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创新与优化
2017-03-11刘玲华
刘玲华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传媒系,福建 福安 355000)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它既是对《旅游文化》、《客源国》等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也为后续课程《导游实务》、《模拟导游》等课程奠定了知识基础。该课程的开设,对旅游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主要支撑和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还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创新和优化。
一、课程特点
(一)是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必考课程
2016年导游资格考试实行了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导游考试必考科目之一。改革后的该科目考试采取上机考试方式进行,考试题型均为客观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在导游基础知识部分的考查中,将科目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以及科目四《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合并为1张试卷进行测试,每张试卷130题,其中单项选择题60题,多项选择题70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其中科目四所占比率不少于50%[1]。
(二)内容包罗万象,纷繁复杂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涉及到的内容包罗万象,有中国旅游业、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旅游景观、宗教、古建筑、园林文化、饮食文化、风物特产、旅游诗词、楹联、游记的选读、客源国等章节。该课程覆盖的知识面广,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繁多。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记住所学知识点,是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考试的关键点。
(三)课程部分内容抽象晦涩,不易理解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里面有些内容比较抽象晦涩,比如在宗教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掌握佛教的“三方佛”、“三时佛”、“三身佛”、“华严三圣”,佛教的道义、佛教的宗旨等;在民族民俗部分,要求掌握全国各地的各个少数民族的宗教民俗、饮食、民居、服饰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另外改革后书本增加诗词、楹联、游记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汉字的起源和诗词、楹联格律常识,以及古典旅游诗词名篇的内容、艺术特点等,内容繁杂枯燥不易理解,学习难度较大。
(四)考试内容广而偏,考试难度增大
在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考试中,要记忆的重点章节多,内容广。从2016年全国导游考试内容来看,涉及到的内容偏而杂,比如考到高粱酿的酒有哪些,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有哪些景点,诗人范大成攀登峨眉山的时间、路线以及所看的景点有哪些等等,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平时复习时较少关注的,也是容易被忽略的,这无疑增加了考试难度。因此学生在复习知识点时,要做到既要抓重点还要抓全面。
(五)考试题型变化较大,总题量增多
2016年改革后的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中,导游基础知识部分考试题型由原来的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表题、连线题、问答题等变成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由原来的总题量60多道变成130道,多项选择题占到70道,题量明显增多,难度势必增大,这必将影响到学生的导游考试通过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训练,通过做大量的选择题来巩固考试内容。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注重理论教学,忽视技能实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作为一门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必考科目,大部分教师为提高考试通过率,在课堂一般采用理论知识讲授以及划书本重点让学生背诵方式进行教学,课程设置也以理论为主,少设或不设实践环节,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法,易造成教学内容空泛,学生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不到,学生整体技能得不到提高。
(二)教法单一,教学模式选择不当
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堂上采用满堂讲的方式,不断灌输大量的基础知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容易造成记忆疲劳,降低课程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力、潜在能力的发挥。另外,教师采取教学方法简单、传统而单一,即使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也是应付了事,起不到激发思维、提高兴趣的作用。
(三)考核标准不太科学,方法较为简单
部分院校把该门课程定位于纯理论的课程,考核方式也是以试卷为主的方式进行,忽略了技能实践考核,这样使得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得好成绩。一些院校把期末考试一次性考试作为考核标准,忽视阶段考核,考核成绩只看结果忽略阶段,只看分数忽略技能[2]。
三、课程教学优化与创新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掌握旅游文化知识、旅游资源知识等,使学生能够以旅行社导游员、景点景区导游员身份,全面、系统掌握导游讲解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并能根据相关知识,结合不同的讲解方法独立组织景点讲解词,能够熟练进行差异化、针对性的实地讲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具有能胜任旅游工作所需的高素质的技能型旅游人才[3]。第二,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以便能顺利通过导游考试。
(二)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整体形象记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涉及到的部分内容比较复杂,单靠语言、文字进行阐述取得的效果并不良好。教师可以在网上收集相关图片资料,提前做好精美的课件,下载有关视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出来,这种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形象记忆。比如讲授五行相生相克时,可以通过一个示意图来展示,这样学生就对此一目了然。在饮食文化部分,关于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菜谱视频,通过学生观看视频的方式,通俗易懂,消除学生学习的烦躁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整体形象记忆。
2.通过模拟讲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教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这门课程时,教师除了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式。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旅游景观知识点时,可以先让学生去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好导游词,充当模拟导游,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表演力充分展示出来[4]。
3.教授学生多种记忆方法,轻松熟记相关知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繁多,大部分都是考试中必须掌握的,如果不给予梳理,知识点容易遗忘,因此在教学中,可应用多种方法,灵活记忆相关知识。比如在教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时,有哪些少数民族信仰大乘佛,可以编成“白壮布侗畲纳西,彝羌满朝大乘佛”;在区别皇家园林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时,可以记成“颐完整、承最大、北历史”;在记忆长江流经的省份时,由于流经的省份比较多,不易记住,可结合该省的别称编为一首歌诀,“长江水量大又长,流经我国十地方:青川藏,滇鄂湘,赣皖苏沪入海洋”。 这种记忆方法简单有趣,而又容易记忆。
4.模拟仿真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所覆盖的内容多,范围广。学生由于阅历浅,很多知识只能在课本上感知,形成的印象不深。因此,可以采取模拟仿真操作形式,进一步深化书本知识,比如在“名茶与名酒”这个章节中,涉及到茶叶分类与特点时,可以带上茶具以及各种茶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现场泡茶的方式分辨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黑茶、黄茶、白茶等茶的类型,让学生感受品尝各种茶叶的形、色、香、味,轻松熟记茶叶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5]。
5.景点实地实践,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光靠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是有限的,还应该让学生到具体的景点去实践。比如在教学“中国四大宗教”这个章节,就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到附近的寺庙、道观、教堂等地去感受学习,去现场实践认知,也可以到现场进行模拟讲解实训。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将有利于锻炼学生现场讲解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可以采取全程化的考核方式进行,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包括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课程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方式,采取平时考核、阶段性考核、实训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成绩比例可以这样分布:平时成绩占20%,阶段性考核成绩占30%,实训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一般包括作业、考勤、测验、课前演练、课堂问答和讨论、课堂纪律等形式。把分数赋予每一种考核形式,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大有裨益。
四、结语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对导游考证以及形成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知识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与创新课程教学,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要把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旅游教学质量,培养更加出色的旅游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公布《2016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纲》的通知[EB/OL].http:∥www.cnta.gov.cn/zwgk/tzggnew/gztz/201601/t20160119_758510.shtml.2016- 01-19/2017-03-06.
[2]冯茂娥.《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消费导刊,2009(18):179.
[3]文斌.《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思考[J].科技信息,2011(9):526+576.
[4]曾健蓓.浅谈《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巧妙记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117.
[5]徐可.《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的创新与优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8(4):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