键在人,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可以系统科学地培养传统工艺的传承人。推动院校全面参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不仅可以为传统工艺保护以及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而且也有利于创新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可见,强化职业院校和传统工艺企业的融合发展,发挥主体双方的各自优势,构建“双赢”的融合平台,无论从政策还是实践的角度都具备可行性。
2 苏州传统工艺发展现状
2.1 历史久、数量大、种类多、特色明显
作为吴文化起源地的苏州,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传统工艺资源丰富多样且与众不同,风格上兼具北方的豪迈和南方的温婉,是中华传统工艺文化的精髓集聚区。明、清时期,苏州地区手工业发达,一度促进了江南经济的繁荣。苏州市政务信息公开网站显示:苏州传统工艺主要内容包含刺绣、缂丝、檀香扇、剧装戏具、红木家具、民族乐器、湖笔、玉雕、石雕、砖雕、核雕、竹雕、漆器、金银饰品、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工艺门类,具备3 000多个品种,基本涵盖了国家确定的11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大类,形成了古城区的刺绣玉雕、吴中区的光福核雕、高新区的镇湖刺绣、相城区的珠宝首饰和砖雕等特色产业集聚区。
2.2 从业人员规模与产值位居全国前列
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从业人员达15万人左右,年生产销售总额约为200亿元。目前,苏绣、玉雕、核雕和红木家具制作成为苏州传统工艺行业中的支柱产业,并在全国范围内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苏州工艺美术学会官方数据显示苏州从事传统技艺的高端人才数量较多,现在共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4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83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96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17人、苏州民间工艺家205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97人、高级工艺美术师261人。特别是刺绣、檀香扇等制作技艺在国内首屈一指,苏州玉雕与苏作红木家具技艺精湛、声誉日隆,剧装戏具生产占国内市场的近50%。
3 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现状
3.1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模式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主要是三种形式:一是邀请传统工艺生产企业或从业者进行专业共建,方式为专业设置论证、师资互聘、学生顶岗实习等。如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工艺美术设计、书画鉴定专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刺绣设计与工艺、书画装裱与修复等专业,设置前均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论证,部分课程邀请传统工艺专家授课。二是规模较小的学徒制。如苏州技师学院开设传统工艺技术大师传承班,通过考核的学生,由传统工艺大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三是院校联合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开设业余培训班,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镇湖街道、苏州刺绣行业协会合作开设苏绣班,开展定向招生。
3.2 引企入校资源共享模式
企业入驻校园是苏州传统工艺企业与职业院校产业融合的一种模式。学校提供场地,供知名传统工艺从业人员长期或短期从事工艺创作。另外,学校因教学科研发展需要,采取建立冠名大师工作室的形式。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引企入校,引入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成立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所;引入桃花坞木刻年画大师房志达、苏绣大师顾文霞、雕刻大师蒋喜等大师在校内设置工作室;版画大师顾志军、核雕大师周义清、苏扇大师陈琴苏、苏绣大师姚惠芬在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建立工作室;苏州高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沈德龙苏绣工作室、俞艇玉雕工作室、吴建东核雕工作室等。
3.3 校企合力技艺共研模式
技艺共研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苏州职业院校与传统工艺企业共同设立研究中心,对传统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包括传统工艺传承、保护、技艺研发、推广等。二是承接政府或行业的传统工艺课题或竞赛,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渭塘镇政府合作建设“珍珠设计工作室”;与镇湖镇政府合作共建“刺绣艺术研发工作室”;苏州技师学院与传统工艺大师共同开发传统工艺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与传统工艺传承人共同研发原创作品、原创衍生艺术品;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苏州工艺美院等院校参与承办传统工艺文化创意创客大赛等。
4 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辐射面不宽,合作规模化程度不高
目前,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的范围普遍偏小,仅限于刺绣、雕刻、年画等几类工艺品种。这些参与产教融合的传统工艺项目很多都是社会上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品种,没有涉及的往往都是濒危品种,面临存亡绝续困境。参与传统工艺产教融合的院校主要集中在美术类院校的专业,在一般综合类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仅占小部分,受众面窄,而且美术专业学生的特长主要在设计表现方面,技术开发能力较弱。
4.2 体系不完整,缺乏市场资源的配置
苏州很多传统工艺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特定的环境带来固定的市场。光福核雕街存在的意义不仅是手工艺从业者的集聚区,而且更多地是产业做大后带来的客源和市场的集聚。另外,特定环境使资源配套齐全,如玉雕从业者从事手工艺制作的集聚,吸引了很多原材料供应商的汇集,延展产业链的同时,也带来了原材料配套的方便。但是苏州职业院校基本上都位于城市的郊区,交通和资源配套不健全,很多大师在学校工作的时间极少,只能是面对面开会座谈,因此也失去了当初开展产教融合的意义。
4.3 内容单一化,产业链拓展深度不够
产教融合技术研发的主要内容是传统工艺风格的更新、衍生品的开发等,而基于原材料和技术革新方面的研究较少,这是由产教融合主体双方的特征所决定的。职业院校参与合作的专业基本都是以美术专业为主,很多传承人多是以师徒传承方式获得技艺知识,沿袭的都是传统的技艺规范和图式。另外,传统工艺面临的不仅仅是固态传承,更多地需要从产业的范畴进行思考,从前期产品市场的策划、技术的更新、销售渠道的搭建,到传统工艺产业链深度的拓展,都是产教融合需要破解的问题。
5 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产业共生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现象,驱动共生关系形成的内因是产业链的连续性质,外因则是产业链连接所带来的价值增值性质,产业共生具有融合性、互动性、协调性三大特征[4]。在确立职业院校与传统工艺企业或从业者之间文化互惠、资源互补的需求前提下,以产教融合的路径为切入点,将职业院校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人才培养与苏州传统工艺企业特有的技艺、材料、文化资源相结合,共建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平台。通过产业集群、产权保护、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技艺传承、校园孵化、技术创新、产业跨界等技术手段,构建校园型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社区,实现苏州传统工艺的融合保护、融合传承、融合发展。
5.1 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的建设思路
建设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应将苏州地区传统工艺企业或从业者汇聚在职业院校的校园中,建设校园型苏州传统工艺生产群,以工种为单位形成作坊式生产。吸纳苏州传统工艺企业或者传承人入驻校园,解决部分苏州传统工艺企业或者传承人的生产空间需求问题。另外,形成苏州传统工艺的生产型社区,通过平台巨大的规模效应和强大的品牌效应,发展壮大苏州传统工艺产业,捆绑发展,实现“一平台、多工种”的模式,产生串联发展的集群效应,提升苏州传统工艺的产权交易水平与市场价值,补齐苏州传统工艺资源不均的短板。
