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江花腰傣小调的传承与发展

2017-03-11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元江小调傣族

杨 方

(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元江花腰傣小调的传承与发展

杨 方

(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元江花腰傣小调承载着傣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傣族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是傣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花腰傣小调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挑战。文章以元江花腰傣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对花腰傣小调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花腰傣小调的传承对策。

元江;花腰傣小调;传承

一、元江花腰傣小调的基本情况

元江民族众多,山川毓秀,物华天宝,古有“滇南雄镇”之盛名,今有“天然温室”之美誉,被称为“红河谷中的太阳城”,这里瓜果飘香,花开不断,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和醇厚的文化,壮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在这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哈尼、彝、傣等少数民族[1]。傣族是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而花腰傣,是傣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年平均气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的元江坝、东峨坝等地区,气候炎热,依山伴水,有利于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和芒果、杨桃等热带亚热带水果,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形成花腰傣舒适安逸的生存环境。

居住在元江的傣族人约25 000余人,占元江总人口12.27%,秦汉以后,百越民族大多因生活困难或者战争混乱而从广西一带迁居而来。花腰傣的称呼主要来源于傣族服饰上一种独特的特征,妇女的腰带是使用一条长长的彩色布带围成,因此称“花腰傣”。

花腰傣小调与花腰傣居住位置、生产生活环境、历史和语言有着密切联系。元江是以哈尼族、彝族、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交流和融合,使民族音乐具有了多样性的特点。一直以来,花腰傣小调有极大的包容性,在和不同民族交流和借鉴中,使各具特色的小调逐步与经济发展、人口变迁、科技进步等相互联系、借鉴、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了新兴的花腰傣小调,使花腰傣小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根据花腰傣小调演唱风格的不同可以分为罕栽、罕笙少、罕捞、罕叮、罕滇跟五种。

“罕栽”译语为“返调”,它幽默、含蓄,说返词唱返调,这是男子女子的约会歌,也属于围绕在“罕笙少”情歌中的爱情调,“返调”要求唱腔柔软、幽默。例如:

(傣语)阿比了个?

也老阿些呢

阿些老格拉呢

阿些老格拉依岑蜜朗(呢)

给月笼惜兰呢

歌词大意:男子唉!……吃了晚饭后,请到村头寨尾那里,坐在一起唱小调,唱到月亮落。

“罕笙少”是花腰傣小调中最为重要的,属于情歌类。“罕”为唱,“笙少”为年轻姑娘,译为“唱姑娘调”,它唱腔悠扬、婉转、柔软、清脆洪亮。如:

(傣语)达温洼么咚辽嵩尼,

洼岗结啦染当勐尼,

行卜哨啦比洼染,

染并洼谬涌岗发,

染并娜咏阿宾莱,

染并哨哦拢发吗,

么郎亮啦那浩眶,

腰赛啦并仙发尼,

么洼哨染衮嫡来,

罗傣卜哨衮衮染,

罗傣卜哨衮衮染。

歌词大意:太阳出来照山岗,凤凰花开天上飘,美如孔雀在开屏,美如嫦娥下凡间,纤细手儿红润,苗条身材赛天仙,要问哪来的美女,傣家姑娘个个美,傣家姑娘个个美。

“罕捞”译语敬酒调,歌曲柔软,清脆洪亮。如:

(傣语)笙少厄

洼岗结啦别侬吗呢,哎哎,

哪廓塞啦洼吗哈呢,

爽哈没吗达温哈勐傣格,

嗨么邻哩啦哦崽温呢,

泼迈良啦嗨么雾哩呢,

孙唠哩啦嗨么雾万哪,

么乃啦左么吗素呢,

来温啦洼么吗邻哪

啊别侬当来找哦当乃。

歌词大意:凤凰花开贵客来,面带微笑喜相迎,欢迎您来美丽的傣家寨,希望您玩得开心愉快,拴根红线祝您吉祥如意,敬杯美酒贺您幸福安康,今朝邀您来相聚,来日约您再相会,啊亲朋好友各位嘉宾。

“罕叮”译为三弦调,属于爱情调,弹奏的节拍爽快、清脆有力、洪亮,还带有感情的弹唱,吐露心声。

“罕滇跟”译语为“醉话调”,醉话调要说的口腔柔软,要会引诱,字字句句要优美清白,不能说脏话。

根据花腰傣的不同演唱形式大致可以分为独唱、合唱、对唱、单独对唱及集体对唱等[2],男唱一调女回一调,一问一答,互相表达感情,博取对方好感和爱慕,以此为桥梁建立稳定的情侣关系,吃了定情饭后便可以提亲组建家庭。

