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
——以四川绵阳市涪城区为例
2017-03-11张尔君伍红梅武同雁
张尔君 伍红梅 武同雁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绵阳市 621000)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文化遗产,因其与人民群众的血脉相连而闪烁着瑰丽的光辉。文化遗产一般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是人的物质能力和物质利益,而非物质文化的概念正好相反,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人的精神和观念能力以及观念利益。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含:1、口头传说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技艺。[1]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之源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2003年 10月 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 32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 8月,中国正式成为该公约的第8个缔约国,2008年5月国家文化部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各省市区依照“暂行办法”评选推荐了各自区域内的国家级项目的传承人,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省市县(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推荐和评选工作。从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全面启动,一批藏在深闺的民间草根精英崭露头角,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铸就一方文。上下几千年,周而复始,与时俱进,形成了一定区域的文化特色。如果说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为世代人民提供的是优越的生存条件和物质食粮的话,那么深厚的独具特色文化底蕴则为人民提供了凝重历练的环境和精神食粮。以四川绵阳市涪城区为例,建城已有 2200多年,历来是郡县、州府治所之所在地,现作为四川省的第二大城市绵阳市政府所在地,经济、文化发达,涪城人民在辛勤劳作和生活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川剧、剪纸、雕刻、粮食画、炳林毛笔、刺绣、金峰雄狮等,这些极具区域特色和地方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成为四川历史文化中耀眼的遗产。
1 加强宣传普及,营造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的良好生态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内容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神秘的传说、艳丽的年画、绚烂的剪纸、栩栩如生的雕刻、多彩的民俗活动等等,它们都是或曾经是我国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生活的缩影。[2]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名词,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已有十余年了,各级政府已有了比较普遍的认知,文化界、学术界也讨论的轰轰烈烈,经过立法,普查,申报评审,国家、省、市、县人民政府相继公布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人,知晓度得以不断提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文化不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的政策、法律法规学习不够,如何保护传承?如何发展利用?如何申报并不是十分清楚。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任重道远。
1.1 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应该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开辟地方文化栏目,广泛宣传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知识,介绍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提升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
1.2 要利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办文化机构的阵地举办讲座、展览,让人民群众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楚了解,激发家乡的情感和自豪感,增强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非遗的自觉性。
1.3 利用社区的LED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展示区域性非遗项目,扩大知晓面,努力去提高社会公众的关注度,引导人们关心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的动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的行列中来,从而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传承与发展利用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生态环境条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由政府行为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 深入调查,摸清家底,让民间非遗项目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的标识,也是民族历史得以延续的血脉。正是这些文化遗产,以丰富的养分,一代又一代地哺育着创作它的人民群众自身,从而深深地带上了那个区域的烙印。如四川话、广东话、福建话、上海话等等,这些方言土话,区域性鲜明,是一定区域内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极具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面临濒危状态,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因生活困难而废弃技艺不为人知道,一批散见民间的非遗项目由于人们认识不明或错过普查期而未能得到申报,如此种种,尚需对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深入调查,将藏在深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出来,对每一个非遗项目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要求,进行编目,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档案,并选定相关机构进行的妥善保存利用。以四川绵阳市涪城区为例,虽然经过首次非遗普查,区政府先后公布了 5批非遗项目,但民间仍然有一些非遗项目没有挖掘出来。因此,深入开展非遗项目调查,摸清家底,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只有经过深入调查,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地抢救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才有利于政府针对性地制定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政策,组织和鼓励民间积极申报,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命名,对价值高,影响大,技艺精,特色突出的非遗项目向更高一级推荐,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正成为一个区域内的地方文化名片,扩大地方影响力,提升地方的形象,促进经济发展。
3 实施非遗项目回归民间,探索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活动在一定条件和背景下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劳动人民因生活、劳作,产生了精神需要,祭祀活动的需要,语言交流的需要,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呢?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间,必须回归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让非遗始终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这是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新路径,加强校地联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中的积极作用,开设非遗专业,招收培养学生,开办非遗讲座,举办非遗展览或展演,使高校中有研究能力和兴趣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既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又有效地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和学生中的传承。四川绵阳市实施的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农村、进社区的“四进”工程,让区域非遗项目在高校、中小学,旅游景区、农村乡镇、社区开展巡回展示、展销、展演活动,取得了积极地成效。
