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迪
2017-03-11刘利娜
刘利娜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一、什么是传统道德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道德,这个简单而永恒的道理,历史发展已为我们证明。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传统道德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辅以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劳动人民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民族心里的形成,传统文化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二、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及主要内容
1.与传统的西方伦理道德比较起来更注重人伦道德。
2.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道德,更重视培养精神境界。
3.有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即人道精神。
4.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着眼,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最高价值表现在“整体精神”和“公私奖系”的重要性。
5.就个体道德和整体道德,更加强调道德修养。
6.就道德修养方式看,我们的祖先给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法,注重推己及人。
三、传统道德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迪
自先秦到今,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道德文化,是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很多道德原则和范畴并未因时代的变化而丧失其意义。必须承认,科技文明的越来越发达正以其强大的功效理性精神、无孔不入的数量化、物质化冲击着人的生活和生存空间,它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人文精神也在冷漠着,人们对精神世界和道德精神的维护也淡漠了。作为一个有深厚的伦理道德文化并且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度,当传统道德的生存土壤与栖息环境发生转化后,传统道德的进步与现代重建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朝流。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道德,以得到启示。
(一)传统伦理道德对当代公共道德建设的启迪
公共道德,是一种与个人德行相对的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规则和社会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风气的好坏,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向来强调“家国同构”,即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一致性,在此意义上个人的道德修养内在地包含了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孔子的“三达德”、管子的“四维”,孟子的“四端”,还是先秦儒家之大成董仲舒提出的“五常德”等传统理论,表象上是个人的道德修为其实都内涵了社会基本的公德在其中。因此,只要经过改良,将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陈腐糟粕去除,有些道德规范对今天市场经济条件环境下的社会公德建设无疑会有着重要的现实启迪作用。我们来考察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如追求“慎独”境界和培养敬畏之心等方面的体现。古人非常重视培养个人独处时的慎独境界,这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独特之处,而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中,之所以要强调“慎独”境界,是因为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城市越来越臃肿,互联网使得实际交往越来越少,公共生活一般是与陌生大众相处的过程,所以需要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去维护公共生活的秩序,慎独显得尤为重要。同理,除去迷信的外套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观念中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孝、礼等用因果必然性的科学观念来解释,对今天能够自觉地维护和遵守公德也大有帮助。事实表明,对扬善惩恶的因果必然性报以敬畏之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机制,使我们能够自觉拥有一颗公德心的。
以上表明,在当前的社会公共道德建设中,既可以从具体德目诸如仁、义、廉、耻、礼、智、信等思想内容中,直接继承仁慈友爱、廉洁知耻、义大于利等符合当下生活的思想观念,又可以从古代思想给出的如“慎独”“重行”“内省”“改过”“自讼”“居敬”等具体修养方法中得到启发,这样促使人人具有高度自觉自律的公德意识和习惯,形成社会风气。
(二)传统伦理道德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启发