花腰傣小调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多样性。元江各民族地理、文化、生态等方面存在不同,形成了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民间小调。长期以来,花腰傣和其他民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音乐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吸收了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优点,增加了小调文化的多样性。第二,不确定性。花腰傣小调一般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口头传授不受时间、地点各方面的限制,使得花腰傣小调具有不确定性特点。第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性。花腰傣小调是花腰傣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反映花腰傣的历史、风土人情、爱情婚姻、劳动和日常生活,对花腰傣人民的生活具有指导作用。第四,与时俱进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显著增强,百姓生活越来越好,花腰傣小调结合时代的特点,使小调的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歌颂生产生活,有的描绘人民生活富裕,有的歌唱元江的美丽风光。第五,广泛群众参与性。在本民族的节庆、生产劳动、社会交往中,欢聚在一起,唱民间小调,增强了本民族的凝聚力。

二、传承者及传承方式

花腰傣在元江热坝上,创造了自己悠久的历史和动听的花腰傣小调,是元江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傣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特有的财富。花腰傣小调传承者主要有政府、民间传承人、学者、农民等。

政府作为花腰傣小调的传承者之一,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从基础做起,传承古典优美的小调,投入大量的资金、重要的人才,对相关传统文化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小调,对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化处理,建立数据库,出版制作有关小调的图文及录像制品,并逐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传承人是花腰傣知识系统的承担者和操作者,主要包括民间艺人和巫师。其中,李存仁老师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已80岁高龄,在花腰傣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收集整理、创作这条路上已经走过60余载,他曾说:“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我的创作不会停止。”他对花腰傣文化的传承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巫师,每逢傣家人结婚、祭祀、看新房等隆重活动之前都要请他来家里驱魔,把不好的东西都赶出去,迎接美好事物的到来。在仪式结束后巫师会为主家人拴红线,把魂叫回来。

学者。近年来,越来越多专业人员加入小调的创作及传承工作,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从而提升了小调的影响。

农民。小调中的劳动歌、生活歌大多为农民创作,语言真切,情景交融,感人肺腑,曲调节奏缓慢,旋律婉转。

花腰傣小调的传承者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年龄老龄化。经过长期调研和参与学习,花腰傣小调传承者年龄基本上在50岁以上,有部分为20~35岁,能唱小调的年轻人屈指可数。第二,来源广泛,知识分子、农民和商人,也有些是自由职业者,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对小调有着自己的认识。

花腰傣小调的受传者为整个花腰傣人,生活在花腰傣村寨的人们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每逢五月,花腰傣都举行花街节,傣族女子和男子精心打扮,女子带上准备好的糯米饭、油炸肉和干黄鳝之类的美味佳肴,赶到风景秀丽的那路村芒果林或者溪水涧集会,希望通过花街节,展现自己漂亮的身材、艳丽的服饰、动听的歌喉,并在集会中找到意中人,这成为元江的一道风景。不会唱歌的和对小调感兴趣的人则到这里观看,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小调的魅力。红河街道小白田村的李存仁老师在政府的鼓励下,创办花腰傣小调培训班,传授小调基本知识,吸引不少村里百姓前去培训,一段时间后,老师会出题考查徒弟们的学习情况。笔者是花腰傣的一员,也加入了培训班,通过不断练习和请教老师,对花腰傣的语言、生活习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花腰傣小调传承方式根据花腰傣小调传承主体不同分为以下三种:第一,个人传承。个人传承是指从上一辈那里学到小调演唱的技巧和方法,经不断练习并加上自己的领悟,把小调传给自己的家人和亲戚朋友,主要以民间歌手和巫师为主。第二,师传。师傅毫无保留地将小调知识传给徒弟。比如:李存仁把小调传给刀正昌和杨美英、李美仙、刀万兴等人。第三,群体传承。在红河街道和澧江街道的花腰傣村寨互相传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给予指导、资金支持,并组织小调的表演。

三、花腰傣小调传承现状分析

花腰傣小调是傣族民间技艺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平台,是傣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写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但是,花腰傣小调的传承现状却令人担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传承场所的改变。以前是以自然传承场所为主,花腰傣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编创歌曲,想到什么就唱什么,不受任何约束,随口就可以唱出优美动听的歌曲。现在小调传承主要以固定场所传承为主。花腰傣小调民间传承人在村落中有很高的代表性、影响性,李存仁老师走遍村村寨寨、学校和田间地头教唱小调,同时,在元江党校开培训班,每周四活动一次。李存仁老师每一次授课都会认真穿戴好傣族服饰,带上自己整理的小调,一字一句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也在老师的影响下,穿着服装认认真真地学习,每次上课大概15~20人左右。2013年李存仁老师举办传承培训26期,281人次;2014年举办传承培训59期,885人次。

