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峤诗歌中数字的运用

2017-03-11骆捷文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诗句事物诗歌

骆捷文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论李峤诗歌中数字的运用

骆捷文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初唐诗人李峤流传下来209首诗,共有100首诗运用了数字,数字入诗的频率相当高。运用表格,统计了李峤每个数字的入诗频率,并且罗列了这100首诗歌中数字的运用形式,详细分析李峤诗歌中数字的具体运用情况,探讨其数字后接名词多是表示与被咏事物相关的时间、距离、数量和色彩等。最后论证李峤诗歌使用频率最高的数字“三”“五”“九”“千”“万”,通过溯源字义的方法,深入挖掘李峤诗歌中这几个数字的具体用法及原因。

李峤诗歌;数字入诗;数字用法;频繁的数字

语言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人们的语言单位是有限的,单凭语言,并不能完全地反映外界的一切事物,还需要数字,数字能够把客观现实的范围表现得更宽更广。数字不仅仅是一一对应具体的概念,还可以通过与意象的组合、搭配等,更好地表达一些抽象、含蓄、虚化的概念,这就使得数字在诗歌中拥有了引申义和象征义。数字的作用在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诗歌也赋予了数字更深刻的内涵。数字与诗歌之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数字入诗萌芽于先秦的《诗经》,形成于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汉乐府民歌,而盛行于唐朝。唐人频繁地在诗歌中运用数字,如骆宾王文好以数对,号为算博士[1]。李峤现存的209首诗中,有100首诗运用了数字,频率之高,不得不引人注目。

一、李峤的数字入诗统计及其方式

(一)李峤诗歌的数字统计

初唐李峤的209首诗歌中,数字入诗几乎占了总数的二分之一。其数字的运用,或表明时空,或描述事物,或描述场面,或抒发气势,或表达情感,可谓是将数字的功能完美地融合到诗歌中。

李峤诗中出现数字“一”到“十”和“百”“千”“万”的频率分别是,一:15次;二:11次;三:45次;四:11次;五:22次;六:11次;七:11次;八:5次;九:24次;十:6次;百:11次;千:39次;万:25次。这个数字的统计只限于李峤诗歌正文,不包括其中几首诗的序,也不包括诗歌题目的数字[2]。

从统计可见,李峤的诗歌中“三”“五”“九”“千”“万”等数字运用的频率比较高。接下来,就以李峤这100首诗歌为例,分析其诗歌运用数字的形式、特点和用法。

(二)数字入诗的形式

1.诗句中连用数字

在李峤诗歌中,数字以多种形式出现。有在一句诗中,相连或不相连地运用数字,如:“五马千金照陌头”“何辞一万里”等;也有在两句诗中,数字间的相连对举,如:“桂满三五夕,蓂开二八时”“万骑千官拥帝车,八龙三马访仙家”等;更有两句诗中数字间的不对举,如:“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等。

2.数字对举

李峤的数字入诗形式,更多的是两句诗中的数字对举,远远多于数字的连用。“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是二和三对举;“未作三台辅,宁为五老臣”是三和五对举;“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是五和九对举;“膏泽登千庾,欢情遍九围”是九和千的对举;“百尺重城际,千寻大道隈”是百和千的对举;“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是千和万的对举。此外,李峤诗歌中还有一和二、二和五等共33种数字对举形式,170句诗歌对举。

3.其他数字应用方式

李峤诗歌中,也有两句诗中只有一个数字的,如:“非君一顾重,谁赏素腰轻”;有的是两句诗,其中一句诗的数字是“一”“十”“百”“千”“万”,另一句是“数”“半”“谁”“群”“双”“唯”“再”等不是纯粹的数词。如:“寒催数雁过,风送一萤来”“唯当青史上,千载仰嫔风”等。

二、数字入诗的特点

李峤诗歌中如此多的数字入诗,我们可以发现数字后搭配的词有几个种类。如:有的数字后接的是“日”“月”“年”等表示时间的词;有的数字后则是“里”等表示距离的词;也有的数字后是一个具体的物体,表示该物体的数量,还有一些数字后搭配的词是表示年龄、高度、长度等。李峤诗歌中的数字搭配种类多,特点鲜明。