职业是农业和商业、脑力和体力的分工也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大分工的结果,这使得职业道德完全形成。职业道德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应当遵循属于本行业职业特点的行为准则,比如,处理行业人员与具体工作、职业与员工、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本行业的工作人员除了专业与技能方面的规定外还有道德操守方面的要求。在中国,早在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中,就这样记录了:豁达而谨慎,温和而有主见,谦逊而认真;有才而不疏,面对纷乱而果断,正直而温和,简约而注意细微,刚正而不鲁莽,勇敢而守信义的对公职人员的道德规范,在《孙子兵法》中则有如下的规范:将领要有智谋、信义,要有仁义,要勇敢,要纪律严明,这是对军人的职业道德要求。再比如医德,中国古人有丰厚的医学著作,在记录了丰富医学知识的同时,也记载了相关的医学伦理和源远流长的医生道德规范。如当医生的都要性格温和文雅、谦虚恭让、行动合乎礼仪、有亲和力,不能妄自尊大、骄傲不羁;小毛病不可以说大病,容易处理不可以说难处理,无论穷富病人一视同仁,用药不看贵贱等等。这些古代医德规范和古人恰当的概括,对今天的从医人员道德规范建设显然也有着多方面的启发作用。
中国传统职业道德对现代职业道德建设的现代启迪,首先表现在“义利合一”这一儒家基本的道德观念的现代意义上。众所周知,如何在遵守职业道德前提下谋取正当的利益,这是职业道德建设面对的首要的任务,使合乎道德的行为和谋取利益的手段达到内在的统一,这是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显著的区别。历来儒家主张的义利统一的基本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看见利益不要忘记德行,不谋取不合乎道义的财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二是当道德和利益发生冲突的售后,要自觉把道义放在利益的前面,在必要的时候要舍弃利益遵守道德,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守护道德。在市场经济条件正确处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并上升为一种制度,能够有力地改变当前社会职业生活中一些唯利是图的不良倾向,义利内在和谐统一这一儒家思想显然对此有着极强针对性的启发作用。
中国传统职业道德思想对现代职业道德建设的启迪作用,还突显在职业道德规范的许多具体条目中。比如国家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孔子曾说过:政的意思就是端正。统治者自己带头端正,以身作则、作出表率,谁敢不走正道呢?(《论语·颜渊》)由此可见,孔子认为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形成直接受从政者对职业道德的遵守的影响,所以极为重要。对于我们公务人员形成为民服务、忠诚于党、务实勤恳、公正不阿、清廉奉公的职业道德,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传统家庭美德对当代家庭道德建设的启迪
当代意义上的家庭道德是一种行为准则,主要处理夫妻之间,家庭代际,邻里交往之间的特殊人际关系。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形态,因此,在古代中国家庭道德建设特别受重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整体结构。最基本的道德关系是家庭生活之中的夫妇关系、父子关系,中国古人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周易》中就有一段经典论述:有天地之后才有世间万物,然后有男人女人,有夫妻,有父子关系,有上下级关系,然后才有礼仪产生。也正是这样的文化渊源,传统中国社会是特别看重家庭教化、学校教化、乡里教化,儒家的“成人”修养系列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既被视为 “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又是“修身”的实践结果。在此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下,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以父慈子孝,夫义妇顺等为核心的庞杂的家庭道德规范体系。
家庭道德建设要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出发,关键要从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道德规范,另一条重要的途径则是对传统家庭美德的继承和弘扬。而这又一次说明和体现了传统伦理道德对现代生活的巨大意义。如传统家庭美德中的,多方面的对现代的家庭道德建设的依然有启迪意义。去除“三纲”之类的封建因素之后作为“慈”的道德规范,可以启迪父母在处理与子女的亲子关系中不仅要在关爱中抚养教育子女,同时又要在理性原则下爱而不溺,否则会因为不理智的爱而导致不良的溺爱后果;摒弃父母健在就不外出工作、旅游,牺牲孙辈的正当利益来讨好上一辈人这类的糟粕之后的“孝”的道德规范,可启迪儿女要对父母物质赡养,更要体察父母与长辈内心世界从精神上去关爱他们;铲除了禁欲主义思想中与人性相违背理念之后的“贞”的道德规范,可以帮助夫妻双方在性道德上履行相互真诚不欺瞒的道德义务;扬弃了亲尝汤药、扇枕温衾的礼教成分之后的“敬”的道德规范,可启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得到尊重、得到关爱,彼此之间礼让互助的基本德行规范;去除了以年龄和辈分论尊卑的不平等、不合理因素之后的“悌”的道德规范,可启迪兄弟姐妹之中形成彼此敬重、相互关爱的道德情感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可以肯定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法国思想家早在18世纪是这样认为的,全世界的视域来看中国的传统道德仍具有启蒙意义。相比较求助于上帝的西方人,中国人以德治来教化人不知要高出多少倍,这是伏尔泰的观点;霍尔巴赫则认为,中国的道德治国为西方统治者提供了另一种统治方式的范本;对中国儒家伦理对未来世界精神文明的积极影响深信不疑的还有英国的著名学者汤因比。事实使我们相信,中国丰富的传统伦理道德遗产,不仅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积极的作用,对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发展与进程也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