5.2 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的建设策略
5.2.1产教融合丰富传统工艺保护路径 传统工艺文明和历史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直接反映出传统文化基本面貌、传承状况,是传统工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工作。以往研究苏州传统工艺的工作人员主要通过田野调查的形式搜集民间传统工艺资料,由于传统工艺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对所从事技艺的系统表述能力较弱,加之缺乏对传统工艺技艺本身真实的长期生产感受,导致整理出来的传统工艺资料缺乏生活体验感。通过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平台的搭建,科研和生产的融合,双方优势互补,职业院校科研人员可以随时真实地对苏州传统工艺技艺生产进行记录,进行生产体验。苏州传统工艺传承人也可以依托学校的学术、文化交流等平台,加强对外交流的力度,对自己的技艺进行对外传播,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平台以职业院校科研平台为依托,走进现代实验室,借助数字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苏州传统工艺资源保存、保护和再提升。近年来,侵犯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的事件层出不穷,通过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平台,借助职业院校科研产业的知识产权工具,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合法保护传统工艺文化。
5.2.2产教融合创新传统工艺人才传承模式 国内很多院校对传统工艺传承人的培养方式以设置相关专业、开设讲座、开展展览等为主,这些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学校培养教育无法做到与传统工艺真实的生产相结合。因此,以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为平台,依托苏州传统工艺传承人和研究者组成师资队伍,构建真实的苏州传统工艺传承培养模式,有助于传统工艺传承人才的培养。如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以生产性教学为主,第一学年主要是文化课和基础课教学,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开展学徒制项目教学。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已从单纯地传授技术扩展到以技术驱动的创新与创业。通过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平台可以搭建校园生产孵化器。传统工艺孵化器多以社会产业园的形式进行,但在校园内部的传统工艺孵化器尚为空白。因此,传统工艺的产教融合可以解决苏州传统工艺传承后继无人的现状,在培养年轻人对苏州传统工艺文化兴趣与技艺学习的前提下,通过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引导有志于苏州传统工艺产业的年轻人主动创业,赋予苏州传统工艺创业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空间,培育苏州传统工艺年轻“创客”。
5.2.3跨界融合传统工艺发展领域 通过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各个专业在用苏州传统工艺的传统文化涵养专业精神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合作,如机械电子专业可以对传统工艺生产设备进行现代开发、技术更新,研发新设备信息技术专业可以设计线上传统工艺传播平台;电子商务专业可以协同传统工艺企业构建网络化销售平台;传统工艺企业可以借助创意设计专业在创作中融入时尚元素。传统工艺企业通过与外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合作,提升苏州传统工艺新技术研发、产权交易的水平。
通过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平台,还可以搭建各类苏州传统工艺内部资源融合的平台,经过苏州传统工艺产业内部联动,实现各类苏州传统工艺内部资源融合。从跨界融合角度,延长苏州传统工艺的上下游,苏州传统工艺每个工种都有独特的材料、设备、方法、人力及管理资源,通过工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产生新的技艺和内容。另外通过重组性和延伸性融合促进各工种间带状连片集聚发展,形成创新条件,开辟苏州传统工艺的循环生态链,形成新的苏州传统工艺产业带。
6 结语
本文以苏州地区的传统工艺为样本,分析了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构建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的策略。结果表明:构建职业院校与传统工艺企业产教融合的平台,有着现实的技术基础和操作可能性,是解决当前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存在问题的有效思路。另外,现存的很多传统工艺是历经时代过滤形成的精品,是区域文化的特色。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传统工艺的特点进行细化融合,是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
[1] 张贺.让传统工艺更好融入现代社会:文化部负责人就《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17-03-26(4).
[2] 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4):39-43.
[3] 王玲玲.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构建及实施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 2015(8):160-164.
[4] 胡晓鹏. 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9):118-128.
Researchonthepathsoftheintegrationbetweenproductionandeducation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traditionaltechnology—TakingSuzhouasanexample
WANGTongwu
(Department of Digital Desig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Branch of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Suzhou 215123, China)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 Suzhou, such as small scale, less allocation of market resources, and less expans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The Industrial Symbiosis Theory is taken as the basis.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factors and resources advantages of the both parties about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fusion platform of “A Platform and Various Jobs”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 Suzhou is constructed, which can enrich the ways to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e the modes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expand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development field, refine and f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y.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dustrial Symbios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mechanism
2017-08-20
王通武(1982— ),男,江苏东海人,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文化创意产业。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7.06.002
G 710
A
1671-7880(2017)06-0006-04
责任编辑陈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