4 建立传习所,让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
非遗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是一个地区文化延续的记录,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离不开探索保护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的人,没有一代又一代人的继承发展,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就会消亡,失去中华民族的特色。由于“文革”的浩劫,一些珍贵资料被毁坏,一些绝技被丢失。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迅猛发展,西方文化强力渗透,加之一味强调经济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也遭受到破坏,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一些能工巧匠抛弃专长为谋生,不少非遗项目门类濒临湮灭。对此,2008年 5月,国家文化部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各省、市、县陆续开展了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工作,让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的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草根精英得到了人们的尊敬。我国民间文化传承的习惯,一般都是师带徒,父传子。随着社会的进步,非遗传承方式虽有了一些改变,但主要仍沿袭着原有方式。
因此,认真建立好传习所,扩大传承规模,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薪火相传,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四川绵阳市涪城区以非遗五朵金花的鑫田粮艺、玉龙化石雕刻、涪城剪纸、炳林笔庄、葫芦雕绘和金峰雄狮等非遗项目为代表建立传习所,发挥引领作用,以带动和影响其他非遗项目积极建立传习所,使涪城区的非遗项目发展成为特色文化产业,并以此带动和促进涪城区旅游业的发展,让外来人到涪城不仅可以看文物遗址,观看城市美景,旅游乡村圣境,还可以体味涪城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带回民间工艺品,特色纪念品,实现多赢。
5 运用互联网+,扩大区域非遗的国际影响力
当今,互联网正在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难以离开的条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识,信息网络技术已将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互联网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交易、交流搭建了一个极大的平台。开展文化交流,让东方文化在同西方文化交流撞击中显示自身的魅力,影响西方文化。同时,我们又能很好地借鉴学习西方文化中优秀和先进的东西,不断地创新我国的文化。四川绵阳市涪城区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和发展中,通过政府网站、传承人网站、商业网站等互联网络,发挥互联网 +的作用,让一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出了四川,走出了国门,先后赴新加坡、日本、瑞士、美国、芬兰等国家举办了展出、展销活动,受到了国外好评和青睐,宣传了涪城,让国外了解了绵阳,了解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了涪城区对外一张亮丽的名片。
6 加强相互交流,张扬区域非遗风采
长期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自娱自乐阶段,其交流、展示也仅仅局限在一定的地方区域内。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发展受阻,传承人活动空间小,眼界狭窄,对外面的世界知之较少,生存发展困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濒危,后继无人,一些项目直接死亡,永久失传。传承人得力的项目进行重点打造,积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参加国家、省级举办的各种展览展销活动,在国内展现涪城特色,凡是获得金奖、银奖、铜奖名次一律给于奖励,让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草根精英扬眉吐气,凸显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风采,为涪城区和绵阳市的招商引资发挥了宣传和导引作用。
7 搭建学习平台,加强传承人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内容和我国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的思想、文化、工艺正在受到现代理念、现代工具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影响,外来文化的渗透,如不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不对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力地保护、抢救,许多凸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符号和记忆就将失去原有存在的土壤和社会环境,慢慢地走向消亡。
按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肩负着历史责任。抓住非遗传承人就抓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根本。人民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应该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组织参加各类非遗培训班、研修班学习,不断地提高传承人的非遗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传承人的创新水平和项目发展能力。同时要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在城市古街或特色古镇的适当位置,规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一条街,打造非遗项目超市,集中展示区域非遗项目;在星级农家乐中展出本地非遗作品,让这些地方既成为非遗项目传承和利用发展的场所,又是非遗产品进行交流交易的市场,吸引外来人的旅游景点。还可以利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市民广场等场所,组织非遗传承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销、展演活动,积极参加国家非遗节、文化博览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不断得以创新,提高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影响力。
8 建立档案,让非遗项目资料完整,有案可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多分布在民间,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走访和调查,对每一个非遗项目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要求,进行编目,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档案,选定相关机构进行的妥善保管,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以保证该项非遗成果及其智力成果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保护该项目的传承人(团体)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保护非遗在于传承,传承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让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种氛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9 建立生产性保护基地,将非遗项目打造成文化产业
所谓生产性保护基地,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资源转化成生产力和产品,让其产生出经济效益,并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有效的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一个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深地印上了那个区域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以及独有的工艺、技能、功能,对其他区域和民族就具有神秘性,吸引力,将这些区域特色突出的非遗项目建成保护性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形成文化产业,让更多地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之中,不仅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也让更大范围的人们分享到非遗文化的精美,或欣赏到异域风情,或品尝到异域风味……,同时,让非遗走出家门,不在处于孤芳自赏,进入市场,让产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让非遗项目自身在生产性发展中更好地得到了保护传承。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 6月 1日 .
[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3年 10月 17日 .
[3] 张尔君《涪城印象》文汇出版社 2017年4月.