(一)表时间

李峤在诗中常用数字表示时间。在其诗歌中,时间的搭配有“一旬”“二月”“三秋”“三春”“三年”“九日”等,用来表示具体的季节、节日、年月等。如:“一旬初降雨,二月早闻雷”“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等。诗中的数字大多表示一个具体的时间或者是诗人想象中的时间。时间的宏大往往会带来诗歌意境的广阔,对诗歌中物体的描写以及情感的抒发起到促进作用。

如《月》:

桂满三五夕,蓂开二八时。

清辉飞鹊鉴,新影学蛾眉。

皎洁临疏牖,玲珑鉴薄帷。

愿言从爱客,清夜幸同嬉。[3]700

《月》这首诗,作者从多个方面来描写月的特点,以达到诗歌中虽无一字出现月,却字字都在暗示“月”的效果。诗歌首联“三五夕”指的是十五日夜。“二八时”指的就是十六日,而我们知道,十五和十六的月亮是一晚比一晚亮的[4]262-263。这首诗中,“三五”和“二八”这两个都表示与月亮相关的数字,读者一想就会明白该诗写的是月亮了。

李峤用数字来表示时间的诗歌大都是咏物诗,而表示的时间多是与被咏事物的特点密切相关,让读者一看即明白。

(二)表距离

在李峤诗歌中,数字常用来表示距离的远近。通常是用数字“千”和“万”组成词语千里和万里,表示距离远,如:“翱翔一万里”“千里何萧条”等,都能说明距离遥远。李峤诗歌中数字表示的距离多是宽广浩阔,有很强的抒情效果和时空观。

如诗歌《送崔主簿赴沧州》:

紫陌追随日,青门相见时。

宦游从此去,离别几年期。

芳桂尊中酒,幽兰下调词。

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3]695

该诗写的是离别时的悲伤与愁绪以及离别后的绵绵相思。尾联“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中,他乡的明月浸染了崔主簿的相思,更把作者的相思之情传递出去。有了最后两句,特别是“千里”这个词,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恢宏宽阔起来了。照耀千里的月,照亮了千里宏阔的相思,作者将笔调从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扩大到两份绵绵千里的相思。两人在同一片天空下,在明月的照映下,彼此思念对方。

李峤诗歌频繁地用数字表示距离,不仅描述事物的特征,更表达诗人喷薄的情感。距离宽广千里,情感传递万里,由此而衍生出广阔的时空观。

(三)表数量

李峤诗歌中,数字还可以用来表示一个个、一只只等的数量。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是数字后接具体的名词,如诗中的“一萤”“四塞”“五营”等。诗歌中的表数量出现最多的是数字“三”,“三”后多接与河流山川、军队、险要地方有关的事物,且因“三”的夸大性,使所表示的场景非常远大开阔的。如:“五营夹道列容卫,三河纵观空里闾”“薄狩三农隙,大阅五戎场”等诗,可看出李峤是一个关心国家与军队的诗人,这可能与他入朝为官多年,官至相位,阅历颇丰及他受命监军,劝降敌军有关。

在李峤的咏物诗中,有一首是《旗》:

桂影承霄月,虹辉接曙云。

纵横齐八阵,舒卷引三军。

日薄蛟龙影,风翻鸟隼文。

谁知怀勇志,蟠地几缤纷。[3]707

《旗》的颔联“纵横齐八阵,舒卷引三军”中的“八阵”是指古代作战的兵法,有天门、地门、风门、云门、龙门、虎门、鸟门、蛇门这八阵图。三军则说法不一,或为中军、上军、下军,或为中军、左军、右军;又有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军之老弱者为一军之说[4]266-267。但不管怎么说,“八阵”“三军”都是实指。

八阵图纵横交错,旗帜舒张卷叠,引领着三军前进。寥寥数语,旗帜的作用得以突显。旗帜是军队的引领,是士兵的信仰,更是勇气和志气的标杆。

李峤诗歌中的数字表示数量,多暗指被咏物,或者是以典故的形式出现,通过具体所指,来描述被咏的事物。

(四)表颜色

李峤诗歌中,还有不少是表颜色的词,且常和数字“五”搭配,即五色,如:“云散天五色”“荣光五色通”等。五色是指青、黄、赤、白、黑五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也泛指各种色彩。

