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与关键期的契合

2017-03-11吴瑶瑶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吴瑶瑶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情绪激发心理活动的发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童年是一切心理发展的根源,这一时期学前儿童情绪发展尤为重要。学前儿童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年龄阶段,心理机能具有极大可塑性,对外界环境影响的刺激极为敏感,易形成神经联系,积累个体生命记忆,形成情绪发展的轨迹,同时儿童具有与外界环境互动的独特学习,影响儿童的情绪发展。学前儿童处于情绪发展与关键期契合的重要时期,学前期环境影响刺激的关键经验为学前儿童情绪发展奠定最初和最坚定的基础,形成儿童情绪的特点和品质的个体差异,学前儿童在关键期产生的情绪问题,往往预示着影响与反应的持续和深刻。

一、学前儿童情绪

情绪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内心认知及相应行为方式。情绪在一开始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还不能进行口头言语的婴儿就通过情绪进行最初的人际交往。儿童一出生后就有情绪反应,儿童最初情绪表现的最大特点是与生理需要直接挂钩,需要成为情绪产生的基础;以及儿童原始情绪具有一定的先天遗传本能。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根据对医院500名婴儿的观察和研究提出:儿童有三种天生的原始情绪反应,包括怕、怒和爱。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控情况引发。怒是限制新生儿运动引发。爱是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特别是抚摸儿童肌肤敏感区域容易产生爱的情绪。儿童不断成长,情绪随着发生变化,出现情绪的分化。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在对出生1-10天的500多名婴儿的54种动作的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儿童情绪的泛化与分化对立统一的理论,认为儿童情绪分化分为三阶段:泛化阶段(0-1岁),分化阶段(1-5岁),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第一阶段:泛化阶段,儿童情绪表现模糊,出现喜悦、厌恶、哭泣、惊吓等多种情绪,一般因为生理需求导致的。第二阶段:分化阶段,儿童情绪开始表现明显的分化特征,逐渐表现出以面部表情为主基本的情绪,同时偶尔引发高级情绪的发生。第三阶段:系统化阶段,儿童情绪开始构建社会化,高级情绪普遍发展。我国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开创者孟昭兰在大量研究和概括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儿童情绪分化理论,认为儿童具有种族进化的8-10种原始遗传的基本情绪,但是存在个体差异。情绪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诱因,情绪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情绪的分化伴随个体成熟逐渐显现。

学前儿童主要有三种基本情绪,包括哭、笑和害怕。哭是最基本的情绪,哭的情绪带有与生俱来的色彩,一般是因为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引发,随着儿童生理的不断适应,儿童出现取代哭的表达方式,哭的情绪会逐渐减少。笑是继哭之后出现的基本情绪,儿童看到父母熟悉的人脸会表现出自然的面部微笑,成人因为儿童的笑的表现,产生与儿童积极的互动,刺激儿童笑的情绪延续和高涨,儿童笑的情绪深化,表现更为强烈的出声笑,甚至伴随手舞足蹈的动作。害怕是非常消极的情绪,特别具压抑作用,因为对儿童伤害极大。最初的害怕是本能的,因为生存环境的变化,随着儿童生理的发育,害怕诱因出现依恋对象和经验联系的转折。学前儿童情绪发展呈现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趋势,情绪发展的社会成分和诱因不断增加,促使高级情绪表达的社会化,学前儿童情绪分化发展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认知水平促进情绪的深刻化,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逐渐调节情绪发展,减少冲动性,提高稳定性。学前儿童情绪发展是其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原始情绪萌芽发生,形成基本情绪,不断分化丰富,不断社会化和自我调节,情绪是儿童适应发展本质的重要方式,这一时期的情绪发展是心理活动的缩影,折射出个体生命的发展。

二、关键期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K.Z.Lorenz,1937)最先提出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在研究生物自然习性发现,孵化破壳的小鸭会将第一眼的对象认为母亲,并产生依恋情感和追随行为,称为“母亲印刻”现象,成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心理学家将关键期理论借用到儿童早期发展研究中,提出儿童的早期发展存在关键期。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是指,人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某些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关键期的最大的特征是只发生在个体生命过程的一个固定而短暂时期。关键期一旦错过,某些早期关键经验就会缺失,而且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极端特殊情况才有可能消除。关键期时期的环境影响特别是与个体最密切的环境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力更能与个体交互作用。学前儿童在关键期产生的情绪问题,往往预示着影响与反应的持续和深刻。