第二,花腰傣人对小调的兴趣正在消失。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很多科技产品冲击着花腰傣小调,在空闲的时间,人们会选择看电视、聊 QQ、微信……“低头族”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追逐时尚,不喜欢观赏、学习和演唱小调。小调的原有传承方式被打破,加上其他民族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影响,现在的年轻人在学校学习汉语,接受教育,所以他们的语言、着装也逐渐多样化,对于花腰傣的历史、生活习俗、语言,他们都不懂也不愿意去了解,更何况是音乐。花腰傣小调虽然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一直在民间传承,但是,又因互通性逐步趋于同化,这种现象对傣家小调的发展前景是喜忧参半。[3]

第三,政府重视不够,创作队伍不断减少。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政府传承和保护花腰傣小调的意识逐渐提高,保护力度加大,学者们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但仍然存在重点不突出,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前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过,“我们一直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是一些地方从这种不正确的政绩观出发,在市场动力的负面影响下,也把这个事情搞得走偏了。”重要的民族节日,能吟唱小调的歌手很少,且年龄都偏大,基本在50岁以上。年轻人喜欢学的很少,花腰傣专业创作人才日益减少。能否创作出有价值的小调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第四,没有强有力的物质支持,是花腰傣小调生存和发展中一大困境。[4]花腰傣小调的表演人数有限、表演形式单一、演出规模较小。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笔者了解到花腰傣小调培训班成员参与到节庆举办活动中的机会相比村小组文艺队要少很多,而且就算有参与的机会也只表演2~3个节目。在乐器、服饰等方面,都是自己筹集费用,破旧的服饰、简陋的乐器效果大大影响了表演小调的形象。因此,资金不足引发的各种问题,如小调文艺队伍的建设、管理等难以有效运行等很令人担忧。

四、花腰傣小调传承对策

花腰傣小调是描绘花腰傣人民的一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它忠实地记录了元江花腰傣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丰富了花腰傣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传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目前花腰傣小调正在逐步失传,如何更好地传承花腰傣小调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事情。

第一,营造有力的政策环境。[5]各部门落实其职责,元江傣族协会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各种节庆活动,并以节日为抓手,充分展示民族文化;同时傣族协会举办培训班,改写元江傣族没有文字的历史,为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传承和发扬傣族文化做出积极贡献。元江文化馆加强对民间传承人的关心,了解民间小调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全面搜集整理花腰傣小调剧目以及乐谱,挽救传承人的“绝活”,并且出版音乐集和文字宣传资料,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学唱花腰傣小调,在原有的红河街道花腰傣小调培训班的基础上,扩大培训班规模,以利于开展传承活动。

第二,加强交流与宣传。[6]花腰傣小调是傣族最具代表性、全民性的音乐,让小调走进老百姓的心里,在民族节庆和民俗活动中,寒暑假和农闲期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把世代相传的小调传给更多的人,让这一民族传统得以永远保存。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记录下花腰傣小调的演出过程,保留现场演出实况,精选一些好的歌曲视频刻录成光盘,赠送给乡亲们,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欢小调,欣赏自己的表演,强化宣传力度。

第三,开展花腰傣小调的普及活动。每一种音乐都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授而发展的,小调也不例外。要根据小调的文化特色,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小调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充分利用学校对花腰傣小调进行传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花腰傣小调文化知识,开展对学生的教唱、欣赏、演出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花腰傣小调,深刻体会到花腰傣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加对花腰傣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积聚强大的民族精神。[7]提高社会人员对小调的认知度和学习兴趣,特别是要针对青年人,做好小调的教育普及工作,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小调相结合。

[1]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协会.元江傣族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150-155.

[2]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1988(6):41.

[3]冯光钰.保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我见[J].音乐探索2003(1):21-25.

[4]文日焕,刀波.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87-89.

[5]安朝婷.论民勤小调的生存困境及发展策略[J].科学导报,2015(2):87.

[6]杨方,陈东琴.元江花腰傣小调的传承与发展[J].华章,2014(11):105-106.

[7]陈东琴,杨方.浅谈元江花腰傣傣族小调的社会功能[J].高考(综合版),2014(3):127-128.

(责任编辑 娄自昌)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uanjiang Huayaodai Minor

YANG Fang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Yuanjiang Huayaodai minor carries Dai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Dai and Dai music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ace of modernization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Huayaodai minor faces many challenges. The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inheritance states and advances inheritance strategie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Yuanjiang; Huayaodai minor; inheritance

G122

A

1674 - 9200(2017)05 - 0049 - 04

2016 - 12 - 13

杨方,女,云南玉溪人,傣族,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研究。

猜你喜欢

元江小调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云南元江红军小学六(3)恩来中队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浅析元江县红河流域特色农业经济带建设
五河小调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元江方音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