李峤的《日》:

旦出扶桑路,遥升若木枝。

云间五色满,霞际九光披。

东陆苍龙驾,南郊赤羽驰。

倾心比葵藿,朝夕奉光曦。[3]700

《日》诗突出表现了太阳的色彩,五色和九光都指多种色彩。在太阳的照耀下,云彩的颜色呈现青、黄、赤、白、黑五色,云霞仿佛披上了九彩的舞衣,斑斓极了。

李峤诗歌中的数字表示颜色,多是描写被咏事物本身的颜色,或者是与之相关联事物的颜色。诗中多一抹颜色,李峤诗歌也多了一份艳丽和浓媚,显得更有生机和活力了。

(五)其他

除了以上提到的四点之外,还有一些数字是表示年龄、高度、长度或宽度的,但是数量不多。如“ 百尺重城际,千寻大道隈”“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写道“丈,十尺也”。“尺”是一种长度单位。

如《松》:

郁郁高岩表,森森幽涧陲。

鹤栖君子树,风拂大夫枝。

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

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3]715

《松》这首咏物诗,作者赞扬了松树高尚、坚贞不屈的节操。颈联的“百尺”突显松树的高度。汉代枚乘的《七发》写道:“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5]但是,百尺不仅仅是说松树之高,也用松来暗喻人的坚贞不屈的节操之高。

我们不难发现,李峤诗歌中的数字多出现在咏物诗中,表示被咏物体的外部形态,如时间、数量、颜色、高度、长度等,且数字一般在诗歌的前三联出现。只有表示距离的“千里”“万里”才与诗歌的广阔意境和深切感情有关,这是更深一层的表达。

三、李峤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数字

数字作为符号、词语,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当数字进入了人类文化的视野,就被人们赋予了引申义和象征义,数字有了人性、文化的意义。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刻板的计算和测量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感情的体现。

根据上面统计的数据,在李峤诗歌中,数字“三”“五”“九”“千”和“万”使用的频率是最高的。下面我们就尝试对这些数字进行分析解读。

(一)三

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道:“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式,古文三,从弋。”[6]32这句话说的是,三是天、地、人的道数。“三”的本义就是数名,后来“三”常常演变为一种夸张性的虚指。

李峤诗歌中的“三”的用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在诗句中单独用三,如“三阳偏胜节”“令节三秋晚”等。这里的“三”多与年、月、日等时间词联系在一起,在单纯描写事物的咏物诗中,那是表示一种被咏事物的状态,如植物的开放时间、天体升起时间等。但是在抒发作者感情的诗歌中,更多的是指夸张的漫长的时间,是一种度日如年、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是一种内心充满了阴暗、伤怀的情绪而感觉时间变得漫长,似乎永远也过不完,如“十年倡家妇,三秋边地人”。

李峤诗歌中三的第二种用法是,三与一个更大的数字组合,从而表示更大的数量。如“紫徼三千里”。“三百礼仪成”这句诗是与上一句“五千道德阐”相对仗的,非常巧妙。

在原始人类开始用三表示多数时,慢慢地,在人们的脑海中,“三”虚指多数的意识已经非常牢固了,因此,多是三百、三千、三万那样的搭配一起出现,而不会见到四十、四百等搭配。即便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百、千、万等更大的数字是,“三”虚指多数的用法也没有失去,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固定性。

(二)五

《说文解字》:“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凡五之属皆从五。”[6]3055这句话表明五是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二表示的是天和地,五表示阴、阳二气在天地之间交错。因此,五的基本含义有两个,一个是五行,一个是交错。