三、学前儿童情绪发展与关键期的契合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真实表达,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表征,透过情绪发展认识心理变化,把握心理的健康发展,情绪成为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心理发展源于环境影响,情绪发展也离不开外界环境的特殊影响,情绪发展的特点和品质是在外界环境的互动中萌芽学习、逐渐发展,反映学前儿童适应外界环境的原始体验,契合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关键期效应,同时环境影响对儿童情绪发展的刺激作用,具有个体年幼阶段的独特学习,也形成了学习关键经验的关键期。儿童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主动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的过程。[1]23因为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特征、经验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使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具有学前特殊性,儿童的学习内容是广泛的,包括与人(成人和同伴)交往,参与个体生存所需的所有活动;儿童的学习方式是通过直接经验的学习,通过亲自操作的感知体验积累经验,不断理解与认识。儿童的学习不同于中小学的学习,它独特的学习造就环境影响的学习效应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儿童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学习获得情绪发展的关键经验,将儿童情绪发展与关键期契合,利用关键期效应作用于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发展成为儿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积极反应,加强个体社会化的思维认知和行为表达。

研究发现关键期较多发生在儿童早期,也是因为这一时期环境影响是个体通过学习与发展逐渐生存和适应外界环境的原始奠定阶段。情绪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儿童的早期学习方式主要是观察和模仿,教师和家长的榜样力量对儿童的渗透无处不在。[2]儿童情绪的发展更多向有经验的成人学习,还有与同伴交流互动,主要处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小环境的作用中,在家庭和幼儿园中,有效利用学前儿童对环境影响的敏感,实现关键期的环境影响作用的最大化,积极刺激学前儿童情绪发展。

首先是家庭环境,一开始婴儿主要以“哭”的情绪方式表达对生理的需求,在逐渐生存和适应外界环境中情绪泛化和分化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情绪,家庭环境是儿童情绪萌芽和初期迅猛发展的地方,以父母为主的成人成为儿童情绪发展的引导者。儿童一出生,处于完全依赖成人的照料,家长是儿童最主要的交往对象,特别是母亲是儿童最亲近的人,主要承担着儿童对情绪的早期认知责任。儿童最初情绪与生理需要有关,家长除了满足儿童温饱的基本生理需求,还有安抚和逗引儿童的抚养互动行为,尽量避免怕和怒的情绪反应,更多地沐浴在爱的家庭温暖之中,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的交往对象发生变化,家长引导儿童通过玩具接触周围环境,摆弄玩具与外界环境互动,家长要对儿童进行演示指导,帮助儿童完成摆弄动作,协同儿童与外界环境进行交往活动,形成个体生命初始而影响深远的亲子依恋关系。儿童依赖父母认识外界环境,由此形成亲子依恋关系,这种亲子依恋关系在儿童早期最为显著,陪伴是最有效的教育,其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吴玲玲(2008)通过对91名4~6岁的儿童进行研究发现,家庭功能和家庭情绪表露与儿童的情绪理解发展相关。[3]早期的家庭亲子接触促使儿童产生情绪的最早期认知的关键经验,完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儿童情绪发展的良好开始,意味着儿童情绪认知的良好奠定,帮助个体终身情绪的正常发展。

幼儿园教育是儿童进入学校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儿童周围环境发生巨大改变的开始,与同龄人的同伴交往环境,有专业教师的教育环境,儿童情绪进入高层次的发展水平,呈现出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产生更多的高级情绪,习得和掌握情绪调节的关键经验。儿童面对的人际交往对象增多,互动环境活动范围扩大,出现环境机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外界环境对儿童早期情绪发展的影响在学前期尤为突显。姚端维、陈英和和赵延芹在对3-5岁的150名儿童情绪能力的研究中,发现3-4岁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有显著变化,3岁是获得情绪理解能力的一个关键期,4岁儿童已经基本上获得了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所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依次是:3岁组儿童更倾向于使用情绪释放策略,4岁组儿童较多使用建构性策略,5岁组儿童更喜欢使用回避策略。[4]在学前教育阶段,外界环境显著变化,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情绪分化丰富,加深对情绪的理解与调节。学前教育通过教育的力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环境影响进行取舍,增加和发挥环境影响的有效刺激,减少甚至消除环境影响的不良反应,起到关键期的作用。学前教育是个体生命的开端教育,是家庭教育转向学校教育的关键阶段,其教育比任何阶段的教育都需要更长远的目光和更广阔的视野,而且学前教育是所有教育阶段中最尊重人的教育阶段,直指心灵的教育,社会性交往特别是同伴交往的增多,和专业的学前教育环境的教育力量,厚重的幼儿园教育从根本上契合学前儿童情绪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奠定个体生命一生的情绪基调,对心理发展影响重大,成为学前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活跃因子。学前儿童正处于生理与心理迅猛发展的个体年幼阶段,特别是心理变化难以捉摸,情绪的复杂性凸显,儿童特有的学习更造就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效应,将情绪发展与儿童早期多出现的关键期联系,注重两者的契合发展,有效利用环境影响的敏感刺激,促使情绪初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

[2]刘航,刘秀丽,吴文汐.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及其教育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2013(4).

[3]卓美红.2-9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4]姚端维,陈英和,赵延芹.3-5岁儿童情绪能力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