但是,在李峤诗歌中,“五”没有表示五行的意思,表示交错意思的诗句也不多,更多的是表示数量。如“五色成文章”“不用五丁士”“荣光五色通”“五湖多享乐”等,都是数字五加一个名词,从而成为一个数量词,表示数量的多少,如五种颜色、五个大力士等。但是在这些诗句中,五也透露出些许的交错的意思,如五种颜色、五个湖泊是交错在一起的,五个整整齐齐排列的湖泊是很少见的,因此,产生交错义也不足为奇了。

(三)九

数字三不仅仅有虚指多数的含义,同时也有表示少数的意思,如三三两两、三三五五等。自从“三”有了少数的意思后,其虚指多数的用法就渐渐让给了“九”。

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九”的记载是:“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凡九之属皆从九。”[6]3058这句话表明九是阳演变而来的,像弯弯曲曲直到终尽的样子。

数字的用法是后来借用的,古人造字记数,起于九,极于九,九是最大的个位数。因此,凡是形容极高、极大、极广、极远的事物,几乎都是用九来形容。故九又泛指多数。

在中国古代的世界观中,天地是按“九”来划分的。《吕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上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7]对九的崇拜,使得九紧密地与人间至高无上的九五至尊联系在一起,因此,九还表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

自从有了重阳节之后,多数诗人习惯用九日、重九等词来指代重阳节,故九也表示重阳的意思。

至此,九有四个意思:(1)表示虚指多数,穷极、顶点;(2)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3)表示重阳节;(4)曲折弯曲的事物。

经过研究分析,李峤诗歌中,“九”字的四种意思都有涉及。

表示虚指多数,穷极、顶点:如“霞际九光披”“九农欢岁阜”等诗句,其中的“九”表示的都是多、多到极点的意思,分别是表示多种光芒、全部的农民的意思。

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如“九土信康哉”“颂德九门前”“阊阖九重开”等诗句。李峤通常写到国家、中原、唐朝及其建筑、国土等有象征性的意象时,内心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如果在这些诗句中单单只是把“九”理解为九个的话,诗歌的气势就会减弱,因此,九应是虚指多数的意思。这些诗句中的“九”是表达李峤内心对于不可侵犯的皇权和国家领土的认同感。

表示重阳节:如“重阳九日欢”“闰节开重九”等诗句,非常显然,表示的是九月初九的重阳节。重阳节在李峤的笔下多是表时间,出游的时间、开花的时间等。

表示曲折弯曲的事物:如“如何九折通”等,“九折”指的是道路险要,曲折难走。

(四)千

早期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只认识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到了后来,思维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时,百、千、万也产生了。

前文分析过,因为原始人类认知的有限性,他们把“三”当成是大数,用来虚指多数。后来九代替了三的位置,当百、千、万等这些真正大数字产生的时候,它们也能表示多数的意思。但即便如此,他们并没有放弃三和九虚指多数的用法。虽然这五个数字都能表示多数,但是它们表示的“多”是有区别的。在较容易计算的范围内,三表示一般多,九表示非常多;在比较难计算的范围内,百表示一般多,万表示非常多,而千则是在百和万之间。如果三、九和百、千、万搭配使用构成复合虚指,则表示特别多。而在表达情感方面,因为百、千、万适用的计量范围更大,因此通常他们所表达的情感也更激烈和夸张,趋向于“全”“满”的状态。

许慎在《说文解字》对“千”是这样解释的:“千,十百也。从十,从人。”[8]314千的本义是数词,如“十百为千”“盈千累万”;也可泛指极多,如“千言万语”“千方百计”等。也就是说,许慎只是把千看成是百的倍数。

李峤诗歌中,千有多句诗表示极多、极远的意思。如“羁眺伤千里”“千龄人事一朝空”等诗句。“千”还有一种意思,它与其他数字组合构成互文的关系,也就是说两个数字可以相互调换而不改变诗句的意思,如“千秋万岁南山寿”。

(五)万

许慎的《说文解字》写道:“万,虫名。象形。”[8]2114万的甲骨文像一只蝎子之形。万本义是蝎子,后来被借用成为了数字,十千为一万,引申泛指极多,如“气象万千”“日理万机”等。慢慢地,“万”也有全体、所有的意思,如成语“万事如意”“万象更新”等。

正如《说文》所言,万字已经引申为极多、极远的意思,有无限延伸之感,如“衣飘万里尘”“天行万乘出”“阿房万户列”等诗句。

“万”在情感的表达上,还可以夸大某种感情或希冀。如“千秋万岁南山寿”,表达的是一个朝代的繁荣,作者希望其能一直荣华兴盛,还由衷地赞美统治者的英明和国家的强大。

李峤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数字中,“三”“九”“千”“万”四个数字都可表示夸张。李峤诗歌中,出现这几个数字的诗句常表示夸张的用法。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所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可以突显事物的特征,借以表达强调的意义,从而加深影响或抒发强烈的情感。

但是李峤为什么喜欢在诗歌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呢?分析李峤诗歌,我们可以发现,李峤的夸张手法多是用于应制诗以及描述松、楼、江、海等咏物诗中。

李峤的应制诗有40多首,作于中宗、武后时最多。在这两个时期,李峤主要任侍御史、给事中、风阁舍人等官职,官运亨通,眼界广阔,反映到诗歌中,便是营造宏阔的意境抒发自己对朝廷的赞美以及炽热的爱国情怀。因此夸张性的数字利于表达李峤心中喷薄的感情。

在唐代,从唐太宗开始,就已经有了君臣游宴之风。到了中宗、武后时,游宴之风更盛了,君臣游宴之风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朝代的兴盛。作为宫廷文人的代表之一,李峤有文学侍从的身份,借此创作了很多的应制诗。这些应制诗在内容上突出的特点就是歌功颂德、赞美唐朝的强盛繁荣以及君主的英明,故适合用“九”“千”“万”等大数字表示繁荣昌盛的大国气度,如“殷荐三神享,明禋万国陪”“膏泽登千庾,欢情遍九围”“何如万方会,颂德九门前”等。

《松》《楼》《江》《海》等咏物诗中数字的夸张性手法,与被咏事物本身的特性和李峤咏物诗的写法有关。李峤的一字题咏物诗多是以猜谜的形式描述对象的特征,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点加以夸张性的描写,有利于读者猜出被咏的事物。

四、总结

李峤100首运用数字的诗歌,数字入诗的形式多样。通过对诗歌的列举、分析并发现了数字与名词搭配多表时间、距离、数量、色彩等描述作用,数字与被咏事物密切相关。数字也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内敛、含蓄而又切合主题。在李峤所有的数字中,“三”“五”“九”“千”和“万”使用的频率最高,而分析这几个数字的源流、用法以及常用的原因,可明白这是由于数字本身所代表的含义以及人类给予的引申义决定的。这几个常用的数字不仅能够表达数量上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们能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李峤对数字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驾轻就熟的地步,其诗歌在数字的衬托渲染下变得更有质量,文采斐然。

[1]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5.

[2]卓雅.诗经中的数字文化及其审美意蕴[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喻朝刚.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5]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33.

[6]蒋人杰.编纂.刘锐.审订.说文解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吕不韦.吕氏春秋新校释[M]. 陈奇猷.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62.

[8]许慎.说文解字今释[M]. 汤可敬.撰.长沙:岳麓书社,2002.

(责任编辑 王光斌)

On the Use of Numbers in Li Qiao's Poems

LUO Jiewen
(School of Humanit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Tang Dynasty poet Li Qiao handed down a total of 209 poems, 100 poems with digits, digital frequency is quite high in poetry. The paper, using the form to count the frequency of Li Qiao's poetry, lists the application forms of the numbers in the 100 poems,analyzes in detail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the numbers in Li Qiao's poems, finds that the number of the following nouns is more than the time, distance, quantity, color and so on, demonstrates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use of digital "three", "Five", "Nine", "thousand" and"ten thousand", and digs the specific usage and reasons of these figures through the method of tracing meaning in Li Qiao's poetry.

Li Qiao; digital poetry; figure usage; frequent numbers.

I207.22

A

1674 - 9200(2017)05 - 0074 - 05

2017 - 03 -15

骆捷文,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诗句事物诗歌
诗歌不除外
美好的事物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奇妙事物用心看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巧用诗句育新人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